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探讨了公共体育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指出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建设的方法。
通过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案例分析,阐述了实践经验。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展望未来发展,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旨在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作用探讨、问题与挑战、加强建设、改革实践、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以促进情绪释放、增强社交能力。
体育教育在各级学校中都被赋予了重要的任务。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需求,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公共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有效途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与创新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公共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高校中,公共体育课程更是被广泛推广,并且受到了广大学子的热爱和欢迎。
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创新成为了当下与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现状分析目前,高校中的公共体育课程大都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排球等。
虽然这些体育项目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仅仅靠这些项目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往往缺乏创新,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设计与创新方向1.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公共体育课程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方式。
例如,增加潜水、滑雪、攀岩等项目,丰富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和爱好。
2. 强化技能训练和比赛人员的培养公共体育课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进入场馆就教如何运动的层面上,更应该注重技能训练和比赛人员的培养。
通过增加竞技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运动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参与度。
3. 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公共体育课程一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考。
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其应用到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适龄儿童体能和能力的评估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三、创新实践1. 组织多样化的活动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运动和娱乐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育锻炼。
比如,组织“健康跑”、“拔河比赛”等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在竞技中体验比赛和运动的乐趣。
2. 增加课程的实际应用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应用非常重要,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运动的魅力和价值。
可以增加户外实践活动、运动营和社会实践课程等项目,将运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要想保证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兴趣,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方向。
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公共体育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可以设置体育测试,包括身体素质测试、技能测试等,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激励,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毅力。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习惯。
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可以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包括身体保健、心理健康、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通过体育项目的组织和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沟通协调、领导管理等相关技能。
可以设置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组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引入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技术手段,设计游戏化教学和虚拟实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体育训练和成绩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训练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提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贵阳学院为例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往往难以达到要求。
贵阳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充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一是开展晨练,在大学生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二是改革公共体育课成绩评定方式,将晨练和体质测试直接与公共体育课成绩评定挂钩。
这种改革,增强了学生体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同时又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公共体育;改革;晨练;体质测试【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由专科学校独立或者由多所不同高层次的学校合并后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纷纷产生。
这种新型本科院校一般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
各地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都很大,特别注重校园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如兴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
这些都是必要的。
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公共体育课教学很难达到目的和要求,就是最明显的表现之一。
我们根据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观察,认为其采取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同类学校加以借鉴和参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为地方性质高校,国家财政对其投入相对较少。
而各地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财力的限制,很难满足新建本科院校所提出的全部资金要求。
这就很容易因为经济的缘故,造成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限的资金往往落实在比较大型的场馆建设,而对于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往往捉襟见肘。
这种由于场地设施不足所造成的影响,很容易反映到教学上。
场地设施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中国,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重视。
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了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全面发展。
一、改革背景2. 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往往注重竞技和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全面素养和个性发展,因此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3. 新建院校的特殊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师资、设施、经费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需要通过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背景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教育理念和学校自身的特殊需求。
二、改革目标1. 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应该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应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内容1. 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包括传统项目、现代项目和体育技能训练。
2. 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课内外一体化,将学校的体育资源、社会的体育资源和家庭的体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分制、能力证书制和综合素质评价。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课程设置、课内外一体化和学生评价体系。
100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03-5651-5950高校公共体育新开课程的设置与思考①—— 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贾芳芳 余锋*(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摘 要:随着终身体育和人文体育的体育教育观念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体育和健康的认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成为落实新的教育和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文以淮阴师范学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为例,阐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及其具体开设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期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 课程设置 民族传统 俱乐部课程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a)-0100-03Thinking of the New Courses Setting in College Students'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Taki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IA Fangfang YU F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2233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nstantly refresh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PE and health,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PE, and the university public PE curricu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This paper takes innovativ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PE i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expounds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ublic PE in University, its specific opening methods and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 innovation of Public PE in University.Key Words: Public PE; Curriculum; National tradition; Club curriculum①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的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19YJC890056);淮阴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运动干预与健康促进》(项目编号:31 YF00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一、概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多重价值意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也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趋势。
在价值意蕴层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抗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公共体育课程还能够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目标指向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三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实践路径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搭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平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柔韧性等,从而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更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职业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公共体育课程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创新方向。
