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理新先生汉藏同源词声母对应关系及规则
- 格式:pdf
- 大小:209.1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7日/第A06版独家报道同源词语音关系揭示东亚人群起源潘悟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人类语言中最稳定的成分是基本词汇与音系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基本词汇的语音对应关系,判断语言发生学上的亲疏关系。
同一种语言的人群分迁两地后,语言会朝着不同方向变化,原来同音的词会变成不同的读音,这两种语言中有相同来源的词,叫做同源词,如“天”在上海话中读“thi42”,而在北京话中读“thin55”。
判断两种语言是不是有发生学的关系,主要根据两种语言中有没有同源词。
斯瓦迪士(Swadesh)的语言年代学指出,一种语言从母语分化出后,其同源词会逐渐被其他词语替代,这种替代具有比较恒定的速率。
两种语言分化的时间越久,同源词失去越多。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不同语言中同源词的多少来判定它们在发生学上的亲疏关系,还可以根据同源词消失的速率,计算它们分化的时间。
有学者计算得出,汉语与藏语分化的时间约为6000年,这与分子生物学根据遗传结构算出的时间相一致。
历史语言学判别同源词的主要根据是语音对应关系,如“边先天煎年连棉前偏颠”等字,在北京话中的韵母都是“iεn”,而在上海话中都为“i”,也就是说北京话的“iεn”与上海话的“i”相对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语音对应关系的词不一定是同源词,系统地借用也会形成语音对应关系,如日语汉音是日本人在唐代时从汉语中借去的,上面这些字在日语的汉音中都读“en”,也就是说北京话的“i εn”与日语汉音的“en”相对应。
天体、气象、自然现象、重要的动植物名称等都是基本词。
据统计,英语中约有76%的词汇借自法语、丹麦语、拉丁语、希腊语,但基本词汇中借词的比例仅约为10%,剩余约90%的是英语固有词。
因此,若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有语音对应关系,则它们同源关系的概率很大。
根据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比较东亚语言基本词汇中有语音对应关系的词。
虽然不排除它们有借词的可能,但暂且将它们视为同源词,根据它们的数目来判断各种语言之间在发生学上的亲疏关系,不会影响总体结论。
人类认知核心词表研究摘要:核心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工具与手段。
对斯瓦迪士基本词表、雅洪托夫核心词、多尔戈波尔斯基北欧语言核心词、南岛语基本词汇数据库等人类认知核心词表进行梳理,探讨Swadesh核心词表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语言比较研究。
关键词:语言;人类认知;斯瓦迪士词表1. 引言语言是人类认知事物、描写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工具[1]。
词不仅是语言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一,更是概念结构的表现形式, 是语言认知活动的基础。
换言之,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2]。
人们通过词汇认知事物,并对其进行概念化。
因此,人类认知核心词成了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工具与手段。
2. 人类认知核心词表2.1斯瓦迪士词表斯瓦迪士词表(Swadesh Wordlist),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莫里斯•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 1909~1967)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所提出的一个人类语言认知词表[*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留金法[2014]5050号);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序语法化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2YBA265);吉首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编号:jsdxxcfxbskyxm201217)。
根据对比分析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词的同源关系,就能大致判断出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同时,这些核心词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速率,而分析两种语言中核心词汇的不同比率,则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分化的大致时间,并因此提出了语言年代学概念及相关公式和方法,对语言系属关系比较与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斯瓦迪士词表(Swadesh Wordlist)是单纯为测试同源词建立的词表,后人称之为核心词表。
但在世界范围语言历史研究中,斯瓦迪士词表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语音、词汇、语法,特别是跟历史演变相关的语音史、词汇史和语法化研究的基础词表[3]。
