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金匮要略_中探讨甘草的使用方略_杨建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
1 《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三条发病途径(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问诊(4)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卷下杂疗方二十三杂疗方二十三图片:金匮要略.jpg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朮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朮共六味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
重煮,都成四服。
疑非仲景方。
长服诃黎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煨陈皮厚朴各三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
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
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研炼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粮十分烧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
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
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金匮要略常用方剂16则1、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出自原文第十二章: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
此为饮多而呕者言。
渴者饮从呕去也,故欲解;若不渴,则知其支饮仍在,而呕亦未止也,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功效:豁痰降气,安胃止呕。
2、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乌头出自原文第十章:“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乌头桂枝汤主之。
用于寒疝腹痛,阳气大衰,寒邪凝滞,内外皆寒。
如血虚生寒,经脉失养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如阳气不行,阴寒内结,则可用大乌头煎。
3、乌头汤: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甘草、蜂蜜出自原文第五章: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4、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出自原文第二十二章:“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功效: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其实梅核气不独妇人,男子亦有。
病机为寒伤经络,凝坚在上。
5、甘麦大枣汤:甘草、浮小麦、大枣出自妇科三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补脾养心,缓急止躁。
6、甘姜苓术汤:干姜、甘草、茯苓、白术又名肾着汤,出自原文第十一章:“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小焦。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着为留滞附着之意。
)功在温阳散寒,健脾除湿。
病机为肾受湿冷,着而不去。
7、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出自原文第七章:“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不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此方专为虚火咳喘而设。
主治:1、肺痿证。
2、胃阴不足证。
胃肺阴虚,虚火上炎,炼津为涎:咳唾涎沫。
肺胃阴虚肺胃失降:或短气喘促,或气逆欲呕。
气火上逆肺胃阴虚,津失上承:口渴,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为肺胃阴亏,虚气上逆(其病在肺,其源在胃,母子同病)。
【绍奇谈医】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甘草是中医处方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共250方,用甘草者120方;《伤寒论》113方中,以甘草作为方名(如炙甘草汤)或方名中有甘草者(如麻杏石甘汤)就有15方。
究其用意,有以下几个方面:1.缓和峻烈中医学治法虽多,总的来说,不外补泻两个大类。
虚实为察病之纲要,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即所谓“实者泻之”。
实证当用泻法,即祛邪之法,药多猛峻。
一般地说,猛峻之药虽利于病,但正气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何在不妨碍祛邪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正气的损害?仲景选取了甘草。
