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诊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41
四步触诊一、引言在医学检查中,触诊是一种常用的技术,通过触摸患者身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
四步触诊是医生进行常规体检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四个步骤的触诊,医生可以检查患者的体表、内脏和淋巴结等,从而帮助确定可能的疾病和问题。
二、四步触诊的步骤四步触诊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触诊表面、触诊部位、触诊方法和触诊评估。
2.1 触诊表面触诊表面是指医生进行触诊的部位,一般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和四肢等。
在不同的触诊表面上,医生可以触摸到不同的组织和结构,进而获取不同的信息。
例如,在头部触诊中,医生可以触摸到头皮、颅骨、颌骨等;在胸部触诊中,医生可以触摸到肺部、心脏等。
2.2 触诊部位触诊部位是指医生在进行触诊时所选择的具体部位。
触诊部位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需求来确定。
例如,在评估腹部疾病时,可以选择腹部的不同区域进行触诊,如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等。
2.3 触诊方法触诊方法是指医生在进行触诊时所采用的具体技术。
根据需要,触诊可以分为轻触、深触、蠕动触诊和压痛触诊等。
不同的触诊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例如,轻触可以用于观察皮肤和浅表淋巴结等,而深触和蠕动触诊可以用于触摸内脏器官。
2.4 触诊评估触诊评估是指医生根据触诊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和评估。
触诊评估可以包括触诊的结论和对可能问题的进一步评估。
例如,在触诊腹部时,医生可以触摸到是否有包块、压痛和肿胀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可能的疾病,如胃溃疡、肾结石等。
三、常见的应用四步触诊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
3.1 腹部触诊腹部触诊是四步触诊中的一项重要应用,通过轻触、深触、蠕动触诊和压痛触诊等方法,医生可以触摸到腹部的内脏器官和结构,如肝脏、胆囊、胃、肾脏等,以及判断有无包块、压痛、肿胀等情况。
腹部触诊在诊断腹部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腹痛、肠梗阻、阑尾炎等。
3.2 胸部触诊胸部触诊主要用于评估心脏和肺部等器官的情况。
通过触诊胸部,医生可以触摸到心脏的位置、心脏杂音、心脏搏动等,还可以触摸到肺部的响应、呼吸等情况。
实训-四步触诊及骨骼外测量触诊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践技术,用于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定位异常。
本文档介绍了四步触诊方法及骨骼外测量技术。
四步触诊方法四步触诊是触诊过程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可用于检查腹部器官和表面压痛点。
以下是四步触诊方法的步骤:1. 观察: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注意是否有明显的畸形、红肿或其他异常情况。
2. 平浅触诊:用手掌轻轻触摸患者的相应部位,感受患者的温度、湿度和肌肉张力等。
3. 深浅触诊:采用适量的力度进行触诊,通过手指宣测其软硬程度和患者对触诊的反应。
4. 压痛点触诊:检查特定部位是否有压痛点,通过手指进行压迫,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感。
四步触诊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触诊过程中全面评估患者的腹部器官和相关情况,提供初步的诊断参考。
骨骼外测量技术骨骼外测量是一种通过非接触性测量方法来评估骨骼结构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身体各个部位的测量和评估,如颈椎弯曲度、腰部曲度等。
常用的骨骼外测量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 客观标志点的确定:选择骨骼特定的标志点,以确定测量区域和起点。
2. 测量仪器的准备: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仪器,如体态测量仪或X光测量仪。
3. 测量过程: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测量,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4. 数据记录和分析: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获得相关指标和结论。
骨骼外测量技术可以提供骨骼结构的客观评估,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本文档对四步触诊方法及骨骼外测量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的实训提供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和操作步骤,请参考相关医学教材和指南。
