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民俗文化春节(同名13518)
- 格式:doc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7
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二)是一个古老且隆重的及节日,春节的乐趣在于它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像贴春联、扫尘、拜年、年夜饭等,虽然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各不相同,但那种辞旧迎新的气氛是一样的。
那么,你知道山东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一起来了解下吧!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省地处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其春节习俗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山东春节习俗:
1. 贴春联:人们会在门口贴上对联,以寓意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2. 守岁:在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会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烟花爆竹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3.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山东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有祈求丰收和驱走恶灵的意义。
4. 拜年: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尤其是长辈拜访晚辈,互道新年祝福。
5. 剪窗花:人们会用纸剪成各种图案装饰窗户,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6. 送年货:人们在春节前会购买年货,如糖果、瓜子、糕点等,以招待亲戚朋友。
7. 牛肉面: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品尝传统的山东特色美食——牛肉面。
8. 红包:给孩子发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以祝福他们在新年中平安、健康。
这些习俗代表了山东人民过年时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色。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德州春节风俗德州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德州,春节作为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德州的春节风俗非常丰富多彩,让人们流连忘返。
德州春节的第一大风俗就是贴春联。
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贴上一幅贴有对联的红纸,并在正月初一拆下来,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些对联很多都是自己写的,上面写着对美好生活、和睦家庭的祝福。
最有意思的是,家家户户写的对联风格和内容都各不相同,既有经典古诗的,也有新潮时尚的。
这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展示了生活的多彩和创意的无限。
春节的第二大风俗是包饺子。
德州人喜欢在除夕夜晚上包饺子,这也是一个团圆的传统。
很多家庭都会陆续进入厨房,忙着切菜、调料、揉面团,之后烧水、开火,制作丰盛的饺子宴。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亲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围绕着丰盛的年夜饭、爆竹声和开年红包等品味年味浓郁的氛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第三大风俗是看春晚。
在德州,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收视春晚的热情,很多人会自发地聚在一起,一起看春晚。
春晚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欢乐,也是丰富夜生活形式的一个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德州还举办了中国农民春晚、德州新春晚会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让城区和农村的孩子都能尝到文化的甜头。
最后一个风俗是舞狮。
这是一项很有特色的传统活动,非常受欢迎和喜爱。
春节期间,人们自发地组织狮子舞队,穿过德州的大街小巷,舞狮表演给每一个市民送上新春的祝福。
狮子舞演员手持铁环、饼干、果子等物品,展示出狮子舞的专业性和美妙,加上吉祥的音乐、热烈的气氛,让人们即使冬天也感到温暖和喜庆。
总之,德州春节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丰富多彩的,德州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不仅表达了新年愿望和祝福,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
山东德州过年风俗山东德州过年风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过年”历来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德州也不例外。
依循古历,农历腊月三十(小建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谓之“除夕”。
德州城人们有许多过年的事情,必须在这一天办完,如:撒岁、贴对联、祭天、布灯、放鞭炮、接神、包饺子、辞岁、守岁等。
以下是山东德州过年风俗,欢迎阅读。
撒岁除夕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元旦至初五,不准动笤帚),并把水缸挑满,然后将芝麻秆遍撒院中,名曰“撒岁”或“踩岁”。
因“岁”与“祟”谐音,其意,将“邪祟”撒开踩烂,以期新年吉祥,吉庆。
贴对联除夕上午贴对联,亦称“贴春联”,“贴对子”。
贴对联与贴门神并行。
“门神”系民间用木板彩色套印,有的绘披挂甲胃执戈、悬弧佩剑的神荼和郁垒(传说善于捉鬼的两兄弟),有的绘蔚迟恭和秦叔宝,以示驱鬼避邪,保护家人平安。
对联古称“桃符”,据说古人过年时,把两块画着鬼王的桃木板放在大门两边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蜀国君主——孟昶在除夕这天,令学士辛寅逊在木板上写上吉语献岁,结果孟昶并不中意辛学士所写的字,他自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张贴对联,门户不同,讲究也不同。
如:一般人家可以写“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等;书香人家可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柏叶为铭椒花献瑞,龙缠肇岁风纪书元”等;商号店铺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和气生财有道,童叟无欺义风”等;新婚人家贴“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燕翼贻谋承后裔,凤毛齐美耀前人”等;药店贴:“满架读书破故纸,一天星斗夜明砂”,“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积尘”等。
院内影壁及其它能见处贴:“抬头见喜”及大“福”字。
总之对联之多,不胜枚举。
对联都用丹纸黑字,工笔正楷,内容吉庆,端正雅致,烘托千门万户,气象一新的节日气氛。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古以“齐鲁之邦”著称天下。
以孔孟之学闻达四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1、孔府年节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
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
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
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
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
