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史
- 格式:docx
- 大小:25.08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教育加入时间:2011-11-16 15:26:34 来源:访问量:13(2011年修订本方案自2012级执行)一、培养目标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是民族学学科中具有显著特色的专业之一。
本专以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史研究为特色,立足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贯通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注重学术研究和现实应用相结合,培养具有坚实民族文化知识和丰富田野研究经验的民族历史文化高素质专门人才。
1、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2、专业目标: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使研究生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具备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和教学能力,并具有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事业管理的能力。
3、就业目标:(1)教学、科研工作;(2)文博及文化旅游部门。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学科门类:法学(03)一级学科:民族学(0304)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研究方向:1.民族文化遗产2.中国民族史3.藏族历史与文化4.边疆史地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三年。
第一、二学年以系统学习为主,并着重抓好培养研究能力和论文习作,适当时安排外出考察、访学;第三学年主要是学位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
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修满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教学实践3学分。
按学校规定专业课达到70分者可获得学分,选修课达到60分者可获得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一)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和表明具有从事较高层次科研能力的体现。
论文应有自己的见解或有新资料,运用新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生通过学习,阅读文献资料和参加学术活动,于第二学年内确定论文范围和题目,提出选题报告,经导师审查确定后,上报备案。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一、匈奴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
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
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
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
428年北魏俘赫连昌。
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
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
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
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
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
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二、东胡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三、乌桓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
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
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选题参考1、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答友人书2、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述略4、“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5、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资料索引6、“中国少数民族史綱要”藏族部份7、[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8、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专题讨论)3.辽、金、元的经史翻译与历史认同思想9、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专题讨论)4.清代设馆修纂少数民族史与“中外一家”民族观的宣扬10、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1、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12、近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研究13、近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研究14、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15、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沿革述略16、《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史学价值研究17、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18、宋以前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19、辞书中的精品──《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20、《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面世二、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大全1、著名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家——周伟洲教授2、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4、一幅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画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评介5、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6、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7、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8、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9、《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10、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11、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1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1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14、中国少数民族酿酒史料15、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16、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17、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18、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19、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20、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天文历法卷三、热门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2、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白润生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