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域景观营造中的水文化探析——以秦岭北麓西安旅游环线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56.41 KB
- 文档页数:5
No.5May ,2019第5期2019年5月陕西水利Shaanxi Water Resources文章编号:1673-9000(2019)05-0103-03陕西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问题探讨靳楠(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1)[摘要]对陕西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水生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通过“治、保、还、减、护”等综合措施,逐步形成“一屏一河两带百峪千池”的陕西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格局和6项工程措施,为区域水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建议,为实现陕西秦岭北麓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秦岭北麓;水生态现状;水生态建设[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9-03-20[作者简介]靳楠(1988-),男,陕西大荔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工作。
秦岭北麓以秦岭分水岭和渭河为南北边界,以陕西省界为东西边界,形成约1.46万km 2的规划区域,主要涉及西安、宝鸡、渭南三市和西咸新区。
在规划区域内,山丘区面积约8600km 2,占总面积的60%,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平原区面积约6000km 2,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40%。
秦岭北麓河流众多,峪口以上主要峪道108条,水流出峪后汇成58条支流进入平原段,最终形成34条河流汇入渭河。
陕西秦岭北麓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条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也面临着河湖水量亏缺、河湖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
因此本文梳理分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区域水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建议。
1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现状经过几十年的盛世治水,秦岭北麓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水生态环境总体态势较好,特别是在水土流失治理、地下水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改善。
1.1水土流失治理在通过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加快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中国西北地区一处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这里山峦叠嶂,风景优美,是周边城市居民和游客周末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增加,该地区面临着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功能,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功能分区,并进行环境提升,以实现生态休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们可以对秦岭北麓西安段进行生态旅游功能分区。
通过科学合理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为其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我们可以将该地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游乐区、休闲区和农业观光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加强对各区域的管控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保持自然的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我们需要进行环境提升,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护、垃圾分类处理等方式,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景区的环境品质。
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和引导,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减少人为破坏,并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针对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具体措施:一、建立保护区和开发区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游乐区等不同功能区域,通过立法和管理规定来加强对不同区域的管理,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同时合理开发利用部分区域,为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休闲娱乐设施。
二、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水土流失的治理、垃圾的分类和处理等手段,改善景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提升景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同时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改善,确保游客用水安全。
三、加强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制作宣传册、设置环保宣传牌、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等方式,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游客自觉遵守休闲旅游的规范,做到“看景不破景、留迹不留痕”。
并在景区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点,引导游客做好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处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体验,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进行环境提升。
一、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1. 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在该区域内,应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不受到破坏。
2. 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适合进行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活动。
可以规划一些生态步道、观景平台和休息点,方便游客观赏自然景观,并引导游客在此地域内保持环境友好行为。
3. 休闲度假区:在该区域内可以建设一些度假村和休闲农庄,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服务。
这些度假村和农庄应当注重生态环保,配套设施也要与自然风景相融合。
4. 乡村旅游区:适合进行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活动。
在该区域内可以发展一些农业观光园、特色村庄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和当地乡土风情。
二、环境提升1. 生态修复:针对现有的生态问题,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净化等工作。
通过植物的种植、水土保持等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 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对旅游垃圾的管理和处理,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可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置垃圾回收站等措施,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 污水处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当地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可以建设生态湿地、人工湿地等生物净化系统,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净化。
4. 生态宣传教育:加强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环保主题活动、设置环保宣传牌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游客和居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5. 设施提升:进一步提升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观光设施、休息设施等。
从秦河的角度和景的角度分析问题渭河为秦淮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全长106.3公里。
其中关中地区的渭河流域面积562平方公里。
渭河全长138.4公里,流域面积2561平方公里。
是西安市的母亲河,流经城区的主要河道和水库。
秦河自临潼区石砭峪向东蜿蜒23千米,在南关与渭河交汇后流出市区,全长106.3公里。
是西安市的主要河道之一和景观长廊之一。
秦河北起西安市临潼区大寨路与北关路交汇处,南至高新区钟楼与北大街交汇处。
是西安城区主要河道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景观长廊之一,沿岸还建设有滨水公园、游艇码头、湿地公园等景观设施和沿河商业街、小游园等休闲场所。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秦河吧!一、秦河的景观特点1、生态:秦河的生态是指水环境的治理。
秦河从北起高新区南关大桥下游约10公里处是渭河支流--南关水库上游,再从渭河干流汇入渭河,最终流入西安市西部渭河干流,是西安市仅次于北运河、北通泾渭、南至珠江的第二大支流。
2、水环境:渭河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境内,流经西安市临潼区石砭峪水库枢纽下游,在东潼乡分岔出渭河干流。
3、城市景观:主要指沿岸景观功能。
即公园和河道水面的形成。
包括生态休闲区、滨水游览区、休闲度假区、湿地公园、绿道系统等等。
4、旅游功能:沿江两岸景观带分为城市景观带、生态长廊、滨水绿化带三部分:滨水公园:主要建设有森林、草地、人工湿地、沙滩等景点;生态休闲区包括种植湿地、水上游乐区、水生植物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休闲广场、观光游船码头等;城市景观带包括:水岸景观带、滨水休闲带、城市景观带、文化长廊、林带、郊野公园、城市绿道;5、生态景观:包括道路广场景观、滨水绿化景观、河道绿化工程、游船码头、城市阳台、滨水公共服务设施、健身器材、城市照明和景观照明等;滨水景观带包括沿岸绿化带改造、湿地修复、生态修复措施等工程内容;滨水公园包括滨水休闲公园(含小游园及休憩亭)、滨水广场等多种设施和休闲场所;秦河风景区是以水面为主进行景观建设的大型河道整治工程;景观项目主要有沿河商业步行街、滨水活动区、湿地公园与滨水公园市区功能分区和配套设施等;滨水空间布局:有水岸绿化、水环境治理、景观亮化及水体连通等景观项目和景观工程等。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处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内,被誉为“西咸新区的生态后花园”。
