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病的病理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40 MB
- 文档页数:5
曲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完整版曲霉菌(aspergillu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属于真菌的一个亚型,为典型的丝状菌,属于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空气、发霉的食物、衣服等均是曲霉菌易生存的场所。
它们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能在6~55℃以及相对低湿度的环境中生长,曲霉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并可通过空气传播进行大范围的扩散。
曲霉孢子约2~5μm大小,在空气中可呈现悬浮状态,孢子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曲霉菌感染,人的呼吸系统如鼻窦、咽部、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最易受累,可在呼吸系统内寄生、定植进而播散至全身,可累及支气管、肺、胃肠道、神经系统、骨骼、皮肤、黏膜、眼和鼻等多器官系统,患者免疫系统受损严重则可能引发侵袭性曲霉病。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曲霉菌感染的病例正逐年增加,据保守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0多万例慢性肺曲霉病患者,480多万例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患者,其中我国约有4万多例慢性肺曲霉病患者,49万例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患者,16万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
病例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便是免疫抑制人群的增长,如恶性肿瘤患者、或其他长期接受放、化疗治疗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会出现粒细胞缺乏,而中性粒细胞作为体内抗曲霉菌的主要免疫细胞,主要通过黏附菌体、脱颗粒和释放活性氧等非吞噬方式杀灭菌丝或孢子,粒细胞的缺乏是发生曲霉菌感染的最常见危险因素。
近期研究发现,肺曲霉菌病在没有明显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也可能会有所增加,比如ICU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患肺纤维化、COPD、支气管扩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肺部疾病或基础病的患者。
另外,严重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CoV-2等也会损害肺上皮细胞,为曲霉菌定植提供了入口。
在治疗时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也可能会加剧肺曲霉菌感染。
某些药物的使用,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AR-T疗法也会增加曲霉菌感染风险。
禽曲霉菌病的诊断要点概述:可在各种禽类中发生,常见于鸡、火鸡及水禽,野鸟、动物园中的鸟以及笼养鸟也偶有发生。
胚胎及6周龄以下的雏鸡与雏火鸡比成年鸡易感,4~12日龄最为易感,幼雏常呈急性爆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在10%~50%之间,成年禽仅为散发,多为慢性。
本病可通过过多种途径感染,曲霉菌可穿透蛋壳进入蛋内,引起胚胎死亡或雏鸡感染,此外通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静脉、眼睛接种、气雾、阉割伤口等感染本病。
曲霉菌经常存在于垫料和饲料中,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形成曲霉菌孢子,若严重污染环境与种蛋,可造成曲霉菌病的发生。
一临床症状幼禽发病多呈急性经过,病鸡表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喘气,有浆液性鼻漏。
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萎顿,嗜睡。
羽毛松乱,缩颈垂翅。
后期病禽迅速消瘦,发生下痢。
若病原侵害眼睛,可能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发生灰白混浊,也可能引起一侧眼肿胀,结膜囊有干酪样物。
若食道沾膜受损时,则吞咽困难。
少数禽由于病原侵害脑组织,引起共济失调,角弓反张,麻痹等神经症状。
一般发病后2~7天死亡,慢性者可达2周以上,死亡率一般为5%~50%。
若曲霉菌污染种蛋及孵化后,常造成孵化率下降,胚胎大批死亡。
成年禽多呈慢性经过,引起产蛋下降,病程有拖延数周,死亡率不定。
二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和气囊上,肺脏可见散在的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结节,质地较硬,有时气囊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或斑块。
随着病程的发展,气囊壁明显增厚,干酪样斑块增多,增大,有的融合在一起。
后期病例可见在干酪样斑块上以及气囊壁上形成灰绿色霉菌斑。
严重病例的腹腔、浆膜、肝或其它部位表面有结节或圆形灰绿色斑块。
三诊断根据发病特点饲料、垫草的严重污染发霉,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呼吸困难、、剖检病理变化在肺、气囊等部位可见灰白色结节或霉菌斑块、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
四防治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应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使用清洁、干燥的垫料和无霉菌污染的饲料,避免禽类接触发霉堆放物,改善禽舍通风和控制湿度,减少空气中霉菌孢子的含量。
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要点(完整版)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继发布了重要文件,呼吁提高对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以应对侵袭性真菌病对全球造成的威胁。
霉菌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极大挑战。
为更好地提升我国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能力,解决实验室工作中最常见、最困惑以及与临床交流最多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来自全国76位临床和检验医师的共207个问题。
经过归纳分类后,整理出6大类最常见问题,并由专家组形成推荐意见。
(一)霉菌检测阳性,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1. 直接镜检霉菌阳性,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建议1:直接镜检阳性时,应首先区分标本来自无菌部位还是非无菌部位。
