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共4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48
xx南北朝xx十五讲引言: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深层的分裂局⾯;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隋的三百六⼗余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其⼀,深层的分裂局⾯。
这⼀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灭吴,到301年“⼋王之乱”全⾯爆发。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同时有⼗多个政权存在。
其⼆,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其三,频繁的⼈⼝迁移。
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六国南北朝,当时⼈⼝迁移的规模之⼤、范围之⼴、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个历史时期。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
由于民族⽭盾和各种社会⽭盾的剧烈运动⽽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使得这⼀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政制度,往往处于⼀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因族地发⽣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时期中国⽂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学的兴起、佛教的输⼊、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化的羼⼊。
北朝:⼗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的曹魏,“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南朝指宋、齐、梁、陈,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
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2两汉末年以来,战乱使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利用国有荒地,解决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共同特点。
曹操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为魏蜀吴三国沿用,促进农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甫移打下基础。
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二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三是一些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四是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发边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
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的时期。
2.主要表现⑴政治上:此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⑵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⑶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触合。
⑷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考情播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内容较少,只有经济、文化两节是备考内容,所以在历年高考中所占地位一直不是很突出。
从题型上看,纵观近五年高考,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比例很小。
从考查内容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经济史和文化史中。
在经济史方面,2009年宁夏文综考查了均田制,2009年江苏单科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在文化史方面,2009年全国Ⅰ考查了南方文化的特征。
此外,四川文综注重对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考查。
应加强对此类知识的训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⑴中国古代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⑵历代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这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⑶各族人民融合,共同开发南方。
⑷南方大多数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重视农业、重视水利。
⑸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⑹南方的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07江苏历史卷)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⑴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⑵虽屡遭破坏,但总体是在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历时369年。
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动和动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
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多次政权更迭。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之后,曹魏灭亡,出现了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争夺中原统治权,战乱不断,政治剧变。
2.地方割据:在南北朝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豪强纷纷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东晋时期的萧鸿、宋教杀掌握了徐州、豫州等地,北方出现了鲜卑族的匈奴、氐族、羌族等地方政权。
3.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东晋时期,文人墨客颇多,如陶渊明、陆机、谢安等均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区域分裂: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抗的政治局面。
南北方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当时,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东传和西传,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之一、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的痛苦和反抗也随之增加。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地方割据,文化繁荣,区域分裂,佛教传入,社会转型等特征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和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经济上
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
(3)思想上
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