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
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
“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
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
本家来孔府拜年。
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2、宁阳县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
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
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
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
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
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黄色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
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黄色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
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
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
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
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
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
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
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
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
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
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
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
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
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
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德州民俗文化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
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铁路、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德州特产德州扒鸡、德州菊花、德州黄河涯西瓜、德州美陶、德州大驴、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鸟、夏津手工艺花、夏津印花蓝布、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宁津景泰蓝、宁津蟋蟀、宁津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
德州当地民俗德州市的宁津、乐陵、庆云、陵县不仅是民间杂技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杂技艺术人才辈出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之称。
农历九月十五日,是宁津县黄家镇赶庙会的日子,周围县的杂技班子都到这里集会,不仅搞杂技演出,而且买卖演出所用的道具,艺人们也借机相互切磋技艺。
这是杂技行业的盛会。
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
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
德州高跷: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
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形成了德州高跷陈容与演出程式。
高跷节奏明朗欢快,锣、鼓打击乐器伴奏。
德州跑驴:德州跑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王小赶脚》中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
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武城花杠舞: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镇南屯乡,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流传:当时为庆祝“大姑”出巡围饰以红花布,也象征红火吉祥。
主体为花杠,特别漂亮,抬花杠的小伙子可以扭、摇、蹦、跳、杠的弹性带动主体,上下舞动,声色并茂,人心鼓舞。
德州民间音乐起源于夯歌、小调,流传时间较为久远。
器乐主要是民间的吹打乐,各乡镇均有吹鼓艺人,遇有婚丧嫁娶大事,都有吹打乐,很受群众欢迎。
德州市旅游局春节活动方案德州市旅游局春节活动方案如下:一、灯会观赏1. 景点灯光装饰:在市内各大景区和主要街道上点亮节日灯饰,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2. 主题灯会:在德州市主要公园或广场举办主题灯会,展示具有德州特色的灯饰,吸引游客观赏。
二、传统活动体验1. 剪纸、年画展示:举办剪纸、年画展览,使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提供参与剪纸、年画制作的体验活动。
2. 春联撰写:设置春联写作区域,邀请专业书法家现场书写春联,并为游客提供撰写春联的机会。
3. 打年糕比赛:组织游客参与打年糕比赛,体验传统春节的乐趣。
4. 传统戏曲演出:邀请当地优秀戏曲表演团体,在各大剧院或公共场所进行戏曲演出,让游客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三、游园活动1. 主题花坛展示:在市内公园内设置以春节为主题的花坛,集中展示各种寓意吉祥的花卉。
2. 文化艺术表演:在公园的露天舞台上安排舞蹈、歌曲、杂技等艺术表演,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3. 亲子游园活动:组织亲子游戏、亲子DIY等活动,增强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和团结。
四、特色美食品尝1. 春节美食展:在市内重点商圈或特色街区设置美食展区,展示德州传统春节美食,吸引游客品尝。
2. 美食文化讲座:邀请知名美食专家进行美食文化讲座,介绍德州特色美食的历史、制作方法和饮食文化,增进游客对德州美食的了解。
五、民俗文化活动1. 龙狮舞表演:在市内各大广场或公园举办龙狮舞表演,吸引游客观赏并参与。
2. 传统民俗游戏:设置传统民俗游戏区域,为游客提供踩高跷、放风筝、打陀螺等传统游戏体验。
以上是德州市旅游局春节活动方案,旨在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春节体验,推广德州的旅游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到德州观光旅游。
第5期.德州民俗文化——春节(梁国楹3王永顺1)2011.1.22录制
(除了以下为主持人设计的内容外,栏目组还可在适当位置为主持人增添内容。
)
主持人:各位观众,明天就是除夕,后天就是春节了,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一期有关德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节目……
嘉宾1:春节,俗称“过年”,又称元日、元旦、岁首等,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过春节。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只有“年”而没有“春节”之名,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
今天的春节习俗基本上形成于宋代,是自腊月廿三祭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持续近一个月的综合性的节日。
主持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那些呢?
