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项成等差或等比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118.55 KB
- 文档页数:2
隔项成等差或等比引言在数学中,数列是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
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种常见的数列类型。
本文将详细讨论隔项成等差或等比数列的特性、求和公式以及一些应用。
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数列中每一项都可以通过前一项加上一个常数得到。
等差数列的公差表示了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
性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那么第n项(记作an)可以表示为an = a +(n-1)d。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记作Sn),可以使用公式Sn = (n/2)(a + an)来计算。
•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任意三项可以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隔项成等差数列定义隔项成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每隔一项构成的新数列为等差数列的情况。
数列中每一项都可以通过前一项加上一个固定的常数得到。
性质•隔项成等差数列的公差:如果原数列的公差为d,那么隔项成等差数列的公差为2d。
•隔项成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原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那么隔项成等差数列的第n项(记作An)可以表示为An = a + (n-1)2d。
•隔项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隔项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记作Sn),可以使用公式Sn = n(a + An)/2来计算。
等比数列定义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的数列。
数列中每一项都可以通过前一项乘以一个常数得到。
等比数列的公比表示了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
性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公比为r,那么第n项(记作an)可以表示为an =ar^(n-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记作Sn),可以使用公式Sn = (a(r^n - 1))/(r - 1)来计算。
•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任意三项可以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隔项成等比数列定义隔项成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每隔一项构成的新数列为等比数列的情况。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专题辅导(小编推荐)第一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专题辅导(小编推荐)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专题辅导(1)在等差数列{an}中, a7=9, a13=-2, 则a25=()A-22B-24C60D64(2)在等比数列{an}中, 存在正整数m, 有am=3,am+5=24, 则am+15=()A864B1176C1440D1536(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若a1,a3,a4成等比数列, 则a2=()A–4B–6C–8D–10(4)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2=-6,a8=6,Sn是数列{an}的前n 项和,则()AS4>S3BS4=S2CS6(5)已知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an}中,公比q=2, a1·a2·a3·…·a30=245, 则a1·a4·a7·…·a28=5101520A 2B2C2D2(6)若{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0,a2003+a2004>0,a2003.a2004<0,则使前n项和Sn>0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是:()A.4005B.4006C.4007D.4008(7)在等比数列{an}中, a1<0, 若对正整数n都有anAq>1B0a1(3n-1)(8)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对于所有n≥1),且a4=54,则a1=__________.2(9)等差数列{an}的前m项和为30, 前2m项和为100, 则它的前3m项和为_________.(10)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an}是等和数列, 且a1=2, 公和为5,那么a18的值为_______,这个数列的前21项和S21的值为.(11)已知等差数列{an}共2n+1项, 其中奇数项之和为290, 偶数项之和为261,求第n+1项及项数2n+1的值.(12)设{an}是一个公差为d(d≠0)的等差数列,它的前10项和S10=110且a1,a2,a4成等比数列.(Ⅰ)证明a1=d;(Ⅱ)求公差d的值和数列{an}的通项公式.(13)已知等比数列{an}的各项都是正数, Sn=80, S2n=6560, 且在前n项中, 最大的项为54, 求n的值.