四步触诊的内容及方法1. 任务概述四步触诊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体格检查方法,通过手的触觉来评估患者身体部位的状况。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位置和大小,并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四步触诊主要包括视察、按压、叩击和听诊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2. 视察视察是四步触诊中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外表和身体部位的形态、颜色、肿胀等情况来获取信息。
在视察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外表:包括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
•皮肤:检查皮肤是否有红斑、瘀点等。
•疼痛:观察患者是否有明显疼痛或不适感。
视察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并与正常情况进行对比,以发现异常体征。
3. 按压按压是四步触诊中的第二步,通过手的触感来判断患者身体组织的硬度、弹性和疼痛程度。
按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以感受组织的硬度和弹性。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明显疼痛反应。
•按压时要有节奏、有力度,但不可过于用力,以免造成伤害。
按压时需要遵循医学伦理和操作规范,确保对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 叩击叩击是四步触诊中的第三步,通过敲打身体表面来判断体腔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密度。
叩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叩诊锤敲打身体表面,一般在胸部和腹部进行。
•注意敲打的力度和频率,要保持稳定而有节奏。
•观察敲打产生的声音和震颤,并与正常情况进行对比。
叩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触诊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部积液、肝脾肿大等异常情况。
5. 听诊听诊是四步触诊中的最后一步,通过听取身体内部的声音来判断脏器的功能和异常情况。
听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听诊器放在患者身体部位,如胸部、腹部等。
•通过仔细聆听来判断是否有异常声音,如呼吸音、心脏杂音等。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感。
听诊是一种较为复杂而精细的触诊方法,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听力和专业知识。
6. 总结四步触诊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体格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位置。
触诊的方法及基础知识介绍触诊又称摸诊,通过触、摸、按、压被检查病症,在骨伤科临床上属于重要的检查方法。
肌肉深层必须用中等以上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骨骼损伤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有关触诊的知识。
注意:触摸诊断时力度把握非常重要,非专业医生不可随意触摸患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以手掌或手指直接轻置于体表被查部位,以感触被检查部位的温度高低、有无细震颤或搏动感等,主要用于体表检查。
将右手放在被检查部位,以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进行滑动按摸以触知被检查部位有无触痛或异常感觉。
常用以检查皮下结节、肌肉中的包块、关节腔积液、肿大的表浅淋巴结、胸腹壁的病变等。
检查时除注意手法轻柔外还应观察有无压痛、抵抗感及搏动,如有肿块应注意其大小有与邻近脏器之间的关系等。
运用一手或双手重叠在被检查部位逐渐加压向深层触摸,借以了解被检查部位深部组织及脏器状况。
常用于腹部位检查,了解腹腔及盆腔脏器的病变。
1.滑行触诊法:被检查者应平卧屈膝、放松腹肌平静呼吸,医生以手掌置于腹壁,利用食、中、无名指的掌指运动,向腹部位深层滑动触摸,对被触及的脏器或肿块应做上下左右滑动触摸了解其形态、大小及硬度等。
此法常用于检查胃肠道病变有腹部包块。
2.深插触诊法:以一至三个手指逐渐用力深插被检查部位,以了解有无局限触痛点及反跳痛。
3.双手触诊法:用左手置于被检查部位的背面(腰部)或腔内(阴道、肛门)右手置于腹部进行触摸。
可用于检查肝、脾、肾、子宫等脏器。
4.冲击触诊法:用3-4个并拢的指端,稍用力急促地反复向下冲击被检查局部,通过指端以感触有无浮动的肿块或脏器。
此法用于有大量腹水且伴有脏器肿大或肿块的病人。
因急促冲击下触诊可使腹水暂时移开而较易触知腹水的脏器或肿块。
触疼痛点和压痛部位。
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很难反映出其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必须依靠触诊,并要反复触摸,才能了解清楚。
在触诊时应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会相互转化,应反复触摸,及时把握关键所在,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的治疗。
