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围产期常见精神疾病的治疗及管理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重性精神疾病工作计划及管理范本一、引言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及其家庭的负担,需要制定全面而有效的工作计划和管理范本。
二、目标1. 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恢复社会功能;2. 减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次数,推动社区治疗和康复的发展;3. 促进社会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4.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三、工作计划1. 建设和完善社区治疗和康复体系- 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诊断和治疗规范;-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业团队,提供定期的门诊和康复服务;- 开展针对社区医生和社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建立与各级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及时转诊和住院治疗。
2.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 开展重性精神疾病宣传周活动,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社交媒体等途径,向公众普及重性精神疾病的知识和防治方法;- 加强对学校和工作场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广大人群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关注和关爱;- 组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经验分享会和康复故事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患者的康复经历和成功案例。
3.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教育- 组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互助小组,提供情感支持和行为管理的培训;- 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应对疾病的挑战;- 开展康复教育活动,培训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和康复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 强化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问题,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加强对有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患者享有平等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定期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疫情调研,及时掌握和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
2023围产期精神障碍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近年来,围产期精神健康已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关注焦点,许多国家加大了对围产期女性专业精神健康服务的力度。
2023年9月,WHO颁布《围产期精神健康妇幼保健服务指南》,正式把围产期精神健康服务纳入WHO的健康服务范畴。
围产期精神障碍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围产期女性的常见精神问题包括围产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产后精神病等。
出现精神障碍的围产期女性可能会存在自尊水平降低、自残、有自杀意念和伤害孩子的想法,如不及时干预,对孕产妇死亡率及子代新生儿、婴儿、儿童期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
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围产期精神障碍患者的子代具有较高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身体发育不良风险,可能会导致认知/运动/语言功能发育不全、行为障碍和学业成绩不佳。
鉴于围产期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临床医师识别率较低的现状,特组织领域内专家撰写本专家共识。
一、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一项国外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抑郁症在孕早期的发生率7.4%~12.8%.国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围产期抑郁的发生率为3.8%~16.7%;围产期焦虑症的发生率为6.1%~7.7%,强迫症的发生率为1.2%~5.2%;围产期恐惧症的发生率为1.4%~9.1%,社交焦虑症的患病率为2.0%~6.4%;产后精神病的患病率为0.1%~0.2%.围产期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生物学差异、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特别是雌激素、黄体酮、甲状腺激素等对情绪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5-羟色胺的敏感性差异在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
在妊娠晚期、分娩后和新生儿喂养期间,频繁的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改变、负性生活事件也会导致围产期女性情绪不稳定,同时患有慢性病、吸烟、药物滥用、贫困、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在围产期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会极大增加。
二、常见围产期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2.1 围产期抑郁症围产期抑郁症包括产前抑郁症(Prenata1depression)和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常见并发症之一。
2023围产期情绪障碍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本文旨在为2023年围产期情绪障碍筛查与诊治专家提供共识和指导。
围产期情绪障碍是指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出现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产前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
这些疾病对孕妇和产妇的身心健康以及婴儿的发展都有潜在影响,因此及早筛查和诊治是非常重要的。
筛查工具和方法- 筛查对象:所有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的妇女。
- 筛查时间点:妇女可在孕期检查或产后随访时进行筛查。
- 筛查工具:推荐使用症状自评量表,例如EPDS或EPDS-P,作为初步筛查工具。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进一步使用结构化面谈或其他评估工具。
诊断和评估-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诊断。
- 评估内容: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对生活功能的影响、潜在自杀风险等。
也要考虑到孕妇和产妇的个体差异,比如文化和社会背景。
治疗方法- 多学科团队:由精神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治疗提供综合支持。
- 治疗选择: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二者的结合治疗。