如伤寒太阳表实证,为风寒之邪束表,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脉浮紧,当用辛温解表,所以选用了麻黄、桂枝,以解散在表之风寒,佐之以杏仁,和之以甘草。
甘草在这里主要起缓和麻、桂峻烈之性的作用,虽非汗解不可,但要尽量做到“汗而毋伤”。
又如寒邪直中,即寒邪不经三阳(太阳、阳明、少阳)而直接侵入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或伤寒之邪,在表不解,由于邪气重、体质弱、治疗又不当(如早用大剂清热药或泻下药)而传入三阴,证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沉微欲绝,这是少阴证的里阳衰微,急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
方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以消阴寒,而挽欲亡之阳,但姜附之性,非常峻烈,所以和之以甘草,使之成为“有制之师”,尽量减少姜附辛热伤阴的副作用(真的伤阴就要加人参,即四逆加人参汤)。
再如白虎汤,主治阳明里热,证见身大热、口太渴、汗大出、脉洪大者,即用甘草、粳米来缓和大剂石膏、知母的寒凉,以顾护胃气。
当然,仲景有时也用与甘草药性相近之药大枣来代替甘草,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即是用大枣去缓和葶苈之猛峻;十枣汤,即是用大枣去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峻烈,但大多数处方还是用甘草作缓和之用。
2.协调诸药甘草有调和百药的作用。
当病情需要,一张处方中有寒热两种不同药之时,就要用甘草来协调。
《经方中的甘草》
《经方中的甘草》
中华易医
甘草是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几乎成了“百搭”。
甘草使用如此广泛,个中原因探讨如下:
汗、吐、下之后容易造成脱水。
古人可能发现使用甘草之后会导致水肿,从而认为甘草有“保水”作用。
于是,对于上述情况使用的方剂中含有甘草,目的是增加水分在体内的储存。
逐水剂如十枣汤等是不用甘草的,也可反证甘草为脱水而设。
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甘草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造成水钠潴留。
汗、吐、下又是古代医生常用的攻击疗法,因此,甘草使用的机会也较多。
疼痛是古代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甘草常常被作为止痛药来使用。
《伤寒论》的甘草汤治疗咽痛,就是用一味甘草。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甘草粉蜜汤治疗蛔虫病“心痛”,小建中汤治疗腹痛,甘草附子汤治疗关节疼痛,等等。
这些处方都含有甘草,可以认为甘草发挥了止痛作用。
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甘草具有抗炎作用。
因而,对于炎症引起的疼痛有治疗作用。
甘草还有镇静作用。
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使用甘草,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也使用甘草。
从生活经验来看,甜味的食物能够给味觉以良性刺激,有利于安定情绪。
同时,甘草还是矫味剂。
使用半夏、干姜等辛辣药治疗胃肠道疾病时,通常配伍甘草以缓和其刺激性。
呕吐的病人或许不耐受苦味药。
治疗“食已即吐”的大黄甘草汤,用4两大黄配伍1两甘草,可能也是为了缓冲大黄的苦味。
甘草(历代本草汇言)甘草(蜜甘美草灵通蜜草草国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原植物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
喜光、抗寒、抗旱,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蜜炙甘草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益气复脉。
临床用名有甘草、蜜炙甘草。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御览》引云一名美草,一名密甘,《大观本》,作黑字)。
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密草,一名蕗(当作蘦)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
案《说文》云:苷,甘草也,蘦,大苦也,苦,大苦苓也;《广雅》云:美草,甘草也,《毛诗》云隰有苓,《传》云,苓,大苦;《尔雅》云:蘦,大苦;郭璞云:今甘草,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黄,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此作甘,省字,蘦,苓通。
《名医别录》:无毒。
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药性论》: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
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
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
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魂,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入药久用。