(14)ΔO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0,0)、(1,0)、(0,2), 设P1为线段BC的中点,P2为线段CO的中点,P3为线段OP1的中点,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 Pn+3为线段PnPn+1的中点,令Pn的坐标为(xn,yn), an=(Ⅰ)求a1,a2,a3及an;(Ⅱ)证明yn+4=1-(Ⅲ)若记bn=y4n+41yn+yn+1+yn+2.2yn,n∈N*;4-y4n,n∈N*,证明{bn}是等比数列.答案:1-7 BDBDA BB8.29.21010.3, 5211.29, 1912.(2)d=2 an=2n13.n=414.(1)an=2(2)(3)证明略第二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0,递增数列⎪一、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d:公差)(常数)⎨=0,常数列,⎪<0,递减数列⎩1.证明数列{an}为等差数列:(1)定义:an+1-an=d(常数)(2)等差中项:2an+1=an+an+2注:(1)不可用a2-a1=a3-a2=a4-a3=Λ=“常数”证(2)a1=⎨例1.(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求证:数列{an+an+1}为等差数列;变式:①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求证:数列{an+t}(t为常数)为等差数列;②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求证:数列{tan}(t为常数)为等差数列;③已知数列{an}、{bn}均为等差数列,求证:数列{an+bn}为等差数列(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n2,求证:数列{an}为等差数列;变式:①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n2+1,求:an②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an2+bn,求:an ③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an2+bn+c,求:an(3)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数列;(4)已知数列{an},a1=1,an+1=为等差数列(5)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求证: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n}为等差数列⎧S1,n=1⎩Sn-Sn-1,n≥2an1,且bn=,求证:数列{bn}为等差an+1ann1an+,且bn=nan,求证:数列{bn}n+1n+1Sn=n(a1+an)22.证明数列{an}为单调数列:an+1-an=f(n)⎨⎧>0,递增数列递减数列⎩<0,注:(1)求数列{an}中an的极值也可采用此方法(2)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ⅰ.若a1<0,d>0,则Sn有最小值;解法:①令an≤0{bn}②Snⅱ.若a1>0,d<0,则Sn有最大值;解法:①令an≥0②Sn例2.已知an=(11-2n)2n,求数列{an}的最大项例3.(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n=10-2n,求Sn的最大值;(2)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n=2n-13,求Sn的最小值;3.叠加法:已知a1=a,an+1-an=f(n),求an例4.(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首项为a1,公差为d,求an;(2)已知数列{an},a1=1,an+1=4.通项公式:an=a1+(n-1)d(1)an=am+(n-m)d(2)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且n的系数为公差d.例5.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5=-3,a9=13,求an5.等差中项:若a、b、c成等差数列,则b=(1)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2an+1n+11an+,求an nna+c称为a、c的等差中项2=an+an+2;(2)若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其和为定值,则可设这三个数为a-d、a、a+d;(3)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且公差d≠0,则am+an=ap+aq⇔m+n=p+q(4)在有穷等差数列{an}中,与首尾两项距离相等的两项的和等于首尾两项的和.即:a1+an=a2+an-1=a3+an-2=Λ=ak+an-k+1例6.(1)已知:等差数列中连续三项的和为21,平方和为179,求这三项(2)在3与19之间插入3个数后成等差数列,求这三个数(3)已知:a、b、c成等差数列求证:①b+c、a+c、a+b成等差数列;②a(b+c)、b(a+c)、c(a+b)成等差数列;③a-bc、b-ac、c-ab 成等差数列(4)已知:a、b、c成等差数列,求证:2222111成等差数列 b+ca+ca+blg(a-c)、lg(a+c-2b)成等差(5)已知:成等差数列,求证:lg(a+c)、数列(6)若方程a(b-c)xb(c-a)x+c(a-b)=0有相等实根,求证:成等差111abc111abc数列例7.在等差数列{an}中,(1)若a5+a10=12,求S14;(2)若a8=m,求S15;(3)若a4+a6+a15+a17=50,求S20;(4)若a2+a4=18,a3+a5=32,求S6;(5)若a2+a5+a12+a15=36,求S16;(6)若a3+a4+a5+a6+a7=450,求a2+a8(7)若等差数列{an}的各项都是负数,且a32+a82+2a3⋅a8=9,则其前10项和S10= ____________(8)在等差数列{an}中,若a3+a15=a5+an,则n=_______6.数列{an}的前n项和Sn=注:(1)倒序法求和;(2)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是关于自然数n的二次函数,且n的系数为n(a1+an)n(n-1)n(n-1)=na1+d=nan-d 222d,2常数项为零,即:Sn=An2+Bn(当A=0时数列{an}为常数列);(3)①S2n-1=(2n-1)an(可以将项与和之间进行相互转化)。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行测常用数学公式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总长/间隔+1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212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A.180 B.210 C. 225 D 25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2,增幅较大做乘除例2:0.25,0.25,0.5,2,16,()A.32 B. 64 C.128 D.25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例3:2,5,28,257,()A.2006 B。