四步触诊法实验一四步触诊法四步触诊法是产前检查的常用方法,通过四步触诊法可以判定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衔接、子宫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并估计胎儿的大小和羊水量的多少。
胎儿24周以后。
【操作前准备】检查者停用门窗,遮盖屏风,手要温暖;孕妇排便后,站立于检查床上,曝露腹部,双腿略屈外展,腹肌收紧。
前三步触诊时,检查者位于孕妇右侧并面对孕妇头部,第四步触诊时,检查者则面对孕妇足部,动作要轻柔。
1.第一步检查者双手放在子宫底部,先确认子宫底高度,估算宫底高度与孕周与否吻合,再以双手指腹交错轻推,辨别宫底处就是胎体的哪一部分,圆而硬有浮球感的为胎头,阔而软圆形的为胎臂。
2.第二步检查者双手置于子宫两侧,一手固定,另一手深按,两手交替进行。
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各在母体腹壁的哪一侧,平坦饱满者为胎背,高低不平,有结节者为胎儿肢体。
3.第三步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离,放在耻骨联手上方,紧握默氏部,按第一步特点推论默氏就是头还是臂;再左右促进默氏部,以确认与否入盆,能够被促进提示信息未入盆,反之提示信息入盆。
4.第四步两手分别插入先露部两侧,向骨盆入口深按,再一次核对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先露部入盆程度。
实验二骨盆测量骨盆是胎儿娩出的必经通道,其大小、形态和各径线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分娩能否顺利进行。
临床测量骨盆的方法包括骨盆外测量和骨盆内测量。
骨盆外测量可间接反应骨盆的大小和形态,而骨盆内测量可直接反应骨盆的大小、形态,椐此判断头盆是否相称,进而决定胎儿能否经阴道分娩,因此,骨盆测量是产前检查必不可少的项目。
一、骨盆外测量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操作前准备工作】检查者关闭门窗,遮挡屏风,准备骨盆测量器,手要温暖;孕妇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
1.髂棘间径(interspinaldiameter,is)挑丰唐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正常值23~26cm。
2.髂脊间径(intercristaldiameter,ic)体位同上,测量两髂脊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触诊的方法有哪些触诊是一种通过手部接触患者身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和判断疾病的手段。
常见的触诊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基础触诊法:这是最基本的触诊方法,通过手的轻轻接触来感受皮肤温度、湿度和弹性等。
医生可以使用背部、掌心或手指的指腹进行触诊。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了解到皮肤表面的情况,如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湿度是否过多、弹性是否正常等。
2.压痛触诊法:这种触诊方法是通过手指的压迫来评估患者是否有疼痛感。
医生通常会用手指的指尖或指腹轻轻地按压患者的身体部位,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的反应,并记录下来。
这种方法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有炎症或有部位受伤的情况。
3.位置触诊法:这种触诊方法是通过手指的指腹或指尖深入患者体内,触诊到特定的部位或器官。
医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器官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器官表面的情况。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位置触诊法来触诊到患者的肝脏、脾脏、肾脏等。
4.摩擦触诊法:这种触诊方法是通过手的摩擦来感受患者身体表面的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双手的摩擦来感受皮肤的光滑度、硬度和湿润程度等。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正常,以及有无皮肤病变的情况。
5.震颤触诊法:这种触诊方法是通过手的震颤来感受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
医生通常会用手指的指腹轻轻地触诊患者的脉搏或器官,以观察患者的震颤情况。
通过震颤触诊法,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是否有器官功能失调、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
6.滚动触诊法:这种触诊方法是通过手的滚动来感受患者体内的情况。
医生可以用手指的指腹轻轻地滚动在患者的肌肉、骨骼、关节等部位上,以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感、肌肉紧张、关节是否活动自如等情况。
通过滚动触诊法,医生可以了解到关节是否受损、肌肉和骨骼是否正常等。
总之,触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诊断方法,通过触诊医生可以通过手部感受的方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
