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作业设计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70 KB
- 文档页数:5
《我的叔叔于勒》 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设计目标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作业类型及要求
1、 阅读笔记
要求学生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记录下自己对小说中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字数不少于 500 字。
2、 人物分析
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如于勒、菲利普夫妇等),分析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 800 字。
3、 情节改编 假设小说的情节在某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变化,例如于勒在船上认出了菲利普一家并主动相认,或者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的真实情况后选择帮助他等。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定的情节变化,重新编写后续的故事发展,字数不少于 800 字。
4、 主题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如金钱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阶级差距等。
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总结小组的观点和见解,字数不少于
1000 字。
5、 创意写作
让学生以“假如我是于勒”或“假如我是菲利普夫妇”为题,进行创意写作,从所选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经历。
字数不少于 800 字。
三、作业实施步骤
1、 阅读阶段
布置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
2、 写作阶段 学生根据不同的作业类型要求,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写作质量。
3、 讨论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主题探讨的作业内容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汇报。
4、 批改与反馈阶段
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反馈。
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5、 展示与分享阶段
选择优秀的作业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评价标准
1、 阅读笔记
内容是否完整,包括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思考。
感悟是否深刻,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
2、 人物分析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是否准确、全面。
对人物行为动机的分析是否合理、深入。
文章结构是否清晰,论证是否有力。
语言是否准确、生动,能够体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运用。
3、 情节改编
情节改编是否合理,符合小说的逻辑和人物性格。
故事发展是否有创意,能够吸引读者。
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能够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
4、 主题探讨
小组讨论是否积极、深入,成员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
讨论报告是否能够准确地总结小组的观点和见解,对主题的探讨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
5、 创意写作
视角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能够生动地展现所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经历。 内容是否丰富、有想象力,能够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相呼应。
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五、注意事项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