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建设规范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2
拌和站标准化建设规范1.1 拌和站建设1.1.1 每个合同段所有用于桥梁、隧道(不含初支喷射混凝土)、通道涵洞等永久工程所采用水泥混凝土必须进行集中拌和。
1.1.2 拌和站建设应参照3.8条规定。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占2。
地面积不宜少于10000 m拌和站场区设计应综合考虑,合理划分拌和作业区、1.1.3材料计量区、材料堆放区及运输车辆停放区。
拌和站内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1.4厚碎石或选用厚度不小)站内场地宜设置不小于a15cm水泥混C20采用不小于石灰改善土,10cm厚的30cm于的5% 凝土进行硬化。
15cm)站内行车道的基础应碾压密实,宜设置不小于b石灰改善土,采用5%的厚碎石垫层或选用厚度不小于30cm 水泥混凝土进行硬化。
C2015cm不小于厚的、重型车辆行车便道基础应)大型作业区(如拌和站)c碾压密实,宜设置不小于20cm厚碎石,或选用厚度不小于40cm的5%石灰改善土,采用不小于20cm厚的C20水泥混凝土进行硬化。
1.1.5 集料仓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砂石集料仓应按待检区和已检区设置,料仓的大小、数量应根据工程需要合理设置。
b)砂石集料仓应设置防雨棚,防雨棚下部应采用钢结构,棚顶采用彩钢瓦,四周应有围护,能遮挡雨雪,棚高不小于7.5m。
防雨棚设计须充分考虑到雨雪和强风的影响,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c)料仓之间应采用砌墙体或水泥混凝土墙体隔开,顶宽不小于30cm,高度以集料不串料为原则,但不小于180cm,墙体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墙体端部设置黄黑警示标线;仓内地面应设不小于4%的单向排水坡,不得积水;仓外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宽度不小于20cm,深度不小于20cm,沟顶宜用格栅网覆盖。
搅拌机料仓及配料斗上方需搭设防雨棚,配料斗棚高1.1.6 度以满足装载机作业为宜,防雨棚应采用钢结构,棚顶采用彩钢板。
1.1.7 原材料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散装水泥、粉煤灰应使用储存罐储存,不同厂家、品种、标号、批次应分罐保存,严禁混装。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管理办法为规范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的管理,加强水泥混凝土拌制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特制定本办法:一、一般规定1、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场地建设、选址、硬件设施、标识牌等必须满足《铁路铁路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第一册)的有关要求。
2、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应建立完备的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责任。
每座拌和站必须设1名站长、1名质量负责人和试验员,加强水泥混凝土生产管理与混凝土拌和质量的监控。
3、混凝土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及时地进行技术交底,必要时还应进行水泥混凝土技术培训。
4、水泥混凝土拌和站要严把原材料进场质量关,认真做好原材料进场、检验及混凝土生产等环节的各项台帐记录。
5、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标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
混凝土施工期间,每季度均应对拌和站设备进行自检自校,并建立自检自校台账,以确保动力系统正常运行,计量系统满足精度要求。
6、由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主、分试验室)负责对相应的拌和站混凝土及原材料进行检验。
7、各驻地办必须在施工单位各拌和站派驻1名专职监理人员,对拌和站原材料检测及混凝土复盘等工作进行旁站监督。
8、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开盘程序,未经专职监理人员认可不得开盘。
9、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生产(包括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的生产厂家等),且遵守配合比调整的程序及原则。
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在巡检过程中若发现擅自修改配合比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作返工处理,并进行全线通报,同时对相应驻地办与施工单位给予处罚。
二、人员配置和岗位职责(一) 站长1、负责水泥混凝土拌和站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及日常管理工作。
2、负责按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混凝土生产任务,制定混凝土生产计划。
3、负责生产、运输的调度,并对搅拌站的设备完好和操作过程的正确性负责。
4、负责本站人员的调配、考核与管理。
5、负责计量标定、自检自校的管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台账。
5.1 拌和站5.1.1 一般规定1一个标段根据混凝土工程量、地形、施工便道及混凝土运输距离可设一个或两个(每个拌合站都必须满足标准化要求)大型拌和站2 拌和站设置尽量靠近主体工程施工部位,减少拌和料的运输距离;尽量远离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地带,减少对周边的干扰。
