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非暴力沟通》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 格式:pptx
- 大小:469.83 KB
- 文档页数:16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技术性的书,它将沟通分成明确的不同阶段,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1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生活周遭发生的情况,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倾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据这些需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促进自己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作者以案例和对话的方式,让读者在实例中体会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和命令的区别(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我们常常无法区分他们的差异),认识到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正在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读到第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时,情不自禁的感动的热泪盈眶,诗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错误,是我亲手把语言变成了墙。
那时的我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学习到加深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这次再读,收获的焦点更加广阔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倾听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气恼责备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理解和陪伴。
书里对观察、沟通、倾听的技巧讲了很多很多,无法一一赘述,对我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方法,通过“不得不改作我选择”的练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经说出的话和做出的选择,也终于看到了一点点真实的自我。
我想这本书将是我经常翻阅的手册了,因为非暴力沟通是要在生活中、关系中去实践的,就如作者所说,非暴力沟通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和提醒。
只有不断的去观察、去倾听自己和他人,去打开自己体验更多的互动,才能收获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爱和被爱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2之前有一篇流传很广、让我很震撼的微信推文:“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正是别人的解决方案”,当时觉得颠覆了我的认知,看见了自己的自以为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完美的回答都是相似的,不完美的回答各有各的不同。
课堂上面对着孩子们脑洞大开的答案,那份茫然衬托出我的黔驴技穷。
是时候加强我的沟通技巧了。
于是,我翻开了这本《非暴力沟通》。
我原本以为它会讲述一种闻所未闻的沟通技巧,谁知它花了两章来讲述人的需要。
谁会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我不想浪费时间,于是我带妮妮出门吃饭。
旁边餐桌上坐着父女俩,他们一边吃火锅一边等妈妈。
妈妈来了之后,垮着张脸不动筷子。
爸爸一边往女儿碗里夹烫好的菜,一边问妈妈:“你莫样了撒,做个鬼样?”孩子妈妈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你一直在跟她夹菜,还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觉得莫名其妙,骂骂咧咧的把筷子一甩,买单走人了。
母女俩坐了一会后,也离开了,留下一桌子动都没动过的饭菜。
夫妻俩看似都很爱孩子,还夹菜给孩子吃。
可是他们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他们吵架。
他们的沟通很失败。
孩子妈妈很想让爸爸哄一哄她,可是她没有说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事情一团糟。
大哥莫说二哥,其实我自己说话也这风格。
我很想改变这低效的沟通方式,于是我静下心来,耐心研读《非暴力沟通》。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经常把对别人的批评错误理解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为把别人吼一顿就能改变别人。
所以书中安排了好些练习,来就事论事的判断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感受,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了。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气和的去了解别人的需要。
我身边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练习。
上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同学插嘴,全班大笑。
我正准备批评那个插嘴的同学。
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沟通的步骤。
我问自己为什么生气,是因为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满足而生气。
我慢条斯理的说:“我计划今天把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讲完,可是没想到课堂上被这个同学打断了,我好担心啊!我担心其它班会比我们班学得好、学得快。
我担心这个插嘴的同学没有真的听到我在说什么,那么他这节课就没有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
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
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
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
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
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
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
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
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
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3.请求帮助。
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
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
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
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
非暴力沟通〔通用23篇〕非暴力沟通〔通用23篇〕非暴力沟通篇1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
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
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
比方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
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谅解别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
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绘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防止对爱人进展道德评判或者与别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
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搅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
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展道德评判这个准那么施行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教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
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妙,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仍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
承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
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1.陈述事实2.陈述感受3.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4.具体的请求------------------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沟通过程中,由于“异化”的沟通模式导致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异化”的沟通模式分为以下几点:①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评判人,批评、职责、辱骂、归类、比较及评论等都在评判人。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②进行比较——频繁无意义的比较,容易让自己焦虑③回避责任当我们在言语中使用“不得不”,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做。
”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
我们可以用负责人的言语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使用“我选择……因为……”的模式能够帮助我们重拾责任。
④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收到惩罚。
这实际上是强者经常使用“惩罚”来威胁对方,会造成心灵隔阂。
需要鼓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章观察与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长出现的错误表达如下:1.表达方式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2.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3.把预测当作事实。
4.缺乏依据。
