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43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第一章化学组成水:游离水(自由水、初水): 存在于细胞之间,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
结合水(吸附水、束缚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 X 6.25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饮作用单胃草食动物(猪)消化道特点切齿呈铲状,臼齿连续排列,顶端扁平,下颌左右移动范围大,咀嚼肌发达;嗅觉和味觉发达,唾液腺分泌淀粉酶和脂肪酶;胃分泌大量盐酸和酶,体积适中;小肠~ 13-15倍体长,容积相对较大,吸收能力强;后肠具有一定的发酵能力;胃肠发育较均衡,整体消化吸收能力强。
反刍动物(牛)的消化特点唇和舌灵活,切齿发达;反刍行为;胃分化为四部分;肠道长;大肠中微生物发酵能力较强。
单胃草食动物(马)消化道特点切齿发达;胃壁薄,胃容积相对较小;小肠相对较短;盲肠和结肠发达,体积大,微生物活跃。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 食入养分*100%第三章水的营养水的来源:饮水,即需水量,主要来源饲料水,变幅大,饲喂青绿饲料,可保证其来源。
代谢水,三大有机物在动物体内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需水量的5%-10%,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
水的流失:肾脏,以尿液形式随体内代谢废物一起排出皮肤,以汗液形式散发体内产生的过量能满足动物的热呼吸,意蒸汽形式随CO2 排出消化道,以粪的形式随未消化物质一起排出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必需氨基酸(EAA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动物生理总结(5)-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一、能量代谢(一)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1、食物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2、食物的氧热价: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即耗氧量)量之间的比值(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1、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由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2、肌肉活动:动物在剧烈运动(或使役)停止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能量代谢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是因为摄氧量暂时跟不上肌肉实际代谢消耗氧量的需要,机体只能凭借贮备的高能磷酸键和进行无氧代谢供能。
运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则必须将前面的亏欠补偿回来。
这部分的亏欠称为氧债。
3、环境温度:哺乳动物安静时,其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和肌肉紧张性增强而使代谢率增加。
环境温度升高到30℃以上时,代谢率也会增加,这与体内化学反应加速及发汗、循环、呼吸机能加强有关。
4、精神活动(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机体在惊慌、恐惧、愤怒、焦急等精神紧张状况下,能量代谢将显著升高。
(三)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1、基础代谢: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清醒、舒适、安静环境中,静卧、空腹12-15小时)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指在室温20℃(或为热中性区18~20℃、清晨空腹、静卧、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状态,既没有能量的输入,没有作功,动物所消耗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散发出来。
能量来源于体内贮存的物质。
机体所消耗的能量仅用于维持心脏、肝、肾、脑等内脏器官的活动。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2.基础代谢3.氧热价4.等热范围5.蒸发6.辐射7 基础代谢8 恒温动物9 变温动物10 辐射散热11 传导散热12 蒸发散热13 对流散热14 行为性体温调节15 生理性体温调节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体的主要能源。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绪论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3、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4、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水的营养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真可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8、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0、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动物营养代谢学动物营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动物营养代谢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如何被摄取、吸收、转化和利用的科学,它是动物营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了解动物的营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对于动物保健和养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动物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等方面来介绍动物营养代谢的基本原理及其调控机制。
一、动物消化与吸收动物在消化过程中,将食物转化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并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消化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是通过咀嚼、胃肠蠕动等方式将食物分解成较小的颗粒,以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液中的酶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使其能被小肠吸收。
二、能量代谢能量是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主要物质基础。
动物体内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在动物体内,这些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最终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释放出能量。
这些代谢反应包括糖原的分解、脂肪酸的β氧化和氨基酸的脱氨等。
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代谢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两个方面。
在动物体内,从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经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然后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吸收后的氨基酸可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合成新的组织或修复受损组织。
同时,一部分氨基酸也会被分解为能量供机体使用。
四、脂质代谢脂质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细胞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脂质代谢主要包括脂类的合成、降解和转运等过程。
在动物体内,从食物中摄入的脂类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在肠黏膜上吸收进入血液。
吸收后的甘油和脂肪酸再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参与脂质的合成或被储存起来。
当机体能量需求增加时,储存的脂质会被降解为脂肪酸,通过脂肪酸β氧化产生能量。
动物营养代谢的调控机制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调控。
内源性调控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完成,其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是胃、肠、胰腺和肝脏等。
动物营养学考试时间:17周 周四下午 1:30 ~ 3:00(总90分钟)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总20分;填空题10题,每空2分,总20分;选择题10题,每题2分,总20分;简答题5题,每题5分,总25分;论述题1题,每题15分,总15分。
A 卷一、名词解释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动物的消化力。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是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饲料中可消化养分=食入饲料中养分-粪中养分机体细胞的增殖和增大,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的日趋完善;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生长又也称作瘤胃未降解蛋白质(UDP )。
过瘤胃蛋白质与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一起在真胃和小肠内经消化腺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为氨基酸。
量需要水平的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
二、填空题 1、动物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元素、维生素。
(考一个空)2、动物体内水分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主要原因是体脂肪的增加。
3、蛋白质的质量实质是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和数量与动物需要的一致程度。
4、动物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
%001食入饲料中某养分中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饲料中某养分消化率=5、不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碳氢链的长度、饱和与否、双键的数目和位置。
6、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种物质。
7、钙的吸收需要VD3和钙结合蛋白的参与。
(考两个空)三、选择题1、抗脂肪肝因子是指胆碱。
2、夜盲症还有干眼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
3、动物体水的排泄,分为粪和尿的排泄、肺脏和皮肤的蒸发、经动物产品排泄三个途径。
4、绝食代谢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两种。
5、能量单位焦耳和卡路里的换算。
1 cal=4.184 J 1 J=0.239 cal6、关于饲料能量转化的表述正确的是?总能(GE)、消化能(DE)、代谢能(ME)、净能(NE)消化能(DE):真消化能=总能-(粪能-内源物质所含的能量(代谢粪能))表观消化能(ADE)<真消化能(TDE)气体能(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Eg)主要针对反刍动物甲烷(CH4)的损失,对于单胃动物气体能可忽略不计。
《动物营养学》考试中重点中的重点ANIMAL NUTRITION EXAMINATION绪论: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常用饲料干物质的化学成分?(课本P7)3.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4.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