3、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4、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料编辑的思考5、《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绪论6、《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绪论7、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8、历史民族志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启示9、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评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10、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11、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综述12、少数民族档案史在中国档案史中的地位问题13、追寻民族法制之旅重塑中华法系之魂——《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出版首发暨研讨会综述14、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全景记录——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上下册)15、西部开发视野下的民族科技史研究--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综述16、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研究三题17、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构想18、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19、建国初期中国分类指导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略论——以云南为个案的历史考察20、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边缘化──少数民族贫困的历史透视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毕业论文题目1、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2、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3、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4、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三十年5、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的近况与前景6、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起点的若干思考7、中国少数民族简史8、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的新意与不足9、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10、《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11、察古知今,泽被后世--评中国少数民族史的最新力著《中国彝族通史》12、中国少数民族史话13、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史》绪论14、论如何看待中国少数民族历史15、“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16、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整理与出版17、论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意义18、新的领域和新的进展——“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19、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起点的若干思考20、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新意与不足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1、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精)2、中国少数民族走向儒学认同的历史考析3、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 先秦卷4、民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评《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5、1977—1987年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进展6、少数民族科技史与传统工艺研究的联合与互动——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暨首届中国传统手工艺论坛综述7、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生态保护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对现代草地保护的影响分析8、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9、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10、中国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史11、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2、关于创立“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的构想13、独辟蹊径厚积薄发——读白润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14、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15、《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出版16、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历史与文化17、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18、少数民族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研究不应忽视的学术领域19、《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再版前言20、弘扬民族科技,促进西部开发--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匈奴匈奴在秦汉时代是中原政权在北方最大的威胁。
战国之前,匈奴是散居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游牧部落,战国时期骚扰中原北境的犬戎、楼烦、林胡等应该都较大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头曼(?-前209)是匈奴第一代单于,挛鞮(luāndī)氏,在战国末期河套地区建立起匈奴部落联盟,其辖地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支为邻。
匈奴与中原最早的交锋,应该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的大破匈奴之战。
至秦,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攻占河南地(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乌加尔河以北),设九原郡。
之后对秦、赵、燕长城加以增修,使之成为后世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冒顿(前234-前174)单于杀父自立,之后东灭东胡,西驱大月氏、威服楼兰乌孙诸国,北屈丁零等部族,匈奴日渐强盛,建立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庞大国家。
西汉初年,汉政权对匈奴以怀柔为主,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开始由守转攻,主动出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直接把匈奴打服了,主力北迁漠北,自此不复前之强盛。
至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分裂成南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则西进击败大宛、乌孙,短暂复兴。
至东汉,北匈奴日渐式微,但对汉的侵扰始终时断时续,直到窦宪燕然勒功、耿夔出击金微山(阿尔泰山),匈奴的主体才被消灭殆尽。
余部西迁乌孙、再迁康居国,直至欧洲(有说法西迁的匈奴即后来横行欧陆几乎灭亡罗马帝国的匈人(Hunnis))。
还有小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
