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9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视听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征视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摄影、表演等视听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创作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二章:画面语言2.1 教学目标掌握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画面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画面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画面语言的定义与特征画面元素: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画面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画面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画面语言进行创作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画面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三章:声音语言3.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声音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3.2 教学内容声音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声音元素:对话、旁白、音效、音乐等声音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声音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创作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声音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声音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四章:剪辑语言4.1 教学目标掌握剪辑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剪辑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剪辑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4.2 教学内容剪辑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剪辑元素:镜头切换、剪辑节奏、蒙太奇等剪辑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剪辑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剪辑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剪辑语言进行创作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剪辑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剪辑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五章:摄影与表演5.1 教学目标掌握摄影与表演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摄影与表演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5.2 教学内容摄影与表演的定义与特征摄影元素:摄影机运动、镜头角度、景别等表演元素:演员表演、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摄影与表演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摄影与表演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创作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摄影与表演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摄影与表演创作的成果第六章:视听语言与叙事技巧6.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掌握叙事技巧,包括故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推进等学会运用视听语言创造紧张、悬念和情感共鸣6.2 教学内容叙事元素:故事、角色、情节、冲突等视听语言与叙事的关系:如何通过视听元素推动故事发展经典叙事技巧分析:如闪回、倒叙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事元素和视听语言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叙事技巧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创作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七章: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7.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传达主题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深化观众对主题的理解7.2 教学内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视听元素与主题的结合:如色彩、音乐、镜头等经典影片主题表达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主题表达的重要性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主题表达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表达主题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八章:视听语言与风格塑造8.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风格塑造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塑造独特风格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体现个人风格8.2 教学内容风格的概念与重要性视听元素与风格的结合:如剪辑风格、摄影风格、音乐风格等经典影片风格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格的概念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风格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塑造风格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九章:视听语言与新媒体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对视听语言的影响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视听语言的表现力9.2 教学内容新媒体概述: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如交互式视频、360度视频等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媒体的概念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十章:综合创作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视听语言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会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品10.2 教学内容创作流程:构思、策划、拍摄、剪辑等创作要求: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作品评价与修改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作流程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的特点实践演练法:让学生进行综合创作实践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创作流程和要求的理解能力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艺术性和技术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案中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影评视听语言教案教案标题:影评视听语言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影评相关的视听材料;2.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撰写一篇简单的影评;3. 学生能够通过观影和评论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最喜欢的电影,并提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听力活动:2. 给学生播放一段影评的视听材料,要求他们仔细倾听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3. 提供一些与影评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检查他们对影评的理解程度。
语言表达活动:4. 教授学生一些描述电影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悬疑的、感人的、精彩的等等。
5.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电影,用之前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互相分享他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写作活动:6.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部电影,共同撰写一篇简单的影评。
