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组织病理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60 MB
- 文档页数:16
周先荣第一节正常子宫颈组织学1.子宫颈外口被覆非角化鳞状上皮,在育龄妇女由3 层组成:基底细胞层、中间带和浅表层。
各层的形态表现随着年龄而变化,绝经后期细胞萎缩。
细胞周期动力学研究表明:子宫颈外口的鳞状上皮增生最活跃的层次是旁基层细胞,其再生周期为3 d,而基底层细胞的再生周期为30 d,子宫颈全层细胞的再生周期大约为5.7 d。
绝经后期细胞再生能力大为减弱,但在加用雌激素制剂后再生能力可大为加强。
2.子宫颈内口黏膜由腺上皮和间质组成。
子宫颈部位腺上皮为黏液性腺上皮,黏液的成分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子宫颈黏液组成成分的异常变化会影响精子的正常通过,此外,狭窄、位置异常、或由于宫颈锥切术后黏液分泌的不足等均可影响正常精子细胞的穿越。
宫颈黏液腺上皮下有1层通常在常规染色条件下不可见的储备细胞(reserve cells),这些细胞和鳞状上皮化生、CIN以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子宫颈内口被覆的表面上皮下为由黏液腺体和间质组成的黏膜,其通常的厚度为5 mm,少数情况下可达10 mm。
3.移行带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被称为移行带。
此交界处并不位于解剖学上的宫颈外口,而只是邻近宫颈外部,这样就使得它容易为阴道镜所检查。
移行带的位置在生育年龄的女性是不固定的,常反复发生一种上皮取代另一种上皮——“上皮之间的竞争” 。
影响移行带的临床因素有:年龄、激素水平、分娩与否及产次、宫颈的形状等。
在组织学上鳞状上皮和黏液柱状上皮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锐利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个逐步移行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为化生性的成分。
4.鳞状上皮化生是指分泌黏液的腺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灶性或广泛性所取代的过程。
子宫颈鳞状上皮的化生存在于妇女整个一生中,从宫内胎儿后期直至80 多岁均可见到。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宫颈的鳞状上皮化生是代表了对众多因素包括激素、酸性阴道环境、创伤、炎症、慢性刺激等理化因子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根据鳞状上皮化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分为:储备细胞增生、未成熟鳞化、成熟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