3承包人须在限期内完成拌和站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围墙、排水系统、水、电、场区内道路、场地、功能分区及拌和楼等。
蒸汽养生所用锅炉、管线、用电、消防等设施提前规划并安装预埋。
4 拌和设备拌和能力满足施工需要,保证在施工高峰期拌和料不间断供给。
同时,配备足够的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泵车等机械设备。
5 每个标段段所有用于桥涵工程的混凝土采用具有自动计量功能的拌和设备集中拌和。
严禁使用小型拌和设备生产混凝土。
6 拌和站由项目部直接管理,不得分包、转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7 使用商品混凝土须经监理人审查、发包人批准,并明确发包人和监理人对商品混凝土的具体管理、监理措施和相关责任人。
8 拌和站所有的安装设备设置不低于C30水泥混凝土基座,保证安装设备稳定、牢固;必要时,采取桩基础或扩大基础基座,以及设风缆拉绳等防倾覆措施。
大型设备的安装提前要有规划及设计并报筹建处验收。
5.1.2 场地建设1 封闭式管理。
封闭式管理。
拌和站四周要设置砖砌围墙(24墙,高1.85m,内外砂浆抹面,刷白色涂料,写项目部驻地精神文明标语)或绿色金属隔离栅围栏(高速公路标准),设置10m宽一扇推拉栅栏铁门(门跺高2m,门高1.5m、门跺两边设置斜墙,斜墙上写标语)门跺上挂钢质白色门牌(公司简称+拌合站)效果图如下:2 合理分区。
拌和站综合考虑施工生产情况,合理划分生活区、拌和作业区、材料区及设备停放区等。
生活区和其它分区用砖墙等隔开。
拌合场站与施工现场如果有劳务队伍,宿舍规划要与场站整体协调,劳务队用房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化建设,材质采用岩棉,平顶蓝色屋顶,宿舍及走道要干净整齐,清洗衣物有固定点晾晒;劳务队伍宿舍外用砖墙(24墙、1.85m高、墙体涂白色涂料并写标语)与拌合场站隔开。
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建设标准一、前言混凝土协同拌和站是一种集中式混凝土生产设备,它通过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混凝土到工地上进行施工。
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建设标准对于确保混凝土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建设标准的角度,全面详细地介绍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建设标准。
二、建设选址标准1. 土地面积: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选址应具备足够的土地面积,以满足生产、存储、维修等需要。
一般来说,需要的土地面积应该在5000平方米以上。
2. 交通条件: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程度,以方便原材料、混凝土搅拌车等物资的运输和交付。
3. 环保要求: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选址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三、建筑布局标准1. 原材料库房:原材料库房应建在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正南方或西南方,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光照效果,并且方便原材料的进出。
2. 混凝土搅拌塔:混凝土搅拌塔应建在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北部或东北部,以减少太阳直射和影响搅拌车的通行。
3. 办公室:办公室应建在混凝土协同拌和站的东南或正东方,以便于办公人员观察整个站点的运营情况。
四、设备选型标准1. 搅拌机: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选用质量可靠、噪音小、维护方便的搅拌机,以确保混凝土的搅拌质量。
2. 输送泵: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选用功率适中、输送距离远、噪音小、维护方便的输送泵,以确保混凝土的输送质量。
3. 控制系统: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稳定可靠、易维护的控制系统,以确保混凝土生产的精确度和生产效率。
五、安全标准1. 员工培训: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 设备维护: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运行安全可靠。
3. 环境保护: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对废水、废气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六、经济效益标准1. 生产效率:混凝土协同拌和站应保证生产效率,提高混凝土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混凝土拌和站现场管理标准一、根据整体规划绘制详细的现场布置图,合理布设满足施工需要,站界用砖砌围墙封闭,出入口设置牢固美观、开启方便的大门,并在大门一侧设置单位(场地)铭牌,在大门处设置门卫值班室。
二、在站内醒目位置设置公示栏、宣传栏、标语条幅;公示栏、宣传栏应美观大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统一标准,内容由各参建单位根据承建段的工程特点和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特色确定。
三、拌合站应合理划分拌合作业区、材料计量区、材料库及运输车辆停放区等,各区域在醒目的位置设置区域标识(参照"标志"铁识 7),站内设有工地试验室或驻地检测站。
四、拌合站内道路和材料存储区必须硬化,硬化承载力满足场内作业要求;根据场地条件合理设置集水池、废水沉淀池、污水过滤池和洗车区,并布设排水系统。