匈奴人最后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是十六国时期,北方诸胡建立的国家中,有一部分是匈奴人建立的。
所建政权:1.匈奴汗国(约公元前三世纪末–公元二世纪末)是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大型部落联盟奴隶制汗国。
汗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单于。
单于世袭罔替,父终子及或兄终弟及。
匈奴国没有固定的首都,单于和王庭迁移不定,史书上称之为“行国”。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及人物一、《新疆历史上对维护祖国统一、对中华文化发展有影响的事件与少数民族人物》1、新疆历史上“和亲”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推动边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和亲”政策是中央王朝联络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它客观上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推动边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新疆“和亲”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汉族公主嫁给新疆境内少数民族首领,如汉朝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作妻子;隋朝将华容公主嫁给高昌王魏伯雅;唐朝先后将宁国公主(唐肃宗女)、太和公主(唐宪宗女)、咸安公主(唐德宗女)、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女)等嫁给了回纥英武威远可汗、武义成功可汗、崇德可汗、英武可汗等作妻子。
二是少数民族首领将儿子嫁给汉族国王作妻子,如突厥王曾将女儿嫁给高昌王为妻。
2、回纥的杰出人物婆闰对唐朝统一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远祖,是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
婆闰的父亲吐迷度是第一位归附唐朝的回纥可汗,唐朝拜其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
648年吐迷度侄子乌纥杀死吐迷度,企图叛唐被平定。
唐朝任命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婆闰的功绩在于两次出征西域,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
阿史那贺鲁原为唐朝瑶池都督,651年公开叛唐,建牙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自称沙钵罗可汗,企图夺取唐州、庭州。
652年(唐高宗永)唐派兵征讨,婆闰率5000回纥骑兵配合,唐取得初步胜利。
657年婆闰参加了另一次征讨阿史那贺鲁的战争,奉命穷追阿史那贺鲁至邪罗斯川(今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河)。
历时数年的平定叛乱结束后,唐朝的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婆闰因功封为右卫大将军。
3、元朝著名维吾尔族政治家廉希宪在创建中国史学的积极作用。
廉希宪是维吾尔族,他姓廉是因为他的父亲布鲁海牙曾做过廉访使的官。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吐蕃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战国之后,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迁入,与本地藏人融合繁衍,形成了吐蕃族。
“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
从酋长世袭制开始,吐蕃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松赞干布(617-650)被认为是吐蕃的立国之君。
但按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但在他即位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说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也可能是融合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传说。
松赞干布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迁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局,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人口流动也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文化的沟通,促进了青藏高原文化的整合与壮大。
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后发展成藏文),也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使带金宝入唐,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
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
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领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
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
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
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
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
我过去备考的日子都过的很快乐;是那种学习的知识越多就越有成就感的快乐;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反正每天就过的很快很充实..首先来说政治我觉得相对于别的专业的来说;考我们这个专业的;在政治这一科上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我们的专业课几乎包含了政治的内容;可以说你只要把专业课背好了;政治的选择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仅限于选择题;专业课的大题跟公共课政治的大题出题套路还是有区别的..政治我开始的比较晚;在暑假之前刚刚开了个头;暑假期间;就单纯的看李凡政治新时器;看一节做一节;一开始单纯的看书;根本看不下去;后来配合着视频来看;好就好在他讲的很有条理;思路很清晰;通俗易懂;他知道我们的困惑点在哪里;所以结合着看效果还不错..一定要仔细做;做完一章的题最好回过头来把自己的错题总结一下;找到知识漏洞;然后回到做标记;要不然等于白做..另外在做题的时候最好用铅笔;因为题你最少要做两三遍;用铅笔做可以重复使用..就这样;我大概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题过了一遍;错题整理了一遍..做第二遍的时候;我是边背专业课边做题包括马原和毛中特正确率很高..史纲;思修做第二遍的时候我看一章做一章所以到最后我只做了两遍..后期做了选择题;以及押题卷..刷的题不多;但是总体来看;效果还不错..政治易精不宜多;我的建议是不要死记硬背;你要学习课本上那些话是怎么讲的;答卷时要按照那个意思用自己的话组织好答案;我实在背不过那么多东西;只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政治大题;我几乎是第一次做;而且也仅仅是写一下自己的思路;而且过程中你会发现;政治大题跟专业课背的东西几乎没什么关系;到考场上;你会发现;跟着走准没错政治考了75分..政治非主流:不要投入过多政治这科;目前没有听说卡人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建议还是打好基础;最后自己总结考点记忆足够了..听说老师今年又命中了……原题;牛人..单词:一本单词;但是背单词不可中断;直到考试前都要每天背单词..真题: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完型填空;新题型;翻译:蛋核英语的课程阅读理解:蛋核英语的课程作文:我背了蛋核英语的必背60篇都还是写不来;最后我在上买了一个一对一的模板20块钱..作文一定不能照搬照抄;要改编形成自己的模板..以上大家可以关注他们的微信..做题方法:一整套试卷做完之后对答案;然后阅读理解精翻..第一遍做完之后;我是拿了一张a4的纸;把这套题所有的我不认识的单词和词组;全部写在上面..第二遍做完后;看这个纸上面我不认识的单词;还不认识的着重画出来..第三遍做完;就只用去看着重画出来的单词..视频:单词视频看的蛋核英语;刷了三遍..我都是利用零碎时间看;比如说早上洗漱化妆的时间我复习期间还是每天都要用五分钟化妆;看见美美的自己心情更好;吃饭的时间;晚上睡觉前这之类的时间..专业课我是从4月份才开始看书的;而且我是看书比较慢的人;所以我在暑假之前确切的是期末考试之前刚刚将专业课的教材看完了一遍..这一遍看书应该认认真真的看书;地毯式的复习;主要是把书里的内容熟悉起来;如果有做笔记的习惯可以做笔记;但是时间毕竟很宝贵;我建议大家不要抄书;主要是记重点和框架;而且要为以后留出空隙;便于后期复习补充..那些复习备考比较晚的同学更不要记笔记了;买份有价值的讲义;然后在讲义的基础上补充进去自己有特点的东西就可以了..第一遍看书的任务不要求背;但要理解;对书的内容页要做到大致心中有数..