7. 引导学生思考影评的结构和内容,例如:简要介绍电影的主题和剧情,评价电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扩展活动:8. 鼓励学生在家中观看一部新的电影,并撰写一篇个人的影评。
9. 学生将自己的影评与同学分享,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评估方式:10. 监听学生在听力活动中的表现,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11. 评估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评结构的完整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教案拓展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2. 提供一些优秀的影评样本,帮助学生了解影评的写作风格和技巧;3. 引导学生在撰写影评时,注重对电影中的细节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组织学生进行影评分享会,让他们有机会互相倾听和学习他人的观点。
影视视听语言教案教案:影视视听语言一、教学目标1、介绍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帮助学生理解影视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掌握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技巧和方法;4、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要素: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时空元素;3、影视视听语言的技巧和方法:镜头语言、色彩语言、音效语言、剪辑语言等;4、影视作品分析:选取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影视视听语言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及其重要性;2、讲解:介绍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时空元素等基本要素;3、示范:通过具体案例,讲解镜头语言、色彩语言、音效语言、剪辑语言等技巧和方法;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经典作品中的视听语言,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影视视听语言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5、总结: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总结影视视听语言的应用效果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作品质量,评估教学效果;2、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影视视听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通过展示和评价作品,选拔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五、教学资源1、影视作品素材:提供相关的影视作品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创作;2、教学PPT:制作详细的教学PPT,包括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方法等内容;3、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或资料,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1、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反馈,评估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3、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一讲导论教学目标:1、了解语言的定义及其分类2、了解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3、知道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4、掌握镜头的概念5、了解视听语言课程的框架体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叫《视听语言》。
那么什么叫视听语言,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通过导论的学习,把大家带入《视听语言》课程的大门.(二)新课教学第一节什么是语言一、语言的定义“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或媒介符号.思考:人类能在没有工具或媒介符号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吗?二、语言的分类1、根据语言的外延大小分狭义语言和广义语言。
狭义的语言指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口头语言是指用口语形式表达的声音符号系统,它又称作自然语言文字语言是指用书面形式表达的文字符号系统,它又称作书面语言。
法国美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书:“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
”广义的语言泛指可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又有自身规律、法则和系统的媒介符号。
如数学中有数学语言,计算机中有计算机语言,艺术中有艺术语言。
2、根据语言的存在方式分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等。
视觉语言是指借助视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人类文明产生后的文字语言,艺术中的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舞蹈语言等。
听觉语言是指借助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发出来的声音,口头语言,艺术中的音乐语言等视听语言是指同时借助视觉和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使用简单表意的声音并辅助以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视听语言。
艺术中的戏剧语言、影视语言以及网络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视听语言。
第二节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视听语言的发展流程简单表意的手势动作和声音:思想感情交流不够精确,有很大的模糊性.口头语言:可以精确地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但是受到时空限制.留声机:不受时空限制,但只限于单向交流,并且传播速度慢。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视动画的基本概念和视听语言要素。
2. 培养学生对影视动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提高学生运用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进行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影视动画的基本概念:动画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2. 视听语言要素:画面、声音、剪辑、摄影、色彩、光线、构图等。
3. 影视动画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国内外经典动画作品欣赏与分析。
4. 影视动画创作实践:创作短片、动画剧本编写、分镜头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影视动画基本概念和视听语言要素。
2. 演示法:播放经典动画作品,进行分析与讨论。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影视动画创作实践。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 经典动画作品:如《狮子王》、《千与千寻》、《阿凡达》等。
2. 影视动画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创作软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Maya、Flash等。
4. 摄影器材:如摄像机、三脚架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积极性。
2. 作品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影视动画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3. 创作心得与感悟:学生对影视动画创作的思考和体会。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影视动画基本概念和视听语言要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影视动画基本概念讲解。
第5-8课时:视听语言要素讲解。
第9-12课时:经典动画作品欣赏与分析。
第13-16课时:影视动画创作实践指导。
第17-20课时:学生创作短片,教师辅导。
第21-24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第25-28课时:作品修改和完善。
第29-32课时:期末考试和总结。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经典动画片段,引发学生对影视动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影视动画的基本概念和视听语言要素。
影视视听语言技能教案1. 引言影视视听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方式。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影视作品,研究者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和理解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影视视听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2.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听懂影视作品中的对话和对白。