1342 C。
3503 D。
312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
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
隔项跳跃数学题隔项跳跃数学题是一类经典的数学题目,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常常会出现。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找出一种规律,通过跳跃的方式计算出特定位置的数值。
在解这类题目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多个例子来详细解析隔项跳跃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隔项跳跃数学题目:问题:有一个数列,前4项的数值分别为1、3、7、15。
求这个数列的第10项的数值是多少?解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的数值都是前一项的2倍再加上1。
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2 * an-1 + 1。
其中an表示第n项的数值。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递推公式来计算第10项的数值。
我们先计算第5项的数值,然后通过依次计算第6项、第7项......第10项,最终得出第10项的结果。
根据递推公式an = 2 * an-1 + 1,我们可以依次计算得出第5、6、7、8、9、10项的数值。
第5项:a5 = 2 * a4 + 1 = 2 * 15 + 1 = 31第6项:a6 = 2 * a5 + 1 = 2 * 31 + 1 = 63第7项:a7 = 2 * a6 + 1 = 2 * 63 + 1 = 127第8项:a8 = 2 * a7 + 1 = 2 * 127 + 1 = 255第9项:a9 = 2 * a8 + 1 = 2 * 255 + 1 = 511第10项:a10 = 2 * a9 + 1 = 2 * 511 + 1 = 1023所以,该数列的第10项的数值为1023。
上述例子中,我们通过找到规律和递推公式,成功解决了该隔项跳跃数学题。
接下来,我们将再提供几个不同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解这类题目的方法。
例子1:问题:有一个数列,前2项的数值分别为3和9。
求这个数列的第7项的数值是多少?解析:观察前两项,我们可以发现第2项是第1项的3倍。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3 * an-1。
数字推理全方法介绍写在前面的话1、希望能给数字推理比较弱的同学帮助2、做数推,重点不是怎么做,而是:“你怎么会想到这种做法?思路在哪?突破口呢?”3、只要你认真看完这个帖子,你的数字推理一定会有进步4、例子来源于真题5、觉得好一定要顶,让更多的人能来交流言归正传(一)等差、倍数关系介绍要学会观察变化趋势(1)数变化很大,一般和乘法和次方有关。
如:2,5,13, 35,97 ()-------------A*2+1 3 9 27 81=B又如:1,1,3,15,323,()---------------数跳很大,考虑是次方和乘法。
此题-------------(A+B)^2-1 =c再如:1 ,2 ,3 ,35 ()------------(a*b)^2-1=c0.4 1.6 8 56 560 ()--------4 5 7 10倍,倍数成二级等差A、2240B、3136C、4480D、784009国考真题14 20 54 76 ()A.104 B.116 C.126 D1449+525-549+5…(2)数差(数跳不大,考虑是做差)等差数列我就不说了,很简单下面说下数字变化不大,但是做差没规律怎么办?一般三种可以尝试的办法(1)隔项相加、相减(2)递推数列(3)自残(一般用得很少,真题里我好像没见过?也许是我忘了吧)09真题1,1,3,5,11,()A.8 B.13 C.21 D.32满足C-A=2 4 8 16-3,7,14,15,19,29,()A 35B 36C 40D 42------------------------------满足A+C=11 22 33 44 5521,37,42,45,62,()A 57B 69C 74D 8721+3*7=4237+4*2=4542+4*5=6245+6*2=57(3)倍数问题(二)三位数的数字推理的思路(1)数和数之间的差不是很大的时候考虑做差(2)很多三位数的数字推理题都用“自残法”如:252,261,270,279,297,()252+2+5+2=261261+2+6+1=270270+2+7+0=27909国考真题153, 179, 227, 321, 533, ( )A.789B.919C.1079D.1229150+3170+9200+27….左边等差,右边等比(三)多项项数的数字推理多项项数的数推”比如:5,24,6,20,(),15,10,()上面个数列有8项,我习惯把项数多余6项的数列叫做“多项数列”。
数字推理2011年国考没有数字推理,可能安徽也会跟着中央走,更何况安徽的数字推理是有名的弱智,完全可以随便看看。
所以我这部分也就没整理太多。
数字敏感记熟常用的幂次数3,多次方因数分解法有的数列,必须要把每项拆成2个数字的积,这2个数字分别构成数列。
这种数列,还是有迹可循的。
注意看所给的数字是不是很明显地某个数的倍数。
这是华图弄得数推思维过程,新手可以看看,一般的题基本这么就可以了。
难题其实顶多也就1个,为这1分花大工夫我觉得挺不值的~~真要全对,那就多接触接触各种题目,开阔思路。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这个是最基本的了,一般数字变化不大的都是此类。
不过现在为了增加难度,一般都是二级,三级,而且最后一级可能不只是等差数列2,等比数列及其变式观察数列各项间有大致的倍数关系,则易解,顶多是多了个修正数列3,平方,立方数列及其变式1,这个要求对基本的平方,立方非常熟悉,然后要有一定的数字敏感性——比如说26,就得想到26=25+1=27-1等等。
