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706.00 KB
- 文档页数:13
珠海名人故事珠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许多名人的故事。
以下是几个珠海名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
一、容闳:中国留学之父容闳,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并取得学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1847年,15岁的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在美国的四年里,他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1854年,他获得文学士学位并回国。
容闳回国后,曾参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但最终失败。
后来,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他创办了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操炮学堂、工艺学堂等,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人才。
二、唐绍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字少川,珠海市唐家镇人。
他是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也是清末民初政治、外交人才。
唐绍仪曾在清末担任驻美国、朝鲜公使及总理朝鲜事务大臣等职务。
在朝鲜期间,他参与了甲申政变,试图维护朝鲜王室。
但最终由于日、俄的入侵而失败。
辛亥革命后,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他积极推动南北议和,为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三、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苏兆征,原名苏吉,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今珠海市淇澳岛人)。
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之一。
苏兆征早年曾在淇澳岛小学堂读书。
1919年参加了省港大罢工,领导了华工争取权益的斗争。
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省港大罢工”具有重要地位。
苏兆征作为这次罢工的组织者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苏兆征还曾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务。
他为中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陈芳: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始人陈芳,字国芬,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人。
他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始人之一。
陈芳早年随父到海外谋生,曾在香港、澳门等地经营商店、客栈等业务。
后来回到内地兴办企业,成为中国的“造纸大王”。
容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被誉为留学生之父本文导读:他就是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念hong),中国的第一个“海归”。
01容闳1828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供他上学。
7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澳门附设于伦敦妇女会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因为这个学校学杂费是全免的。
学校的校长是一名德国传教士的夫人。
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来到澳门,接手马礼逊学校。
1847年初勃朗回美国时,带了容闳等3个中国学生同去,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三年后,容闳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
大学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就这样,容闳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容闳另一位中国学生黄宽则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的留学生。
后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作为优秀的外科医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
还有一位名叫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后来在香港报馆任职并成为著名华侨领袖。
1873年后随第二批幼童赴美,并到中国公使馆做过译员。
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国了。
可是回国之初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尽管他有着美国顶级大学的文凭,然而,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认的只是科举功名。
受到冷遇的容闳开始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任书记员,后来又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任译员。
第二年他前往上海,谋得海关翻译处的职务。
可是当他听说,凡是中国翻译绝不可能有升迁至总税务司的希望,便毅然辞职而去。
后来又进入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不过他最为关心和憧憬的事情却是实现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让更多的青少年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从而推动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02容闳最初是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运动上的。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
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
容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成长在清王朝走向衰弊夷凌的时代,自小目睹了殖民者践踏南中同的侵略罪行。
初谙人世的时候,他不再走传统的封建科举仕途,而是先后就读于澳门英国人古特拉富夫人所办的教会小学和香港玛礼逊教会学校。
1847年,主持玛礼逊学校校务的美国教士勃朗因病归国,容闳欣然同往,人麻省孟松学校。
1850年,他考入耶鲁大学,加入美国国籍。
18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
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脑海里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
享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容闳并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希图“借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造就一大批像他那样懂得西方政治学说、掌握西方科学技术、通晓西方文明的人来改造中国。
他大学毕业时基本上完备了其“由政府选派秀颖青年,送之出国留学”的“教育计划”(容闳《西学东渐记》)。
为了尽快将其设想变为现实,容闳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于1855年回到祖国。