-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
-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和上下文。
3. 教学方法3.1 观看影视作品学生将观看选定的电影、电视剧或其他影视作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影视作品。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也可以在家中自行观看。
3.2 视听练学生将参与各种视听练,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这些练可以包括:- 听取片段并回答问题- 跟读对话并模仿演员的语调和语气- 分析对话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3.3 语言讨论学生将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将提供话题和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和对话进行讨论。
4. 教学评估学生的语言技能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对影视作品中情节和对白的理解- 视听练的成绩5. 教学资源教师将提供以下资源进行教学:- 选定的影视作品- 视听练材料- 语言讨论的话题和问题6. 教学计划以下是本教案的教学计划:- 第一周:介绍教案目标和方法,学生选择并观看影视作品。
- 第二周:进行视听练,包括听取片段并回答问题。
- 第三周:进行口语练,学生模仿演员的语调和语气。
- 第四周:进行语言讨论,学生讨论影视作品中的话题和问题。
- 第五周:进行教学评估,评估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情况。
7.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提高他们的视听语言技能。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和理解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中,视听语言如同神奇的魔法,将故事、情感和思想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它不仅仅是画面与声音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
视听语言中的“视”,主要指的是画面元素。
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都在无声中诉说着故事。
比如,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头男女主角相拥而立的画面,其构图采用了黄金分割比例,让人物处于画面的视觉重心,背景是辽阔的大海和天空,这种构图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宏大的氛围。
而色彩的运用也十分精妙,影片中蓝色代表着深邃与神秘,红色则象征着热情与激情。
光影的运用同样重要。
在悬疑片中,常常会使用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来营造紧张和神秘的气氛。
暗处隐藏着未知的危险,明亮处则是主角们探寻真相的希望之光。
例如在《七宗罪》中,阴暗潮湿的街道,忽明忽暗的灯光,都让观众的心跳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加速。
“听”的部分则包括音乐、音效和对白。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强大的情感引导作用。
当我们听到激昂的音乐时,往往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坚定和勇气;而舒缓的音乐则会让人感到宁静和忧伤。
比如《勇敢的心》中的配乐,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
音效的运用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比如在战争片中,枪炮声、爆炸声、喊叫声等音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而在一些恐怖片中,阴森的风声、诡异的脚步声等音效,则会让人毛骨悚然。
对白则是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直接体现。
生动、真实的对白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经典喜剧《大话西游》中,至尊宝那些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情的对白,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
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结合,能够产生更加震撼的效果。
比如在动作片中,激烈的打斗场面配上紧张刺激的音乐和音效,能够极大地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而在爱情片中,温馨的画面搭配轻柔的音乐和甜蜜的对白,能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然而,视听语言的运用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要根据影片的主题、风格和受众来精心设计。
视听语言教案(精选)第一篇:视听语言教案(精选)视听语言元素——光线1.影视用光概述• 按光位分,可分为顺光、侧光、顶光、底光等。
• 按光质分,可分为聚光、散光、软光、硬光等。
• 按光的亮度分,可分为强光和弱光。
• 按光调分,可分为低调光与高调光。
2.顺光:也叫做“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
,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
3.侧光:也叫背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又称轮廓光。
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立体感和空间感强。
逆光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常常用它来捕捉剪影。
4.顶光:来自顶部的光线,人物在这种光线下,其头顶、前额、鼻头很亮,下眼窝,两腮和鼻子下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造成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
5.直射光: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
直射光(硬光),照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反差,用侧光照明,并有明显的投影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和皱褶。
6.散射光:光线软,受光面和背光面过渡柔合,没有明显的投影。
对被摄对象的形体、轮廓、起伏表现不够明。
光线柔和,宜减弱对象粗糙不平的质感,使其柔化。
用于拍人物老的显得年青些,年轻的显得漂亮些。
7.光线语言λ光线构成了塑造银幕空间的重要手段。
λ不同照度的光线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λ由光线所形成的明暗、阴影暗示人物、事件的性质。
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用高调的照明表现了战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实空间的还原色彩和战争空间的黑白影调。
9.《天堂电影院》一部自传体回忆影片,过去的时空在创作者心目中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为此导演采用了给人予岁月感但却温暖的金黄色的影调,而影片主人公恋爱的一段,影调在金黄色的基础又变得亮起来。
10.《教父》黑帮们出没于黑暗和幽暗的建筑中,画面常常以黑色作为背景,人物面部呈现半明半暗的状态,导演以此突出黑手党的神秘、恐怖以及地下意义。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艺术的语言•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文学:文字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电影的语言•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镜头•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马尔丹讲: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2、景别:远全中近特3、角度:俯仰平4、运动:推拉摇移跟5、照明:三点布光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画格•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
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画格构图三原则•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
(整部影片而言)一、美学原则•构图目的:视觉美感•内容美——拍什么•形式美——怎么拍•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
原则主体与陪体主体、陪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的是陪体。
1、主体不要居中•“黄金分割原则”即:1∶1.6182、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
3、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
4、主体不要过分孤单5、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
6、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7、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8、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
9、人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
10、构图不应雷同、抄袭。
二、主题服务原则1、为了表现好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
•例如《黄土地》2、为了表现好主题,有时要有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