嘉宾1: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节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扫尘;腊月三十:剪窗花、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接神、燃放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初二以后:祭祖、走亲戚;正月十五闹元宵。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升天觐见玉皇大帝的日子,我国的春节由此开始,渐入年味。
旧时,家家灶房都供奉“灶王爷”神位或神像,称为“灶君”或“司命菩萨”。
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祭灶”就是送灶神,也称“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对过去一年一家人的善恶汇报,再将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得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
因此,在祭灶时灶王爷神位或神像两旁要先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的对联,然后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目的是让他多说好话。
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因为,灶王爷长得俊俏白皙,“着赤衣,状如美女”(《庄子》)。
嘉宾1:祭灶后是“扫尘”。
“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意在“除陈布新”,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舍,清洗器具,洒扫庭院,疏浚沟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古人认为,每人身上都附有三尸神。
三尸神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察明人间犯乱之人,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除夕之夜派天兵下界,凡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
灶君得知,于是让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之夜,天兵下界查看,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找不到一处记号。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德州又称“小年”。
农村风俗和上面讲的差不多,一定要“扫尘”,但现在已经不贴门神像了,只贴灶王像;城市里也要“扫尘”,并全家一起吃饭过“小年”。
“小年”之后,做新衣,办年货,开始为过年忙活。
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买鸡鱼,寓意吉祥有余;蒸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做豆腐,寓意全家幸福。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腊月三十的节日内容吧?
嘉宾2:一是剪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很普及的民间艺术,为烘托喜庆气氛,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二是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要吃到深夜。
这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现在主要是看春晚。
嘉宾2:传说,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之夜,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可是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收拾行装,封窗锁门,一片忙碌时,却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不想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劝说无效,只好答应他住在家里,匆忙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走进老婆婆家,“砰砰啪啪”突然响起炸响声,“年”浑身战栗,急忙逃蹿。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之夜,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嘉宾1:六是接神、燃放爆竹。
除夕之夜,天上诸神下界,所以要置天地桌、接神。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新年子时,又降临人间。
接神仪式由家中长者主持,摆好贡品,焚香叩首,最后将纸钱、神像、纸元宝等放入“钱粮”盆内焚烧。
接神已毕,鞭炮齐鸣。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满园灯笼高挂,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
嘉宾2: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平时饮酒,一般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
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
主持人: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呢?
嘉宾1: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是“拜年”。
一大早,人们便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相互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者带领族人拜年;有的是同辈相邀结队拜年。
拜年时,晚辈给长者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岁”与作祟的“祟”谐音,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嘉宾2: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拜年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礼节性拜年。
如给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拜年,一般只拱手一揖,相互问候:“过年好!”一般不宜久留,寒暄两句就要告辞。
二是感谢性拜年。
凡一年来对欠人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嘉宾1: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清朝就有“团拜”的形式。
现在,机关、团休、企业、学校,盛行“团拜”。
个人之间则盛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
嘉宾2:正月初一为扫帚日,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向里扫。
主持人:大年初二以后有哪些习俗呢?
嘉宾1:初二以后主要是祭祖、走亲戚。
祭祖形式不一,有的到野外祖坟拜祭,有的到宗祠拜祭,有的在家中拜祭祖先牌位。
祭拜时间各地也不一,潍坊三十下午,德州初二。
嘉宾2: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
南方人初五祭财神。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大年初一关门,正月初五开门。
关于财神,一说为道教中的玄武之神赵公明;一说为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因其“无心”,故守正公平;一说范蠡,春秋时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家至万金,名“陶朱公”;一说关羽,关羽诚信、重义气,后人认为先有“义”后有“利”。
嘉宾1: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传说女蜗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剪彩为花,戴在头上。
嘉宾2: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晴,预示一年五谷丰登,天阴则歉收。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
主持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
嘉宾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观灯赏月、猜谜看戏,堪称中国的狂欢节。
春节活动至此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信佛,而正月十五日是佛徒点灯敬佛日。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唐玄宗时长安燃灯五万盏,极为壮观,大诗人卢照邻曾描写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开封灯市绵延数十里,名目繁多,妙意横生,并伴有杂耍技艺、猜灯谜等活动。
嘉宾2:元宵也叫“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可汤煮,可油炸。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寓意全家团圆幸福。
嘉宾1: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元宵之夜,男女青年借着赏花灯的时
机相约会面,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主持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即便是德州范围内,各县市甚至一个县市之内,春节风俗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上面两位教授讲的只是北方一般春节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