- 心理支持: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妇女处理情绪问题和应对困难。
随访和预后- 随访频次: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确定随访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 预后评估:关注妇女情绪健康的恢复情况,以及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本专家共识为围产期情绪障碍的筛查与诊治提供了指导,并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希望这份共识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提高围产期情绪障碍的识别和治疗水平,保障孕妇、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围产期抑郁症概念:围产期抑郁症(peripartum depression,PDN)指得就是孕期(产前抑郁)或/及产后(产后抑郁)或流产后得主要抑郁发作、产期抑郁症得迹象与症状同其她时期发生得抑郁症相似。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发布得《精神失常诊断与统计DSM V手册》将围产期抑郁症归为重度抑郁症得一种,而非一种离散型障碍。
但要产后抑郁症要与产后忧郁区分开,产后忧郁在初产妇中有50%-80%得发生比例。
一般在产后3-5天出现。
可能表现出如下症状:毫无原因得大哭、情绪大幅波动(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感到焦虑。
这些都就是对于新生儿得正常反应。
症状通常会在1—2周内消失,无需治疗。
这些产妇中只有很少得人会真正患上产后抑郁症。
风险因素:导致围产期抑郁症得主要因素有:·个人抑郁史。
这就是诱发孕期抑郁症得最大因素,也很有可能就是产后抑郁症得前兆。
40,41·在怀孕前及孕期内患抑郁症得女性中,近50%得人也会在产后患上抑郁症。
40,42,43·曾经怀孕并患过产后抑郁症。
在患过产后抑郁症得女性中,超过40%得人将会在下一次生产后再次患上产后抑郁症。
44·家族抑郁史。
近50%患过产后抑郁症得女性有家族精神疾病史。
45-47诱发围产期抑郁症得因素包括:·孕期过度焦虑。
·缺乏社会援助:缺乏社交,近期搬过家,家庭贫困,文化或语言障碍等。
·感情问题或家庭冲突。
·近期遭受过挫折(如:亲人或朋友逝世)。
·哺乳焦虑。
·生活/财政压力。
·家庭暴力。
·意外怀孕/对怀孕得矛盾心理。
·婴儿患有疾病或性格暴躁。
·慢性/急性产期疾病、临床表现:PND得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异质性较大,主要分为核心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个方面。
(一)核心症状群主要包括三个症状:情感低落、兴趣与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与活动减少得精力降低。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08.17•【文号】国卫办妇幼发〔2023〕9号•【施行日期】2023.08.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妇幼健康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国卫办妇幼发〔202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要求,进一步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促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我委制定了《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3年8月17日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要求,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改善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我委决定2023-2027年在全国组织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围绕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聚焦提升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促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减少出生缺陷所致婴幼儿死亡及先天残疾,更好满足群众健康孕育的需求。
二、工作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显著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
2024年严重精神障碍方案范本1. 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重大负担。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制定全面的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方案旨在以综合、多策略的方式来解决严重精神障碍问题,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社会融入等各个方面。
2. 预防策略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数量和疾病负担。
因此,我们将加强以下预防措施:2.1 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举办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
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3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和在线咨询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3. 治疗策略3.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确保患者得到适时和有效的治疗。
3.2 加强医生培训和队伍建设:加大对精神健康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3.3 完善药物和治疗指南:建立全面的药物和治疗指南,指导医生进行科学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
3.4 发展新的治疗技术:鼓励和支持精神疾病研究,推动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的开发,提高治疗效果。
4. 康复策略康复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自主生活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我们的康复策略:4.1 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康复团队,提供物理康复、职业康复和心理康复等综合服务。
4.2 建立康复机构和设施:增加康复机构和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供更多康复机会和资源。
4.3 加强康复培训和就业支持:为康复患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5. 社会融入策略社会融入是患者实现全面康复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我们的社会融入策略:5.1 提供社会支持和福利:加大对患者和其家庭的社会支持和福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资源。
5.2 减少就业歧视和包容性雇佣:鼓励和支持企业提供包容性雇佣机会,减少因精神疾病而产生的就业歧视。
孕期服用精神科药物安全性讨论吴远宾前言•精神疾病呈现高发、低龄趋势。
其中,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发年龄段为25~35周岁,这一年龄段正好与女性最佳生育年龄“重合”。
据加拿大1项回顾性调查显示,1989年因服第1代抗精神病药而接受妊娠咨询者占普通咨询群体的2.4%,2001年因服第2代抗精神病药而接受妊娠咨询者为7.5%,较12年前上升了3倍。
•美国每年大约有超过50万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患有精神疾病,其中1/3需要在孕期使用抗精神病药。
