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到的栏目及其作用概述一、生物的起源和发展生物的起源和发展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理论。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是如何从简单的有机体演化成多样化的生物裙体的,从而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二、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结构和各种器官的功能。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从而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生物体的代谢生物体的代谢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体内代谢的基本过程和调节机制,从而对生物体内部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和进化机制。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进化机制,从而对生物的遗传与进化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生物体的稳态调节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体内外部稳态的调节机制。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体在内外部环境变化下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从而对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保护的意义。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有更深入的认识。
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性,从而对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栏目,它主要介绍了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这一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从而对生物学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梳理重点内容。
一、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的基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起源理论:包括原核生物起源和真核生物起源两个理论。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生物胚胎学、生物化石记录等证据。
3.物种形成和分化: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遗传漂变等。
4.进化的规律: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平衡理论等。
二、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知识点包括:1.基因与染色体: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2.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连锁性和重组性。
3.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4.人类遗传学: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等。
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的代谢活动。
2.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植物组织器官和动物组织器官。
3.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发育和生殖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发育和生殖过程。
主要知识点包括:1.发育的过程:包括生物的生长过程、分裂过程和分化过程。
2.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3.动物的生殖:包括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动物的生殖方式。
5.基因与环境:包括基因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
生物科学进展史(精选5篇)生物科学进展史范文第1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究过程”、“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觉”等。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视的是同学对事实性学问的把握情况。
因此,在处置生物科学史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老师简单介绍这些生物科学史,然后给出结论,重在让同学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
不少同学觉得这些科学史学习起来枯燥,往往实行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相关结论,在涉及相关学问应用时常常显现学问结构模糊不清的现象。
莫非没有什么方法让这些经典的科学史不那么枯燥吗?这或许是每一个生物老师都曾想过并想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布置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有了不少变更。
二、案例描述新课程体系下的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编排上有很大变更。
旧人教版教材实行直接呈现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双分子层排布,以及直接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同学也没有去细想为什么磷脂要排成双分子层?单分子层不行吗?更没有人深刻的体会到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决议的功能特点。
然而新教材并没有直接呈现这些学问点,而是通过一段生物史的介绍━━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让同学重走了一遍科学家的探究之路,在考虑那时候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已有的学问背景下,渐渐自身总结降生物膜的结构并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授课要想实现好的效果,仅有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细心编排还不行,还倚靠于老师的细心组织。
老师必须多花心思组织课堂,利用生物进展史中的试验对象、实施方案、察看统计对象、结论设定相关节点设置问题串实施探究性教学。
让同学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章法、有目标、有适切性评价,而不是机械的记忆,从被动接受到自动探究,这样才略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也就不会觉得枯燥。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知识整理《人教版》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新细胞是通过分裂获得。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6、1970年Larry Frye等实验,用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蒋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荧光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
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历史梳理和发展趋势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是指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探究生物学知识及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将对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历史梳理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历史梳理: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19世纪,生物学家们开始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实验,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方法也不断改进,实验内容也更加细致和复杂。
20世纪初,生物学实验开始在学校的生物课程中应用,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随着实验方法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发展趋势:1.探究性实验的推进: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得到了普遍关注和推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但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需要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和研究,主动地解决问题和探索科学现象。
这种实验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独立设计实验的重视: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可以参与实验的设计和组织。
在实验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实验步骤,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题目、确定实验方法和处理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的创造力。
3.多样化的实验内容: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细胞观察、遗传实验等基础实验外,还涉及到生态学、进化学、微生物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
通过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多个方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也逐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实验数据和资料,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精确度,丰富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生物科学发展史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
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
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必修本第一册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3)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
(P32)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和研究的演变过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了解科学思维的演变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以及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脉络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从而在学习生物的不同内容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生物学是一门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学科,每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影响因素。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梳理出各个理论和发现的关联和衍生,从而形成更完整和立体的知识体系。
同时,生物科学史中的许多经典实验和重要的科学家也会被提及,这些实验和科学家的贡献往往对后来的研究和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探讨这些实验和科学家的工作,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和原理。
