论语300讲(三)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30
论语第三篇全文译文及评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而成。
第三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括了
孔子的一系列言论和教导。
全文译文如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
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曰,君子不器。
”。
孔子说,“巧言令色,足以迷惑人,左丘明耻之,我也耻之。
心里藏怨恨而表面上对人友好,左丘明耻之,我也耻之。
孔子说,
君子不是用来装饰的。
”。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用巧言令色来迷惑别人,而是要真诚待人,不做假。
同时,君子也不会在心里藏着怨恨,却表面上对人友好,这种虚伪的
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君子应该真诚待人,不做作,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这段文字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处世态度和品德修养都有着
深刻的启示。
这段文字还体现了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和期望。
在孔子看来,
君子应该是真诚、坦率、正直的,不应该沉溺于虚伪和表面的功利。
这种对于君子的要求也是对于人格修养的高标准,对于社会风气的
引导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君子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进行
了深刻的阐述,对于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真诚待人,不做假,不掩饰自
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老子论语今读道经(一)【单选题】关于老子的记载最权威的一部书是()。
AA、《史记》B、《道德经》C、《资治通鉴》D、《吕氏春秋》2【多选题】从纵向来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AA、先秦子学B、两汉儒学C、隋唐佛学D、清朝新学3【判断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根,道为干。
()错误4【判断题】《道德经》这本书可以称为似难实玄。
()正确5【判断题】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
()正确道经(二)1【单选题】孔子到()找老子请教问题。
BA、齐国B、周朝C、秦国D、楚国2【单选题】()把老子比作一条龙,称其深不可测。
DA、曾子B、庄子C、孟子D、孔子3【单选题】《道德经》的通行本出自()。
BA、汉代B、晋代C、唐代D、清代4【多选题】以下()皇帝为《道德经》做了注。
ABA、唐玄宗B、明太祖C、汉武帝D、康熙5【判断题】《道德经》被奉为道德最高经典。
()正确6【判断题】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是写在竹简上。
()错误道经(三)1【单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
CA、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C、玄之又玄,众妙之门D、谷神不死,是谓玄牝2【多选题】关于“道”一系列特性中说法正确的是()。
ABDA、具有至高无上性B、不可言说性C、道是永远不变的D、不可命名性3【判断题】“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中的“此两者”指的是道和名。
()错误4【判断题】在道教思想中天是高于道的。
()错误5【判断题】“玄之又玄”这句话体现了道的深奥性。
()正确道经(四)1【单选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的“盈”的意思是()。
DA、空B、满C、亏D、尽2【多选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圣人如何治理国家?()ABDA、让臣民不要想太多B、让臣民不饿肚子C、让臣民身体强壮D、让臣民树立远大志向3【判断题】老子提出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意思是圣人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掺杂自己的私心杂念去做事情。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第1讲崭新的开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
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
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在真诚的心意。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学习的容:“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
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论语300字讲一读后感论语300字讲一读后感(篇1)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
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有很多,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
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
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意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习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
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篇一:论语名句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名句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2、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孔子说:“管理国家要以身做则。
如同北极星,安然不动而众星绕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0、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
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
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
的诗句。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论语300讲读后感作文《论语》真可谓微言大义,通过认真咀嚼,才深知其思想的精髓。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论语300讲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300讲读后感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曾经我的理解是:学习文化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不是很快乐的吗?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读过傅佩荣的论语评讲后深受启发,他的理解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我觉得这应该是正确和完整的理解,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是在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
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可见从语境上看,孔子这里的“习”字可以有“演练、试验、实践”等含义,但绝不会是“温习、复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误解!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才能实现学习者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
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
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儒学入门300讲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国。
它以孔子为代表,通过论述人性、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培养君子和治理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提倡“仁爱”、“忠诚”、“孝顺”等伦理观念,并倡导君主立国、礼仪之邦。
2. 儒学经典书籍儒学经典书籍是研究儒学的重要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三部经典是《论语》、《大学》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籍。
它包含了孔子对于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言论,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大学》是一本关于教育和修身养性的书籍。