五、拌合站应有自动计量的拌和系统,所有的计量仪器必须经过标定;拌合楼按全封闭设置,减少或防止灰尘污染空气;在操作室挂设混凝土(砂浆)配合比标识牌(详见"标志"铁识 17)、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牌及司机岗位职责牌;在拌和楼下的醒目位置挂设"机房重地,闲人免进"标志牌(参见"标志"铁禁 23)及"注意安全"警示牌(参考"标志"铁警 12)。
六、水泥、粉煤灰等材料采用筒仓储存,并分为合格仓和待检仓;碎石按分级配并分合格区和待检区存放;砂子按分合格区和待检区存放;并用隔墙隔开,隔墙高度不低于 2m,保证各种材料不得混仓;砂石料存放场地必须设有顶棚;各种存料区设置分区标识牌(参照"标志"铁识 7),各种(半)成品设置(半)成品标识牌(详见"标志"铁识 15),各种材料设置材料标识牌(详见"标志"铁识 16)。
七、筒仓储存罐必须安装避雷设施;搅拌设备安装平稳,有接地接零保护;作业人员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
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法(拌和站篇)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阳逻三作业区项目建设管理部二〇一三年一月三、拌和站建设1 场地建设1.1 设置原则1.1.1 每个道路施工合同段原则上只设置一座集中拌和站。
1.1.2 拌和站建设,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符合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遵循“因地制宜,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安全可靠,规范有序,功能完备,布设合理,方便生活,满足生产”的原则。
1.1.3 每个道路施工合同段所有用于本工程的混凝土必须由集中拌和站统一供应,严禁在施工现场使用小型拌和设备生产混凝土。
1.2 选址基本要求1.2.1 选择交通、水电便利的位置,尽量避开居民集中地带。
1.2.2 严禁设置在泥石流、滑坡体、洪水位下等危险区域,避开取土、弃土场、坍方、落石、危岩等地段。
1.2.3 避开高压线路及高大树木。
与通信、天然气等地下管线保持一定距离。
1.3 硬件设施要求:1.3.1 总体要求(1) 拌和站建设应综合考虑施工生产情况,合理划分生活区、拌和作业区、材料存放区及机械设备停放区等,必须严格分开,各功能区面积满足规定要求,区内场地及主要通路应做硬化处理,排水设施完善。
(2) 拌和站内合理配备消防设施,并按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3) 拌和站必须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尽量减少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3.2 具体要求1)面积(1)每座水泥砼拌和站场地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2000㎡。
(2)每座基层拌和站的占地面积(含备料场)不少于10000㎡。
2)场地处理(1) 拌和站的所有场地必须进行砼硬化处理,硬化厚度必须是不小于15cm厚的碎石或砂砾垫层,不小于10cm厚的C15砼面层,拌和站的一般行车道路硬化必须是不小于15cm厚的碎石或砂砾垫层,不小于10cm厚的C20砼面层;大型作业区、重车行车道路硬化,必须使用不小于15cm厚的碎石或砂砾垫层,不小于20cm厚的C20砼面层。
拌和站建设标准1、标准参照项目经理部下发“成渝客运专线CYSG Ⅳ标三分部拌合站建设标准”。
2、对场地进行彩色功能分区:混凝土拌合楼、砂石料仓、水泥库、钢筋存放区、钢筋加工棚、钢筋半成品区、办公、生活房屋及附属生活卫生设施、机械停放区、试验室。
3、拌和站场地需全部硬化,厚度根据原始地面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15cm。
4、进入拌合站门口设置彩门和安全警示标示。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安全帽”、“闲人免入”。
要求所有管理、技术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带安全帽,配戴胸卡,必要时统一着装,特殊工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操作证件应随身携带。
5、进入现场内设“一图六版”。
包括“平面布置图--工程简介--安全生产制度--文明施工制度--消防保卫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应急处理措施”。
6、场内“车辆停放处”布设“搅拌站安全操作规程”、“临时用电操作规程”、“砼运输车安全操作规程”、“装载机操作规程”等标牌(1.2m×2m)。
7、水泥罐、砼运输车和其它工程车上统一喷印中铁“徽标”和“中铁十一局集团”大字,适当也可喷印些标语。
8、拌合楼下悬挂“拌合楼安全操作规程”和“配合比”等标牌(0.6m×0.8m)。
9、水泥罐上在爬梯处设置“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系安全带,戴安全帽,罐下严禁站人”。
等标志牌。
提醒施工人员登梯时一定注意做好防护。
10、各个储料斗上喷印“产品名称”和“规格型号”,传送带上设置“禁止跨越传送带”。
11、砂石料仓用隔墙隔开,并搭建雨棚,设置标识牌(0.6m×0.9m);料仓的大小应保证能存储五天用料量。
料仓上方设置企业宣传标语。
12、拌和站生活用房应与作业区明显分开,按人均不小于6m2面积设置。
根据生活用房数量布置成一排或四合院形状。
拌和站工作区和生活区应用栏杆明显隔离封闭,出入口设岗亭。
13、站四周应设置排水系统和3m×2m×1.5 m沉淀池一个。
13、钢筋加工场:A、加工棚:采用大跨度单坡钢结构,覆盖彩钢钢板,悬挂“钢筋加工棚”标示牌(0.6m×0.9m)。
混凝土拌和站建设标准(试行)1、拌合站设置地点及位置参见《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前应绘制详细的选址和现场布置图,报监理单位审批。
2、拌和站分区包括:混凝土拌合站、沙石料场、水泥库(储存罐)、钢筋堆放及加工区、机械停放区、试验室、生产、生活房屋、集水沉淀池、洗车区、附属生活设施等。
