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
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
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
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
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
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
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
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
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
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
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
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
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
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
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
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
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
在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有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亦作出重要贡献。
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Jaroslav Vanek),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沃夫冈·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罗勃津斯基(T. M. Rybczynski),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杰格迪西·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等。
3.2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 Theory)理论(简称H-O理论),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理论。
3.2.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1.主要概念的界定为了准确地表达要素禀赋理论,首先必须准确地界定与该理论相关的主要概念,这也便于我们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1)关于要素密集程度(Factor Intensity)我们常常会因某种产品生产时投入要素的多少而称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等。
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产品含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这一概念。
为了严格界定这一概念,要素密集程度应该以不同要素投入的相对密集程度为标准。
例如,假设有两种产品X与Y,如果生产一单位X产品的要素投入为6单位资本(6K)和2单位劳动力(2L),而生产一单位Y产品的要素投入为5单位资本(5K)和1单位劳动力(1L)。
从绝对量来看,一单位X产品投入的资本多于一单位Y产品,但从相对量来看,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是Y产品大于X 产品(5/1>6/2),所以Y产品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一种产品取什么要素密集程度投入往往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产品的要素含量是与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关的。
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不同要素的投入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随着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也可以发生变化。
比如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提高,原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能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由此可以说,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同国家由于其要素相对价格不同,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比例也会不同。
也就是说,如果X与Y产品在一国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另一国也不会改变这种性质。
2)关于要素丰裕程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我们常常称某个国家为某种要素丰裕的国家,其实这种界定也不是可以他们拥有某种要素的绝对量为标准来衡量的。
判断一国拥有某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几种要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来衡量。
例如,假设有A、B两国,A国拥有资本与劳动力的总量分别为TKA 与TLA,B国分别为TKB与TLB,如果TKA/TLA<TKB/TLB,则可称A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或资本稀缺的国家,B国则相反,尽管从绝对量来看,有可能是TKA >TKB,但A国仍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二是根据要素价格的相对比例来衡量。
例如,A国的资本与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PKA 与PLA,B国分别为PKB 与PLB,如果PKA/PLA>PKB/PLB,则可称A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或资本稀缺的国家,B国则相反,尽管从绝对量来看,有可能是PKB <PKA,但A国仍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由于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如果假设各国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的因素就可以不考虑,那价格便与需求因素无关,而仅与供给有关。
所以,用要素的相对供给量与要素的相对价格来判断一国拥有某种要素的丰裕程度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直接的判断,后者是间接的判断。
3)要素密集程度与要素丰裕程度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素密集程度是就单个产品的要素相对含量来看的,要素的丰裕程度是就是要素总量中的不同要素的相对拥有量来看的。
了解了此两者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某种要素的总体丰裕程度与一国的产品结构中以哪种要素密集型产品为主有关。
假设有A、B两国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其中,A国为劳动力丰裕国,B国为资本丰裕国,并且: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那么,A国生产X产品的产量与Y产品的产量之比,就会大于B国的同一比例关系。
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如图3-1所示。
图3-1 要素情况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从图中可见,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是不同的,由于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故相对而言,生产产品组合点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会更多地向X轴起。
同理,B国的生产产品组合点更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会更多地向Y轴起。
2.假设前提为了将自由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作出如下一系列的假设条件:1)2×2×2模型假设即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要素(劳力与资本)。
2)生产技术相同假设该假设表明两国的生产函数是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当要素价格在两国相同时,两国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力和资本。
3)需求偏好相同假设该假设表明由无差异由线的位置和形状所反映的需求偏好在两国是完全相同的。
4)要素密集度固定假设该假设表明在相同的要素价格条件下,一种产品相对于另一种产品总是具有更高的某种要素密集度。
即一种产品在一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另一国也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规模收益不变假设该假设表明所有投入的成比例变化会导致产出以与投入变动的相同比例而变动。
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不存在规模经济收益。
6)要素流动性假设在分析中是假定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即内部的要素流动性),而国际的要素完全不可以流动(即外部的要素非流动性)。
内部的要素流动性保证了在一国内各部门之间具有相同的工资率和资本收益率,而外部的要素非流动员性则使国际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在没有贸易时始终存在,不能通过要素流动以方式来消除要素在国际间报酬的差异。
7)完全竞争假设该假设表明所有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即他们中的每个人买卖商品的数量都太小因而不能操纵并影响价格。
8)自由贸易假设该假设表明商品在国与国之间可以无任何阻碍(如关税、配额和贸易限制)地自由流动。
3.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1)理论要点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及条件;阐述了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关系。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
简言之,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