《开宝本草》:味甘,平。
无毒。
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本草图经》:《千金方》: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
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既定,其验乃奇也。
《肘后备急方》: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需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
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组成】炮干姜10g 炙甘草20g【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1日量。
【主治】肺中虚冷,吐涎沫,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或阳虚吐血。
【证析】《金匮要略》用此方治肺中虚冷的肺痿,以吐涎沫,小便数为主证;不咳为鉴别诊断要点;不渴为肺中虚冷辨证依据。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在体内运行,有赖脾气转输,肺气敷布。
今因肺中虚冷,不能敷布津液于全身,以致液聚而吐涎沫;肺为水之上源,肺中虚冷,不能约東水液,上虚不能制下,故遗尿、小便数。
肺病常以咳喘为主症,此证不咳,显非一般肺系疾患;不渴,又是虚寒的辩证依据,故是肺中虚冷的肺痿。
此证虽以肺气虚塞为主,亦与脾气虚寒有关,盖两脏同主水液运行敷布故也。
【病机】肺中虚冷。
【治法】温肺扶阳法。
【方义】治疗此证,其要在于温补肺气,恢复肺的敷布和约東津液功能。
方中干姜温脾肺之阳,甘草补脾肺之虚,使脾能散精,肺能布津,则水液不致聚成涎沫;肺气能够治节水液,则遗尿、小便数等证亦可痊愈。
本方亦治阳虚吐血。
于吐血主症以外兼见舌淡、苔白、脉迟。
即属阳虚失血机理。
方中于姜温中,炮姜有温经止血功效,与甘草合用,一补脾胃之虚,一复中焦之阳,使中阳得运,统摄有权,则吐血可止。
随证加入益气、止血药物,可以增强疗效。
由于方中干姜有温运脾阳之功,炙甘草有补气健脾作用,故对中焦虚寒而呈呕吐、腹痛等症,亦可获效。
值得注意的是:甘草之量重于干姜一倍,原书用至四两。
重用之理有三:一是补中益气;二是甘以缓急;三是延缓水津下行归肾。
此方对于气不摄津而呈遗尿、便数,气不摄血而呈吐血,中焦虚寒而呈呕吐、腹痛,都可兼顾,一举三得。
此方现已很少使用,何以还要选人?因为治疗肺脾虚寒之方,多由此方加味而成,熟悉它的制方道理,可收举一反三效果。
【应用】本方用途虽广,总属脾肺虚寒机理。
甘草干姜汤-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6.1)16.1 甘草干姜汤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这一段呢,不是肺痿,这个注家也是搞错的多,又说肺痿又出来冷的肺痿,哪是那个事啊?冷的不叫肺痿,开始呢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
这个把定义搞清楚了,没有热怎么能叫肺痿呢?他这个说的很明白这一段,他形似肺痿吐涎沫,吐涎沫是肺痿的一个症候,那么这个人呢也吐涎沫,像肺痿吐涎沫一样,但是而不咳,这一句话就把这个肺痿否定了。
肺痿它非咳不可,不咳它不关系到肺了。
那么这个人光吐涎沫而不咳,同时呢里头也没有热,这人也不渴,那么为什么吐涎沫呢?这个吐涎沫啊,他底下有解释,他说这是啊肺中冷。
肺中怎么冷啊,主要在中焦,还是在胃。
这个胃虚就要停饮,就要停水,而且胃虚这个水呀就往上来泛,上泛它就要波及到肺,吐涎沫。
咱们说是寒饮射肺嘛,这是后世注家这么样子说嘛。
就是这个胃虚,这个水都往上泛,那么这一段主要就是说明这个问题,你看这个方子就知道了。
他说这个啊形似肺痿吐涎沫,但是不咳,那么这个人也不是里头有热,里头也没有热,其人不渴。
必遗尿,小便数,假设由于胃虚停饮的话,这人呢一定是小便失禁,遗尿,小便数。
什么道理呢?它是上虚不能制下。
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书大概《五脏风寒积聚》里头有,这个上焦啊也得受中焦气,那么上焦它自己不能生津液啊,这个方才我们讲肺也是一样啊,它都是胃生津液,我们说胃消化水谷嘛。
这水谷之气,由胃来再发生一种变化作用,它生出来之后呢供给上焦,那么下焦呢也秉中焦之气,下焦它也没有这个办法,下焦的一切的机能啊也全是中焦供给,下焦也秉中焦。
那么如果胃要是虚,也影响到下焦虚。
所以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古人呢拿一个阴阳五行来解释,他说胃属土,土虚不能制水,上不能制下,他拿这个阴阳五行来说。
那实质呢,规律是这样,这个胃要是不好啊,身上哪也好不了。
124甘草首先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张仲景使用甘草达到了极致,在其方书《伤寒论》113方中含有甘草的有69方,《金匮要略》205方中含有甘草的有75方,后世医家所著医书中对甘草的使用从未达到如此之高的频率。
笔者兹就《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甘草的使用规律进行探析,所叙必有不妥之处,还乞同道赐教。
1 《金匮要略》汤剂中甘草的使用规律1.1 缓和药性 解百药毒 甘草附子汤、甘草麻黄汤、附子粳米甘草汤、四逆汤、乌头汤等诸多甘草与乌头、附子、麻黄、大黄等峻猛之品同用的方子,甘草所发挥的作用是缓和这些峻猛药药性。
甘草与附子同用,甘草与大黄同用,其配伍原理正如《药性论》中讲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
附子辛热,大黄苦寒,而甘草皆可与之使用,正如《药类法象》中讲到“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
