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3.34 KB
- 文档页数:1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从而培养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要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即善于选择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材料,战时民族工业的西迁,师生共同体验战时民族工业西迁过程中的艰辛、牺牲和顽强、不屈与仇恨,感受强烈的情感震憾和精神升华,树立对国家、民族和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⑵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⑶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的概况⑴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海外华侨也大规模地投资国内。
⑵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⑶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重工业也有增长。
3、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⑴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⑵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如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⑶近代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结束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了。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⑴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年)或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京政府时期)
⑵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投资热情;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如抵制日货);
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最主要原因)
⑶表现: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①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②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江苏南通人,创办大生纱厂)、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南张北周”)、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江苏无锡人,创办保兴无锡面粉厂)等。
(4)特点:
a.发展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缓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与本国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
c.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d.繁荣时期短,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很快萧条下去. (所以称短暂春天,短暂说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的因素是列强的侵略))
(5)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②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③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6)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此时期为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①时间:1927—1936年。
②原因: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c. 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③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④新的发展阻力: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特点:依靠国家权力获取财富)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1)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被日军炮火毁坏或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①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原料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