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儿歌配画
- 格式:docx
- 大小:15.12 KB
- 文档页数:5
童谣学画画
起床歌-小宝宝,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人抱
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镜子-小镜子,圆又圆,看宝宝,露笑脸。
闭上眼,做个梦,变月亮,挂上天。
小铃铛-叮铃铃,叮铃铃,一会远,一会近。
小宝宝,耳朵灵,听铃声,找到铃。
学画画-小宝宝,学画画,大蜡笔,手中拿,画小鸭,叫嘎嘎,画小马,骑回家。
大鞋子-大鞋子,象只船,爸爸穿,我也穿,一二一,象前走,走呀走,翻了船。
逛公园-逛公园,宝宝笑,东看看,西瞧瞧,花儿香,鸟儿叫,小草绿,小树摇。
看画报-小娃娃,看画报,睁大眼,仔细瞧,布娃娃,哈哈笑,伸伸手,要你抱。
小汽车-小汽车,嘀嘀嘀,开过来,开过去,小宝宝,当司机,送妈妈,上班去。
唐老鸭不敢去北京
作者李建鑫
唐老鸭,游世界,
东西南北到中国。
看完了桂林看西湖,
就是不去北京乐一乐。
这是为什么?
那儿的烤鸭是特色,
弄不好可别烤了我!
书写《唐老鸭不敢去北京》
唐老鸭,游世界,
东西南北到中国。
看完了桂林看西湖,就是不去北京乐一乐。
这是为什么?
那儿的烤鸭是特色,弄不好可别烤了我!
为《唐老鸭不敢去北京》配上“来自文件”的图片
1 插入图片。
第一步:确定插入点后,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来自文件”,出现“插入图片”对话框。
第2步:在“查找范围”下拉列表框中,找“唐老鸭”图片。
第3步:单击“插入”按钮。
2 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制作心得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主要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插入OFFICE 剪辑库中的剪贴画,但剪辑库中的素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
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素材图片存入电脑,这样就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法——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将图片的“文字环绕”类型设置为“浮于文字上方”时,图片和文字不在同一层中,便于移动位置。
●拖动图片四周8个控制点能够调整图片大小。
在儿歌文档中插入图片后,感觉整个文档有什么变化吗?你插入的图片是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3.童谣童画一.教材分析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
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材安排了两个版面,选取了我国众多优秀的民间童谣中的8首,其中《纺线车》、《采藕》、《秧歌》、《种莲子》、《点点窝窝》这5首童谣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有关,通过童谣歌颂了劳动之美,体现了创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荡秋千》、《数蛤蟆》展现了儿童游戏的欢快场面,《小小孩儿会唱歌》则向我们描述了能干、机灵的小孩形象。
这3首也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
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童谣的文学美、音韵美,还能感受创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了与童谣对应的童画作品,有剪纸、喷画、刻画、水粉水彩画,表现形式多样,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提问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童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本课教学极具开放性,在作画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即可。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一些喜欢的童谣。
(教师)课件(二)教学过程1.导入。
(1)课件播放《摇到外婆桥》的童谣。
还记得这首童谣吗?当听到这首童谣,你的脑海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是呀,这首童谣让我们勾起了无数对童年的回忆,对外婆的思念,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课题《儿歌变画》课型
教育教学目标1、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2、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教具
准备
绘画工具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课时
安排
2课时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一)引导阶段
课前让学生去收集1-3首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儿歌,请学生互相交流儿歌。
出示《拔萝卜》、《小老鼠头有吃》、《小白兔白又白》着三首学生比较熟悉的儿歌配合画面,请学生根据图意说说这几幅画面的分别是什么儿歌?
揭示课题:儿歌变画
(二)发展阶段
刚才同学们很快地就能根据图画想出了每幅图所配的儿歌,那现在老师想反过来,我出一首儿歌,想一想这首儿歌的图画可以怎样画?