《本草发挥》云:“凡用纯寒纯热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附子、乌头等大辛大热之品,在《本经》中属于下品,大毒也,用甘草以缓和其性,起到解毒的作用。
孙真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不我欺也”。
《本草图经》亦云:“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其验乃奇也。
”1.2 调和诸药 一般情况下用在寒、热药并存的方剂中,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性温,黄芩、黄连性寒;小柴胡汤中,柴胡、半夏性温,黄芩性寒;桂枝汤中,桂枝辛温,白芍性寒。
在这些方子中,甘草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正如《本草发挥》曰:“寒热相杂药,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
1.3 补中益气 此类方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气虚是其所主病病因之一,如小建中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之类。
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阴阳两虚、寒热夹杂,治疗时若补阳则损阴,养阴则碍阳。
因此必须调补脾胃,建立中气,方可调和阴阳。
甘草用三两,比桂枝汤多一两,它不仅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还起到了补中益气的作用。
茯苓杏仁甘草汤中用甘草一两,正是基于原文中讲到“短气”二字,《名义别录》中讲到甘草主治烦满短气。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产后下利虚极,《伤寒论》中栀子甘草豉汤治疗虚烦少气也是此意。
1.4 清热解毒 甘草生用性凉,炙用性温,色黄,主入脾经,脾五行属土,土能解万物之毒,邪气至于土,无所复传。
如甘草泻心汤、桔梗汤之属。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狐惑病的主方。
狐惑病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侵及咽喉、二阴等部位而发病,甘草生用四两,以清热解毒之用。
桔梗汤中甘草倍于桔梗,治疗肺痈脓成已溃,甘草生用一是清热解毒,二是甘草起到补土生金的作用,使正气恢复得以抗邪外出。
橘皮竹茹汤重用生甘草五两,治疗胃虚呃逆证,取其清胃热和补虚之功。
1.5 祛痰止咳 此类方剂有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
小青龙汤治疗溢饮,使用甘草三两,起到了对细辛、干姜等药物化痰饮的辅助作用,笔者认为甘草主入脾经,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甘草发挥化痰作用正在于此。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祛痰是由于能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稀释积痰并使之咳出;镇咳是由于抑制了咳嗽反射弧的传递环节而作用于神经末梢所致[1]。
从《金匮要略》中探讨甘草的使用方略杨建,颜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摘 要:甘草气味甘平,无毒,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诸多功用。
甘草一药在《金匮要略》中使用88次,居群药之首。
然不少后世医家对甘草使用却过于拘泥,不能够很好地发挥甘草的作用,由此对医圣如何使用甘草进行探析也实属必要。
关键词:甘草;金匮要略;使用方略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24- 02收稿日期:2010-10-19作者简介:杨建(1987-),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通讯作者:颜红(1955-),女,天津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身专业研究。
Method of Application of Gancao 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YANG Jian,YAN Ho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Abstract:The nature and flavour of gancao is sweet and mild,which has the effect of nourishing qi to invigorate spleen,expelling phlegm to arrest coughing,easing pain,clearing away the heat-evil and expelling superficial evils,coordinating the drug actions of a prescription,and so on.Gancao appears 88 times and has the most Operating Frequency 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 However,many doctors of later generations are too careful of using gancao to make good use of it,so I think we should have the necessity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how to take good advantage of gancao.Key words:gancao;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method of application1252 《金匮要略》中甘草在丸、散剂中使用规律丸、散剂基本不用甘草,甘草在方中的作用不再是缓和药性,而是起到补虚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久病。
