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58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气候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
一、气温知识点1.气温测量单位及仪器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和频率的大小,通常使用摄氏度(℃)来衡量。
气温可以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其中普通温度计是根据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而设计的。
而且还有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和感温电阻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仪器可以使用。
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气温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气候要素,它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分布和变化。
例如,赤道附近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3.气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中暑,低温天气容易引起冻伤。
气温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航空、能源等领域的生产和发展。
二、降水知识点1.降水的类型及测量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的类型有雨、雪、雾、露、霜等。
降水的测量可以使用雨量计、降水量计等仪器来进行。
2.降水的分布和变化降水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重要气候要素,它的分布和变化也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区别。
例如,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大,极地地区降水量小,夏季降水量多,冬季降水量少。
3.降水的影响降水对于土地、植被、水文、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多雨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也容易引起水灾和泥石流;缺水的地区则会影响到农业、工业和人类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了解气温和降水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基础,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气候和季节。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专题12 气温和降水知识讲解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最炎热的大陆非洲;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同纬度的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的气温不相同;③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的气温比周围低。
4.北半球,7月,是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
1月,是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南半球冬夏季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6.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7.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中纬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多于内陆地区;③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少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8.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乞拉朋齐9.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的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的活动。
10.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太阳光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中四种气候类型中,代表热带雨林气候的是()A.甲B.乙C.丙D.丁【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气候资料图中气温曲线上的点表示各月气温,降水柱状图表示各月降水量;根据气温和降水特点能够判断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解答】解:读图可知,甲图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故A正确;乙图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故B错误;丙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故C错误;丁图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故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B.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C.两极地区地面潮湿,降水较少D.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多于沿海地区【分析】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很不均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温度带知识点1气温的变化图3-2-11.该地该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时左右(日出前后),约℃;随后气温逐渐升高,至时左右达到最高,约31 ℃,随后气温逐渐下降。
2.计算该日气温日较差为℃。
完成1~2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探究活动中,按要求一天共测得4次气温值:21 ℃、15 ℃、32 ℃和28 ℃,却忘记了记录测量气温的时间。
据此回答1~2题。
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气温(℃)1.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是()A.6 ℃B.24 ℃C.17 ℃D.12 ℃2.假如由你来完成上面表格的填写,32 ℃的气温值将填在哪个时间栏内()A.14时B.8时C.2时D.20时知识点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图3-2-21.在图中用红笔描出1月0 ℃等温线。
2.1月份漠河的气温低于℃,海南岛高于℃,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
完成3~5题。
3.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是()A.普遍高温B.普遍低温C.西高东低,温差大D.南高北低,温差大4.影响我国1月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人类活动5.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A.我国南北温差很大B.青藏高原气温最高C.多数地区普遍高温D.黑龙江气温最低知识点3温度带图3-2-31.把图中的图例补充完整。
2.在图中描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3.你的家乡位于带。
完成6~7题。
6.海南省所在的温度带位于,这里的水稻可以一年熟。
()A.热带三B.亚热带二~三C.暖温带二D.中温带一~二7.在我国不同的温度带内,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主要农作物不同。
主要产在暖温带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B.小麦C.大豆D.甜菜1.读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图3-2-4A.正午12时B.约14时C.日出前后D.子夜2.下列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我国青藏高原的居民穿着B.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冬天睡火炕C.我国南方地区的房屋墙壁薄,窗大D.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3.下列地形区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图3-2-5根据图中各城市的位置和表中气候资料,回答4~5 题。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评课稿一、引言《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四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本文对这一章节进行评课,从教材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材设计评价2.1 教材的编写结构合理《气温和降水》教材的编写结构相对合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气温的概念和变化、降水的概念和变化、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
通过这种组织结构,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2 语言简洁明了教材的语言简洁明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
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具体、生动,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2.3 学习任务设计有针对性《气温和降水》的学习任务设计相对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例如,在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气温变化,通过实际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评价3.1 气温的概念和变化教材中对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进行了清晰的介绍。
通过大量的实例,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同时,教材中还引入了一些地理环境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海洋、地形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3.2 降水的概念和变化教材对降水的概念和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图表和实例,学生能够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教材中还讲解了不同地理环境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如山地、河流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
3.3 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教材中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讲解。
例如,海洋对气温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等。
这些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方法评价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运用恰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通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工具展示图表、实例等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归纳地球上的气候因素众多,其中气温和降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之一。
在七年级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归纳。
一、气温的基本概念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运动的热力学温度,是一个物体表面或空气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一般来说,气温是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的。
在地球上,气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纬度、海拔、地形、季节等等。
二、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1. 纬度因素:随着纬度的增大,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
2. 海洋影响:海洋气候相对稳定,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海洋气流通常比陆地气流更温和,因此沿海地区的气温较为稳定。
3. 地形因素:地形的高低差异会造成气温的不同。
山地气候通常比平原气候更寒冷。
4. 季节因素:不同季节气候差异较大,气温变化也较明显。
5.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比如城市化、工业化等,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三、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变化不仅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还对自然环境、生物等方面造成影响。
比如:1. 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分布。
气候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繁殖、粮食的产量等。
2. 气温变化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高温会引发干旱、火灾等问题,而低温则会导致雪灾、冰冻等。
3. 气温变化对人类健康也有影响。
比如高温易引发热波、中暑等问题,低温则容易引发感冒、冻伤等问题。
四、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雨、雪、雾、霜、露等。
降水量用毫米(mm)来表示。
地球上的降水随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和地形等因素而变化。
五、降水的影响因素1. 气候因素:不同气候区的降水量差异较大。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在沙漠、温带地区则较少。
2. 季节因素:不同季节降水量也不同。
在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3. 地形因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水量差异也很大。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点解析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最大值为90°,即太阳直射。
(2)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谈重点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释疑点气温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气温就会越高。
析规律纬度、太阳高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与气温的关系【例1】)A.地球形状B.地球运动C.地表起伏D.海陆分布解析:由于地球的球状特征,纬度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答案:A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释疑点昼夜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半是黑夜,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有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特征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谈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特征,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南、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