5.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6.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第四章体会与表达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份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1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作者通过该作品向我们阐述了语言的暴力,扩大了我们对语言暴力的认知范围,同时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1.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2.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3.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①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②感受,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表达感受③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④请求,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望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举例: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4.非暴力沟通过程①什么是我的观察②我的感受如何③哪些需要(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5.非暴力沟通模式:①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②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1.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2.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3.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一种评判4.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5.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1.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序: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
后来我发现,这个过于沉重、过于灰暗。
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笼罩,被绝望所吞噬。
在徘徊中,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做出反应。
当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非暴力沟通》全书一共十三章,分别是: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倾听,倾听的力量,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重获生活的热情,表达感激。
总结起来,全书一共是三大块内容:1.什么是非暴力沟通;2.?造成非暴力沟通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解决人世间的问题;?C h a p t e r.01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关键的一步就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判断。
举个栗子:一个丈夫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一身酒气,他老婆非常生气的跟他说【你还知道回来啊,你怎么不死在外面啊】。
请问,你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显然不是,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老婆这么说:老公,你有几天都是11点以后才回来,还一身酒气,我觉得很失落,我希望我们的家像一个家而不是旅馆,大家能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这才有家的感觉,我希望你能够每周能够有三天八点前回家,我们可以一起吃顿饭。
如果老婆这么说,你觉得怎么样?她的老公应该会更容易接受老婆的提议早点下班回家陪她,这样的方沟通,家庭矛盾会少很多。
当我们觉得情绪受伤的时候,多半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寻找需求、解决需求。
很多女生在谈恋爱的时候都会跟男生说【你要对我好一点】,女生这么一说,男生就方了,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好一点】是什么概念。
但如果女生说【我希望你每周能陪我吃两餐饭,如果再能陪我逛街或者看电影,就更好了】,女生这么一说,男生就明白了。
生活中,我们做很多事,都容易陷入这个误区,情绪化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学会如何表达,至关重要。
《非暴力沟通》荐语暴力?我们现在离暴力很远了吧,暴力是战争、打架、破口大骂……那么是不是就这些呢?如果是,咱们遵纪守法的普通人可谓非常幸运,如果你不主动惹事,你几乎碰不到什么暴力。
但是且慢,再听听以下这些: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老师对学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会你呢!”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怎么样,哪个听者不难受?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但这些内容我们陌生吗,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无处不有,事实上我们就生存在这样一个痛苦的暴力世界中。
但幸运的是上帝送来了一位非暴力天使!他就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作者简介马歇尔·卢森堡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1984年,他成立了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非暴力沟通》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二、是什么蒙蔽了爱三、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四、倾听的力量五、培养对自己的爱六、愤怒与感激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也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非暴力沟通》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1《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
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协作运动。
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战争方法和谐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迫伎俩以抵达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
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载的公民,我历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作者以为,非暴力沟通方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
当发作一件事情,恳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颜色地中止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央求——细致的、细化的央求,当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教员对该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教员:“怎样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置!”情境二:教员:“你这个星期曾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乐。
你的迟到行为违犯了学校的规则,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
情境一违犯了非暴力沟通。
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特别关于经常犯错的学生,教员就容易构成呆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教员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矫正。
《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序与目录本书所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所以本书又叫《爱的语言》————————————————————————————————————————————————作者:(美)卢森堡;译者:阮胤华译序:(摘录)——阮胤华2008年10月20日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
后来,我发现,这过于沉重、过于灰暗。
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
在徘徊中,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作出反应。
当我看到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的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
这个转变,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卢森堡博士发现的非暴力沟通模式。
我对非暴力沟通感兴趣始于2005年底。
当时一位朋友给我带来了《非暴力沟通》英文版,并告诉我作者卢森堡博士希望能有中文版。
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没怎么放在心上。
可开始读后,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开始时我并不指望能学到多少东西,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以前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
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
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有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这本书的翻译前后历时近两年。
为了深化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我于2006年9月前往澳门协助非暴力沟通师吕靖安女士为澳门善牧会提供培训,并于同年12月前往印度参加卢森堡博士主持的非暴力沟通国际培训。
善牧会的服务对象是处于困境中的妇女,它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临时性住所、短期工,并成立妇女互助中心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