久病必虚,难以速补,作丸、散剂以图缓治。
《金匮》中丸剂共有18方,其中使用甘草者仅有大黄蛰虫丸、薯蓣丸、竹皮大丸三方。
大黄蛰虫丸和薯蓣丸主治虚劳病证,甘草和中益气,本经云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是补五脏,实乃治虚劳之要药也。
竹皮大丸甘草重用7分,取其安中益气之功。
散剂共有31方,其中使用甘草者仅有王不留行散,重用甘草18分,取其“长肌肉,金疮肿”之功。
3 甘草生用、炙用的规律按照原方,甘草在《金匮要略》中生用49方,炙用24方。
笔者观察到同一个方子,甘草在《伤寒论》中炙用,而在《金匮要略》生用,如小柴胡汤、理中汤、甘草泻心汤等。
许多医家怀疑是抄写错误,不无道理。
《本经疏证》中讲到“如本经别录主治,大率除邪气,治金疮,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皆宜炙用”,诚然是也,甘草生用多泻,炙用多补。
在《金匮要略》中,一般而言,对于中焦虚寒、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营卫不和以及虚寒所致的痛证多炙用,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小建中汤、桂枝汤等;对于热症、疮疡、肿毒、饮证等多生用,如白虎加人参汤、排脓汤、升麻鳖甲汤、甘草麻黄汤等[2]。
4 甘草忌用规律《金匮要略》没有明确甘草的忌用。
然观诸病篇章,百合病、黄疸实证、消渴小便不利、淋证篇几乎没有使用甘草。
再结合其他篇章,笔者发现大实证、急症没有使用甘草,如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外台》走马汤、白头翁汤等。
正如《黄帝内经》中“急则治其标”,急症极少使用甘草。
由此,笔者总结甘草不宜使用的情况有:湿热壅中或正气不虚而邪实或虽正气较虚但病情紧急急需去其标。
丸散剂基本不使用甘草(详见上文)。
5 小 结笔者细致地研究了《金匮要略》中甘草的使用规律,并总结于上。
仲景在诸方中使用甘草的频率最大,充分证明仲景对甘草的重视。
或君、或臣、或为佐使,用法非常灵活。
可是笔者观察到现今不少医家使用甘草却甚为小心,一般3~6g 了事,几乎都是用来调和诸药。
号称“国老”的甘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却受如此冷待,其原因可能有二:一由于不少医家对甘草的使用把握不准,一由于“中满忌甘”的言论的影响。
现今不少医家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凡中满者不分虚实,一律不用甘草,实乃让甘草作用大为减半。
《本经疏证》云:“知其益而防其损,斯可矣。
”凡为医者,须深究本草,去其糟粕,得其精华,厚积薄发,用时方显神功!◆参考文献[ 1 ] 吴志强.甘草的药理作用机理[ J ]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 ( 6 ):813.[ 2 ] 朱友弟.浅析《金匮要略》对甘草的运用[ J ] .国医论坛,1997,12 ( 5 ):1-2.[ 3 ] 黄仰模.金匮要略讲义[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小儿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古代医籍对其记载甚少,多数作为并发症存在,或者归为“脾胃病”、“饮食”、“疳证”、“积滞”、“阳明病”等条目下论述,也没有专门的病名。
宋代·刘昉第一次将其作为独立病症引入儿科疾病,并将其小儿厌食古代文献研究刘斐,林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摘 要:文章通过探寻并整理中医古籍及专著中对小儿厌食的病名、病因病机、选方用药、其它治疗等方面,追溯本源,阐释演变,总结规律,以便后学者得到启迪。
关键词:古籍;小儿厌食中图分类号:R4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25- 03收稿日期:2010-10-24作者简介:刘斐(1985-),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脾胃病。
Research of Infantile Anorexia in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LIU Fei,LIN Jie(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71,China)Abstract:Research gets to the root of infantile anorexia and summarizes its law from its evolution which includes the name of the disease,causes,pathogenesis,herbs and other treatments,which can be got from ancient literatures. This study could reveal some theories which be beneficial to the other researchers.Key words:ancient literature;infantile anore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