对于世界范围的语言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数词在大多数语言里都是核心基本词,它在语言年代学的统计上有一定价值,对于人类语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古上古声母研究历程简述对古声母的研究,清代以来学者们是从宋代韵图中标出的三十六字母开始的,因为古代典籍留给后人现成的声母系统只有“三十六字母”,并无其他的现成资料,虽然有根据《切韵》编成的《广韵》一书,但里面只有反切,并没有一个现成完整的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
列表如下:三十六字母表一、从三十六字母下推今音声母的变化音韵学家首先将三十六字母与现代北京话声母一一对应比较,从它们的差异观察今音声母的变化:1.今音声母已经没有了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
2.三十六字母中的知组与照组在今音中合流了(但知组的娘母归入泥母)。
3.三十六字母中的精组和见组各分化出一组腭化声母 ʨ ʨ‘ ɕ 合并在一起。
喻母、微母变为零声母与影母合并,非敷合并,疑母一部分变为n,另一部分变为零声母,(少部分变为ʐ如“阮”)变化的结果,今音声母只有22个(包括零声母)。
现代学者根据各种材料为三十六字母构拟了读音,注上了国际音标如下:二、从三十六字母上推《广韵》声母音韵学家用“三十六字母”去核对《广韵》的反切反映出来的声母时,发现有些地方不合,因为《广韵》是根据《切韵》编的,而《切韵》是隋代编的,所以《广韵》实际上反映南北朝至隋朝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不同,于是学者们便着手探求《广韵》的声母系统。
他们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沿用它的字母名称,以《广韵》反切上字系联的结果为依据,构拟了《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如下:《广韵》声母表37个拿《广韵》声母系统与上面三十六字母比较一下,记住:《广韵》声母系统表虽然是在三十六字母之后构拟出来的,但它的实际读音比三十六字母早。
1.《广韵》声母没有“非敷奉微”,说明那时没有分化出来,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分化出来。
2.《广韵》声母没有“娘”母,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从“泥”母分化出来。
3.《广韵》有“庄初崇山俟”和“章昌船书禅”,说明这两组没有合并,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合并为一组“照穿床审禅”。
汉藏语系语言区域性特点形成机制初探黄行【摘要】汉藏语相对世界其他语言而言有许多特点,比如词的单音节性及声韵调的音节结构,主要靠虚词表达语法意义,名词经常与量词结合,词根复合是一种常用的构词方式等,这些汉藏语言特点在东亚地区却属于比较普遍的区域性现象。
本文即拟从语言的发生学关系、语言的普遍性现象和语言的接触变异等不同视角,观察汉藏语系语言特点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Many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distinct from those in languages in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tend to be fairly universal areal phenomena in East Asia,such as monosyl-labicity of lexical words,the syllabic structure which may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initials,finals and tones,grammatical meanings which are mainly expressed through functional words,the frequent co-occurrence of nouns with classifiers,and the root combination as a common means of word form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mechanism both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etic affinity among languages,linguis-tic universality and contact-induced linguistic variation.【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10页(P15-24)【关键词】汉藏语;语言特点;形成机制【作者】黄行【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4传统意义上的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侗台语和苗瑶语4个语族。
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概论文档由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