在我们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我们深入分析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影响因素探讨、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构建。
在我们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背景、意义、目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成果总结、发展趋势、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共体育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
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将课程与实际职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分析当前的研究背景,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只有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全面了解,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目的和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来提升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课程的实际情况,为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本文将从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建设思路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终身体育事业的需要。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其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注重其实践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公共体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参与的平台,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创新人才。
最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提升社会体育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需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发展和身体素质的需要,合理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
首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需要开设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型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开设不同水平的体育课程,如基础课、提高课、竞技课等,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分别设置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课程类型。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还需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当前,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展大众体育课程,以服务于社会需求。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山西省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并开展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介绍山西省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教育事业一直受到重视。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山西省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并将体育课程纳入其中。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亟待进行改革。
二、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意义1. 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内外一体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培养综合素质: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促进身心健康: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各类健康问题。
三、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实施1. 优化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现代的体育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项目制学习、实践探究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强化场地设施建设:新建的本科院校应重视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满足学生的课内外体育需求。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推进途径1. 增加投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 加强协调:与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等相关方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校园专区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探索杨嘉民【摘 要】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体育学科的教育意义越来越重要。
而随着教育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带入了新时期,也对公共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此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当积极改革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本文综合已有资料,具体分析和探讨了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改革实践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背景下,高等教育迎来了新时期、新形势。
而已往研究表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对此,应当将目光落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上,对体育课程结构予以优化,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能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从而满足学生素质教育要求。
为此,笔者对某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参考相关资料,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意见。
一、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之发展方向与目标的确定(一)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回顾分析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的发展历程,确定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体育课程最开始为体操课;之后随着《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实施,对体操课进行规范化的设置,形成了体操科;之后通过借鉴与参考外国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将体操科改变为体育科,这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随着近现代各种体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而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颁布的情况下,公共体育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课程,更是涉及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门综合课程。
相应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需要涵盖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等。
(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制定对所调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予以分析,可知,公共体育课程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没有紧密围绕学校体育目的来规划和设计体育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作用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体质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通过对公共体育课程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
而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体质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建设和创新公共体育课程,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体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公共体育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的学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质素质,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日益受到重视,公共体育课程的地位更加凸显。
二、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公共体育课程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课程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性和活力,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再次是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制约了公共体育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三、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创新探索。
首先是要多元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
其次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提倡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井冈山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试探论文关键词:井冈山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等方式,对井冈山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的情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假想。
1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状况的过去与此刻1.1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井冈山师范学院起步比较晚,在1979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吉安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和原吉安教育学院归并成立井冈山师范学院。
学校领导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这一块一直抓得比较紧,自始至终强调公共体育是我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单列为学校的一个教学体系,由学校统一领导、统一打算、统一组织实施。
1992年,公共体育教研室开展了“打破单一模式,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大推动了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前进,并取得了昔时江西省唯一的体育科研功效奖。
以后通过量年的教学体会积存,于2000年从头修订了《吉安师范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使教学工作慢慢走向正轨。
我校公共体育教学从来是由主管学校教务工作的校领导统一领导,由教务处统一和谐教学打算和教学大纲,这使得公共体育在我校教学体系中既和其他的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又维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增进了公共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综合效益。
公共体育课程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有具体的学分,并有着严格的学籍治理方法。
同时,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建设被学校纳入了整体课程建设打算,学校对编写教学大纲、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考核评估、科学研究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治理制度。
正是方方面面的齐抓共管、默契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提高了我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我校在体育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令人中意的成效。
1.2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师资队伍公共体育教研室是1986年从我校体育系剥离后单列成为一个教学部门的,成立之初就明确规定其性质为一个教学单位,属教学系列。
