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浅析中西古典小说在人物形象描写上的比较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小说在其产生的开始有着浓厚的平民气质。
小说重在写人,而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尤其重要,中西古典小说在其创造的过程中对于人物的形象描写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与差异。
小说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与环境描写等。
在这些形象描写过程中中西方小说又存在着很多差异。
我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经唐代传奇,宋元明话本拟话本,到明清章回体长篇小说,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典小说在创造过程中注重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比较注重人物的内心独白。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回合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像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的对话差不多就是小说的主题内容了。
而西方的许多作家将人物对话看做是戏剧的专利,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当做小说的特点,多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心理与情感。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理描写,这是中西方作家共同的理性认识与追求,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的不同,他们在内容与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古典小说注重人物的行动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多通过典型的细节动作与特定的情景氛围等外在的形象因素来表达。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张飞、关羽一系列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表达出其二人不同的性格心理。
对于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往往就用“心中想到”、“十分怨恨”等简短的词语表达人物激烈或绵长的情思。
西方古典作家则特别重视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的心灵挖掘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
例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进行动人的心理倾诉。
西方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象征等艺术手法都是在传统的小说注重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后期,中国现代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很少有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艺术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与交流引言你是否曾想过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有何不同与相通之处呢?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话题,通过对比与交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两大文学传统的特点和互相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比与交流,希望能够带你步入这个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传统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先秦时代,几千年来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
古代中国文学注重表达情感和道德思想,尊重道德伦理。
《诗经》可谓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部诗集总结了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成为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是高雅的文学表达和深入的哲理探索。
其特点包括:1.抒发情感:中国古代文学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描绘内心世界,传达个人的心情和体验。
2.崇尚自然: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自然意象的运用,通过描写山水、花鸟、季节变迁等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视道德:中国古代文学崇尚道德伦理,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借史反思:中国古代文学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对史实的整理和解读,反思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特点西方文学的兴起与传统西方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伴随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西方文学也开始有了独立的地位。
西方文学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时期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的特点西方文学注重思想启迪和个体的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其特点包括:1.崇尚理性:西方文学强调理性思维,关注哲学和人类思想的探索,追求真理和智慧。
2.高度个性化:西方文学着重个体的表达,强调个体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真实性,以及对世界的个人理解和阐释。
3.探索人性:西方文学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关注人的冲突、欲望和道德选择等问题。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古典文学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对比分析古典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
无论是东方的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西方的欧洲古典文学,都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古典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结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叙事结构对比在古典文学中,叙事结构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通常采用的是线性叙事结构,即故事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情节相对清晰。
例如《红楼梦》以宝玉入贾府为开端,然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家族纷争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叙事结构则较为复杂,常采用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织不同的故事线来展现多个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通过多条故事线展示了主角的思想冲突、复仇行动以及家庭纷争等多个层面。
二、主题内容对比中西方古典文学的主题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文学常常着重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家族、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作品中经常探讨人生哲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的历险故事,既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又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文学则更注重描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希腊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展现了英雄的荣誉、勇气以及面对命运的抗争。
同样,莎士比亚的剧作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通过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类的悲欢离合。
三、艺术表达对比古典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写作,以扩展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容花草景物时,常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以表达林黛玉内心复杂的情感。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常常运用寓言、隐喻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以增强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常常使用夸张的比喻和双关语,以增添喜剧和戏剧效果,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文学按体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小说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小说是比较能够直观体会这种差异的文学载体之一,因此文章将对中西小说差异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为叙事文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小说是各民族文学中发展与成熟得最晚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介入小说研究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
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理念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文章将从中西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西小说的起源(一)中国小说起源于史传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模式、叙事技巧、创作方法都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
这些古代的神话,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群众长期的艺术加工,日益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小说的起源。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加以记载和保存,古籍诸如《山海经》、《淮南子》之类,虽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但大部分是原始面貌的残留,即使后人努力整合,能够复原的也只是神话内容,其文体形态却无法考知。
并且由于孔子与老子创建的儒道两家学说弘扬理性精神,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使得神本思想黯然失色,新兴的人文思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使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
所以说,史传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是比较科学的。
(二)西方小说起源于神话古希腊神话经过诗史、传奇,进而演变成小说。
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希腊人的神话思维结构与神话意识,首先为罗马人全盘传承,后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挖掘和重视,又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二者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主题、创作手法、价值观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关注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自然美、人性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追求,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
例如,《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情冷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描绘。
西方文学常涉及对道德、哲学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个体情感的强调。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冲突。
二、创作手法与风格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技巧的运用,注重对韵律和修辞的探求。
诗词作品常采用押韵和平仄的方式表达,具有音韵美和意境深远的特点。
散文则注重文字的丰富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发。
例如,《论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文学则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更为多样化。