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企图结识清政府上层权贵,以兜售其“教育计划”……结果――碰壁。
1861年,容闳在九江做起了茶叶生意。
1863年,在几个他于上海结识的社会名流的推荐下,容闳被曾国藩邀请去办理洋务事宜。
他被派去美国购买机器,以筹建江南制造总局,终于博得了曾国藩的信任。
1868年,容闳大胆拿出他的“教育计划”,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上陈协办大学士文祥,请文祥转奏清廷,说服曾国藩,建议派遣留学生。
1870年冬,清廷批准了曾国藩、李鸿章请求在沪、甬、闽、粤等地选考幼童、派遣留学美国的奏折,并专门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沪局”。
曾国藩、李鸿章制定了选派留学生的章程,并命陈兰彬、容闳为留学生正副监督,挑选12―20岁的幼童120名,分四批每批30人派往美国。
容闳,放眼世界办教育第一人作者:潘姝言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07期抚今追昔,拉开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序幕的是一位被大多数人忘记名字的先行者。
百年前,他开启了具有革新意义的留学教育大门。
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以及世界文化的涌入中国,也因此跨入一个新阶段。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放眼世界,敢为人先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的贫困农家。
容闳7岁时,父母将他送往免费提供食宿的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学习英文。
1846年年底,时任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勃朗牧师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希望带学生到美国学习,出国费用皆由《中国邮报》的老板萧德锐赞助。
容闳毛遂自荐,跟随勃朗前往美国纽约,进入麻省孟松预备学校学习。
出国费用赞助的期限是两年。
两年后,容闳不得不面临没有资金继续深造的困境。
孟松预备学校有资助贫苦学生的应急基金,但受领者必须签订誓约,答应学成后当教士。
容闳近乎走投无路,但还是拒绝了。
他说:“我绝不能为贫穷所驱使,以我内心的责任感做代价,去换取暂时的物质利益。
”最终,非常欣赏容闳的勃朗为他争取到经济资助,使他如愿以偿进入耶鲁学院。
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容闳每天都要苦读到深夜,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1854年,容闳成为取得耶鲁大学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容闳不顾坎坷,尽一切智慧为这个目标奋斗。
开启留学新纪元1854年,容闳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
回国后,他跑遍大江南北了解民情,教育兴国的念头日益强烈。
容闳凭借才华在上海崭露头角,但他志不在于钱财,而在于积累人脉,寻找实现理想的时机。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
容闳和干王洪仁轩探讨改造中国的七条方案,包括组建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创立银行制度等。
干王对容闳非常赏识,赠封王爵,但容闳认为太平天国执政者并不具备革新国家的能力,因而拒绝了封赏。
容闳,生于公元1828年,卒于公元1912年,号纯甫,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Rong Hong, literary name Chunpu, was bornin Xiangshan(today’s Zhongshan County) , Guangdong Province in 1828, and died in 1912. He is a famous patriot and a gr eat social activist who did pioneer work in advocating learning from the West.容闳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父亲为把他培养成买办,设法将他送到澳门,在英国人创办的一所小学里受启蒙教育。
Rong Hong was the child of a poor rural family. When he was young, his father t ried every possible method to send him into a primary school established by the British in Macao to receive formative education, hoping that he would become a comprador.1847年,在香港的一些英美人士的帮助下,容闳赴美留学,进入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
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
在大学里,他发愤苦读,克服了数学基础差和学费不足的种种困难,中予以优良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In 1847, under the help of some Englishmen and American living in Hong Kong, Ro ng Hong enrolled in Monson Academy, Massachuset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gr aduated from Monson, he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became a student of the famous Yale University. In the college, he studie d hard to improve his poor foundation of math, tried his b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tuition fee , and finally accomplish his study there and got the Bachelor’s degree of Arts w ith honors, which made him the first Chinese ever to graduated from an American university.容闳常年学习生活在国外,大学毕业后,他的生活习惯和内在气质,都已与中国同胞截然不同。
容闳名词解释
容闳,清末广东香山南屏镇(在今珠海)人,字达萌,号纯甫。
早年入澳门马礼逊学堂,后赴美国。
咸丰四年(1854)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入美国籍。
次年回国,先后任香港高等审判厅译员、上海海关翻译等职。
九年入英商宝顺洋行,为其采购丝茶。
曾赴天京(今南京)会见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式军队、设武备学堂等七项建议。
同治二年(1863)入曾国藩幕,被委派赴美购买机器。
七年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廷提出选派幼童赴美留学。
十一年率留学生赴美,任监督,旋晋驻美副公使。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两次上书张之洞,提出借款、购船、雇洋兵以抗日等建议,未被采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与维新变法活动。
戊戌政变后,离京避居上海。
二十六年参加上海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任会长。
旋被清廷通缉,出逃香港。
二十八年移居美国。
宣统二年(1910)曾与孙中山联系,表示赞助革命。
后病逝于美国。
著有《西学东渐记》。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一、容闳留学史容闳,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28年11月17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
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
容闳入校学习时,全校已有了五个中国孩子,容闳是第六个学生,也是年纪最少的一个。