公共体育教研室教师按学校教学系列进行考核、聘用、晋升职称等,教师的职称结构由开始的1名讲师到此刻1名教授、7名副教授、5名讲师;学历结构也由原先的2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增加到此刻的13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作者:余卫平赖锦松来源:《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采用实践探索、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进行梳理,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分析升本前后的建设状况,在师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总结实践探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条件、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大课程观、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深化改革的构想,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实践目前全国本科院校有800多所,其中在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200多所公办学校和近100所民办独立院校共计300多所,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方阵(第一方阵是985、211大学,第二方阵是有几十年建设的老本科),教育部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
近年来国内专家对此类高校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最终归宿是建成应用型品牌大学。
[1]由于办学时间短,多数院校还处在为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努力中,办学特色还在摸索,包括公共体育课程在内的许多课程建设均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如何实现战略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开拓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伴随2002 年教育部出台的最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高校体育课程进入改革深入时期,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3],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时机,推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尽快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本文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结合升本前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状况,以不同的发展阶段为脉络,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深化改革的构想,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1 升本前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回顾公共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广东培正学院2005年升格为本科,升本前学院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一直高度重视,仅仅12年时间就基本达到了其他老牌专科院校用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的水平,但也仅仅定位在专科层次发展。
回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1 第一阶段是摸索期建院初期,学院就沿着公办专科学校课程构建模式开设了公共体育课程,执行国家规定的36学时/年,2学时/周,18周/学期。
至于上什么内容,由谁来上都不重要,体育教师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的或外聘的,只要带着学生完成2学时体育活动即可。
1.2 第二阶段是起步期1998年学院逐步迈向扩张的阶段,当时的公共体育课程是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中的一门公共课程,为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开始以田径为主线,包括跑、跳、投等,附带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内容;体育教师还是以外聘为主、专职为辅;教学条件以田径场为中心,以篮、排、足球场地为辐射,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体育教材;教学方式以外聘教师为标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公办高校,方法和要求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教师安全组织教学,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注重教会学生田径的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学生的学习评价按照当时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执行。
[4]1.3 第三阶段是改革期2002年伴随新《纲要》的颁布,学院开始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伴随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下设体育组,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由于还是专科层次,体育课程仅在第一学年开设,教学内容分项目传授技术为主线,包括: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选项;体育教师开始以专职为主、外聘为辅;教学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乒、羽、网、健美操等场地,开始参考省级教材编写本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以专职教师为准,开始摸索形成本校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注重以专项技术学习为主,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评价以掌握专项基本技术为标准,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开始有组织的教学科研活动。
2 升本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1 第一阶段是转型期伴随2005年升本,学院从规模扩张中逐步认识到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认真思考与实践向本科层次的办学转型,全院所有课程的重心都转向本科教育,此时段的公共体育课程伴随体育教研室从人文与基础教学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体育教学部,开始转向两年制的本科层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项目技术技能为主线,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增设了包括:器械健身、艺术体操、定向越野、游泳、毽球、轮滑、体育保健等选项,其中体育保健专为体质弱势群体开设。
在高年级开始增设体育选修课;体育教师专职化增强(还有极个别校内兼职);教学场馆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健身房、游泳池、轮滑场、毽球场等等;在编写本科教学大纲基础上开始组织立项编写校本教材,并于2007年正式出版;教学方式以专职主讲教师为准,开始探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注重以掌握专项技能为主,以掌握基本体育理论和一项游泳技术为辅;教学文件管理开始规范化要求,教师业务能力进一步专业化,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课程建设初见成效,选项体育课通过校级合格课程评定;开始有组织的教学改革研究。
[5]2.2 第二阶段是实践探索期从2009年学院在经历了学士学位评估后,紧接着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办学评估,在此期间一切工作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学院确立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开始进入了坚持内涵式和特色办学道路的实践探索发展阶段。
此阶段的公共体育课程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进入了快速建设期。
[6]2.2.1 重视师资队伍和本科教学大纲建设2009年以来体育部专职教师增加到22名(不再聘兼职),但更注重教师职称、学历学位的提高,目前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为硕士15人、本科7人,在职攻读硕士2人,已形成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2011年体育部组织骨干教师重新修改了本科教学大纲,完善了一、二年级包括篮、排、足、羽、乒、网、毽、武术套路、散打、健美操、艺术体操、轮滑、跆拳道、体育保健等14个项目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确立了高年级开设包括篮、足、羽、乒、网、拉丁操、游泳、轮滑、跆拳道等9个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2.2 完善了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2010年体育部开始组织探索多媒体体育理论的教改研究, 3个教研室先后分别申报通过学院立项,历经两年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基本完成了体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教改实践探索,明确了每学期除第一教学周开展一般体育理论课外,学期中还要上至少一次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体育理论教学[7],初步形成了我院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
为此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间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为顺利开展教学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每学期体育部都制定多媒体教学专用课表,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老师们不断完善与更新理论知识点。
2.2.3 定期组织修改校本教材2010、2012年体育部两次组织骨干教师修订了校本体育教材,进一步充实了新项目和完善了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发展需要,教材已成为学生自觉参与和指导体育锻炼的工具书。
2.2.4 重视建设促进课程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结合教育部评估,2009年开始体育部逐年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体育课教学常规制度、体育课教学安全管理制度、游泳课教学安全管理制度、体育教师岗位职责、体育部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等。
为公共体育课程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保障。
2.2.5 争取课程建设的成绩2009~2012年期间,3个教研室共同努力先后组织申报通过了足、乒、羽、散打、篮等5门校级优质课程建设;2012年体育部第二教研室通过学院立项开始建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经体育部推荐,2012年两位体育教师参加了“全省首届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优秀教学课例评比活动”,均荣获三等奖;近年来体育教师公开发表有关教学科研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近三年人均超过1篇/年,每年都有校级教改项目立项,论文质量也逐年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师生认可,学生为体育教师的评分均在90分以上,体育部每年都有1/3的教师荣获校级课程教学优秀奖。
2.2.6 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如此,由于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还很有限,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认识普遍还是比较保守,安于现状的教育思想还很浓厚,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解放,以至于课程建设的特色还不够突出,具体不足包括:尚未建起有特色的共建精品课程、针对课程建设深入研究太少、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存在脱离现象等。
3 今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构想今后一段时期,体育部应以学院“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积极实施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划,并带领和发动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更大突破努力。
3.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其更专业化体育部要进一步重视加强组织学习,尤其保证经费,支持和鼓励教师骨干走出去学习,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现代公共体育课程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建设,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快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学习和普及、不断增强中青年教师参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识、组建课程建设师资团队等。
3.2 突出内容层次化,完善课程体系由体育部牵头,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骨干优化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充实理论教学资料内容,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加快符合学院实际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并有层次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6]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培正特色的应用型、知识型、健康型人才。
3.3 改进教学条件,突出教学手段现代化,逐步实现教学网络化体育部要适时向学院汇报教学场地的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推动学院有计划地进行体育场地建设与改造,力争在目前生均面积约4.44平方米基础上增加到5平方米;进一步有计划地完善多媒体教室教辅器材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参考教材等;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为契机,组织教师骨干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借助学院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共建精品公共体育课程,将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公共体育课程中。
3.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健康性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评价,当前各课程的考核评价还处在比较传统、单一的状态,缺乏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技能与体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应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主讲教师加强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探索,要用良好的考核评价去指导更科学的教法,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又增强体质健康、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