不同的触诊方法在不同的病情下有不同的应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同时,触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触诊的基本方法
触诊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手触摸身体部位,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健康状况。
触诊的基本方法如下:
1. 前准备:提醒病人脱掉衣服,保持身体暴露,使触诊操作更加方便。
同时,医生需要洗手或戴上手套,以避免传染病。
2. 触诊的位置:医生需要先了解触诊的目的,选择正确的位置进行触诊。
例如,如果要检查肝脏,医生需要在右上腹部进行触诊。
3. 触诊的方式:医生需要用手指轻轻按压和摩擦皮肤,以了解皮肤的组织和状况。
同时,医生还需要用手掌触摸身体部位,以了解身体的温度、硬度和湿度等指标。
4. 触诊的表现:医生需要观察病人在触诊过程中的表现,例如痛感、不适感和反应等。
如果病人有异常的反应,医生需要及时记录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5. 触诊的判断:医生需要根据触诊的结果,判断病人的病情和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触诊仅是一种辅助检查方法,不能替代其他专业的检查手段。
以上是触诊的基本方法,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灵活使用触诊方法,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 1 -。
触诊方法及应用范围触诊是临床医生通过手的触觉来检查患者体表、皮肤及组织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
触诊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四种诊断方法之一,其他三种分别为视诊、听诊和叩诊。
触诊主要通过手指、手掌的触觉感受病变部位的硬、软、凹陷、隆起、温度、湿度等病变特征,通过这样的触觉感受判断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从而获得病因的线索。
触诊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 常规触诊:通过使用手指、手掌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触诊,感知皮肤、组织的硬度、软度、温度、湿度等特征,以及硬性隆起、软性凹陷等病变特征。
常规触诊对诊断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局部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 触觉漂浮法:在进行常规触诊时,医生将手指轻轻触及患者体表,感受患者的温度、湿度、皮肤的光滑与粗糙程度等特征,以及浮肿、红肿、硬麻、痛觉过敏等病变特征。
触觉漂浮法适用于皮肤病、溃疡病、体表肿块等疾病的诊断。
3. 深度触诊:通过手指、手掌的压迫力度感知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硬度、软度、弹性等特征,以及判断病变的边缘、活动度等。
深度触诊适用于胸部、腹部等深部病变的诊断。
4. 表面触诊:将手掌紧贴在患者体表皮肤上,通过多个手指同时感受体表肿块的大小、形态等特征,并对病变作水平推动、垂直推动、轻轻叩击等动作,以了解病变的形态、移动性等特征。
表面触诊广泛应用于皮肤肿瘤、乳腺肿瘤、脾脏增大等疾病的诊断。
5. 触诊学抗肿检查:通过触诊患者体表结节的大小、质地、形态等特征,配合体位、肌肉紧张程度、疼痛等判断病变是否为恶性。
这种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甲状腺癌等肿瘤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触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各个系统及器官的疾病诊断。
下面分系统介绍触诊的应用范围:1. 皮肤:触诊在皮肤科临床常用作为检查皮肤结节、水疱、斑块、潮红等病变的重要方法。
例如使用触诊可以判别患者的皮肤是否光滑,湿度是否正常,颜色是否异常等。
2. 呼吸系统:触诊可以用于诊断胸腔、胸廓等疾病,如触诊胸廓是否异常、呼吸活动度是否受限等。
四步触诊的内容及方法四步触诊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步触诊的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四步触诊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了解患者病史和主要症状。
2. 确定检查部位和目的。
3. 准备好洗手液、手套等消毒用品。
4. 让患者舒适地躺下或坐着,保持放松状态。
二、第一步触诊第一步触诊主要是通过手指轻柔地触摸患者皮肤表面,了解皮肤温度、湿度、光滑程度等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洗手并戴上手套。
2. 从头部开始,轻柔地按压每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等。
3. 注意观察每个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三、第二步触诊第二步触诊主要是通过手指按压深层组织,了解组织硬度、大小和质地等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洗手并戴上手套。
2. 从头部开始,轻柔地按压每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等。
