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设计 (1)
- 格式:docx
- 大小:19.45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概念、历史与经典地位;2.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3.学习《诗经》选读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5.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经》的概念、历史与经典地位;2.《诗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3.《诗经》选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3.学会运用相关的方法和技巧来选读《诗经》。
四、教学方法1.引导式讲解: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2.互动式探究: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3.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诗歌、图片等,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经》的概念、历史与经典地位1. 热身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作品纷呈、内容丰富;•提问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2. 导入新课(10分钟)•分享《诗经》的定义及历史背景,介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和内容。
3. 梳理学习内容(5分钟)•分享学习《诗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学生介绍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4. 学习活动(20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了解《诗经》的发展历程和经典地位;•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中的篇目,进行朗读和赏析;•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时:《诗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1. 复习回顾(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提问学生关于《诗经》的发展历程和经典地位的问题。
2. 导入新课(10分钟)•分享《诗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经典的《诗经》作品,分析其语言表达和艺术形式。
3. 梳理学习内容(5分钟)•分享学习《诗经》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结合课文,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册《诗经》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
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
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掌握《诗经》中的部分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绘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背景、特点、分类等。
2. 部分诗歌鉴赏:如《关雎》、《桃夭》、《蒹葭》等。
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播放《诗经》主题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韵味。
(2)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
2. 诗歌鉴赏(1)分组讨论:《关雎》中的情感表达。
(2)吟诵《关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绘画:以《关雎》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关雎》的鉴赏要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雎》的韵味。
(2)教师介绍《桃夭》的背景、特点。
2. 诗歌鉴赏(1)分组讨论:《桃夭》中的情感表达。
(2)吟诵《桃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表演:以《桃夭》为主题,进行表演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桃夭》的鉴赏要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作品,交流感受。
4.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价值。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背景、特点、诗歌的鉴赏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作能力、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八年级诗经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表现手法等。
2、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经作品《关雎》《蒹葭》《氓》,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启发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在诗歌欣赏中加以运用。
2、难点(1)体会《诗经》语言的古朴典雅,理解其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2)对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爱情诗歌的名句,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引出《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经》的名称含义、成书过程、分类、艺术特点等。
(2)讲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其运用。
3、诗歌诵读(1)教师范读三首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诗歌赏析(1)《关雎》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探讨诗歌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②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窈窕淑女”“君子”的特点。
③讲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
(2)《蒹葭》①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朦胧美,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诗经〉》教学设计《〈诗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品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学设计;3、说课稿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
唱读。
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研究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雎鸠啼鸣,XXX。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XXX(jū)鸠(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芼(mà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选择。
(2)词类活用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同伙,相亲相爱,亲近)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3)古今异义摆布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3.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典范,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施展阐发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魄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活泼传神。
步调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诵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⑷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⑸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⑵讨论──质疑──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⑶引申──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
《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简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