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管理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管理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769.50 KB
- 文档页数:64
劳动关系管理(1)劳动关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在任何组织中,劳动力都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因此有效地管理劳动关系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劳动关系管理传统的劳动关系管理主要侧重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雇主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而雇员则相对较弱。
劳动力仅仅被视为一种资源,而非组织中重要的伙伴。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导致员工不满,劳资矛盾频发,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现代劳动关系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演进,现代劳动关系管理更加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平等和合作。
现代管理者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应该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
因此,现代劳动关系管理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双赢局面。
关键策略要实现良好的劳动关系管理,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策略:1.沟通与参与: 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让员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培训与发展: 提供员工必要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员工的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奖励与激励: 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4.冲突解决与调解: 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及时处理员工之间和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5.法律风险防范: 遵守劳动法规和相关法律,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法律问题而影响劳动关系。
结语综上所述,劳动关系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可以提升员工士气,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劳动关系管理,采取适当的策略,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人大劳动关系专业所修的课程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劳动关系领域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人大劳动关系专业所修的课程。
一、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概论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内涵、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重点课程,主要涵盖了劳动法律体系、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与变更、劳动争议解决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技巧,提高劳动争议解决能力。
三、劳动关系制度劳动关系制度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制度的内涵、形成与发展、运行机制以及评价与调整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劳动关系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劳动关系制度的运行规律,培养运用劳动关系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涵盖了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巧、实际案例分析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熟悉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技巧,提高劳动关系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五、劳动关系调研与案例分析劳动关系调研与案例分析是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专题课程,主要包括劳动关系调研的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劳动关系调研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培养解决实际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劳动关系相关工作的能力。
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劳动关系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是指由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与经济关系以及与劳工有关的履行和执行情况的一系列问题。
它关乎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和履行,工资与福利的支付,劳动安全与保护,劳动纠纷的解决等方面,是劳动法和劳工政策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综述劳动关系的定义、原则、性质、发展趋势等相关概念。
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购买劳动力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其核心是雇佣关系,即雇主通过劳动合同购买劳动力,雇佣员工从事特定的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劳动关系的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劳动关系的建立应遵循自愿原则,即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雇佣行为应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迫、欺骗或剥削。
其次,劳动关系的平等原则指劳动者与雇佣者在权利和义务上应享有平等的地位。
再者,合同自由原则强调劳动者与雇佣者在订立与解除劳动合同时享有自由。
同时还需要遵循公平原则,即在订立劳动合同和支付工资等方面要保障劳动者的公平权益。
最后,劳动关系还要遵循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雇主需要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劳动者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福利。
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性质是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经济关系。
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获取报酬,而雇主则通过购买劳动力获得劳动者的劳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经济交换关系。
第二,劳动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当事人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三,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雇佣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
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最显著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的单边主导转变为多边参与。
过去,劳动关系主要是由雇主单方面决定和执行,而现在劳动者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工会组织和劳工代表也在协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关系也在朝着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代码:学制:3年学时:50 学分:开设时间:第4学期一、课程定位《劳动关系》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以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介绍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解释由此产生的现象和问题。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等培育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组织、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课程能力目标1、能够办理订立劳动合同的手续;能够检查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
2、能够办理续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手续;能够对劳动合同归类存档;能够建立劳动合同台账。
3、能够检查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规程的执行情况.4、能够检查女员工和未成年工等特殊保护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课程知识目标1、掌握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2、掌握劳动合同的含义和内容3、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4、掌握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5、掌握劳动合同审查的要求、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则6、掌握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内容、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内容、劳动特殊保护制度的内容(三)课程素质目标1、运用一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3、培养学生诚实公正、遵章守法、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素养.4、培养学生关注、熟悉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的意识(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三、学习资源的选用(一)教学参考书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三、二级)》,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苏倩:《如何处理劳动争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左祥琦:《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5、柳青:《有效沟通技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二)教学参考网站1、青年人网http://www.qnr。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单选:从宏观上看,劳动关系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了解:劳动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来一身村和发展的财富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多选:人们进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性劳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要素。
其中劳动资料中的最主要形式是生产工具。
多选:劳动的概念,1.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2.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3.劳动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名词、单: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员工方以及工会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则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组织。
二者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主要研究对象,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名词,员工: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名词,管理方: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法律赋予对组织的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多选,员工的关系力量有多种,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简答,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双方权利义务的表面上的对等)2.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让渡的特征,劳动者同管理方签订合同,缔结劳动关系之后,就有义务在工作场所接受管理方的管理和监督,按照管理方所规定的纪律、要求付出劳动,实际上是人身自由权力的一种让渡。
另外,在劳动关系平等性质的内部,也具有不平等性质。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学课⽂整理第⼀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合作、冲突、⼒量和权⼒的相互交织。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的⼯作者。
5、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标⽽组成的雇员组织。
6、雇主:也称“管理⽅”或资⽅,是指雇⽤他⼈为其⼯作,并须⽀付⼯资或报酬的法⼈或⾃然⼈。
(我国雇主含义:雇主是经营者;雇主所属单位是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7、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
8、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法者,维护者,公共部门雇主和提供有效服务)①是劳动关系⽴法的制定者,通过⽴法介⼊和影响劳动关系;②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通过监督、⼲预等⼿段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③是公共部门的雇主,以雇主⾝份直接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④是提供有效的服务,重点是加强对劳资双⽅的培训。
第⼆章劳动关系理论1、⽐较有代表性的五⼤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改⾰主义学派、激进派。
2、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之间存在⽬标和利益差异。
3、新保守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量的作⽤,认为市场⼒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化,⽽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双⽅具有不同的⽬标和利益。
资⽅获得⾼利润,雇员获得⾼⼯资、福利和⼯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4、在奉⾏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5、管理主义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的动机,以及员⼯对企业的⾼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6、⽇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近年来英国劳动关系的改⾰也在向该学派⽅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