妊娠期需用精神科药物•妊娠期最需要考虑使用精神科药物治疗的妇女有以下4类:(1)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而打算近期妊娠生育的妇女;•(2)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已处于妊娠期的妇女;•(3)妊娠期间出现精神异常的妇女;•(4)产后哺乳期出现精神异常的妇女。
胎儿发育阶段•妊娠开始8周的孕体称为胚胎,妊娠9周起称为胎儿。
•胎儿发育阶段可分三部分•早期:胎儿所有的器官将开始发育并运行,此期是胎儿器官发生、发育的关键时期。
•中期:器官的大小和重量增加。
•晚期:有意义的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发育关键期一般是从妊娠后期(尤其是最后3个月)到婴儿早期,这一阶段大脑的发育速度最快,包括各种经元数量接近成年人、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发育、轴突髓鞘形成等,突触的发生以及绝大多数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5一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γ一氨基丁酸能神经递质系统等)的发育在此期尤为迅速,因此很可能成为抗精神病药作用的靶标。
孕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意义•有研究提示,孕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可以控制患者在围产期的病情,对疾病的愈后具有积极意义。
临床研究显示,精神疾病患者若中断治疗,会大大增加疾病的复发风险。
•如果合并妊娠,中断治疗会使病情更加复杂,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会给患者自身带来危害,甚至自杀。
•另外,精神病性障碍疾病本身对胎儿也有不良影响,如精神分裂症会增加围产期死亡、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分娩会并发哪些疾病?*导读:分娩会给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身体上都会对产妇产生很大的影响。
分娩如果不注意也会引发其……分娩会给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身体上都会对产妇产生很大的影响。
分娩如果不注意也会引发其他的疾病,如分娩的疼痛和分娩后产生的精神疾病。
这些,都需要引起患者的注意。
*分娩时:分娩疼痛由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将会贯穿整个分娩过程。
宫缩痛主要在下腹部,有时也发生在两股内侧或脊柱上面。
多数女性感觉到的宫缩痛与月经期痛性痉挛相似,只是更强烈些。
在胎儿即将出世时,由于会阴和外阴部的扩展,产妇还会感到这些部位有烧灼感和强烈的疼痛。
寻找一个舒适的体位,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深呼吸,可以缓解分娩疼痛。
*分娩后精神方面的疾病:产后郁闷产后有半数的妈妈在一段时间经历了轻度的忧郁情绪,称为产后郁闷,它不像产后抑郁症那么严重,可能只持续几小时或几天,然后就消失了。
*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产后3~4天内,出现流泪、不安、伤感、心情抑郁、集中力低下、健忘等症状。
一般具有暂时性,大多都会在1~2天内恢复。
虽然程度或症状有差别,但经历过产后抑郁症的女性非常多。
有的症状很轻微,甚至未察觉到就在短时间内结束了,据统计可占新妈妈的80。
*产褥期精神病产褥期精神病是围产期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该病还有上升的趋势。
产褥期精神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类似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症、神经病症等症状都可以出现,但不管是何种类型,一般都具有突然发病性,症状以意识障碍和幻觉为主,而且病情有多变的特点,也往往因此而致使家属毫无觉察,以致发生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产后其他疾病:产后出血是指产后难以止住的大量出血。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但不太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处理及时就不会危急生命。
子宫过于松弛或者由于长期筋疲力尽的分娩未能紧缩,生产创口过大都有可能发生流血。
子宫扩张过大可能由于多胞胎、胎儿个体大、羊水过多、产妇身体虚弱(如贫血,受惊,或者过度疲劳)所致。
围产期孕产妇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作者:陈娜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9期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围生期妇女焦虑抑郁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2013年3月1日-12月31日选取围生期妇女210例,采用自制调查表与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相结合的问卷表,对调查对象焦虑抑郁状况进行现场测评。
结果:围生期孕妇焦虑、抑郁患病率分别达到7.1%、5.2%,焦虑抑郁共患率达2.9%。
焦虑或抑郁总的患病率15.2%,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初产、家人介意男女与焦虑抑郁率正相关(P0.05)。
结论:围产期孕产妇焦虑及抑郁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尤其对年龄小、初产、家人重男轻女产妇的心理问题需给予更多关注,尽早开展护理干预。
关键词围产期;孕产妇;心理受孕、妊娠、分娩、产褥、哺婴对于妇女是应激反应,都能引起比较复杂的心理变化。
围产期是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重大挑战,心理变化十分剧烈,如护理不当将会影响两代人的身心健康。
为探讨引起孕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对210例孕妇进行了孕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从而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孕期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13年3月1日-12月31日选取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年龄18~45岁,妊娠满28周至产后满1周,能独立完成心理调查问卷填写,并同意参加本次调查的孕产妇。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史;②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③服药抗抑郁、焦虑药物者;④有可能产生心理异常的其他因素者。
研究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①孕产妇基本情况表:其内容包括年龄、户籍、收入、文化程度、孕产史情况等内容;②心理测评问卷: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
问卷是由18个条目组成,可以反映焦虑和抑郁两部分的内容。
各个条目根据被测量者最近的一段时间的感受分为4个等级。
然后分别累加反映焦虑和抑郁的分值。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9]朱月球,张俊梅.自由体位分娩与人文关怀联合应用促进自然分娩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407 1408.[10]黄晓玲,谭惠兴,许雪洁,等.全产程人文关怀式护理对自然分娩产妇心理状态及产程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 究,2018,13(10):19 20.[11]罗婧.对头位难产产妇实施产程护理对其分娩结局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7):18 19.(本文编辑:曾丽琼)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0.19.049工作单位:334000 上饶 江西省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重免办聂文静:女,本科,主管护师收稿日期:2019-01-02全程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模式对妊娠精神分裂症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聂文静摘要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模式对精神分裂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妊娠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行围产期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全程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模式;对比两组的妊娠结局及疾病加重复发率。