孩子们在学校上午学习算术、地理和英文,下午学国文。
容闳在那里读了六年书。
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
那一天,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他决定要回美国去了。
他说,他想带几个同学跟他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
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勃朗先生说,请站起来。
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
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
接着站起来的是一个叫黄胜的孩子;然后,又有一个叫黄宽的孩子也站了起来。
晚上,当容闳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哭了。
那时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
但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让自己孩子由海角远赴天涯。
1847年1月4日,容闳和黄胜、黄宽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
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纽约港。
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开创历史。
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于1848年秋回国。
两年后,黄宽亦转往苏格兰去学医,只有容闳一人留了下来。
他先读中学,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他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
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
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
更让容闳头痛的是,他的数学老不及格,常常做题到半夜。
可贵的是容闳有惊人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始终刻苦学习。
为了让身体能顶住超强的负担,他挤时间去锻炼身体,尤其喜欢去踢足球。
他一身中国乡村打扮,将长长的辫子盘到脑顶,在足球场上东挡西杀,引起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简介容闳的人物结局容闳原名容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
容闳是中国第一位赴外国留学之人,有“中国留学第一人”及“中国留学之父”的称号。
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成功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到祖国之后,积极投身到国家留学生事业中。
他组织和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去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前驱。
公元1828年,也就是清朝道光八年,容闳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家出生。
在容闳出生之前,原本属香山县管辖的小岛澳门就已经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
正是有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在,为容闳的爱国思想的培养,及所受教育奠定了基础。
从康熙朝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是西方的传教士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进入中国,并进行传教事业的活动。
这些传教士在进入中国之后,大部分都会兴建基础设施。
除了教堂之外,他们还会兴建学校和医院,以吸引大家入教。
澳门因为早就被葡萄牙租占,所以澳门基本上可以作为传教的大本营。
许多传教士从澳门进入中国,许多传教士就此留在澳门。
道光十五年的时候,七岁的容闳在自己父亲的带领下来到澳门,并且进入了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
从这个时候,容闳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教育。
后来中英交战,道光二十二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道光二十六年,接替马礼逊纪念学校的勃朗校长夫妇因病准备返美。
在离开中国之前,表示愿意带三五名学生一同赴美留学。
而容闳就是在这个时候,与黄宽黄胜等人一起到美国留学的。
容闳到了美国之后,到了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
道光三十年年的时候,他成功考入美国耶鲁学院,成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容闳在耶鲁大学毕业之后,便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容闳归国之后,一直在寻找让祖国富强的途径。
容闳——中国近代史上的学术交流先驱者容闳(1828-1912),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学者,晚清驻美副公使,1846年随美国友人勃朗校长赴美留学,先求学于孟松学校,后从美国著名大学耶鲁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854年放弃美国优越生活毅然回国,为推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不菲贡献。
近代中国史是一个充满屈辱、不公、痛苦和反抗的沉痛往事,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悲惨故事太过沉重,故本文只选择一个不算大人物的人物来略作评述,希望能展现近代中国背景下作为个体的缩影。
容闳回国之后先同情和寄希望于太平天国运动,他向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提出七点施政计划,后转向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藩,并受后者派遣前往美国购办机器,筹建江南制造总局,以此希望实践西学东渐,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工业体系。
这在近代中国还是第一次。
容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样出洋留学,获得先进的西方教育,从而以西学改造中学,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
可以说,正是在容闳远赴重洋的留学期间,他初步酝酿了致力于西学东渐教育、以期振兴中国的计划。
1867年他提出的幼童赴美留学的建议被采纳,1872年容闳在美任“留学事务所”正监督,曾造就了詹天佑这样的杰出专家。
然而,这一开创性的留学计划还是被取消了,这也是容闳一生心愿所系,他心痛不已。
所以有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在当时和社会腐朽落后的情况下,也只能空有报国爱国之热血,而无施展拳脚之天地了。
管中窥豹可见近代中国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以及民众的绝望了。
在此之后容闳一直关注中国形式,先后向清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议。
1894年容闳两次投书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购买外国军舰以抗日。
后又投身戊戌变法,被推为“中国国会”会长,与唐才常等人筹组“自立军”,准备起兵,失败后逃亡日本。
孙中山先生在日本门司会见容闳,两人同往横滨,交谈甚洽,共谋反清大计。
1903年兴中会李纪堂与原太平天国瑛王洪全福共谋广州起义,预定容闳为临时政府总统,因事情泄露未果。
[名人小传——容闳]容闳(1828.11.17—1912.4.21),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据统计,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3.97万人,足迹遍及欧美、新加坡、日本等。