3、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工程公示牌、施工平面布置图、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管理人员名单、监督电话、文明施工牌等明显标志,拌合站出入口、拌合楼控制室应设置禁止、警告、指令标志。
4、原材料标示牌应包括规格、来源地、数量、时间、已检、待检等内容,配合比标示牌应包括混凝土设计和施工配合比、时间、集料的计算和实测含水量,各种材料的每盘用量、坍落度等内容。
5、拌和站应达到三仓式自动计量标准,规格采用2*(90~120)型号,总装机能力以满足供应范围最大批混凝土数量需要为原则。
6、应配备满足生产需要的规格500kVa备用发电机。
砂石料水洗设备。
冬季施工供热养护系统(如拌和水加热设备等)。
7、建设前应对地基进行平整压实处理,站内所有地面应铺设10~15cm厚混凝土硬化,按照四周低中间高的原则,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1.5%。
沙石料场内要里高外低,做不小于 1.5%坡度,避免料场内积水。
场地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底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8、拌和站四周均应设置2.0m高砖围墙,以保证料场安全和防止周边环境污染,预备车辆通道和人行通道。
9、粗骨料、细骨料料场应分别按已检、待检设不少于6个仓,采用2.0m高3面砖墙进行隔开。
规模以储备量满足连续3~5天生产的需求为宜。
料仓前应设置200mm×200mm上盖铁篦隔泥沟。
10、所有地材存放场地必须加设轻型钢结构顶棚,钢结构顶棚起拱线高度7m。
11、水泥、粉煤灰等胶凝材料,袋装必须设置库房,要保持库内通风防潮。
凝胶材料堆放时应设离地面高30cm厚的架空层,并与库房墙壁保持30cm距离,防止受潮。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建设标准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NJG002—2016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建设标准2016—XX—XX发布 2016—XX—XX试行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前言为推行现代化工程管理,强化质量及安全控制措施,规范企业施工现场秩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展示企业市场形象,在《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及交通部《髙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施工现场需要,组织编制《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建设标准》,旨在规范混凝土拌和站管理,推进公司混凝土拌和站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混凝土拌和站建设安全适用、经济合理。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拌和站建设;2、设备配置;3、人力资源;4、生产管理;5、附录。
本《标准》由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技术中心负责管理,宁波安途工程建设分公司负责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编制单位: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技术中心宁波安途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本《手册》编制人员:主编:段群苗副主编:孔庆立编制人员:马前民、卢俊宇、骆腾飞、林瀚、宣和平、张世浩、朱伟奇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适用范围1.3实施基本要求1.4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2.术语2.1水泥混凝土2.2普通混凝土2.3胶凝材料3.拌和站建设3.1 基本要求3.2 标准化设计3.2.1选址3.2.2设计原则3.2.3生产能力与工程规模3.2.4审批管理3.3场地建设3.3.1总体要求3.3.2工程征(借)地3.3.3场地填筑3.3.4平面规划3.3.5道路及坪面结构3.3.6设备基础3.3.7厂房、仓库设施3.3.8排水设施3.3.9管理用房3.3.10试验室3.3.11水电设施3.3.12称重设施3.3.13环保设施3.3.14消防设施3.3.15围墙与门禁3.3.16图牌3.4企业CI应用4设备配置4.1基本要求4.2拌和站4.3料罐4.4运输设备4.5环保设备4.6试验设备4.7其它辅助设施5人力资源5.1岗位配置5.2岗位职责5.3人员管理5.3.1人员资格5.3.2培训教育5.3.3管理考核6生产管理6.1 基本要求6.2 组织机构6.3生产流程6.3.1生产流程及管理要求6.3.2运输流程及管理要求6.4 技术质量管理6.4.1配合比设计与通知6.4.2原材料检验6.4.3混凝土质量检验6.4.4现场性能抽检试验6.5 材料管理6.5.1物资管理流程6.5.2骨料管理要求6.5.2.1进场6.5.2.2储存6.5.2.3报废与回收6.5.3胶凝材料管理要求6.5.3.1进场6.5.3.2储存6.5.3.3报废6.6 设备管理6.6.1拌合设备管理6.6.2保养与维护6.6.3设备的标定6.6.4操作室管理要求6.6.5运输设备管理要求6.6.6其它设备管理6.7 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6.7.1环境管理6.7.2安全管理6.7.3安全用电6.8 成本管理6.8.1管理体系6.8.2管理流程6.8.3管理要求6.9 信息化管理6.9.1信息化系统设计6.9.2系统运行及维护6.9.3管理要求6.10 现场管理附录:1、本标准引用规范、标准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附件:标准条文说明1.1编制目的以规范混凝土拌和站管理,推进公司混凝土拌和站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混凝土拌和站建设安全适用、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