它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并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重要思想。
•《中庸》是一本讲述中道思想的书籍。
它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中庸之道,既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放纵。
3. 儒学的核心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
它指的是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为他人着想。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仁爱之心,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与安定。
•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礼仪之邦的理念,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
•义指的是对于道义准则的遵守和奉献精神。
儒家主张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应该坚持正义和公平。
•智是指智慧和才能。
儒家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培养自己的智慧,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信指的是诚实和守信用。
儒家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只有通过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4. 儒学与现代社会儒学虽然起源于古代,但其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儒学对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学提倡培养仁爱之心,注重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
•在家庭伦理方面,儒学强调孝顺和家庭和谐。
傅佩荣的《论语300讲》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思想与言行: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得到了最完整的记载。
傅佩荣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体系。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傅佩荣的讲解,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3. 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通过傅佩荣的讲解,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些道德观的具体含义和内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道德观。
4. 《论语》中的智慧:通过讲解《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傅佩荣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心态平和等方面的智慧。
5. 孔子的影响与现代意义: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傅佩荣的讲解,读者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包括在企业管理、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总之,傅佩荣的《论语300讲》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孔子的智慧。
《论语300讲》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论语300讲》是一本对《论语》进行深入解读和解析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论语中重要篇章的分析和引述,展示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读完《论语300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首先,我被孔子的智慧和谦逊所折服。
他对待学生和学问的态度非常认真和负责,他常常提醒学生要深入思考问题,不断追求真理。
同时,他也十分谦虚,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学习,这使我认识到一个伟大的学者应具备的心态。
其次,我被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视所震撼。
孔子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助,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行为,以影响和改善社会。
他的思想对我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它提醒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最后,我被书中关于教育观念的讨论和宣扬所深深触动。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备知识和道德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质,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它提醒我在教育他人或者接受他人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品德和思想修养。
总之,《论语300讲》深入剖析了《论语》中的思想和主题,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了系统的解读,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伟大和他的智慧,也更加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解析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的风度吗?”二、《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的人比不上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比不上以追求学问为快乐的人。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明白了命运的安排,六十岁听到任何话都能坦然接受,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做事情,也不会超越规矩。
”以上三则论语都是孔子关于学习和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第一则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宽广的胸怀。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他人,即使在被误解或忽视的时候,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第二则论语则是对学习的深化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真正的学者应该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术境界。
第三则论语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人生观是以学习为基础,以自我修养为目标,以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为准则。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三则论语都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它们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思想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第一讲:开篇——走进《论语》的世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开始踏上学习《论语》的旅程,一起领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教诲。
在这三百讲中,我们将逐一解读《论语》的每一个章节,探寻儒家思想的精髓。
第二讲:学而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温习,将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第三讲:学而篇(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路上的知己,远方的朋友来访,怎能不让人感到快乐?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友谊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儒家理念。
第四讲:学而篇(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无知,我们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讲,我们将学习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第五讲:为政篇(一)——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
每天反省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为政。