无菌部位标本(血液标本除外)直接镜检有特征性菌丝和孢子且与组织病理结果、真菌培养结果相符,可确诊为致病霉菌;非无菌部位标本直接镜检到霉菌,要结合培养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感染表现等综合分析。
2. 培养霉菌阳性时,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建议2:培养霉菌阳性时,重点关注送检标本类型,直接镜检、组织病理检查与霉菌阳性培养的一致性,以及霉菌致病性、感染部位等。
无菌标本如血培养为曲霉菌属或毛霉菌目,污染菌的可能性大;如为镰刀菌属、赛多孢菌属和马尔尼菲篮状菌,可能为致病菌。
非无菌标本,视情况而定:2个试管有单一形态真菌生长,真菌镜检同时阳性者提示有临床意义;仅1管生长真菌,生长部位为非接种部位,菌落为霉菌样则可能是污染;培养出的真菌与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相符,连续培养阳性,且真菌具备36~37℃生长的能力提示有临床意义。
(二)不同检测结果不一致问题1. 临床怀疑真菌感染,实验室相关检测阴性,可从哪些方面与临床沟通?建议3:分析前应评估标本留取是否规范并适于特定检验项目;分析过程应评估镜检和/或培养方法检测敏感性是否充分、培养条件是否适宜、所选检测项目是否适于检测疑似真菌类型(如G试验不能检测隐球菌和毛霉菌目);分析后过程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结果,参考其他感染指标结果(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分析是否存在导致血清学结果假阴性的因素等。
肺曲霉菌病的CT诊断与分析发表时间:2019-06-21T14:59:44.590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3月作者:葛云志葛全序[导读] 观察分析各类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表现特点,提高临床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准确率。
滨州医学院临床学院威海市立医院葛云志葛全序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各类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表现特点,提高临床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肺曲霉菌病患者的CT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各类肺曲霉菌病的CT数据。
结果: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9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9例,单发一个肺叶曲霉菌球4例;单双侧比较:单侧病灶14例,双侧病灶18例。
.结论:不同类型的肺曲霉菌病CT表现特点各异,这些特征可以为各类肺曲霉菌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有助于制定对症治疗方案。
关键词肺曲霉菌病;空气新月征;晕轮征;CT成像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肺部霉菌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为烟曲菌。
当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时,降低了人体免疫功能,导致肺曲霉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由于肺曲霉菌病多继发于一些肺部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CT表现呈多样化,诊断准确率不高,易误诊而影响治疗。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2例经临床确诊的肺曲霉菌病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其CT表现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32例肺曲霉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9例,女13例。
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57.4.岁。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痰15例,咯血7例,哮喘8例,胸痛、胸闷2例。
手术病理证实16例,痰检证实10例,纤维支气管镜证实6例。
1.2方法 32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
CT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多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电流110mA,球管旋转时间0.5S/rot,探测器组合64x0.625mm,螺距0.984,重建层厚1mm,层间隔1mm。
Poultry Science㊉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临床症状在鹅感染初期阶段,病鹅会精神不振、 进食与饮水减少,即使勉强进食与饮水后也会立刻甩头吐出;排泄物多为白色稀粪或水样腹泻。
部 分病鹅患病后经常出现甩头的行为,并发出“咕 咕”的咳嗽声。
病情加重后,病鹅往往蹲伏在地,双腿无力不愿行走。
在发病后期,病鹅的整体状态表现为极度衰弱,眼睛流泪,浑身打颤,伴有鼻孔流 出清亮的水样液体,并且头颈颤抖,呼吸困难。
最终,病鹅互相拥挤在一起,体重迅速下降衰竭而死。
种鹅在感染后会出现产蛋量下降或停止产蛋, 饮水明显增多。
病鹅在患病初期,排泄物主要以白 色稀粪为主,病情加重后其粪便为水样,颜色通常 为暗红色、黄色或墨绿色。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重 症病鹅与病死鹅泄殖腔周围羽毛通常会沾染大量白色粪便。
疫苗防治现阶段没有针对鹅副粘病毒病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对鹅副粘病毒病的防控应以疫苗为 主。
在疫苗防治过程中,通常采用灭活疫苗。
鹅副粘 病毒病灭活苗,通常分为I 号和II 号两种剂型,面对不同地方、疫病流行情况以及鹅群用途,能够实现对鹅副粘病毒病的有效预防。
有研究证实,使用 鸡ND I 系疫苗对感染副粘病毒病的鹅群进行紧急接种后,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结果。
还有研究表明 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后,7d 左右鹅的体内便会产生抗体,并在30d 后达到高峰,45d 后会逐渐出现 缓慢下降的趋势。
实际应用中,使用灭活苗进行紧 急接种,对鹅副粘病毒病发病鹅群的保护率达到 83.33%。
对种鹅进行免疫时,应在留种时进行一次,在进入产蛋期的前两周安排第二次免疫,第三 次免疫则需要在进行第二次免疫后三个月进行,保障种鹅在产蛋期的免疫力。
对雏鹅进行免疫时, 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应在13-15日龄后进行首次 免疫,两个月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应当在7日龄后进行首次免疫。
当发生鹅 副黏病毒病时,可对未发病鹅使用灭活苗进行紧 急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