今天的他们可能想象不到,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先行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拉开了中国留学的帷幕。
1872年,清廷派遣30名幼童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官办留学的序幕。
这一官办留学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容闳早在1854年就拿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学位,成为中国获得美国大学学位的第一人。
1854年是什么概念?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一丝门缝,先进的士大夫开始懵懵懂懂地睁眼看世界,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被“华夷之辨”的旧思维桎梏。
而容闳,当时不仅受到近代西方科学教育的训练,拥有了近代的知识结构,更拥有了近代的人格和理想。
可谓“草根”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入读耶鲁大学拿到学士学位容闳之所以能在160多年前就只身赴美留学,得益于他的家乡。
容闳的家乡香山南屏(今珠海市南屏镇)与澳门仅一水之隔。
其时,澳门为葡萄牙所占已有数百年历史,香山民众耳濡目染西方传教士文化,对于西夷早已见怪不怪,因此能够较容易卸下“华夷之辨”的心理负担。
容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走入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展开自己非同寻常的求学之路的。
容闳家境贫寒,到澳门读书并不是主动选择,一个主要原因是该校免收学费,家里也希望“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糊口。
容闳在马礼逊纪念学校遇到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美国教育家布朗先生。
1847年,19岁的容闳随布朗先生到了美国。
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获学士学位。
容闳被视为中国留美第一人,更有“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誉。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李响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南屏小村,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澳门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里。
当时,容闳的哥哥进了私塾走“正途”,家里实在没钱再供容闳,只好送7岁的他去学杂费全免的澳门洋学堂。
容闳上的是教会学校,1840年,容闳还因鸦片战争爆发一度辍学。
18岁那年,教会学校的布朗校长因身体原因要回美国,临行前他在班上说,想带走几名学生赴美深造,如果有愿意的就站起来。
当时是1846年,美国立国仅仅70年,如此年轻的异邦,远在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哪敢未经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后,容闳站了起来。
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闳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他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其画像至今悬挂在耶鲁校园中。
近代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1855年,容闳学成回国。
在香港,容闳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
但不久容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
此次相见,曾国藩断言:“以汝目光威棱,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
容闳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学生计划,现在终于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
于是,他向曾国藩陈述他的计划,果然获得首肯。
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复后,任命容闳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1872至1875年间,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
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现在看来简直是做梦也难得的美事,但当时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蛮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
容闳就从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
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
容闳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
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人物简介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
1839年中英交恶,郭夫人因此离开澳门,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
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
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1847年,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
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黄胜因病返港,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
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社会活动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坚辞不受。
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有详尽的描述。
同治二年(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
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
1865年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
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
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报国一生任浮沉——容闳生平概述容闳(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年),原名光照,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市南屏镇)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著名高等学府的留学生、中国近代维新事业的先驱者。
他生于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年代,目睹清朝的封建统治江河日下,国势日蹙,因而力图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改革并复兴中国。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作了勇敢的探索,从维新逐渐走向革命。
由于容闳一生都在不倦地探求祖国新生的道路,在生前就受到世人的赞扬。
他的朋友、美国人特韦契耳牧师高度赞颂他的爱国精神,说他'从头到脚,身上的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他热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它的壮丽河山和伟大的历史。
