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腘窝囊肿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92 MB
- 文档页数:12
高手进阶:不一样的腘窝囊肿患者男,40 岁,因左膝关节和小腿背面疼痛数天就诊。
门诊行双膝和双足 CT 检查(图 1),提示未见痛风石沉积。
图 1 双膝关节 CT 检查及重建随后患者行双侧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然而检查中,于左侧腘窝处纵切面可见一条索状低回声(图2),并向下延伸至小腿皮下软组织层深面、腓肠肌层浅面(图3),声像图表现类似浅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
图 2 左侧腘窝处纵切面图 3 小腿背面纵切面。
A:近端,B:远端;GM:腓肠肌改变体位后,于左侧腘窝处横切面可见「逗号征」表现(图4),符合腘窝囊肿。
随之向下扫查至病变远端(达小腿中段水平),证实病变自腘窝内侧向小腿后内下方走行,远端呈梭形变尖,边界欠清(图5),病变内部呈混合回声,实性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病变周围皮下软组织层肿胀,回声增高。
图 4 左侧腘窝处横切面。
CY:腘窝囊肿,箭头示 CY 颈部,向关节深面延伸;GM:腓肠肌,ST:半膜肌肌腱,T:胫骨图 5 小腿背侧病变纵切面宽景成像。
M:病变,GM:腓肠肌基于超声表现并结合临床信息,诊断考虑腘窝囊肿破裂下注所致,伴感染不能完全排除。
临床以超声诊断为依据,收治患者入院。
实验室检查示自身抗体、HLA-B27 抗原等指标阴性,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见升高,CRP、血沉明显升高。
双膝关节 MRI 检查证实了超声所见(图 6)。
重新回顾膝关节 CT 图像,调整窗宽、窗位后发现病变所在(图 7)。
后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图 6 膝关节MRI检查(FS T2序列)图 7 双膝关节 CT 检查(与图 1 为同一横断面)病例讨论腘窝囊肿又称Baker’s 囊肿,为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肌腱之间的滑囊扩张积液所形成(图8),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后者常继发于膝关节炎性或退行性病变,主要见于成年人,囊肿与膝关节腔相通。
单纯的腘窝囊肿一般无症状,可选择保守治疗或介入治疗,经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也具有理想的效果。
4字位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切除(步骤详解)术前MR提示外侧半月板损伤,腘窝囊肿形成详细手术步骤(包你看懂)1、先处理损伤的外侧半月板2、镜子放在前内入路,前外入路放交换棒4字体位,镜头在前内,交换棒在前外4字体位,镜头在前内,交换棒在前外4字体位,镜头在前内,交换棒在前外交换棒从PCL、股骨内髁、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之间的间隙进入后内侧间室3、将镜头交换至后内侧间室,刨除后内侧关节囊(即囊肿内口)在光影处穿刺定位(左膝9点、右膝3点)穿刺针垂直于皮肤刺入,位点正好位于关节囊反折处用尖刀扩大后内侧入路刨除后内侧关节囊后内侧关节囊刨除后显露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两者在屈膝时呈垂直关系镜头可以从腓肠内侧头内侧插入囊肿内,囊内可见淡黄色囊液4、建立双后内入路,彻底切除囊壁镜子监视下,将交换棒放入囊肿内交换棒从后内入路放入囊肿内镜头切换至后内入路,镜下可见囊肿全貌囊肿有分膈第一后内入路监视下穿刺针定位第二后内入路此时也同样是4字体位直血管钳扩大第二后内入路直血管钳扩大第二后内入路血管钳左侧是腓肠肌内侧头,下方是半膜肌双后内入路操作,对囊壁行彻底切除4字体位操作,方便灵活囊肿彻底切除后所见纵形走向是腓肠肌内侧头,横形的是半膜肌腘窝囊肿的解剖心得体会1.腘窝囊肿病例大多数伴有关节内疾病(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关节镜手术在处理囊肿的同时一期可处理关节内病变;2.腘窝囊肿形成的病理基础是位于腓肠肌腱内侧头与半膜肌腱之间的后关节囊反折,类似活瓣,使囊液由关节内进入囊肿内(只进不出),故手术重点要切除后关节囊反折,扩大囊肿内口;3.4字位操作的优势是不需要档板,此时屈膝后囊肿往前靠,更易切除,还可伸屈关节看到不同的视野,操作灵活。
术式发明者。
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
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粉瘤的经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其次是躯干部。
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
往往被诊断为脂肪瘤,纤维瘤等。
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渐增大。
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
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为淡兰色,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
有时在皮肤表面有开口,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
这个开口即通向皮肤表面皮脂腺的开口所在,开口凹陷系导管长度不足所致。
皮脂腺囊肿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但会形成瘢痕,并且易于复发。
皮脂腺囊肿癌变的机会极为罕见。
手术是皮脂腺囊肿唯一的治疗方法。
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
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
如果残留囊壁,则易于复发。
如果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后期再安排手术。
治疗原则1.手术切除:一经确诊后,均应手术将囊肿完整摘除。
2.并发感染者应予口服抗菌药(如增效联磺片、麦迪霉素等)及热敷等抗炎治疗,炎症消退后手术切除。
要听从医生如现要做手术,必须要做,不用担心,用麻药医生有剂量,疤痕大了可以整容。
囊肿药物疗效极差,主要靠手术治疗,但容易复发。
2)腘窝囊肿、腱鞘囊肿1. 腘窝囊肿:早在1829年Dupuytren就提出腘窝囊肿这一病名,1840年Adams首先论述了腘窝囊肿与半膜肌滑囊和膝关节腔相通的关系,1877年助ker发表了对腘窝囊肿的经典性论述,后来一直延续至今。
①临床表现:最常见的腘窝囊肿系膨胀的排肠肌和半膜肌健滑囊,该滑囊经常与后关节囊相通,中年以上临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腘窝囊肿(Bakers囊肿)
腘窝囊肿(popliteal cyst),⼜称Baker‘s囊肿,指腘窝深部滑囊肿⼤或膝关节滑膜囊向后膨出的统称。
属于滑膜囊肿,为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的滑囊积液形成,多与膝关节相通。
名称由来:
早在1829年Dupuytren就提出腘窝囊肿这⼀病名,1840年Adams⾸先论述了腘窝囊肿与半膜肌滑囊和膝关节腔相通的关系,1877年 Baker发表了对腘窝囊肿的经典性论述,后来⼀直延续⾄今。
临床表现:
腘窝囊肿患者可⾃觉腘窝部不适或⾏⾛后酸胀感,触及肿物,有时可⽆⾃觉症状,检查时在腘窝可触及⼀囊性肿物,⼀般⽆压痛,⼤⼩不等。
超声图像:
超声检查腘窝囊肿准确⽆创、准确、⽅便快捷,为⾸选检查⽅法。
⼆维超声表现为腘窝软组织内,关节囊后⽅⼀圆形或椭圆形⽆回声液性暗区,边界清楚,光滑,横切⾯时可见腘窝囊肿⼤多数在深部有蒂与关节腔相通,囊肿可位于腘动、静脉内外侧及正后⽅,内部回声多均匀,部分可见散在强回声光点或光斑,少数可见强回声分隔。
彩⾊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清楚显⽰腘窝囊肿的位置、⼤⼩、边界及有⽆分隔、和腘窝动静脉的⽐邻关系,以及是否压迫静脉引起深静脉⾎栓等重要信息,还可判断囊肿与膝关节腔的关系,为后期的治疗提供指导。
超声新视野特别呈献!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