感谢您的支持~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瞿霭堂【作者简介】通信地址:100872 北京中国人民中文系【内容提要】本文从声调存在和发生、发展的语音基础、声调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声调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途径、声调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讨论汉藏语言声调起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并与徐通锵先生就《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一文所提出的有关原理和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汉藏语言声调的发生、发展是多元的。
汉藏语言声调发生、发展的机制又是多因素的,从音节来说,声母、韵尾乃至长短松紧语音特征的转移,对声调发生、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声调作为汉藏语言的一个重要语音特征,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是语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具有悠久的研究声调语言中的一个类型。
中国人将声调从音节中离折出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从音节中将声调分离出来赋予超音段和非线性概念,还是晚近的事情。
中国研究声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源自音韵学的传统方法。
随着的发展,这些方法虽然注入了科学语音学和音系学新的成分,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应该说,中国的声调研究是传统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近10年来,中国汉藏语言研究由奠基性的描写研究进入历史比较研究的深入阶段,无论声调的类型学和发生学(Tonogenesis )研究都已提到日程上,发表了很多深入讨论的,有声调与无声调的语言和可靠,声调发生时间不长,极具实证性质和参考价值。
最近,徐通锵先生发表的《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以下简称徐文)一文,(注:徐通锵《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1998年第1期。
)更从语音学的角度,为声调起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种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
尽管徐文基本上是从的角度出发的,但正如文中常常提到的一般性结构原理、音变原理、指导原则等,其理论意义远远超过了汉语的声调起源研究,涉及到声调发生和发展研究中的诸多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声调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概论文档由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
感谢您的支持~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瞿霭堂【作者简介】通信地址:100872 北京中国人民中文系【内容提要】本文从声调存在和发生、发展的语音基础、声调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声调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途径、声调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讨论汉藏语言声调起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并与徐通锵先生就《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一文所提出的有关原理和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汉藏语言声调的发生、发展是多元的。
汉藏语言声调发生、发展的机制又是多因素的,从音节来说,声母、韵尾乃至长短松紧语音特征的转移,对声调发生、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声调作为汉藏语言的一个重要语音特征,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是语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具有悠久的研究声调语言中的一个类型。
中国人将声调从音节中离折出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从音节中将声调分离出来赋予超音段和非线性概念,还是晚近的事情。
中国研究声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源自音韵学的传统方法。
随着的发展,这些方法虽然注入了科学语音学和音系学新的成分,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应该说,中国的声调研究是传统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近10年来,中国汉藏语言研究由奠基性的描写研究进入历史比较研究的深入阶段,无论声调的类型学和发生学(Tonogenesis )研究都已提到日程上,发表了很多深入讨论的,有声调与无声调的语言和可靠,声调发生时间不长,极具实证性质和参考价值。