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如何践行“吾日三省吾身”。
……第两百九十八讲:尧曰篇(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论语》的倒数第二讲,我们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是儒家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
第两百九十九讲:尧曰篇(三)——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在这一讲,我们探讨君子的行为准则。
成德为行,日用而不觉,这是儒家思想对君子的最高要求。
第三百讲:——传承儒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第六讲:为政篇(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在政治领域,道德的引领力量是巨大的。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就像北辰指引方向一样,领导者应以德行引领民众。
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德治理念运用到现代政治生活中。
第七讲:八佾篇(一)——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人际交往的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这一讲,我们将探讨礼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为贵”的原则。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论语三百讲》讲义(第101—180讲)傅佩荣第101讲职业操守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孔子有一项专长就是特别了解礼仪,他的礼仪除了理论还有实践,他懂得怎么操作。
古代的人最重视的礼是丧礼,因为人死为大,但是丧礼特别复杂,而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一旦主持丧礼的时候,半碗都吃不下,因为他看到丧家孝子贤孙哭得那么伤心,孔子很难过,也受到感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真诚人。
从这段描述孔子的简单的话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一方面尽忠职守,把他的职业,该做的事做好;另一方面,他有丰富的人性的情感。
第102讲哭笑由心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他感情丰富,很容易受别人的遭遇所影响,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你太过于自我中心,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
如果不与人分享你的快乐,那么痛苦就不会有人与你分担,那你的情绪就受到很多障碍。
儒家作为人文主义,是把人性当做一个最基本的,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来看待,绝不能把一个人当做手段来利用。
人到最后都是以人的身份来往,不会问你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就,只问你是否一个真正的人,而你作为一个人的话,你本身的生命也会比较完整,比较健康。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段,孔子哭跟唱歌的关系,又看到他唱歌的时候能够这样的尽兴,能够开怀的跟朋友们分享这种欢乐的情绪,就知道孔子他在做为一个人方面,不说他的学问,不谈他的德行,就是作为一个一般人,也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跟效仿。
第103讲好谋而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三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记录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的韵味和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论语》背后的教义和道德观念,也领略到了它对中国社会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阅读《论语》给我带来了多重的感受。
在接触《论语》之前,我已经听说过孔子这个名字,但是对他的思想和教诲并不是特别了解。
但是,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贡献。
我被他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所感染,感受到了他对道德、人生价值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和洞见,这些思考和洞见在当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次,阅读《论语》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论语》不仅是一部有关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的著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和指南,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我认为《论语》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论语》及其背后的思想与教义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们植根于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历史当中,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
《论语》蕴含了人类追求真善美和走向真理的目标,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深刻影响。
最后,我在阅读《论语》并思考其背后思想时,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和教诲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中。
此外,我认为,尊重传统与创新并行同步,创新让传统更有生命力,让“论语”这样的经典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空间并被人们真正接纳势在必行。
总之,阅读《论语》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认识到其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更加感受到了精神内涵与实际价值。
第三章论语八僧篇kong zT wei ji shi ba yi wu yu ting shi ke ren ye shu bu ke孔子谓,季氏八僧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en ye忍也。
san jia zhe yT yong che zT yue xiang wei pi gong ti an zT mu mu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i qu yu san jia zhi ta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i yue ren er bu ren ru IT he ren er bu ren ru yue he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in fang wen IT zhi ben zT yue da zai wen IT yu qishe ye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mng jian sang yu qi yi ye ning qi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i yue yi di zhi ydu jun bu ru zhu xia zhi wu ye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i shi lu yu tai s han zT wei ran ydu yue ru fu neng• ex,JIU yu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dui yue bu neng zT yue wu hu ceng wei tai shan b u ru lin fang hu乎。
zi yue jun zT wu sud zheng bi ye she hu yiranger sheng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xia er yin qi zheng ye jun zT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zT xia wen yue qiao xiao qian xi mei mu pan xi suyT wei xuan xi为绚兮 f he wei ye zi yue hui shihdu su yue IT hdu hu zT yue qi yu 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
第61讲闻一知十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
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
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
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
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
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
