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69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陈琛【摘要】动物营养学作为畜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整个饲料行业乃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从营养学概念出发,回顾了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标志性成果,分析了传统动物营养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结合当前学科处于\"由静转动,由粗变细\"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走向,从战略制定、研究重点、理论体系、研究领域、技术研发、生态保护方面展开论述,强调构建系统动物营养学体系,攻破动物营养研究中的\"黑箱\",以实现资源环境、动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动物营养;发展;系统;技术;可持续【作者】陈琛【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S815.1营养学(nutrition)是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科学,通过开展研究,阐述生命活动的机理和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来达到机体代谢平衡。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营养学可分为植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其中,动物营养学(animal nutrition)是研究动物摄入营养物质与其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发挥动物最大遗传潜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最适需要量,为动物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合理指导。
它是联系饲料学和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之间的“桥梁”,终极目标是使用最少且相对经济的饲料投入达到量多质优畜产品的回报,同时尽量减少饲料对环境的污染,为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奠定科学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动物营养学也从“表观”营养向更深、更精细的层次发展,不再局限于对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研究,而是联合众多学科,在整个畜牧学科大背景下,与遗传学、育种学、繁殖学、兽医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紧密结合,将动物营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教案主讲教师:林英庭教授李⽂⽴副教授王利华副教授姜建阳副教授授课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讲课学时:50学时绪论⽬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产中的地位和作⽤;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第⼀节营养与动物营养学⼀、营养的概念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物并利⽤⾷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命活动、修补体组织、⽣长和⽣产的全部过程。
⾷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有机体⽤以维持⽣命或⽣产产品的⼀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
由此可知,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营养是⽣物界的共同现象,也是⽣物及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
⾃然界中的⽣物根据其营养特点不同,可分为⾃养⽣物和异养⽣物⼆⼤类。
⾃养⽣物和异养⽣物是⽣物界物质循环的⼆⼤主要⽣物群落。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同时对环境产⽣影响,由此构成复杂的⽣态系统。
营养是维系这⼀系统及其平衡的根本机制,没有合理的营养,⽣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营养学是研究⽣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态系统的平衡。
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物营养学三⼤学科。
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分别是动物⽣产和植物⽣产的⽀柱学科,微⽣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产和植物⽣产服务,⽽且可直接为⼈类健康和⾷物⽣产服务。
营养物质在⼟壤----植物----动物----⼈⾷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产的最终⽬的。
现代农业的最⼤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物链中的快速和⾼效转移与回流。
要体现这⼀特点,必需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物营养。
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分⽀学科是农业⽣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的⽬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与动物⽣命活动(包括⽣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养分是动物⽣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动物营养学绪论要求:1、动物营养学的有关概念;2、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3、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的关系;4、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5、动物营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
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
(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4、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
第一章绪论1.2. 1937 年, Maynard 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 标志着动物营养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营养物质及其来源1. 国际上通常采用 1864 年德国 He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2.3. 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100%-4.第三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1. 动物的消化方式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利用要。
2.3.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种某养分) ]/食入 饲料中某养分×100% 所以一般地,4 .影响养分消化率的因素 (论述)①动物种类和品种。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同;②年龄和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能的发育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同年龄、同品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因培育条件、体况、神经类型的不同,对同种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仍有差异。
①种类。
不同种类的饲料因营养物质含量及质量有较大的差异。
②化学成分。
饲料的化学成分中以粗蛋白和粗纤维对消化力的影响最大。
③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④饲料加工调制。
①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力降低。
②饲养条件。
动物在温度适宜和卫生、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对饲料的消化力较高。
③饲料添加剂。
提高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利用率;可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蛋白;可合成必须氨基酸、必须脂肪酸和维生素B发酵过程使饲料能量损失过多,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形成了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等;优质蛋白质被降解变成了中等质量的微生物蛋白;营养物质的二次利用效率降低。
第四章水的营养1.2.3. TDS是测定溶解在水中的总无机物含量的指标4. 水的生理功能:水是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参与体温调节;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其他作用第五章蛋白质的营养1. ,而在瘤胃未降解的饲粮蛋白。
1937年美国谁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标志着作文营养学正式成为1937年美国科学家Maynard教授编著的《Animal Nutrition》-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科最终形成完整的现代学科体系。
写到“一个真正的动物营养学科学家都会认识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
从战略高度对动物营养学科存在的学术局限性进行科学分析和认识,从学科思维方式和体系创新入手,与时俱进驱动动物营养学不断发展是摆在我们同行面前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使命。
为此,我们不但要不断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现状,同时还要研究这一学科发展历史。
不去研究学科发展历史就不会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跛足的科技工作者。
重视对动物营养学发展历史研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要条件。
下面简要地回顾一下传统动物营养学存在的一些学术局限性。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人类营养学为动物(主要是农畜动物)营养学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并深刻影响着动物营养学发展进程,可以说是人类营养学"派生"了动物营养学。
人类营养学从学科发展的开始就把营养研究决策的重点放在保障人类健康、探讨营养缺乏时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影响上。
今天它的研究决策重点发生了重要转移,不再限于研究营养缺乏对健康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营养对慢性疾病的影响以及营养过剩带来的后果。
动物营养学自从与人类营养学“分手"后,其研究决策的重点当即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直把重点放在保障养殖效益上,奠定了传统动物营养学唯生产效益的决策观,建立起一整套与人类营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由此引发传统动物营养学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局限性,致使其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缺失,特别是针对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干预的营养理论和技术严重缺失。
传统动物营养学这种唯生产性能的决策目标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
现代养殖业对动物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和人们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关切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