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环境管理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七章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案例引入】世界遗产的环境问题中新网布拉格6月25日电由于坚持建造一条有争议的桥梁,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成为自从名录设立以来继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之后第2个下榜的景观。
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长18公里,风光秀丽,古老建筑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德累斯顿政府以缓解交通堵塞为由,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对和批评,于2007年底开始在河谷内建造一条长635米的桥梁,计划2011年竣工通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桥梁会破坏河谷的整体景观,建议用河底隧道替代。
去年他们把易北河谷列入受到威胁的世界遗产红色名单,向德国发出除名警告。
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该国媒体对此的评价是“难看、丢脸”。
尽管当地建桥有助于改善城内交通拥堵状况,而且大部分居民也同意修建,但是建桥破坏了以河岸草地为主要特征的自然风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挥泪斩马谡”。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的警示作用呢?笔者以为,德国易北河谷被世遗除名的首要原因是对实用主义的警告,更是对单一考量利益因素进行申遗的善意提醒。
就我国而言,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申遗,意不在保护,而是为了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也有的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经济利益因素是主要考虑目标。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因旅游设施泛滥,曾受到联合国专家的批评,故宫等名胜的游客数量远超接待能力,频频拉响警报。
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必须改变那种踊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却不愿意投入金钱和精力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反而把世界文化遗产当做摇钱树的做法。
当下,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不堪重负,不过,在利益驱动下,管理者罔顾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遍体鳞伤,近乎病入膏肓。
当“中国南方喀斯特”和开平碉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我国就有六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尤其是“三江并流”,如果得不到有效整治,其称号很可能被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