引导学生根据儿歌内容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
欣赏教科书上的儿歌绘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认真体会学习儿歌配画的画面构图及色彩。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或熟悉的儿歌进行创作。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或熟悉的儿歌进行创作。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
初步认识儿歌配画实际是插图的一种。
图画除了可以为儿歌配画歪,还可以为什么配画?尝试为故事配画、古诗配画。
课
后
反
思
同盛学校教师教案。
仿照动物儿歌创编诗歌诗配画1、蝌蚪
灰身子,大脑袋,
长尾巴,张大尾巴不见了。
2、蜻蜓
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
低飞雨,高飞晴,天气预报它最棒。
3、蜘蛛
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帐,
摆开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4、兔子
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
5、熊猫
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胖胖的,喜欢吃竹子。
6、小猫
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耳朵尖尖的,胡子长长的。
7、孔雀
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上有羽毛,打开像扇子。
8、长颈鹿
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个子高高的,脖子长长的。
绘出心中的童谣——全国少年儿童童谣绘画创作大赛童谣列表说明:此童谣列表仅供参考,参赛者可以不参考列表里的童谣,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童谣进行绘画创作亦可。
送雨帽:(广西岑溪童谣)落大水吹大风,快快送帽给阿公,不然阿公躲进山窟窿,里边黑咚咚!建屋子:(广西岑溪童谣)行桥行木,行到大姐屋,大姐不在屋。
上山砍条木,落河砍条竹,去到大平地建间屋。
广西恭城童谣三岁的娃娃穿红鞋,背起书包去上学,学,学文化;画,画图画;图,图书馆;管,管不着;着,着大火;火,火车头,老了变个小老头。
广西桂林童谣月亮粑粑,踩着踩着互渣,一跤跌倒,怪我打他,我讲我没打着他,回去告诉妈妈,妈妈不在屋,躲在门背哭,妈妈回来了,莫哭,莫哭,吃点戛戛肉。
季节歌(浙江塘栖方言)上灯圆子,落灯糕端午粽子稳牢牢,八月半月饼晓得话,(不用说)九月重阳吃栗糕。
月份歌(一)正月踢毽子,二月放鹞子,三月清明做圆子,四月养蚕做茧子,五月端午裹粽子,六月荷花结莲子,七月买把花扇子,八月天热赶蚊子,九月重阳吃栗子,十月造个大房子,十一月讨个乖娘子,十二月生个胖儿子。
月份歌(二)正月灯,二月鹞三月吹麦笑,四月打虎跳,五月端午粳,六月热蓬蓬,七月转秋凉,八月桂花香,九月九重阳,十月老酒喷喷香。
儿歌(浙江临平方言)一颗星,咯呤叮,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花香,挂辣酱,辣酱辣,挂宝塔,宝塔尖,戳破天,天落天,地落地,城隍庙里一个老土地,勿吃荤,勿吃素,二个鸭蛋囫囵吞,一吞吞到脚后跟,呗喽咚摔一跤,摔出一只大元宝。
(注:小孩子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抱着看星星,教小孩子念。
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哄宝宝的时候念,“星”指的是眼泪,挂油瓶,指的是眼泪水可以装一个油瓶)儿歌(浙江临平方言)月亮婆婆得得拜,拜到南山有世界,世界大,杀只鹅,世界小,杀只鸟,请请南山老舅婆,老舅婆,你有几个囡(女儿)?我有两个囡,大囡在干吗?大囡在织布。
小囡在干吗?小囡在织绸。
绸搭布,秧歌掉落地,姆妈穿大衣,嫂嫂戴头冠,哥哥做皇帝。
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歌的基本结构,学会欣赏儿歌。
2. 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儿歌的基本结构。
2. 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儿歌与绘画的结合。
2.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儿歌:《小燕子》、《小兔乖乖》等。
2. 绘画材料:彩色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3.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儿歌《小燕子》,引导学生欣赏儿歌的旋律和歌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二、学习儿歌1. 教师介绍儿歌的基本结构,包括:歌名、歌词、旋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儿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三、绘画准备1. 教师分发绘画材料,引导学生准备绘画。
2. 教师讲解绘画的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四、绘画实践1. 学生根据儿歌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1. 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绘画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儿歌与绘画的结合。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儿歌,多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儿歌与绘画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
4. 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十八、儿歌配画
十
八、儿歌配画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学习插图艺术形式,提高同学审美水平。
培养同学美术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同学想象力,发明性思维。
学具准备:
作画工具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欣赏儿歌,诵读儿歌,说说儿歌的意思。
欣赏例画,结合儿歌的意思说说自身的感受。
引导同学探究给儿歌配画怎样做更好。
画面内容与儿歌意思的关系。
画面的艺术特色与儿歌的关系。
第二课时
选择一首儿歌,尝试配上一幅插图。
展示作品,评论互动。
十
八、儿歌配画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学习插图艺术形式,提高同学审美水平。
培养同学美术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同学想象力,发明性思维。
学具准备:
作画工具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欣赏儿歌,诵读儿歌,说说儿歌的意思。
欣赏例画,结合儿歌的意思说说自身的感受。
引导同学探究给儿歌配画怎样做更好。
画面内容与儿歌意思的关系。
画面的艺术特色与儿歌的关系。
第二课时
选择一首儿歌,尝试配上一幅插图。
展示作品,评论互动。
十
八、儿歌配画
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学习插图艺术形式,提高同学审美水平。
培养同学美术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同学想象力,发明性思维。
学具准备:
作画工具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欣赏儿歌,诵读儿歌,说说儿歌的意思。
欣赏例画,结合儿歌的意思说说自身的感受。
引导同学探究给儿歌配画怎样做更好。
画面内容与儿歌意思的关系。
画面的艺术特色与儿歌的关系。
第二课时
选择一首儿歌,尝试配上一幅插图。
展示作品,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