最近,徐通锵先生发表的《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以下简称徐文)一文,(注:徐通锵《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1998年第1期。
)更从语音学的角度,为声调起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种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
尽管徐文基本上是从的角度出发的,但正如文中常常提到的一般性结构原理、音变原理、指导原则等,其理论意义远远超过了汉语的声调起源研究,涉及到声调发生和发展研究中的诸多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声调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语言学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述略——兼及研究思路的讨论崔金明(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的现状、思路、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指出今后应加强“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研究,着力对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的历史进行全面地总结和研究,探索其源流、派别、特点、方法、规律、结论等方面,同时要对海内外的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的论著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除了对史实的概括总结之外,要更多的要体现了对研究方向的把握和认识,体现更多的学术认知。
关键词:汉藏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上古音;语言学史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18)04-0056-05收稿日期:2018-07-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说文解字》的谐声层级系统与上古音研究”(基金号:15YJC740006)。
作者简介:崔金明(1981-),男,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
“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专指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借助汉语作为媒介把汉藏语系所含的众多语言的语音进行的比较。
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比较一般都是从语音比较开始的。
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的研究历史了,这200年的历史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历史,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是借鉴和开拓的历史,是中外学者通力合作和互相启发的历史,也是纷争和聚讼不断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推进汉藏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检视“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简述1786年,英国琼斯(Jones )已经提及汉语和藏语在语音上具有相似性的特点。
1808年雷顿(Leyden )最早提出汉藏系有些语言具有同源关系,并列出部分“同源词”。
1809年,马士曼(Marshman )论及梵语和汉语的字母具有对应关系,并说明汉藏语系的某些语言语音相似。
藏文拼音口诀,适合不懂藏文的拉萨同学1拼音藏文好学又好用,三十字母四元符。
藏文讲究元身论,还讲阴阳和纲常。
一字共有七字位,身元头足前后尾。
身元俱一不可缺,犹如身体和灵魂。
前头身足成声母,元后尾等成韵母。
三十字母分阴阳,坝,白,佰,斑,般为阳。
代表读音不送气,霸,柏,败,班,颁中性。
代表读音为送气,罢,百,拜,搬,板少阴。
代表又送又不送,无前无头是送气。
爸,摆,稗,扳为太阴,代表兼有鼻音在。
其余阴字梆无性,所有字母之根子。
中性字母兼帮音,所有字母兼梆音。
汉语拼音aoe,藏文梆与元符拼。
梆是身字也是元,代表元身一体论。
半,办,绊,邦,帮,梆与,阳性中性高平调。
其余读作低升调,遇到特定韵母时。
高平转成高降调,低升转成低升降。
一般情况不变调,除非组词连读时。
简称平降升曲调,罢,拜,搬,扳,伴,邦,爸,,稗,半,办等可做后,其中罢,拜,搬,扳,伴,又可做为身前字,其中罢,爸,搬,扳等,可以添加尾字邦,瓣,半,办,版可做足,只能配于特定身,无前或前为搬时,半,办,邦等可做头,如此算来七字位,三头四足加一尾,前五后十是大概。
声母变化如下面,少阴与足成基础,遭遇前头不送气,若是前字扳,伴与,头字办时兼鼻音,其余声母无变化。
韵母变化如下面,默认元音与元符,默认后字与后字,构成总共50韵。
罢,拜,搬,邦等后字,爸,扳连带尾字邦,乃是至阳至阴韵,导致音调要转换。
至此可以拼单字,注意头足变形体,还有几个特殊字,连读语法需另讲。
2连读变音说实话不知道。
3助词藏文语法很简单,文言虚词比较难。
先学口语再文言,先记例句再接续。
文言句法有八格,一格实词乃基础。
其余结合助字分,从呼谓属业为依。
