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传统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德州春节风俗德州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德州,春节作为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德州的春节风俗非常丰富多彩,让人们流连忘返。
德州春节的第一大风俗就是贴春联。
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贴上一幅贴有对联的红纸,并在正月初一拆下来,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些对联很多都是自己写的,上面写着对美好生活、和睦家庭的祝福。
最有意思的是,家家户户写的对联风格和内容都各不相同,既有经典古诗的,也有新潮时尚的。
这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展示了生活的多彩和创意的无限。
春节的第二大风俗是包饺子。
德州人喜欢在除夕夜晚上包饺子,这也是一个团圆的传统。
很多家庭都会陆续进入厨房,忙着切菜、调料、揉面团,之后烧水、开火,制作丰盛的饺子宴。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亲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围绕着丰盛的年夜饭、爆竹声和开年红包等品味年味浓郁的氛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第三大风俗是看春晚。
在德州,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收视春晚的热情,很多人会自发地聚在一起,一起看春晚。
春晚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欢乐,也是丰富夜生活形式的一个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德州还举办了中国农民春晚、德州新春晚会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让城区和农村的孩子都能尝到文化的甜头。
最后一个风俗是舞狮。
这是一项很有特色的传统活动,非常受欢迎和喜爱。
春节期间,人们自发地组织狮子舞队,穿过德州的大街小巷,舞狮表演给每一个市民送上新春的祝福。
狮子舞演员手持铁环、饼干、果子等物品,展示出狮子舞的专业性和美妙,加上吉祥的音乐、热烈的气氛,让人们即使冬天也感到温暖和喜庆。
总之,德州春节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丰富多彩的,德州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不仅表达了新年愿望和祝福,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
山东德州过年风俗山东德州过年风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过年”历来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德州也不例外。
依循古历,农历腊月三十(小建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谓之“除夕”。
德州城人们有许多过年的事情,必须在这一天办完,如:撒岁、贴对联、祭天、布灯、放鞭炮、接神、包饺子、辞岁、守岁等。
以下是山东德州过年风俗,欢迎阅读。
撒岁除夕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元旦至初五,不准动笤帚),并把水缸挑满,然后将芝麻秆遍撒院中,名曰“撒岁”或“踩岁”。
因“岁”与“祟”谐音,其意,将“邪祟”撒开踩烂,以期新年吉祥,吉庆。
贴对联除夕上午贴对联,亦称“贴春联”,“贴对子”。
贴对联与贴门神并行。
“门神”系民间用木板彩色套印,有的绘披挂甲胃执戈、悬弧佩剑的神荼和郁垒(传说善于捉鬼的两兄弟),有的绘蔚迟恭和秦叔宝,以示驱鬼避邪,保护家人平安。
对联古称“桃符”,据说古人过年时,把两块画着鬼王的桃木板放在大门两边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蜀国君主——孟昶在除夕这天,令学士辛寅逊在木板上写上吉语献岁,结果孟昶并不中意辛学士所写的字,他自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张贴对联,门户不同,讲究也不同。
如:一般人家可以写“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等;书香人家可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柏叶为铭椒花献瑞,龙缠肇岁风纪书元”等;商号店铺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和气生财有道,童叟无欺义风”等;新婚人家贴“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燕翼贻谋承后裔,凤毛齐美耀前人”等;药店贴:“满架读书破故纸,一天星斗夜明砂”,“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积尘”等。
院内影壁及其它能见处贴:“抬头见喜”及大“福”字。
总之对联之多,不胜枚举。
对联都用丹纸黑字,工笔正楷,内容吉庆,端正雅致,烘托千门万户,气象一新的节日气氛。
德州市市级非遗名录德州市,位于我国山东省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多个门类,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技艺、戏剧、美术、医药和民间文学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音乐:悠远流长的民间旋律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音乐项目包括齐河民歌。
齐河民歌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这些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味。
二、传统舞蹈: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舞蹈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有武城大祁庄地秧歌和乐陵战鼓秧歌。
这两种舞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展现了德州人民英勇、热情、开朗的性格。
