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31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专题形式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要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
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三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处理教材内容:一是该阶段思想文化新成就的典型表现,包括教材的前三个子目: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二是教材的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文化交流实际上贯穿于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文化是在交流中不断推陈出新的。
本课涉及时间跨度大,持续约700年,经历了从长期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遵循时序性的前提下,跨越朝代体系,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流中佛教的传播,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和“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该阶段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后探究与拓展部分可以根据学情有选择性的作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立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这一认识要建立在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延续性和内在逻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核心素养割裂,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发展史实的了解,认识该阶段思想活跃,呈现出的多元色彩;2.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在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学会初步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3.能够在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新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化多元、繁荣的原因,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这一时期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一、选择题1.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下面选项属于文明融合的是( )A.亚历山大东征B.希波战争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2.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 )A.唐朝的长安B.北宋的东京C.元朝的大都D.明朝的北京3.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记述了东方经历与见闻,后来激起欧洲人对东方憧憬和向往的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大唐西域记》D.《马可·波罗游记》5.马可·波罗的书几次出版均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意大利人崇拜马可·波罗,纷纷给孩子起相同的名字B.意大利人嫉妒马可·波罗,故意丑化他C.意大利人既向往东方的财富,又怀疑马可·波罗的描述D.名字相同纯属巧合,无足为怪6.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 这十个数码,创造它和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分别是( )A.印度人、阿拉伯人B.罗马人、阿拉伯人C.阿拉伯人、阿拉伯人D.中国人、阿拉伯人7.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欧洲人的手。
”结合历史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D.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科技成就8.“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马可·波罗远行中国的史实,告诉我们应该具有( )A.开放与交流意识B.爱国意识C.民主与法制意识D.历史是非观念9.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C.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D.马可·波罗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
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八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和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八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和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理解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文化交流、交融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科学精神】探究文化交流、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公共参与】努力学习、借签各民族、世界各国有益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川教版)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1、人类的直系祖先:是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
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
2、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3、父系氏族后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国家也随之产生。
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一、神奇的金字塔:埃及地处非洲北部,尼罗河流经全境。
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二、1、古代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19世纪,王国兴起。
前18世纪,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法典》:A、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B、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1、印度种姓制度:它把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一、大化改新时间:646年。
效仿中国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社会过渡到社会。
二、阿拉伯的兴起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他是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
第4课古代希腊一、古希腊的繁荣1、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出现,前1500年左右,迈锡尼文明出现。
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
2、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地区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其中以和最为著名。
二、雅典民主政治1、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建立了民主政治。
2、改革: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
局限性:①奴隶和妇女没有政治权利,②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拥有公民权的少数雅典人。
第5课古代罗马一、罗马共和国1、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初三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了解世界各个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人类历史、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三历史课程中关于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展开讨论,通过回顾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与交流,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路径,通过这一贸易通道,东方的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中东、地中海地区展开了广泛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传入欧洲,中东的香料、宝石被带到了中国,东西方文明互相影响、交流与融合。
二、近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近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欧洲列强将自身的文明输出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然而,这种传播并非完全平等,更多地是以武力和压迫为手段,导致了许多非洲、亚洲国家文化的消失或衰退。
同时,西方文明也接纳了来自其他地区的启示,创造出了众多先进的思想、科学和艺术成果。
三、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使得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了解不同文化、习俗和历史,促进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同时,旅游业的繁荣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不同文明的机会,加深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四、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启示通过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的认识,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文明交流与发展是多元化的,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文明的进步。
其次,交流与理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沟通与交流,才能增进不同文明间的认知与尊重。
最后,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第8课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课程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由《马可·波罗》视频片段导入一、马可·波罗东游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可·波罗来华背景: 学生回答后归纳:马可·波罗来华是在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东西方陆路交通大开的背景下实现的。
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策开明。
2.看图,学生复述马可·波罗来华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读教材,请学生概括马可·波罗在华经历一、学习中国语言;二、受皇帝赏识做官;三、受皇帝之命巡游中国各地、出使亚洲一些国家。
可见马可·波罗不是一般地侨居中国,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积极参与了中国事务,这为他后来写《马可·波罗游记》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4.理解:《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和对西方的影影响。
内容:…游记中描绘的“东方神奇”,对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人,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增强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游记提出了从欧洲可乘船到达东方的看法,破除了赤道无法穿越的误解,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第8课古代东西方的冲突和交往学习目标学习希波战争史实,了解希腊取胜的原因。
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及影响。
学习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生活和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预习导学1.大家都知道当今世界上最盛大的运动会吗?你知道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吗?你知道它的长度吗?你知道它的由来吗?2.找出“希波战争”的历史地位、爆发时间、交战双方、重要战役、结果。
3.找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出发地、开始时间、重要事迹、结果、影响。
4.找出“马可·波罗来华”的时间、中国朝代、著作、影响。
5.找出“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传播者。
合作探究1.希波战争中希腊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给你什么启迪?2.亚历山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伟大的军事家、文明的传播者、贪婪的侵略者)怎样评价历史人物?3.结合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思考:战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认识战争?4.马可·波罗来华反映了当时我国怎样的对外政策?此政策与当时我国的繁荣景象有什么关系?给你什么启示?阿拉伯文明对世界文明有什么贡献?5.文明的交流主要有哪两种方式?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文明的交流?应该如何如何对待文明的交流?导学测评1. 今天的0,1,2,3,4……等数字符号的发明者是()A.古代埃及人 B.古两河流域人 C.古阿拉伯人 D.古代印度人2. 古代世界,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A.印度人 B.波斯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3、古代文明的交往方式,有暴力冲突,也有和平交流。
下列属于和平交流的是A. 马可·波罗来华B. 亚历山大东征C. 希波战争D. 罗马帝国的扩张4、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受到哪个皇帝的热情接待()A.元世祖 B.元成帝 C.元明宗 D.元顺帝5、下列有关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发明了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0—9十个数字符号②创立了伊斯兰教③创作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儒、佛、道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华民族深厚包容的思想文化2.知道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学、绘画方面的基本史实,体会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3.知道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明白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4.知道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及其代表人物,体会古代中国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
难点:三教合一;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特点、原因【知识概览】从魏晋到五代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
宗教方面,儒、佛、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了像李白等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科技方面,在数学、医药、地理学和印刷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外交流方面,涌现出了像法显、玄奘、鉴真等代表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收藏古玩。
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的丰富的文化艺术作品受到收藏界的追捧。
艺术拍卖品的拍卖记录也一直在节节攀高。
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曾在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
它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中单字价格最高的纪录,这幅书法只有41个字,折算下来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
魏晋隋唐时期涌现出了像二王、颜、柳等书法大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
这一时期,还有哪些文化艺术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讲授新课】框题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新知讲解』教师出示儒佛道三教的图片,提问学生知道图片上的是哪一思想流派或宗教吗?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介绍所知道的有关儒佛道的内容(如俗语、成语、故事等)『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阅读教材P49,概括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发展历程学生依据教材完成并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西汉时期:西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发展呈繁盛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