A、构图内容不美:臭水沟B、构图形式不美:《黄土地》三、变化原则•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着眼于整部影片第二节、电影影像的景别一、景别的划分原则和标准景别:•电影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景物等一般称之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叫做景别。
•按照摄影机和被拍摄物体从远到近的距离,可以粗略的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1远景:指摄影机与主体距离极远,能充分展示主体与环境的对比,突出空间范围的广阔恢宏感。
这种距离模式适于营造史诗性场面。
主体与环境的对比,突出空间范围的广阔恢宏感。
这种距离模式适于营造史诗性场面。
作用:能够交待空间环境;往往有抒情作用•2全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的全身为距离概念。
用来展示主体的全貌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距离模式营造了客观化的关注效果。
作用:客观展现被摄体全貌;交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待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3中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膝盖以上为距离概念。
这种拍摄距离运用最多,是从客观性距离到主观性距离的过渡地带,一般呈现中性色彩。
作用: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利于情节交流;是影视剧中用得最多的镜头。
4近景:以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为距离概念。
用来展示主体的上半身动作。
距离的逼近,使关注重心逐渐移向细节,并使动作的幅度增强,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作用:重在表现人的神态;重在表现事物色彩、质地、纹理。
5特写:以表现成人肩以上为距离概念。
它能呈现主体最丰富的细节变化,它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心理情绪。
特写镜头不能滥用,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时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大、夸张给我们看。
放大和夸张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都是放大和夸张其实也就没有放大和夸张了。
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音乐中不可能都是高音。
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1、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的地方也不能“突出”了。
•2、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不重要的人物和细节上去,干扰了影片的叙事和主题。
•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它们则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一、镜头角度的划分垂直角度•a平视镜头•指与水平持相同角度,接近于常人视线的感受的镜头,它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平稳、庄重的感觉。
•b俯视镜头•指低于水平角度,朝下俯拍的镜头,这种镜头能使人和物的体积压缩以至于形状奇异,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渺小、可怜、压迫以及宿命的感觉,同时它可获得开阔的视野,可表现大的场景。
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有一种蔑视的态度•c仰视镜头•指高于水平角度、朝上仰拍的镜头。
这种镜头能夸大物象的体积,常用来表现人物或景物的高大、威严、壮观等。
适合近距离表现高大物体,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带有崇敬感情色彩;水平角度的基本风格视点1客观视点它相当于剧作中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的描述,始终与被描述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深入它的内部(进行情感描述),也不故意拉大距离(显出冷漠感),又称中立镜头。
2主观视点它模仿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或代表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者的眼睛,具有极大的主观色彩。
使观众与人物建立认同,得以掩盖某些剧情,或使故事的叙述进入一种别致的形式。
3全知视点这种视点像无所不知的上帝,既可以远观世界,又可以随时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心灵,是大多数影片必须借助的视点。
第四节电影影像的运动二、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1、推镜头的作用2、拉镜头(拉)拉镜头的作用3、摇镜头(摇)4、移动镜头(移)•移镜头的作用:1、具有形成风格和体现空间的作用:移动是建立在空间基础之上的,没有足够的空间,就没有足够的相对移动。
移动除了可以表现空间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之外,还可以形成一种风格。
2、创造视觉节奏和韵律:移镜头的不断变化,不但可以创造不断变化的画面,同时,因为移动,也能造成视觉节奏富于韵律的变化。
在荒岛,大海的边上,一个小孩骑在马上飞奔。
可以用一个静止不同的镜头来表现,这时候的拍摄更像是一种客观记录,如果用摄影机的平行移动,这时画面就能产生一种视觉节奏感,同时这种节奏感还能使得画面在情绪的铺排上,更具有一种富有变化的韵律美感。
3、形成机位调度:机位的调度是表现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重要方式。
利用移镜头可以在空间有限、人物动作有限的情况下,形成机位的主观运动处理,寻求空间的展示和画面的变化,从而带来视觉的变化,产生场景调度的感觉。
5、跟镜头(跟)•跟镜头的作用第一、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第三、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第四、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三、运动在电影中的作用电影创作中的运动处理1、总的运动风格:•A、纪实风格的作品:1、多用长镜头,以减少大量镜头组接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
2、运用长镜头的时候,摄影机的运动、被摄物的运动,要努力和生活中该事物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相一致。
3、摄影机要尽量隐藏,要使观众感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B、浪漫、夸张、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对摄影机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可用长镜头,也可用短镜头,运动可有可无,运动的速度可慢可快,摄影机可藏也可不藏。
•C、商业片:(特别是动作片)镜头长、短无所谓,摄影机藏与不藏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是被摄物还是摄影机一定要不停的运动,要充分地运动,要夸张地(违反生活常态)运动。
总之,要通过运动,达到吸引观众、刺激观众,达到卖钱的目的。
2、具体人物的运动处理:①年龄特点②性别特点③生理特点3、具体场景、具体段落的运动处理•葬礼的段落,镜头当然应该少动,或者干脆是静止的;•影片中的婚礼的段落,镜头就应该多动。
第五节、电影影像的照明一、照明的种类1、按光源划分: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1、散射光(软光);2、直射光(硬光);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1>、主光:•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2>、副光:•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1、顺光(正面光)优点: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
缺点:呆板,无变化。
2、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
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3、逆光:从背面打光。
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4、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来的光线。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5、脚光: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三点布光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灯)放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注意它应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后,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所形成的阴影。
3、最后布置逆光。
把光源放到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的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三、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1、曝光作用•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间的画面根据摄影艺术创作的要求,恰当地呈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立体感、空间感等艺术效果。
•3、构图作用:照明产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体,并且平衡画面的构图,使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4、戏剧作用:•①、描写、表现环境•②、表现人物的心境•③、塑造、刻划人物•④、表现主题四、电影创作中的照明处理•1、总的照明风格•A、纪实风格:•①、多用自然光,阳光,天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