诗歌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押韵、隐喻和象征等,以表达深层次的观念和情感。
小说则着重于情节的发展和复杂角色的刻画,通过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而闻名。
三、价值观与世界观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团结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文学中常常表达出对孝道、忠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中国文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
这种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氛围。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强调个体的价值观和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中常涉及对自由、人权和个人解放等问题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研究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中外文学作品如同璀璨星空中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思想和情感。
中国文学作品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小说,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群像,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
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温柔端庄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等,她们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和压迫。
而作品中所描绘的家族纷争、人际关系,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外国文学作品同样丰富多彩,风格各异。
以英国文学为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堪称经典。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的道路上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这部作品不仅探讨了复仇、道德、正义等主题,还对人类的存在意义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再看俄国文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宏大的叙事展现了俄国社会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风云变幻,众多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
诗词歌赋中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深意。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和蜡炬来象征无私的奉献和坚贞的爱情,情感的表达委婉而深沉。
而外国文学则更倾向于直接的描写和激烈的情感冲突。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直接冲击读者的心灵,引发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主题方面,中国文学作品常常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紧密联系。
而外国文学作品则更多地探讨个体的自由、平等和权利。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外小说的不同中外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历史等主题展开。
而西方文学中的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现实的揭示等方面。
这种差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文学中,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因此,中外小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二、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小说。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人生的起伏。
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缀满荒诞的超脱人世的书局,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
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西方小说经典——《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它是一部以真挚人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也以达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求索。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西方文学史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表现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地区的特定社会风貌,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和对女性地位的争取。
因此,它已经渐渐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成为了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杰出文学作品。
龙源期刊网
中西古典小说创作理论对比研究
作者:周聪贤
来源:《中州学刊》2005年第05期
摘要:中西方古典小说在虚实观上虽然都经过一个由虚到实的过程,但具体的进展和演化结果不尽相同。
中西方古典小说的创作模式经历了相反的发展轨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题材由狭窄到宽泛、由史传范围向全方位生活拓展的变化;西方古典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诗向人的世界集中、深入,进行局部微观分析,形成人的史诗的过程。
中西方小说创作理论对于人物在小说中的定位和刻画不同,中国古典小说观最初没有以人物为小说中心的认识;西方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作为表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典小说;虚实观;模式论;要素论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
”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
”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
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是很好的例证。
受中国史传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大多是由:时间、环境、人物、事件等几个结构要素组成的,基本特征是: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事。
作品采用史传的叙事形式和结构,作家在组织素材,构造作品时,基本上是按照历史著作的格式来书写的。
这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创造中一个十分奇特而普遍的现象。
显的时间标志,自然时间的推移是串联事件的基本线索。
正像《左传》中的“某年春王正月”一样,绝大多数小说的开端皆冠有明确的时间,明确的朝代、年号,或干脆注出具体的年代。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中时间的记录是一丝不苟的。
明代人情小说《金梅瓶》作品描写的分明是明代的社会生活,但是全书采用的是宋代纪年。
而西方传统小说虽然非常注重,但是作家一般不按照故事的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去构造作品,而是根据表达主题和任务塑造的需要,颠倒其自然顺序,或以事件的结尾作为开头,或以中间部分作为开头,或将起因放在结尾,目的在于突出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情节。
如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小说没有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混合倒叙,多层叙述和多重视角的手段,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小说总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
茅盾曾评价《水浒传》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手法变化错综,避免平铺直叙。
中国古典小说还以事情的发展为中心,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创作剧情,全文也基本只有一条主线索引导全文。
结构模式比较保守,创作形式也比较传统。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有着了不起为线索。
他与职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妖魔鬼怪;与一切苦难斗,决不退却低头。
这就是孙悟空。
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而西方传统小说往往喜欢将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
中国古典小说作者往往按照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顺序安排情节,写人物,也一定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结尾时也一定要说明主人公的结局,乃至全部人物的结局,而且往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闭式的团圆结局。
西方传统小说则并不追求这种封闭式
的团圆结局,主人公常常是失败活死亡。
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因果报应即使在现实中不得以实现,也将由下世或后代子孙来弥补。
杜十娘和《茶花女》中那个善良,温柔的玛格丽特,有着相同的命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这种有头有尾的结构特征,既受到传统的因果报应的影响,又与中国小说源自自史传文学有关。
史传是叙史,不但要详尽叙述一个人的一生业绩,还要记述与其他人有关的材料作为旁证参考。
史传文学的这种格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是在“说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衍变而成的,因此,在小说的结构方面,还残留着“说话’”的痕迹。
即使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也有意无意的保持了一些。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情节的注重,不论是历史演义,或神魔,人情小说无例外的都在迫求着情节引人入胜,可以说,这是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共同点。
《水浒传》中大量采用了现代读者仍然喜闻乐道的白话文体,书中毫无选择的引用了说书人的套语行话,例如在叙述和描写时插入无数的诗词骈文。
至于《红楼梦》虽然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包含无数的大小矛盾,但这些矛盾或不相纠葛,或虽然互相牵制,但从根本上看却互不影响各自的完整性,因此,总体而言,小说的矛盾线索仍然得以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
西方传统小说则表现出与此不同的特点。
如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
这篇小说中有三条主要线索相互交织在一起,中间又穿插一些次要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与矛盾有关的,任何一个人物的取消都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每一个小故事的丢失那这部小说就不成章了,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上具有线性思维,它们是大小故事有机结合。
而西方则是注重小说的整体表现。
中国小说创作非常注重单个单元的成功与否,这依然是“说话”所致。
因为在说话的过程中,听众不可能对话本的整体情节有所了解,只可能逐个欣赏,并且把握每次的经常程度,决定自己要不要继续听下去,所以在后来的创作上更自然更注重每个单元节的故事的情节性,这种写作结构还使得作者大量运用悬念,伏笔制造奇特的故事效果,没一回中都有自己的高潮和低谷,都可以独立成章。
例如《三国演义》,作品中每个故事都可以相互独立,“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
这些小故事又构成了不同的章节,不同的章节再构成文章。
具有这样结构的小说还有《西游记》。
西方传统小说则是主要以一个故事发展为线索而发展,它不是以许多小故事促进情节发展的,而是注重描写环境,注重以环境衬托,中国古典小说的这种结构形式同样受“说话
艺术”的影响,因为说书人将一些人物和事件集中起来进行叙述,便于听众每次都能听一段完整的书。
结语:
本文是在运用黄小珍老师教的比较文学理论前提下,并且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修改完成的。
由于本人对所学理论理解尚不够深刻,才学有限,其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多多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颖《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结构艺术之比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六卷第03期
【3】陈节《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04月
【4】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09月
【5】谢天振《比较文学》高等教育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