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7
第⼋章 ⒈个⼈理想和社会理想(重点)的内容和特征 社会理想在我国指的是现阶段我国各族⼈民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也符合我国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我们致⼒于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这是实现理想的客观要求和必经阶段。
对于共产党⼈和先进分⼦来说,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致的,为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奋⽃,也就是为党的理想⽽奋⽃。
⒉信念的含义,信念对⼈⽣的重要作⽤ (1)信念是⼈们在⼀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的态度。
(2)其对⼈⽣具有重要作⽤: 第⼀,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点,即信念作为世界观、⼈⽣观的⼀部分,是⼈们认识事物的思想出发点。
如信奉“⼈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总以为所有的⼈都跟⾃⼰⼀样⾃私,因⽽总是对别⼈的善良愿望表⽰怀疑。
第⼆,信念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即信念作为⼀种稳定的⽴场,会左右⼈们对事物的判断。
如信奉“知识就是⼒量”的⼈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信奉“⾦钱就是⼀切”的⼈则可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赚钱。
第三,信念是强⼤的精神⼒量,即信念中包含着的坚定不移的认识和情感上的⾼度认同会成为⼈们追求理想⽬标的强⼤动⼒,如⾰命先烈为追求真理⽽献⾝。
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对⽭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统⼀。
⼀⽅⾯,理想与现实是⽭盾的,有区别的。
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盾推动⼈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2、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所有制形式,二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各自具有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优势。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8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答:(一)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既具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特点,又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
(1)首先,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
一般法律的内容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
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
(2)其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3)最后,宪法的制度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宪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普通法律更严格。
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只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内容所包含或所表现的特定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观念,以及宪法所要达到的基本社会目的,宪法的内容以宪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宪法的基本原则是:(1)人民主权原则。
在我国,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是主权者。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以根本法的形式予以切实保障,使每个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真正落到实处。
(3)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及其职能活动,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我国从宪法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