3. 注意观察每个部位的组织硬度、大小和质地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四、第三步触诊第三步触诊主要是通过手指按压深层组织,了解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洗手并戴上手套。
2. 从头部开始,轻柔地按压每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等。
3. 注意观察每个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第四步触诊第四步触诊主要是通过手指按压深层组织,了解器官的质地和敏感度等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洗手并戴上手套。
2. 从头部开始,轻柔地按压每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等。
3. 注意观察每个器官的质地和敏感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六、注意事项在进行四步触诊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2. 记录每个部位的情况,方便后续分析和诊断。
3. 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4.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通过以上四步触诊方法的操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触诊分类及操作方法有哪些触诊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通过手掌、手指或手背的触觉来检查身体的病变或异常。
触诊根据病变的性质及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1. 浅表触诊:主要检查皮肤和浅表器官,如触摸皮肤温度、湿度、纹理以及检查脉搏等。
2. 深部触诊:主要检查深层器官和组织,如肌肉、骨骼、脏器等。
通过掌心或指尖的压力和深度变化,来感知组织的大小、形状、硬度或柔软度等。
3. 区域触诊:按照特定的区域进行触诊,如胸部触诊、腹部触诊、颈部触诊等。
这种触诊方式可以更具体地找出特定区域的异常。
4. 点压触诊:通过用手指的指尖或指腹在特定穴位上进行有节奏的点按,以寻找异常反应或通过刺激促进身体康复。
常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触诊操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为确保双方安全和舒适,医生或操作者需要洗手或戴上无菌手套。
2. 告知患者检查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3.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如必要时请患者更换衣物或穿上袍子。
4. 使用适当的姿势和握法,以支撑手、手指或掌心的柔软触感。
5. 快速触诊:用手掌或手背轻轻地滑过肌肉或器官表面,感受其温度、湿度和纹理等。
观察是否有异常韧带、瘀伤、肿胀等。
6. 深部触诊:通过手指或掌心的压力和深度变化,来感知组织的硬度或柔软度等。
可用于检测肿块、疼痛、器官大小等。
7. 区域触诊:根据具体区域的特征和病史,有针对性地触诊。
例如,腹部触诊分为四个象限和九个区域,按照特定顺序进行触诊。
8. 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感觉反应,观察变化并记录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触诊操作方法可能因具体检查需要和不同医学领域的要求而有所区别。
术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准确、安全和有效地进行触诊检查。
触诊得方法《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一、触诊得方法系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得感觉。
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得健康组织(包括对称得部位)。
根据不同得组织,不同得部位或深浅,采用得方法与力度也不一样。
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得病变必须用中等得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手指触诊法最常用得方法。
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得侧方(如棘突得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得两侧按压寻找。
由于指腹得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得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得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得疼痛。
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与单拇指触诊法: (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就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
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与棘间隙大小得变化等(图2-7)。