暑假期间一定要认认真真的看专业课教材第二遍;报了班的就要好好上课;这个阶段是在第一遍看书的基础上把基础打牢..把真题总结在教材的目录上;这样重点章节就一目了然了..然后是既全面又有重点的看书;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东西补充到讲义上面..而且这一轮就要开始背书了;看完一节就返回去背书..第一遍背肯定会有点慢;但是一定不能急或者干脆不背了;要坚持下去..10月这个阶段专业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然后背;背;背我之前说的细分阶段就是没科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细分;比如这期间专业课要再过两遍;而且前一遍肯定比后一遍慢;所以你要给自己定个时间;我当时因为11月份有专业课的课程;所以前一遍用的时间基本上比第二遍多一个月..最后;通过最新的信息和历年的考研真题;以及在前期对知识和书本理解越来越深的基础上;应该能够会抓重点挖掘考点;其实这个时候有些外力因素还是挺重要的;有些老师比我们对考研研究的时间长见识广;信息灵通;所以我真心地感谢他们的..这时我们还要进行几次模拟训练;有助于在考场上合理安排时间;适应考研的出题风格;避免到时候手生..历年真题对考研来说确实很重要;你要分析每一科的真题;找出题的规律和特点..我当时是把每年的真题都单独记下;然后做比较找出每年的出题规律和爱考的知识点..我发现每隔一年的真题内容很相似;都会有重复的知识点..所以用真题达到以上目的之外;一定要自己再做做每年的真题..因为没什么事我就把当时用的笔记又重新根据新大纲整理了下来;大家有需要的可以下载high研app留言..一些包括真题;学长学姐的知识点总结;视频课等等很珍贵的资料都可以免费送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少走弯路..。
少数民族史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
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
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
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自(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依据《北方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和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规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至少35学分才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构成
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非学位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的补修课程。
专业共同基础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以夯实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向课体现专业差异,增加研究生专门知识;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2、课程学时和学分
(1)公共课(11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文),54学时,3学分;
研究生外语,144学时,6学分。
(2)专业共同基础课(6学分):
中国史通论(上),54学时,3学分;
中国史通论(下),54学时,3学分。
(3)研究方向课(9学分):
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史,54学时,3学分;
北方少数民族史史料学,54学时,3学分;
民族史学的理论与方法,54学时,3学分。
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方向:
中国回族史,54学时,3学分;
民族学概论,54学时,3学分;
伊斯兰教史,54学时,3学分。
(4)选修课(选修4门,8学分):
国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36学时,2学分;
西北历史地理,36学时,2学分;
回族社区研究,36学时,2学分;
元明清史专题,36学时,2学分;
中外关系史,36学时,2学分;
社会调查方法,36学时,2学分;
西夏学研究,36学时,2学分;
民族社会学,36学时,2学分;
历史人类学,36学时,2学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概要,36学时,2学分;
藏族史(或藏传佛教史),36学时,2学分;
维吾尔族史,36学时,2学分;
蒙古族史,36学时,2学分;
西方汉学研究与文献导读(英汉对照),36学时,2学分;
3、教学大纲
所有学位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公共课教学大纲必须按开课要求,经文史学院历史系审查,报研究生处备案。
专业课(含专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大纲须经专业导师组审查,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没有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不合要求的课程,不能列入课程教学计划。
4、课程考核方式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
考核按百分制标准,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0分以上(含70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
对于学位课程,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不及格者可以重修或改修其它选修课程。
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
在二年级下学期中期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在内的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五、教学实践环节
本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和参加学术活动等。
教学实践,要求学生为导师或导师组教师所任一门相关课程担任全程助教,并主讲至少6课时,计2学分;
社会调查,学生参与导师、导师组成员的科研项目或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学术目的专项课题田野调查,总计调研时间在10天以上或完成一万字的调研报告,计2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组织和参与学术讨论、作小型学术报告等,须至少参加6次,计2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应对选题有较高的学术把握,以便于指导。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依学校研究生处格式填写,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前半段(每年3-5月)由导师组与文史学院联合组织进行开题报告答辩工作,未通过者须在两个月内再次进行答辩。
学生论文撰写过程由导师负责指导和检查。
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一个月应装订成册并送交文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以便及时转送专家评阅。
论文评阅人由两位专家组成,校外一人,校内一人;具体评阅人由导师组商定,须选副教授以上有造诣的专家。
学位论文答辩在学生三年级第二学期(4-5月)进行。
答辩组专家由导师组研究确定,一般由5-7人组成,至少须有一位外校专家;答辩组主席由导师组商定,负责答辩程序顺利进行;答辩过程中,评阅专家为主提问及质疑人,亦为点评人;为确保公正,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无补充、解释、投票权;答辩通过与否应在全场答辩结束后,由主席公布。
答辩未通过者,由导师组商定后续措施,并报文史学院与研究生处决定。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学生在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的同时,必须提交一篇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
否则,不予受理答辩申请。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共同培养的方式。
采用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硕士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多数课程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方式进行,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和导师指定的书目,按时完成读书报告、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
在此基础上,应努力扩大阅读范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
学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