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版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11
2024年4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自考试题一、单项题1、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这体现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中的【】(A)公平原则(B)绿色原则(C)诚实信用原则(D)公序良俗原则2、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
关于我国法的渊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判例是我国重要的法律渊源(B)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意义重大(C)特别行政区法律不属于我国法的渊源(D)我国法的渊源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下列行为,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A)对国防行为不服的(B)对国家外交行为不服的(C)对政府机关制定的规章不服的(D)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4、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A)信念(B)信仰(C)理想(D)空想5、每一个公民都有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义务。
在国家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是【】(A)国土安全(B)政治安全(C)人民安全(D)经济安全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A)生态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生态的重大问题(B)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C)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D)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7、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称为民事权利能力。
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A)出生(B)8周岁(C)16周岁(D)18周岁8、网络生活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一、多项选择题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个观点的正确理解是(ABCD)。
A.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下列选项属于人生观范畴的有(ABC)。
A.人为什么活着B.人应当如何活着C.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D.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3、人生价值包含的基本内容有(AB)。
A.自我价值B.社会价值C.自然价值D.劳动价值4、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在(ABCD)。
A.人生须认真B.人生当务实C.人生应乐观D.人生要进取5、下面哪几种思想观念是错误的(ABC)。
A.拜金主义B.享乐主义C.个人主义D.集体主义6、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下列选项是指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有()。
CDA.个人的社会存在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C.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二、判断题:1、个人能力强的人实现的人生价值一定比个人能力弱的人实现的人生价值大()。
X2、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X3、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
()√4、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三、简答题:1、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是什么?答:(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2、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0答: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得当、人格完善等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其次、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第一编法律基础第一章法律概述和依法治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法律基本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法律的分类和特征;法律的起源。
本法和作用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以及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包括法治和人治的概念及区别,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基本理论。
二、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2、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三、教学重点: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异同四、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一、法律的分类与特征二、法律的起源,本法和作用三、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六、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教学检查,以辅导用书的习题抽查结合课堂讲授。
第二章宪法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宪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机构问题。
二、教学难点:国家机构体系三、教学重点:1、宪法的基本特征。
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四、教学方式:以课前复习检查和课堂讲授为主。
五、教学内容:1、宪法的概念、特征2、宪法的基本原则3、国体与政体关系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5、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6、公民应该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7、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体系。
第三章行政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法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几项重要的行政法律,以及诉讼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二、教学重点: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三、教学重点:行政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四、教学内容:1、行政法的任务和作用2、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4、几项行政法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5、诉讼法制基本原则第四章经济法律制度和环境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就是法和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经济法的概念和分类、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相关法规、税法、蔻法和社会保障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通用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1教学主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目标:用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学生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怎样于侵权行为作斗争。
教学难点: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
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学习过多内容、讲得很细,但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过程: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同学们,通过前边第一框题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
但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很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是较为普遍的。
因此,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呢?这就是我们第二框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述题考点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①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②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
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如何实现理想)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伟大出自平凡。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1、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现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如何改革创新)(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①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②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③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要做到: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理想的彼岸。
科学的理想信念,既是指引人们穿越迷雾、辨识航向的灯塔,也是激励人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风帆。
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时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人精神荒漠,既不可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
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等。
理想具有实践性。
作为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
离开了实践,任何理想的产生都是不可思议的。
理想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以实践为桥梁,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理想具有时代性。
理想同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关系不同,人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形成的理想也就会有所不同。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整理版————————————————————————————————作者:————————————————————————————————日期:《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整理版(09秋行政管理农)09.12本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要求学员在全面复习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它们联系实际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在此,将有关考试事项告知如下:一、考试形式:闭卷,时间90分二、本课程考试类型及分值(一)客观题:判断题(每题2分,共34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二)主观题:问答题(每题8分,共32分),案例分析题(19分)三、复习范围(一)判断题(正确的“√”,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34分)1.在我国,法律只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