三、传统技艺:匠心独具的民间工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项目丰富多样,包括英翔眼镜手工制作技艺、德州窑红绿彩木质杆秤制作技艺等。
这些传统技艺项目代表了德州民间工艺的高峰,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工匠精神。
四、传统戏剧:传承千年的舞台艺术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戏剧项目为西仓东路梆子。
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传承着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情。
五、传统美术: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项目有徐氏木雕和葫芦烙画。
这些美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德州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为研究我国民间美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传统医药:世代相传的医术秘方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医药项目包括宋氏针灸、善知堂黑膏药等。
这些医药项目世代相传,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为“神头”的由来。
这是一个富含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传承了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德州传统文化德州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
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
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
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祢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
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德州最著名的文化要数其陶器文化了。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黑陶作为陶艺奇葩,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随着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及发展,黑陶的生产也由盛转衰,渐至消失。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复活。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齐鲁北大地上,一批年轻的德州艺人,在黑陶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经过多方挖掘和整理,采用京杭运河两岸的红胶泥作原料,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成型,使“龙山文化”在德州复活,德州市黑陶研究所应运而生。
但在繁多的陶艺记载中,黑陶醉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个迷。
黑陶流行于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的父权制度阶段,祖先们以其制造的生动简朴、形态万别的黑陶器皿创造了继仰韶、大汶口之后的新文化支——龙山文化。
史学界亦称“黑陶文化”。
据考证,龙山文化约兴盛于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
只可惜这种工艺精致、魅力夺人的远古技艺,至汉代(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间)基本消失无迹。
德州民俗文化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
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铁路、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德州特产德州扒鸡、德州菊花、德州黄河涯西瓜、德州美陶、德州大驴、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鸟、夏津手工艺花、夏津印花蓝布、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宁津景泰蓝、宁津蟋蟀、宁津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
德州当地民俗德州市的宁津、乐陵、庆云、陵县不仅是民间杂技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杂技艺术人才辈出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之称。
农历九月十五日,是宁津县黄家镇赶庙会的日子,周围县的杂技班子都到这里集会,不仅搞杂技演出,而且买卖演出所用的道具,艺人们也借机相互切磋技艺。
这是杂技行业的盛会。
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
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
德州高跷: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
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形成了德州高跷陈容与演出程式。
高跷节奏明朗欢快,锣、鼓打击乐器伴奏。
德州跑驴:德州跑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王小赶脚》中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
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武城花杠舞: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镇南屯乡,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流传:当时为庆祝“大姑”出巡围饰以红花布,也象征红火吉祥。