结果 研究组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疾病加重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妊娠精神分裂症患者围产期采用全程护理联合家庭延续模式,可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同时改善围产结局,降低疾病加重复发率。
关键词:全程护理;家庭延续模式;妊娠精神分裂患者;围产结局 妊娠是女性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过程,且妊娠会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较强的刺激。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患者要长时间使用抗精神疾病类药物进行治疗[1]。
如果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怀孕,其长时间服用的抗精神疾病类药物就必须立即停止。
在围产期,孕妇因为腹中胎儿体型较大,担心胎儿出生之后能否健康和分娩时疼痛情况,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023围产期常见精神疾病的治疗及管理
围产期精神障碍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可能导致孕产妇及其子代出现不良结局。
《围产期精神障碍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主张综合、全程、分级、多学科协作诊疗,旨在帮助临床一线医生尽早地对围产期女性进行筛查、合理评估、临床诊断,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临床用药。
围产期常见疾病的治疗及管理
1、围产期抑郁
对产后抑郁症(PPD)急性期的治疗建议是抗抑郁药物和社会心理干预相结合。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及其他抗抑郁药物。
2019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将别孕烯醇酮用于治疗PPD43],但我国尚未引进上市。
安非他酮、曲嘤酮、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药物的生育安全性研究较少,妊娠时应避免使用。
若产后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产后精神病患者或有自杀行为,除了抗抑郁药和/或情绪稳定剂外,还需要抗精神病药物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措施取决于疾病的确切性质。
目前,多数妊娠期患者倾向于选用SSRI,但孕早期暴露于SSRI可能会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尤其是帕罗西汀导致的心脏问题)的风险,需慎用。
氟西汀相对安全,有约2/3的专家将氟西汀列为一线药物。
也有专家认为,舍曲林也可以作为首选药
物。
2、围产期焦虑
对围产期妇女焦虑障碍的治疗应该首选对胎儿、婴儿没有损害的心理治疗。
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亟须处理,或者心理治疗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也可以考虑短期药物治疗,如舍曲林、氟西汀等常见的抗抑郁药物。
治疗上一般不推荐将苯二氮草类药物作为单一或辅助治疗,妊娠期苯二氮草类药物的使用与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较高、新生儿头围较小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目前尚缺乏在妊娠期间使用丁螺环酮有效性和风险的相关数据,因此应避免使用。
3、围产期出现的强迫症
与普通强迫症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SSRI治疗有效。
以马来酸氟伏沙明为首选,必要时配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服用药物期间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
4、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PTSD)
对于PPTSD的治疗,应该首选心理治疗。
如果患者有用药指征,如严重
PTSD患者和/或心理治疗无效,或存在抑郁症/自杀共病现象,则优先考虑使用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酥普兰),可以改善焦虑、失眠、过度惊吓、侵入性创伤相关回忆、情感麻木、回避行为等常见症状。
闪回、频繁侵入性创伤可
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嘤等),建议将每个疑似有PTSD的患者转介到当地精神心理科进行评估和治疗。
5、围产期严重精神疾病
A精神分裂症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首选抗精神病药物的单一疗法,通常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暂不推荐第一代抗精神病药(FGA)或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1AI)用于治疗妊娠期的精神分裂症,因为关于该类药物的循证安全数据较少。
如果患者使用FGA效果良好且更换药物存在复发风险,应告知患方风险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药物。
如果患者在使用1AI治疗期间妊娠,考虑1AI在体内的代谢周期较长,停药可能不会立即逆转药物不良反应。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与母乳喂养相容,但氯氮平禁用于母乳喂养。
A双相情感障碍在双相情感障碍中,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添加情绪稳定剂。
由于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可能导致婴儿先天性畸形和神经发育障碍,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
临床上,围产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稳定剂主要考虑锂盐或拉莫三嗪。
低剂量拉莫三嗪(<325mg/d)致畸风险相对较小,在排除禁忌证且征得患方同意的情况下可继续使用。
需要锂盐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排除禁忌证且征得患方同意后使用。
6、酒精及其他物质成瘾病
在妊娠期间,孕妇应禁酒,对于酒精成瘾患者,建议进行专业的戒酒干预。
酒精依赖
且伴有明显戒断症状的母亲可以接受短期苯二氮草类药物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劳拉西泮或地西泮进行治疗。
另外,大麻的使用与后代情绪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吸烟(包括被动吸烟)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嘴唇和嘴巴畸形的发生风险及分娩时产妇出血的发生风险有关,故妊娠期间应减少或禁止使用烟草。
7、围产期睡眠障碍
围产期睡眠障碍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干预、教育干预及生活方式干预等。
其中,心理干预是基于旨在改变认知、态度或情绪并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治疗或疗法;教育干预侧重于为参与者提供实用信息和策略,以改善或支持情绪和睡眠;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一系列干预方法,如瑜伽、按摩、听音乐和饮用各种凉茶。
另外,光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以帮助调节个体的生物节律,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源:陈静,邹涛,赵丹青,等.围产期精神障碍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3.[Epubaheadof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