(√)(P15)2.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原则上仍受中国法律保护,同时也有遵守中国法律的义务。
(√)(P11)3.外国人在中国领域的行为一律应适用中国法律,中国法律既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合法权益,又依法处理其违法问题。
(×)(P11)4.法对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一切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就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法律均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P11)5.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古代已经出现在有的国家。
(×)(P26)6.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凡与宪法相抵触的内容都不发生法律效力。
(√)(P27)7.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P37)8.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而且每个选民所投的选票效力都相等。
( √ ) (P37)9.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P42)10.在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大。
(√)(P28)11.在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修改宪法。
(×)(P28)12.在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P32)13.在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P32)14.在我国,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投票直接选出的。
(√)(P38)15.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P49)16.行政法是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它与民法、刑法一样,有完整统一的法典。
(×)(P62)17.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P64)18.国务院是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P69)19公务员对所在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
(×)(P81)20.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P94)21.在民法缺乏具体规范时,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处理各类民事纠纷的依据。
(√)(P99)22.在我国,所有的公民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P104)23.对监护人来说,监护是一种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
(×)(P106)24.合伙人之间须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中的任何一人要求其偿还全部债务,债务人不得拒绝。
( √) (P112)25.行为人必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之一。
( ×) (P119)26.根据<<合同法>>规定,一方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一律无效。
( ×) (P123)27.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权之下,以被代理人名义所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管是利是弊,被代理人都应承担。
(√)(P126)28.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9.林某为继承父母的遗产,与哥哥发生纠纷。
林某聘请了一位律师代他进行民事诉讼。
该律师的代理行为属于法定代理。
(×)(P128)30.在合同关系中,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原数返还定金。
(×)(P149)31.知识产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权利,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
(√)(P158)32.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范围,包括丧偶的儿媳或丧偶的女婿。
( ×) (P160)50.法定继承人范围包括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
(√)33.在继承方式的适用上,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P161)34.在继承方式的适用上,法定继承优先于遗嘱继承。
(×)(P161)35.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P186)36.我国刑法规定的溯及力原则是“从新兼从重”的原则。
(×)(P187)37.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P189)38.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并非任何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
(√)(P193)39.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凡是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P193)40.我国刑法规定,年满14周岁的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P199)41.年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所实施的一切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
(×)(P199)42.公民喝醉酒失去自控能力而犯罪的,依我国刑法规定,可以减轻刑事责任。
(×)43.公民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对不法侵害者实施正当防卫。
(×)(P205)44.当合法权益遭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时,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的紧急避险行为。
(√)(P207)45.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是有限度要求的,即采取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时,都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P207)46.根据我国刑法,犯罪时不满18 周岁的人或犯罪时怀孕的妇女均不适用死刑。
(×)47.在我国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在任何国家机关或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
( ×) (P215)48.累犯是指因犯罪受到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49.在我国,所有涉外民事案件第一审都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P253)51. 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各种诉讼活动中都应遵循的原则。
( ×) (P263)52.劳动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尺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P9)53.在社会主义国家,对人们享乐需要和享乐意识的增强,应加以必要的约束。
(×)(P11)5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主义原则并不排斥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P29)5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利益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P29)5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57.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8.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59、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特殊的继承和积累,不因历史的变迁而消失。
(√)60、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和互助的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在我国,法的实施是以( B )作为后盾的。
(P4)A、执政党的威望B、国家强制力C、公民的自觉守法D、各类社会组织的依法办事2.法律作为我国法律渊源的一种,是专指由( C )依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国务院(P15)3.“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第一次是在党的( B )上提出来的。
(P20)A、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二大D、十四大4.我国现行宪法是在( B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
(P30)A、1978年B、1982年C、1988年D、1993年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于( B )。
(P30)A、1949年B、1954年C、1958年D、1978年6.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实施以来,已经过( C )局部性的修正。
(P30)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B )。
(P34)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 C )。
(P36)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会议制度9.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C )。
(P41)A、复合制B、联邦制C、单一制D、邦联制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规定为( C )。
(P50)A、3年B、4年C、5年D、6年11.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 D )。
(P53)A、全国人大B、中共中央C、全国人大常委会D、国务院12.( D )是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P54)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政府C、人民法院D、人民检察院13.下列中的( B )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P49)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B、正当防卫C、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D、依法纳税14.行政处罚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措施,具有( D )功能。
(P78)A、惩戒B、教育C、规范D、惩戒和教育的双重15.对公民而言,下列行政处罚方式中的( D )是一种最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方式。
A、罚款B、没收违法所得(P79)C、责令停产停业D、行政拘留16.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从自然人( A )时具有。
(P104)A、出生B、年满10周岁C、年满16周岁D、年满18周岁17.一般情况下,自然人离开住所地下落不明满( C )的,其利害关系人可向法院申请宣告其死亡。
(P108)A、2年B、3年C、4年D、5年18.宣告死亡,是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 B )的人作出判决,宣告其死亡。
(P108)A、严重犯罪B、经医院开具死亡证明C、下落不明D、经公安机关开具死亡证明19.财产所有权中的( D ),是所有权人最基本的权利,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