主体为花杠,特别漂亮,抬花杠的小伙子可以扭、摇、蹦、跳、杠的弹性带动主体,上下舞动,声色并茂,人心鼓舞。
德州民间音乐起源于夯歌、小调,流传时间较为久远。
器乐主要是民间的吹打乐,各乡镇均有吹鼓艺人,遇有婚丧嫁娶大事,都有吹打乐,很受群众欢迎。
德州民俗:旧德州民间艺人表演见闻旧德州民间艺人表演见闻旧德州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常年活动于古城庙会、市场、街头。
这些民间艺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说唱表演技能及武术拳脚功夫。
他们走街串苍、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卖艺为生。
如: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
民间艺人说唱歌表演和所练功夫,属“俗文化”的范畴。
它既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
为此,笔者会议撰成史料,作为州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限于水平,尚祈指正。
一、木偶小戏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
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
一头是木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
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
木偶小戏生动活泼,诙谐有趣,逗人喜笑,老幼咸宜,表演戏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王小打老虎》、《小秃子卖豆腐》、《秦香莲告状》、《李翠莲上吊》、《进香还愿》……等。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
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
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假二人摔跤,实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
一对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为木制,头戴假面具,外罩蓝布或青布大褂,假人两面对相,两臂相搭连,做摔跤状,肥大的大褂内,纱系人套裤、布靴子。
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腰中背后面,钻入大褂内,双脚穿上一假人的套裤靴子,俯身双手臂现插入另一假人裤筒靴子内,弯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样。
德州的传统民俗(小编整理)第一篇:德州的传统民俗德州的传统民俗我的家位于德州市陵县,我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我对我的故乡有着独特的感情,下面然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德州地处黄河故道。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
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
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的北大门。
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她北依北京、天津,南临省会济南,西通山西煤炭基地,东临胜利油田,处于沿海到内陆的过度地带,具有沿海、内陆双重优势,发展空间广阔,经济环境优越。
德州历史悠久,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明朝洪武七年始终称德州,民国元年称德县。
1946年解放后定名为的德州市,994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城区。
德州物产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众多:德州扒鸡、德州西瓜、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鸡、德州黑陶、菊花、宁津景泰蓝、夏津手工艺花、印花蓝市、庆云草帽辫、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鲁北白山羊等等。
德州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历史遗迹。
苏禄王墓、平原文昌阁、千佛塔、陵县神头汉墓群、邢侗故居、乐陵五家冢遗址等历史遗迹,无一不在诉说德州厚重久远的历史,刘关张桃园结义、东方朔智勇故事、颜真卿为官佚事,无一不在传诵德州浓厚的文化底蕴。
德州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腊月23谓之小年。
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外出的人回家。
家家扫屋子、院子。
腊月26、27蒸馒头、包子、黄面。
腊月28炸鱼、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腊月29炖肉。
除夕上午修供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墙壁上挂家堂,桌子上摆有熟肉、油炸物、点心、水果等祭品,上面覆盖菠菜叶谓之青头。
另外还要置酒上茶。
德州的传统民俗我的家位于德州市陵县,我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我对我的故乡有着独特的感情,下面然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德州地处黄河故道。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
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
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的北大门。
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她北依北京、天津,南临省会济南,西通山西煤炭基地,东临胜利油田,处于沿海到内陆的过度地带,具有沿海、内陆双重优势,发展空间广阔,经济环境优越。