2,这种数列一般跳跃较大,而且前后没什么明显关系。
这可能是解题突破口。
3,可以在数列的中后部找到一数字,因为此时未修正数很大,修正数列已经无法掩盖其原貌。
4,一般不会直接考,会加个修正数列(注意修正数列特别大的情况,比如09年国考)或者是前面2项之差的平方等于第三项这类的规律5,有可能会与项数相联系,形成有通项公式的数列。
如:-2,-8,0,64,(250)为n*n*n*(n-5)4,做和数列(同理有可能是积数列,就不单列了)1,这种数列需要两项(甚至三项)做和,得到的和构成一个新数列2,如果数字彼此差距不大,而且不是等差,有的会“高低起伏”,那么可以尝试做和3,这种数列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想到这是做和数列4,这种数列有的数字都很小,而且参差不齐,这或许可以作为突破口5,有的含有负数,不大6,在最开始的做差如果发现差跳来跳去,那么可以从这方面考虑5,递推和数列及其变式1,前2项和等于第三项,这是最普通的,可能会加个修正数列,如+1,-1。
公务员数字推理技巧总结精华版数字推理技巧总结备考规律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d为固定的或是存在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包括等差、等比、正负号交叉、正负号隔两项交叉等)(1)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
如7,11,15,(19)(2)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种等差的规律。
如7,11,16,22,(29)(3)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等比的规律。
如7,11,13,14,()(4)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
【例题】7,11,6,12,(5)(5)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每“相隔两项”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
【例题】7,11,16,10,3,11,(20)备考规律二:等比数列及其变式(后一项与除以前一项的倍数q为固定的或是存在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包括等差、等比、幂字方等)(1)“后面的数字”除以“前面数字”所得的值等于一个常数。
【例题】4,8,16,32,(64)(2)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加1。
【例题】4,8,24,96,(480)(3)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乘2【例题】4,8,32,256,(4096)(4)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为3的n次方。
【例题】2,6,54,1428,(118098)(5)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
【例题】2,-4,-12,48,(240)备考规律三:“平方数”数列及其变式(an=n2+d,其中d为常数或存在一定规律)(1)“平方数”的数列【例题】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每一个平方数减去或加上一个常数【例题】0,3,8,15,24,(35)【例题变形】2,5,10,17,26,(37)(3)每一个平方数加去一个数值,而这个数值本身就是有一定规律的。
隔项成等差或等比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1、已知n n n a a 21=⋅+,则 ,,,,12531-n a a a a 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要推出 ,,,,12531-n a a a a 是以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与满足的关系式应该是 13n n a a n ++=
出处:
(1) 已知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则数列{}n n a a ++1成等差数列;逆命题成立吗?
(2)
{}{}n n a ,a -212各自成等差数列,且公差相同;
(2)18.设{}n a 是各项为正数的无穷数列,i A 是边长为1,i i a a +的矩形的面积(1,2,i =),则{}n A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
(A ){}n a 是等比数列.
(B )1321,,
,,n a a a -或242,,,,n a a a 是等比数列. (C )1321,,
,,n a a a -和242,,,,n a a a 均是等比数列. (D )1321,,,,n a a a -和242,,
,,n a a a 均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相同. (3)已知数列n n a ,a +1是方程n n x b x ⎛⎫-+= ⎪⎝⎭
2103的两根,求无穷数列{}n b 的各项和 (4)已知点列B 1(1,y 1)、B 2(2,y 2)、…、B n (n,y n )(n ∈N )顺次为一次函数
12141
+=x y 图像上的点,点列A 1(x 1,0)、A 2(x 2,0)、…、A n (x n ,0)(n ∈N )顺次为x 轴正半轴上的点,其中x 1=a (0<a <1),对于任意n ∈N ,点A n 、B n 、A n+1构成一个顶角的顶点为B n 的等腰三角形。
⑴求数列{y n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y n }是等差数列;
⑵证明x n+2-x n 为常数,并求出数列{x n }的通项公式;
⑶在上述等腰三角形A n B n A n+1中,是否存在直角三角形?若有,求出此时a 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隔项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是否需要求前n 项和(分类讨论,注意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