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
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第62讲听其言观其行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
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
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
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
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第63讲欲望的尺度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刚强的人。
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一位。
孔子说,枨有不少欲望,怎么做得到刚强呢?两种欲望:●第一种是自我中心的;●第二种是非自我中心的。
孔子说他的学生里面他没见过刚强的,因为他有欲望就不能刚强,分辨欲望的前提是除了你基本的生存欲望之外,往上提升所做的分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欲望,这就谈不上什么所谓的欲望的问题。
所以要分辨的是一方面你要把自我中心的转向非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要参考一下道家的想法,有正确的知,你才有正确的欲。
事实上如果大家都没有欲望的话,社会怎么能进步呢。
但是这个欲望,最好是正确的欲望,也就是说你不能为了满足欲望而损害别人。
其次是你要调节你的欲望,最好同时有正确的知,这样就有正确的欲,一个社会还是可以向前不断地进步发展,这才是孔子的真正用意。
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说你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呢,他希望你不要只知道狂妄而已。
还要透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掌握好这个分寸,那你无欲则刚在原则上还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否则你欲望太多一定受制于人,别人可以控制你,这样一来你的生命还有什么自由可以去珍惜。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人跟人的相处常常以这句话作为思考,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互相尊重的一种情感,很值得我们多加去思考跟学习。
我们在念《论语》的过程,有这些地方出现的时候,就要特别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看看别人如何跟我相处,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讲话,他是不是妨碍我听课,但是你如果干涉他的话,好像会伤害同学的情感,所以这个时候由适当的人出面,让老师来说大家保持安静,或者由班上专门维持秩序的同学来做的话就比较名正言顺。
那我们能够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要求,何必需要别人来要求你呢,那样的社会一定是比较可爱的社会。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过失跟他的性格类别有关,所以你要对付你自己,要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不能改造自己的性格,顺着你的天性去发展,有优点也有缺点,到时候恐怕互相抵消,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只能原地踏步。
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过失或者性格上的弱点来加以改善,如果你自己不改善,没有人可以帮你忙。
你先不要关心别人有没有改善,因为别人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你要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改善。
人活在世界上想要学习,想要改善自己,第一个就是要好学,像孔子一样,每天不断地学习,到处向人学习,这样你就会觉得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感觉到生命力源源不绝地展现出来。
第二个要深思,要好好地去思考,使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的生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你所学的才有用。
第三个要实践,也就是力行实践,如果你不能实践的话,你学得再多、想得再深有什么用,它还是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生命。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子贡请教说,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的作风:第一个容貌态度保持恭谨,第二个服侍君上出于敬意,第三个照顾百姓广施恩惠;第四个役使百姓合于分寸。
两位在孔子之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表现一个是合乎文的要求,一个是合乎君子的要求。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晏平仲很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臧文仲供养大龟的屋子里,柱头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则画着海藻,这怎么算得上大家所说的“明智”呢?孔子的价值观都是要以“人”作为核心,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他肯定每一个人都有人性的基本价值,有人格的尊严可以去发展,而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一个人要真正走上人生的正路,他需要不断地修炼的。
你光靠一些天生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有用,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不要只看短暂的现在眼前,你要看的是长期的交往,日久见人心。
像晏平仲能够让人跟他交往越久,越尊重他,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之后共同的心得,确实不容易做到。
通常我们交往越久,不见得会有敬重这样的心态,而晏平仲可以做到,一定代表他本身很有分寸,待人以诚,又有礼来做适当的节制或者是规范。
这样一来的话,人生的路可以走得比较平稳,生命也可以更为充实。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译】子张请教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
去职的时候,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
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
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离开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洁身自爱。
他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
孔子从来不会轻易说一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因为“仁”必须是内在真诚的自觉产生的力量,自我愿意去做该做的事,然后“仁”一定是代表整个人格趋于完美的程度,所以孔子只愿意说一个是尽忠职守,一个是洁身自爱,能不能达到行仁,还不一定,还要看他其他方面的努力。
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表现就不错了,人生的检验是永无休止的,必须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走上更高的层次。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
孔子听到这种描述就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的时候,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的时候,就变得很愚笨了。
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当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三点,就是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愿意做什么。
通常能够做、应该做、愿意做,那你做了准没错。
但是很多时候,事情没那么单纯,你能做的事,但你不应该做或是你不愿意做,这时就得考虑到责任问题了。
所以现在人的考虑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给自己设定两个重点就可以了:第一个该不该做;第二个怎么去把它做好。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但不见得代表他在每一方面都很好,他也许在某一方面又有问题了,就要看大家的评论怎么样。
评论一个人好坏,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或者权利范围,本来应该属于天子的,但是如果说天子不管事的话,我们在社会上也应该有一种评价善恶是非的人出现,孔子以这样的人自居。
第70讲君子固穷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的修养已经颇有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
一个人如果说稍有迷惑的话,情绪稍微冲动,他马上就混淆了各种情况,所以孔子的学生请教说怎么样才能够化解迷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