德州历史悠久,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明朝洪武七年始终称德州,民国元年称德县。
1946年解放后定名为的德州市,994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城区。
德州物产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众多:德州扒鸡、德州西瓜、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鸡、德州黑陶、菊花、宁津景泰蓝、夏津手工艺花、印花蓝市、庆云草帽辫、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鲁北白山羊等等。
德州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历史遗迹。
苏禄王墓、平原文昌阁、千佛塔、陵县神头汉墓群、邢侗故居、乐陵五家冢遗址等历史遗迹,无一不在诉说德州厚重久远的历史,刘关张桃园结义、东方朔智勇故事、颜真卿为官佚事,无一不在传诵德州浓厚的文化底蕴。
德州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腊月23谓之小年。
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外出的人回家。
家家扫屋子、院子。
腊月26、27蒸馒头、包子、黄面。
腊月28炸鱼、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腊月29炖肉。
除夕上午修供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墙壁上挂家堂,桌子上摆有熟肉、油炸物、点心、水果等祭品,上面覆盖菠菜叶谓之青头。
另外还要置酒上茶。
新近老了的人单独祭祀,三年后方上家堂。
屋门外设一祭桌供天地三界。
都要上香烧纸。
贴春联。
中午12点之前请老的少的家来。
然后点鞭炮,一家人(分家过的兄弟都围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下午包饺子,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烧老牛。
晚上继续包饺子,守岁(守家堂)。
一夜不关大门,门槛放一细木棍或秫秸。
把扫麈藏起来。
零点放爆竹。
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不能拉风箱,因此前一天必须选好柴禾。
(当然现在有的用煤气炉,但是农村烧柴禾的仍很多)煮熟饺子都是先上供,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吃饺子。
吃完饭,年轻人拿着一叠烧纸去拜年,按关系近远。
五府以内的进门后,先烧纸磕三个头祭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完五府内的再拜队里、村里。
中午仍吃饺子。
下午4点送老的少的(送之前要沏茶满水),回来撤供。
晚上仍吃饺子。
一般早早休息。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先姥姥、姑亲娘姨、丈人家。
初六后朋友。
一般初六饭店开业,同学朋友聚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逛灯会舞狮子吃元宵撒起棵。
至此年味渐无。
旧德州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常年活动于古城庙会、市场、街头。
这些民间艺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说唱表演技能及武术拳脚功夫。
他们走街串苍、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卖艺为生。
如: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
民间艺人说唱歌表演和所练功夫,属“俗文化”的范畴。
它既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
一、木偶小戏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
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
一头是木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
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
木偶小戏生动活泼,诙谐有趣,逗人喜笑,老幼咸宜,表演戏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王小打老虎》、《小秃子卖豆腐》、《秦香莲告状》、《李翠莲上吊》、《进香还愿》……等。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
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
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假二人摔跤,实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
一对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为木制,头戴假面具,外罩蓝布或青布大褂,假人两面对相,两臂相搭连,做摔跤状,肥大的大褂内,纱系人套裤、布靴子。
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腰中背后面,钻入大褂内,双脚穿上一假人的套裤靴子,俯身双手臂现插入另一假人裤筒靴子内,弯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样。
两人互相使绊,翻滚在地,干净利落,不露破绽,博得围观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时,艺人头从大褂衣襟下钻出,假二人上半身横背在艺人背后,向观众要钱。
这项技艺非常吃力,人们纷纷给钱相助,一场下来,运气好了,也能收得块儿八角,为了卖艺糊口,演出一天,当黄昏收场时艺人已是筋疲力尽,腰酸腿疼,大汗淋漓。
三、变戏法“民间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同。
魔术多是在剧场舞台上表演,观众距离远,并且常借助于幕布,灯光、电子道具……等,艺技逼真,而民间戏法则在街头撂摊,没有任何遮蔽,前后左右都是观众,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全凭艺人手疾眼快,技艺巧妙,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而赢得观众鼓掌喝彩,实在不易。