从格例如弊扳,稗邦,涤爸邦,呼格例如冻,扳,弊扳,谓格例如闭邦,独,辫稗,属格例如弊扳,卞,脆,业格例如弊扳,办,雕爸,,为格例如拌,蒂,传稗,依格例如弊扳,稗,底拜,合成一句如下句: 弊扳,稗,底拜,斑敌,脆,炒,翟邦,弊扳,稗邦,吹拜,炒,独,搬,辫稗,弊扳,办,拌,扳,拌,蒂,涤爸邦,皆是实词接助字八格之中谓属格,助字接法是一样。
同源异形根与音变规律同源异形根与音变规律许多人在选电话号码或办喜事的时候,都喜欢选带八的号码或日子,为什么呢?因为“八“(ba)可谐音“发”(fa)。
在汉语中同一个字的发音在不同地区可能是不同的,如:“去”本应读qu却发成qi的音;“王”的正确读音是wang,但南方有些地区却发为huang(黄)“人”的正确读音是ren,但东北人却发为yin,南方有些地方发成len;汉语的发音不同并未影响到书写上的变化,英语的情况却不一样:英语是用字母来组成的,发音会影响到其拼写形式。
英语属于原始印欧语,属印欧语的语种有着共同的起源,只是后来由于人口的迁移分布到不同的地方才使语言产生了一些变化。
但这种变化,类似于我们的方言的变化,是有很强壮的规律性的,发生变化的部分是有对应关系的。
也正是由于这些变化,我们会发现表示同一意思的词或词根通常有几种形式。
同源异形根是指:来自一个词源(即同“宗”)的异形词根,它是由于音变而产生的。
什么是音变?音变是指:一个词根中的某一个(或二个字母)有规律地变成另外一个(或两个)字母,就是音变。
音变是由于发音的需要而产生的,或者可简单地理解为地区间的方言所致。
音变一般都是元音与元音之间的音变,辅音与辅音之间的音变。
由音变形成的同源异形根其基本意思是相同的。
一、汉语的部首与英语的词根“秀才只读半边字”,汉字只要知道部首,就有可能读对和猜出词义。
《新华字典》中的字归在189个部首下。
在英语中,通过分析词根、前缀、后缀,也能高效地识记单词。
英语的词汇估计超过100万个,但也可按其词中意思基本相同的部分把它们归在非常有限的词根下。
如expect, inspect, prospect, respect, spectacle中的spect就是词根,表示“看”。
可以说,英语的词根就相当于汉字的部首,汉字的部首与英语的词根都普遍存在变异。
二、英语词汇形成中的规律性在汉语中,对同一个字的发音在不同地区可能是不同的,如:“比如”中的“比”本应读bǐ,被发成pǐ的音;“人”的正确读音是rén,但东北人却发为yin,南方有些地方发成lén;像“人”读音里方言r 与l 的对应在英语中也能找到:新加坡即Singapore 意为“狮城”,por 根本不是坡而是“城市”,伊斯坦布尔即Istanbul 意为“进城去”,bul 是“城市”,那不勒斯即 Naples 意为“新城区”,pl 就是pol“城市”,词根pol 与por 产生了r 与 l 的对应,而与 bul 比较,则不仅发生p与b的音变,还发生 o 与 u 的元音音变,当然与之同源的词有police, policy, politician, politics 等。
第二章声母训练第一节认识声母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由辅音充当的声母叫做辅音声母,除此之外,还有的音节没有辅音作声母,声母可以看作为“零”,习惯上叫做零声母。
一、辅音声母的本音和呼读音声母本来的发音叫本音。
声母的本音一般发音不响亮,为了称呼和练习发音,常在每个声母本音的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这样发出的音叫声母的呼读音。
辅音声母共有21个,其本音和呼读音如下:本音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呼读音bo po mo fo de te ne le ɡe ke he ji qi ────────────────────────────────x zh ch sh r z c sxi zhi chi shi ri zi ci si────────────────────注:“ji、qi、xi”中的“i”是舌面元音;“zi、ci、si”中的“-i”是舌尖前元音;“zhi、chi、shi、ri”中的“-i”是舌尖后元音。
二、声母的发音普通话声母由辅音充当。
辅音的发音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对气流形成阻碍的位置;发音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发音阻碍气流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颤动。
1.根据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声母可分为七类,如表2.1所示表2.1102.辅音声母的发音方法,有阻碍气流方式、气流强弱、声带是否振动三个方面(1)根据阻碍气流的方式,声母可分五类,如表2.2所示表2.2是送气音;发音时送出气流较弱的是不送气音。
①送气音:p、t、k、q、ch、c。
②不送气音:b、d、ɡ、j、zh、z。
(3)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普通话辅音声母有“清音”和“浊音”之分。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是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是浊音。
普通话里除了m、n、l、r四个浊音外,其余都是清音声母。
结合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可以把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列表表示,如表2.3所示。