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生物科学史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在生物科学史中,学生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对事实的客观观察和存在的怀疑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推翻错误观点的勇气。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看到科学家们面对问题时的自信和勇气,以及他们抛弃旧观念和推翻错误理论的决心。
同时,科学方法论也是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内容。
生物科学史可以展示科学家们如何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并从中总结出科学定律和理论。
对学生来说,掌握科学方法论对于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解生物学的本质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从经验和权威到实证和证伪的过程。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三、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中,生物科学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本文将从生物科学史的概念、教育价值、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科学史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录,涉及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重要发现和基本理论。
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生物科学史上的众多发现都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得到的。
通过学习这些发现,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实践能力:生物科学史中蕴含了许多实验方法和观察手段,通过学习和模拟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理解生物科学本质: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生物科学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引入相关的生物科学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可以引入19世纪末期罗伯特·布朗和欧内斯特·布朗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结构的历程。
2、利用科学故事,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概念时,可以引入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现基因的历程。
3、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历史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可以播放克里克和沃森在剑桥大学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视频资料。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学习内容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后期——实验法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物命名的方法⏹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是遗传学之父⏹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1.2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学习内容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主题二生命的基础2.1生物体中的化合物学习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一般不同。
C H O N四种元素含量最多生物体中无机物(一)水(60%-90%)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形式。
⏹鲜重,水是最多化合物,蛋白质是最多有机物⏹干重,蛋白质是最多化合物和最多有机物2.功能:结合水:细胞组织结构组成成分自由水:⏹1、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营养物质的输送、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水。
⏹2、水参与大部分化学反应,也是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介质。
⏹3、比热大,水可以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3.两种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代谢越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例越高,抗逆性弱(二)无机盐1.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1)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1.归纳法(1)定义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广义上的归纳法是指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的方法,既包括归纳推理,也包括从实验观察的经验材料出发得出理论和原理的方法;狭义上,归纳法就是归纳推理的简称。
(2)分类在逻辑学上,归纳法按照被归纳的对象是否是全部对象,可以划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
(3)示例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实际上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如果观察了所有类型的植物细胞,并发现它们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就是完全归纳法。
2.演绎法(1)定义与归纳法相反,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
(2)模式作为出发点的一般性判断称为“大前提”,作为演绎中介的判断称为“小前提”,把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演出来的结果称为演绎的结论。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就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的“三段论”。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以下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建立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法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C.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魏尔肖指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至今仍未被推翻D.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推动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支持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错误;魏尔肖指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至今仍未被否定,C正确;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推动,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支持,D正确。
答案:B2.科学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生命的奥秘。
下列关于归纳法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依据大量的事例得出进化论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法B.归纳法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C.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而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则一定是可信的D.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北冰洋已经被污染,所以地球上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建国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66年):建国初期,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主要依照前苏联生物学教材进行编写,注重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2.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在此时期,生物学教育几乎停止,学科知识受到压制,教材内容受到严重限制。
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重点推崇实用性和能力培养,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逐渐从传统的知识讲解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4.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2000年-现在):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发展逐渐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新的知识和概念不断涌现,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和修订。
教材内容越来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教材和在线学习资源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总体
上,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发展走向了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历程教案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历程;2. 理解不同科学家对生物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3. 掌握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原理和发现。
教学内容:1. 古代生物学的起源2. 中世纪的生物学发展3. 17-18世纪的生物学革命4. 进入现代生物学的时代教学步骤:1. 引入:从古代时期起,人类对生命和生物的探索就从未停止。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历程。
2. 授课:a. 古代生物学的起源:古代的人们通过观察动植物来了解自然规律,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起源的观点。
b. 中世纪的生物学发展:中世纪的人们对于生物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宗教和神秘的层面。
c. 17-18世纪的生物学革命: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生物学开始向现代化迈进,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门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
d. 进入现代生物学的时代:20世纪以来,生物学飞速发展,包括DNA结构的解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等。
3. 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一下古代生物学、中世纪生物学、17-18世纪的生物学革命和进入现代生物学的时代各自的特点及重要的科学家和贡献。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认识到不同科学家对生物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生物学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知识。
5. 作业: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历程对当代社会和科技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历程,还培养了他们对生物学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也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和科技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