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9.58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7.(2021湖北卷)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8.(2023浙江卷)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9.(2021重庆卷)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10.(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11.(2023全国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12.(2023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

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

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13.(2021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

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

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

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

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