表2.3 普通话辅音声母发音表11三、零声母1.零声母音节“ü”(啊)、“ün”(安)、“ǎo”(袄)、“ōu”(欧)、“ã”(鹅)、“yÿ”(衣)、“yâ”(夜)、“wū”(乌)、“wân”(问)、“yuün”(冤)等都是零声母音节。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藏文拼音教材周季文版鉄輥繻︽臫繳︽羆︽軞︽腪纊︽舺繿︽較繿︽鉅(轘︽纍臥︽罜繻︽)《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第一课辅音字母一、三十个辅音字母(繳纍纋︽輩繻︽舘纀︽翯)藏文有三十个辅音字母:繱gaf 繲kaf 繳kav 繴ngav繵jaf 繶qaf 繷qav 繸nyav繹daf 繺af 繻tav 繼nav繽baf 繾paf 繿pav 纀mav纁zaf 纃caf 纄cav 纅wav纆xav 纇sav 纈av 纉yav纊rav 纋lav 續xaf 纍saf纎haf 纏af1.辅音字母都能单成音节,单成音节时,发音都带有元音a。
2.辅音字母单成音节时,都带有固定的声调:14个读高调,16个读低调。
3.辅音字母单成音节时的发音就是它的名称。
二、例词1.繲嘴,口2.繴我3.繶双,对4.繷茶5.繸鱼6.繻现在7.繼病,疼<动>8.纃疼<刺疼><动>9.纇吃<现、未>10.纉单的11.纊山羊12.纋山(有路的山)13.續肉14.纍地、土第二课元音与拼音一、四个元音符号(繻輦繴纍︽繿臗)藏文有四个元音符号:鈲i 鈳u 鈴 e 鈵o1.元音符号都不能单成音节,必须和辅音字母拼合(所以习惯上不叫“字母”,而叫符号)。
2.元音符号的名称和发音不一致。
元音符号名称发音鈲羆︽羇kivguf i鈳纆繿纍︽贃xabvjuf u鈴纈羖繴︽胑nzhengvbof e鈵繼︽臶navrof o为了表示元音符号的音,也可以把它们和辅音字母纏拼在一起,代表元音:轝i 轞u 轟 e 轠o二、元音符号和辅音字母的拼合1.写法→元音符号和辅音字母拼合时,鈳写在辅音字母的下方,鈲、鈴、鈵写在字母的上方。
2.读音→将辅音字母单读时所带的元音a换成所拼元音符号的发音,声调不变。
例如:纏af 繾paf 繿pav 纍saf 纇sav轝if 輔pif 輢piv 舗sif 臛siv轞uf 輕puf 輣puv 舘suf 臜suv轟ef 輖pef 輤pev 舙sef 臝sev轠of 輗pof 輥pov 舚sof 臞sov三、传统拼读法(腪纊︽贔繳)在传统的藏文拼读法中,元音符号和辅音字母拼合时,是先读出辅音字母的名称,再读出元音符号的名称,然后读拼出的音节音,即:辅音+元音→音节音輔paf kivguf pif輕paf xabvjuf puf輖paf nzhengvbof pef輗paf navrof pof輢pav kivguf piv輣pav xabvjuf puv輤pav nzhengvbof pev輥pav navrof pov四、例词1、罸他2、羉听见(动)3、軤哭(现、未)4、翽水、河5、耫买(现、未)6、軻册子,单子7、較那,那个8、輕气(指球类中的)9、輣男孩,儿子10、腵人,别人11、腷火12、臚酸奶13、臞吃(命)14、臱山15、興年,岁16、舉死(动)17、舘谁18、舚牙齿(一)连读变音(第三课连读变音一、连读变音两个音节连读时,常常产生一些语音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声母的演变我们学习音韵学,学习古音,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不是为学习音韵学而学习音韵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上认识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历史来源,寻求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做好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
对方言区的人来说,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运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寻求自己的方音与普通话对音关系,更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
因此,进行语言历史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看声母的演变。
拿宋人三十六字母(或《广韵》三十八字母)与现代汉语二十二声母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变化: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2. 精、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ʻ]、[ɕ];3. 知组、照(章、庄)三组合流为舌尖后音[tʂ]、[tʂʻ]、[ʂ];4.零声母字大量地增加;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中古时期的全浊声母,从宋人三十六它母来看有:“并、奉(《广韵》无)、定、澄、从、床(船,崇)、群、邪、禅、匣”共十个,这十个声母从发音方法上来分,有三组:塞音(并[b]、定[d]、澄[ ]、群[g])、塞擦音(从[ʣ]、床[ʤ/ʥ]、奉[bv])和擦音(邪[z]、匣[ɣ]、禅[ʑ])。
后来这套全浊声母逐渐清音化,元代初年已经完全变为清音,与相应的清声母合流。
因此,中古音的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全部消失(普通话的全浊声母[ʐ]来自古次浊声母“日”)。
但是在某些方言中,这类声母并未完全清化,仍旧保留有全浊辅音,例如吴方言和湘方言。
下面是苏州话中全浊声母的读音:步[bu]331、族[zoʔ]23 、度[dəu]321 、事[zɿ]331、陈[zən]24、食[zɣʔ]23、共[goŋ]331、常[zaŋ]24、复[voʔ]23、学[ɦoʔ]23这三类音的演变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下面首先看塞音:A.塞音的规律是:平声演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仄声则演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