图2-7 双拇指触诊法(3)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与解剖位置得异常(图2-8)。
图2-8 单拇指触诊法2.手背触诊法主要用于测定皮肤得温度。
3.双手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关节。
即用一手操纵关节远端得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检查得关节作触诊。
例如,要寻找关节间隙或了解就是否有错位,以操纵关节远端骨骼得手运动远端,则关节间得相对运动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4.肘压触诊法对于深部得病变,需用较大得力量才能刺激或触到病变部位。
因肘压可使力传递较深,故可用肘压法。
例如,腰部深层与臀部深层得病变,可通过肘压法来触之。
5.探棒触诊法对于肌肉丰厚,病变部位较深,面积不大得病变,手指得压力不够,而肘压得面积又太大,不能很好寻找到病灶点或压痛点,此时可以借助探棒(像探针一样,一般用优质木、牛角、塑料制成)来按压探查,以寻找敏感点。
如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层得病变。
6.探针触诊法对更细微而较表浅得病变部位,用指腹侧方探摸面积显得过大,可改用探针或火柴头来按压,以寻找敏感点。
如枕大神经病在枕部可用探针来寻找病变点。
7.组织分层触诊法在组织丰厚,分层多得部位,区分病变在哪一层就是件较困难得事。
触诊时可利用肌纤维得走向来区别。
一般顺着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一般不受较大得刺激;垂直于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感觉到较大得刺激。
例如在背部,表层就是上肢肌,纤维基本上就是横行走向;深层就是竖脊肌,肌纤维就是纵行走向。
手指纵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横行方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在竖脊肌。
二、触诊得要点1.触诊得按压方向应当就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
如腰三横突综合症,按压方向应正好就是横突尖指向得平面。
棱形肌损伤按压得方向就是肩胛骨内缘指向得平面。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得疼痛部位为准。
因为,深部疼痛感觉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体得病痛点,而真正得压痛点却不就是患者平时感觉到得痛点。
患者自己定位就是摸糊得或捉摸不定得。
因此,医生应细心查体,准确判断。
3.触诊时应注意对比检查,以便比较鉴别其异常改变。
即注意对比肌紧张程度、皮肤得温度、皮下结节、条索、硬块等,应与相对称得健康组织对照以助确诊。
4.触诊时要根据手感与病人得反应悉心体会,即根据软组织异常改变得性状与特点,压痛得部位及性质,病人得反应,损伤点在浅层还就是深层等进行定性定位。
再根据自己对解剖得熟悉与丰富得经验,加以综合分析、体会。
最后作出判断:就是新鲜损伤还就是陈旧性损伤;关节就是否发生微小移位,移位得方向与程度,就是否影响到神经、血管等。
5.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时,应注意偏歪棘突得位置、方向与大小。
一般需触摸、比较下述四条线才能判定(注意与先天畸形区别)。
(1)中心轴线:又称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柱中心得想象得一条直线。
(2)棘突侧线:(棘突旁线)通过各棘突侧缘得连接线。
(3)棘突顶线:即每个棘突上、下角得连线,各棘突顶线得连线重叠于或平行于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得矢状面内)。
(4)棘突尖线:就是上位棘突下角尖与下位棘突上角尖间得连线。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与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一般情况下,当棘突偏歪时,其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此处成角而成一曲线,尖线则呈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
椎体发生不同得移位时,棘突则会出现相应得变化。
这些变化可用拇指触诊检查,并与相邻上下棘突相比较。
必要时使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反复对比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个别时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变异者,可酌以顶线为主,与中心轴线相比较。
1.触压痛点即寻找疼痛点与压痛点部位。
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一般很难准确反映病变部位得真实情况,必须依靠医者反复触摸,才能弄清楚。
但要注意一点,并非所有触痛点得部位都就是病变部位,因为,人与人得痛阈不同,有些人很敏感,正常部位在一般作用力得触压下也会很痛。
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反射引起得肌痉挛(放射痛)或内脏有病变而引起特定部位得牵涉痛,这些部位虽然有触痛点,但它不就是原发病灶,也就就是说某一局限性得损害,涉及得范围可能并不局限,而牵涉到其它部位,或沿一定得神经放射,出现多个触痛点,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触压痛点得压力大小要因人、因部位而异。