四、玩猴的艺人手牵猴子,小叭儿狗,背着简单道具,在庙会、市场、街头撂场,表演时艺人一手敲锣,一手牵着猴子,还拿着小鞭子(猴子性野,淘气好动,但最怕鞭子)。
猴子和小叭狗,是从小训练,它懂主人的话,艺人叫它们干啥,它就干啥。
如:猴子攀杠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乌纱帽、爬杆子,在杆子顶上坐着,端着盘子给观众要钱……等。
小叭狗会蹦、会跳、会坐、会立、会作揖、会拜谢、会钻圈、会跳圈等。
艺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连说带唱,使观众开心一笑……五、拉洋片的“拉洋片”,又称“西洋镜”。
这种街头文艺,历史较短,产生与清末民初。
德州拉洋片始于三四十年代,他们在药王庙会和城隍庙市场西跨院演出。
所谓洋片,是把彩印的画片、镶在大镜框内,再吊置在大木箱里,由绳拉动起落,大木箱由四腿支撑,木箱正面有三至四个小窗口,小窗口前放一长板凳,观众坐着,眼睛正好贴在小窗口上,透过凸透镜片,看到放大的画片。
艺人站在大木箱一侧,侧面按有木架、架上装有锣鼓和小镲,鼓键子锣锤与小镲,用红绿彩绸系在一起,一手拉动彩绸,即可打击。
放片时,艺人一手拉动上下换片的小绳,一手拉动系乐器的彩绸,随着艺人的说唱而有节奏的伴奏介绍风俗习惯总是有先有后,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陵县的民俗:剪纸(包括剪纸、刻纸、撕纸、烫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她优美而朴实,也是广泛流传于陵县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过去农村的生活贫乏单调,在劳动中,手巧而智慧的女人便创造了剪纸艺术,一把剪刀、几张红纸,通过剪纸人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剪裁技艺的加工,把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情趣盎然。
剪纸作品的题材很广,小到花鸟鱼虫动植物的形象,大到山水风景、戏曲人物和传统故事。
平常人们就喜欢贴几帧剪纸来美化居室环境,到了春节,更是家家户户剪窗花、贴窗花,红红火火过大年,这和贴春联、挂红灯一样,成了装扮节日气氛的一项重要方式,主要内容是“福”字、“聚宝盆”、“财神进宝”、“平平安安”、“六畜兴旺”,此外,还有如马年的“马到成功”、羊年的“三羊开泰”、鸡年的“大吉大利”等等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图案。
结婚办喜事,人们喜欢用红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双“喜”字,贴在门上、窗上、陪嫁的器物上和新房的墙壁上,表示喜庆并象征幸福。
这时所剪裁的主要是“喜喜”并配以各种祝福喻意的图案,如“鸳鸯戏水”、“双喜临门”、“锦上添花”、“并蒂莲花”、“牡丹报喜”、“双凤戏牡丹”、“二龙戏珠”、“喜上眉梢”等等。
流行本县的大鼓书,多为西河大鼓。
开说时,说书人右手执鼓槌,左手执铜键,旁有一人伴以三弦,有说有唱有动作,很吸引听众。
建国后,为了使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县文化部门将全县说书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鼓书队,每到冬、春农闲季节,他们到物资交流大会、集市和串村说唱。
说唱的内容先是“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杨家将”等,后改说现代小说《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于我县东部糜镇、宋家、滋镇、义渡、郑寨、神头等乡镇。
蹦鼓舞起源于元朝,据老艺人王正成介绍,蹦鼓舞在元朝时是供统治者过节、迎宾和宴享受用的。
舞队并不庞大,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组成,四、八或十二个童男舞鼓,四、八或十二个少女舞扇,另有一个翻穿皮袄手持甩子的鞑靼人,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任意戏弄其他角色。
随着元朝的灭亡,这个角色由尊至卑、由正变反、由俊变丑,但衣着打扮始终未变,是元朝统治者的代表,据此,蹦鼓舞源于元朝无可置疑。
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文娱形式,在发展提高蹦鼓舞动作的同时,还陆续增添了各类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棒手等。
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太平车、旱船、龙灯、荷花灯、霸王鞭、跑驴、武术、高跷等秧歌混编。
解放后,有的又增添了工农兵角色,增添了说唱形式,歌唱党的好领导,歌唱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通过各类舞蹈、秧歌等形式的混编,各界代表人物的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有别、特点各异的大型广场秧歌组合。
秧歌队伍之大,有的上百人,较大的村镇达三、五百人。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如“跑圆场”、“四门斗”、“十字街”、“剪子股”、“龙摆尾”等。
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歌舞、小戏,如“太平车”、“跑驴”、“舞狮”、“清唱”等轮次出场表演。
蹦鼓舞有史六百年来,经久不衰,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地组织起秧歌舞队,走街串村地表演,相沿成俗,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表演艺术。
整理后的蹦鼓舞分舞伞、鼓子和扇,以鼓为主,伞、鼓、扇相互穿插舞扇者的动作为:碎步跑、扭十字步、小射雁跳。
蹦鼓舞以蹦跳为主,舞姿朴实飘逸,动作幅度大而节奏性强,在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领伞为前导,随着节拍,伞鼓伴舞,鼓扇交往穿插,蹦跳扭打,变换着队形,摆出各种阵法,行如游龙浮云,跳似丹凤如林;气势恢弘,刚柔相济,时而象黄河咆哮,时而如流水潺潺,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观者以心灵的震撼。
陵县民间传统文艺主要是秧歌。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凡举办秧歌的村庄到邻村去跑场,俗称“散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