'兴中会员谢缵泰也称誉容闳'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深深热爱祖国,晚年切望回国,为祖国效劳。
'同时代的人公认他是'学者、政治家以及今日新中国运动的先驱者'。
由此可见,容闳一生的活动在当时曾具有多大的影响。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一贫苦农民家中。
父丙炎以渔农为生。
当时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势力已经东渐,澳门一带,与外国人通商日渐频繁。
容闳的父母目睹当时的现实,认为让儿子接受西方的教育可能会更有前途,'意者通商而后,所谓洋务日趋重要,吾父母欲着;先鞭,冀儿子能出人头地,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乎。
'①一八三五年,容闳被父母送到澳门西塾就读。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珠江口一带,首当其冲。
这一年,容闳的父亲不幸病逝。
'身后萧条,家无担石',这时容闳因学校停办,辍学在家。
为了帮补生计,容闳开始和兄姐一起参加劳动,十二岁时,到澳门一天主教印刷厂当童工。
在少年时,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一八四二年,容闳入香港玛礼逊学校学习。
容闳天资聪颖,向得老师喜爱,故而一八四七年初,被该校校长布朗选中带往美国留学,同行的还有另两个同学黄宽、黄胜。
从海外留学归国的名人容闳: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1828-1912)珠海南屏村人,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回国后参加洋务运动,力主教育救国。
1872年起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开近代中国留学之先河,影响深远。
晚年支持康梁变法及孙中山民主革命。
曾在家乡倡办“甄贤学校”,著有《西学东渐记》等,1999年,为表彰容闳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美国政府在耶鲁大学荣誉堂塑起了容闳的铜像,这是连很多美国总统都无法得到的荣誉。
邓稼先: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劳动模范。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1948年10月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容闳与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期文 | 本刊记者张小彩编辑 | 陈晶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原名光照,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一)1835年,正值七岁学龄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入读马礼逊预备学堂(Morrison School)。
1847年,容闳等三人跟随美国教育家布朗牧师前往美国留学。
1854年,容闳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
八年的留美学习正值容闳的18-26岁,正是一个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朦胧走向清晰的塑造定型时期,他浸染在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氛围中,开始确立对世界、对故国、对未来的基本看法。
在此期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也被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另一个世界的坚船利炮打败了一个停滞的帝国,帝国的君臣子民还是闭目塞听,固步不前,“文明古邦”已经夕阳西下。
来自家国的消息每每令他辗转难眠:“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他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悲壮感,但是他知道他就好比堂吉诃德,一旦回到故国,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因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孵化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两脚书橱、学舌鹦鹉,以及行走在大小衙门的奴才。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更多学识超群、观念开放的“新人”,一起承担使命,拯救民族。
因此,在毕业前夕他就提出了“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的大胆设想和人生规划,这个时期的容闳实际上就已经确立了“ 教育救国”的理想。
(二)容闳满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热情,返回积贫积弱的中国,却不断碰壁,屡屡受挫,他在失望与希望的秋千上荡来荡去,“无日不悬悬然不得要领”。
容闳RongHong容闳,生于公元1828年,卒于公元1912年,号纯甫,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Rong Hong, literary name Chunpu, was bornin Xiangshan(today’s Zhongshan County) , Guangdong Province in 1828, and died in 1912. He is a famous patriot and a gr eat social activist who did pioneer work in advocating learning from the West.容闳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父亲为把他培养成买办,设法将他送到澳门,在英国人创办的一所小学里受启蒙教育。
Rong Hong was the child of a poor rural family. When he was young, his father t ried every possible method to send him into a primary school established by the British in Macao to receive formative education, hoping that he would become a comprador.1847年,在香港的一些英美人士的帮助下,容闳赴美留学,进入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
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
在大学里,他发愤苦读,克服了数学基础差和学费不足的种种困难,中予以优良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In 1847, under the help of some Englishmen and American living in Hong Kong, Ro ng Hong enrolled in Monson Academy, Massachuset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gr aduated from Monson, he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became a student of the famous Yale University. In the college, he studie d hard to improve his poor foundation of math, tried his b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tuition fee , and finally accomplish his study there and got the B achelor’s degree of Arts w ith honors, which made him the first Chinese ever to graduated froman American university.容闳常年学习生活在国外,大学毕业后,他的生活习惯和内在气质,都已与中国同胞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