这一地区地势起伏,山水相间,生态环境得以保持相对完好,是众多游客和市民进行生态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游客数量的增加,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提升措施。
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和保护,同时合理规划旅游功能区域,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对秦岭北麓西安段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划分,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提升策略,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特点,明确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划分的依据和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升休闲旅游体验。
通过对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规划和完善游客导览服务体系,提高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促进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终旨在通过环境提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的有效管理和提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1.3 意义生态休闲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重要方式,生态休闲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秦岭北麓西安段作为西安市的重要生态旅游资源,其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对于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划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人为开发破坏。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摘要】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而生态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环境提升措施,以实现旅游体验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到。
在生态保护措施方面,我们将强调生态系统保护和植被恢复。
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将提出合理规划和建设旅游设施的重要性。
在宣传推广策略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
结论部分将总结提升旅游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性,并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提出的措施,有望为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区的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做出贡献,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秦岭北麓、西安、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环境提升、生态保护、旅游设施、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岭北麓位于西安市辖区域,是西安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城市绿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和过度利用,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目前,作为西安市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秦岭北麓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和环境提升亟待加强和改善。
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现状和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合理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有效的环境提升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通过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明确旅游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和标准,为区域内生态休闲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水区域作为城市中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如何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成为了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特有的、代表性的民族、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而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既可以突显当地文化特色,又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探讨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旨在启发设计师对于滨水地区的创新和发展。
一、地域文化的意义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所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它不仅代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历史、风俗、信仰等方方面面。
而这些地域文化的元素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融入到城市的滨水区域,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更深层次地感受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离不开景观设计的参与。
滨水区域不再仅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的方式呈现,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力求将具有代表性和传统意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如通过当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和民间故事等,来打造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
这不仅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2. 创新融合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融合。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新型景观。
通过这种创新融合,不仅可以引领当地文化走向现代,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从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案例分析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而苏州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以园林的方式展现。
在设计中,将传统的园林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如借景、假山、水榭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摘要:秦岭北麓地区地形多山丘起伏,自然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本文针对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特点和面临的保护问题,研究了适应性保护模式以及规划策略。
通过对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秦岭北麓保护的重点,包括维护水源地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提升文化遗产价值。
同时,本文提出了相关规划策略,包括建立生态管控体系和开展公众参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秦岭北麓,适应性保护,规划策略,生态管控体系,公众参与一、引言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是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需重点关注的区域。
大自然给予这里丰饶的生态资源,但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北麓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制定适应性保护模式和规划策略势在必行。
二、秦岭北麓的特点和保护需求秦岭北麓地区地势复杂,以山丘地形为主,水系发达、气候适宜,给这里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中,秦岭脉络众多,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珍贵的水源地。
此外,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如秦岭古道等。
为了保护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遗产,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水源地安全:秦岭北麓地区是西安的重要水源地,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为干扰,水质受到了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山水资源,如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区。
2.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了维护秦岭北麓地区丰富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并积极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建立生态修复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3. 提升文化遗产价值:秦岭北麓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如秦岭古道、古建筑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将其与生态保护融合,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