较敏感得人或部位,用力可轻微;痛阈低得人,用力可大些。
部位深在者用力需较大才能触及。
疼痛与否就是患者反馈给医生得重要信息,有时对诊断来讲也就是重要指征之一,如枕大神经头痛。
触压痛得性质、范围、部位与程度如何,对于诊断就是很重要得。
一般来讲,肌腱、韧带、筋膜在骨得附着点就是高应力集中区,易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因而压痛很明显,以钝痛或剧痛为主;肌肉得疼痛以酸胀痛为主;肌肉得压痛范围较广,而肌腱、韧带止点与骨膜得压痛点则较局限。
另外,触压不单只有痛感,还有酸、胀、麻等感觉,这些也可作为诊断得一项指征。
在初诊时要分清主要痛点与次要痛点。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与次要痛点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必须反复定期摸查,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另外,在临床上,还有浅压痛与深压痛之分。
(1)浅压痛得检查方法:病人站立,不能站立者可俯卧位。
检查时用拇指顺序轻压棘突、棘间韧带与两旁得腰背筋膜、肌肉、椎间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髂腰韧带、骶部背面以及臀部得好发压痛部位,图2-9 颈肩部常见之压痛点当发现压痛点时,即在局部做一记录。
再检查一次,瞧压痛点得位置就是否固定,然后做好记录。
(2)深压痛检查法:立位或俯卧位检查。
使病人椎旁肌肉放松,然后做间接按压、叩打等检查,使力量达到深层组织。
如果病人有明显得压痛,手掌最好避免直接压在痛点上,可在痛点得两旁或痛点得上下两端做间接痛点颤动,这时小关节与椎间关节都有活动。
如果这些部位有病变,则必然有深压痛。
确定压痛点得深浅后,再做各方面活动痛得检查,边检查边分析。
按压检查压痛点时,应同时注意就是否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根据压痛点,结合病史及其她特殊检查,多可查明病变部位。
附:脊柱区常见得压痛点,此对脊柱系统疾病得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见得压痛点如图2-9、2-10及2-11示。
图2-10 背腰部得常见压痛点(1)棘间隙压痛点:即上下棘突之间凹陷处得压痛,主要见于椎间盘突出及棘间韧带损伤(或劳损)等。
(2)棘突压痛点:即在棘突上出现压痛点,多系棘上韧带损伤、棘上滑囊炎。
跌伤或撞击伤时,可见棘突骨折(较前者少见)。
(3)棘突旁压痛点:即在棘突之两侧1、0~1.5cm处压痛,此系脊神经根背侧支受累之故,主要见于椎管内疾患,以发作期颈椎病、椎间盘脱出(或突出)症及肿瘤等多见。
(4)颈肩部压痛点:枕大神经受累时,压痛点位于乳突与枢椎之间,前斜角肌症候群则位于锁骨上窝;肩周炎时多位于肩关节四周及冈上肌等处。
(5)背部压痛点:胸背部纤维织炎时,压痛点多位于胸7~9棘突处;胸椎结核时一般在病椎骨棘突处。
(6)腰肌压痛点:以下方髂嵴之腰肌附着点处为多见,或见于棘突之两侧,并伴有侧向肌张力试验阳性(即向肌张力增加得一侧活动时疼痛加剧,而放松时减轻)。
(7)第3腰椎横突压痛:多因腰椎第3横突肥大致侧后方绕行之神经根(或后支)受压所致。
(8)坐骨神经出口压痛点:相当于环跳穴,如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有粘连、狭窄等病变,则可出现明显之压痛及沿坐骨神经放射痛。
图2-11 腰骶部得常见压痛点(9)骶髂关节压痛点:可双侧或单侧表现压痛征,前者多见于产后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后者以骶髂关节结核及外伤者多见。
(1)臀上神经出口压痛点:位于坐骨神经出口上方2~3c m处,并向骶部放射,多见于局部肌纤维织炎者。
(11)梨状肌压痛点:介于坐骨神经出口及臀上神经之间得横条状压痛点,主因梨状肌纤维织炎或外伤所致,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12)腰三角区压痛点:即第4、5腰椎旁6~8cm处可触及点状压痛或皮肤过敏区,此主要由于腰深筋膜纤维织炎或脂肪脱垂(中年妇女为多见)致末梢神经受卡压所致。
2.触软组织异常改变(1)肌肉:有临床经验得医生,用手指扪摸肌肉,手下可以感觉出肌肉状态得正常或异常。
正常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一定得弹性与生理张力,有静态残余张力存在得肌肉则比较僵硬,弹性差,有时紧张得象琴弦。
痛性痉挛时肌肉紧张,紧张得肌肉外界与周围组织界限泾渭分明,压痛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受累得肌肉丧失了生理弹性,称弛缓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松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肉张力增加,称痉挛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紧张。
如果外伤造成肌肉损伤并纤维化,则肌肉柔韧度差,无弹性,有时可触到条索状得硬结;挛缩得肌肉僵硬,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或有挛缩畸形。
(2)肌腱与韧带:因肌腱与韧带得部位较深,其损伤得部位一般就是在骨膜得附着处,损伤后常出现点状钙化,也有出现整个韧带钙化得,故触压力相对较大,可感觉到结节、钝厚或硬样变,弹性差。
(3)腱鞘与滑囊:触诊时应注意腱鞘特别就是应力高得鞘环状韧带处有无增厚。
损伤性腱鞘炎常有增厚(早期由于肿胀,晚期由于瘢痕增生),可在晚期摸到滑动肌腱上增生得膨体。
增厚部位常有压痛。
化脓性腱鞘炎有积脓时,指腹触诊能测知腱鞘有波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