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011版)10问
- 格式:ppt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掌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宽泛应用的过程。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获取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合适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供应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宽泛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立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连续、友善地发展。
它不但要考虑数学自己的特点,更应依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重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责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讲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取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想能力、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取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表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要的数学;--不同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同样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能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办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供应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所有重要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立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饶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考据、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样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拟与记忆,着手实践、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张丹教授在线解读《2011数学课程标准》【第⼆部分】⽹友提问【第⼆部分】⽹友提问南靖-郑美玲(1390509734) 20:40:28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与困惑,下⾯⽼师们可以提出课程标准学习中的困惑,请张丹教授从中选择⼀⾄⼆个解答。
1、实话实说(284316651) 20:13:03张教授,你好!请教⼏个问题。
谢谢!我觉得修订稿表述的更严密、条理更清晰,不会交叉太多,指导性更强些,知识点求降低了些,能⼒要求提⾼。
对修订后的“课标”,本⼈还有不少困惑。
⽐如(1)谈到的“两基”变“四基”问题:在01年的实验稿中,课标第6页总体⽬标第⼀条中不也谈到学⽣要获得“四基”?不明⽩修订稿有何不同?(2)课程设计思路之课程内容中强调要培养的数学素养中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推理能⼒和模型思想、应⽤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名称到内涵都变化不⼩,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整?“模型思想”会不会强调的太⾼?强调的“运算能⼒”与我们之前的运算技能有何区别?(3)思想和⽅法应该是不同的,经常会被绞在⼀起。
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最重要的⼀项要求,但⼩学⽣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如何在⼩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这些基本数学思想,课标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师们如何操作?可能得再深⼊研究才可以做到真正渗透这些基本思想。
2、漳州—陈瑞林(461812946) 20:41:00张教授,您⾟苦了!有关“基本思想”有两点困惑,请教您好吗?第⼀、我们以往所学习的常⽤的⼩学数学思想⽅法是:对应、假设、⽐较、符号化、类⽐、转化、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统计、极限、代换、可逆、化归等思想⽅法。
“数学模型”《辞海》⾥的定义是:根据对研究对象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实践经验,归结成⼀套反映对象某些主要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和具体算法,⽤来描述对象的运动规律。
这套公式和算法称为“数学模型”。
通常我们会把数学模型理解为知识层⾯的内容,修订稿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新提出了“模型思想”,请问:模型是属于知识层⾯的内容还是思想层⾯的内容?第⼆、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法在更⾼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题目:什么
是能量传递?
能量传递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或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系统
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包括机械能、
热能、电能和化学能等。
当一个物体或系统获得能量时,它可以通
过能量传递将该能量传递给其他物体或系统。
能量传递通常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破坏,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可以
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例如通过热传导、辐射、传感或机械传递等。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能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包
括能量是如何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的,以及能量传递的方式和途径。
他们还需要研究如何计算和量化能量传递的量,以及应用这些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能量传递对于理解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现象的
发生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能量传递,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基本
概念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能量传递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或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过程,它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体现。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能量传递的原理和方式,以及计算和应用能量传递的知识。
1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八条教学建议为了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实施英语新课程,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八条教学建议:(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8)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2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实施了十余年,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学理念的误区目前,在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不少教师还是过于强调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过多的知识讲解。
还有一些教师过于强调记忆和背诵的作用,以至于课堂上有大量的脱离语境的记忆活动、缺乏交际意义的操练活动、机械的模仿和背诵活动。
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考试和评价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过于强调对知识记忆情况的检测。
(2)牵强地设计语境和情景现在很多一线教师都能认识到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的需要创设情境。
但是,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不真实或不合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例子。
案例描述:本课的话题是 feeling,主要教学内容是 8个有关情感的词汇:happy, sad, proud, worried, excited, nervous, angry, surprised。
教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听音乐、看图片、表演。
应该说,通过情境来教授形容词是很合理的,但所设计的情境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形容词。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观点及四基四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该侧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点、几何直观、数据剖析观点、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意图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观点,揭露了课程详细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课实践中应该加以充足的关注。
1.数感主假如指对于数与数目,数目关系,运算结果预计等方面的感悟。
成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详细情境中的数目关系。
2.符号意识主假如指能够理解而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目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能够进行运算和推理,此外能够获取一个结论,获取一个结论拥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虑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点主假如指依据物体特点,抽象出的几何图形,依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向和它们的互相地点关系,描绘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假如指利用图形描绘和剖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能够把复杂的数学识题,变得简洁、形象,有助于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展望结果。
几何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侧重要的作用。
5.数据剖析的观点是指: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应该先做检查研究,收集数据,经过剖析做出判断。
领会数据中包含着信息,认识对于相同的数据能够有多种剖析的方法,需要依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合的方法,经过数据剖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相同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需有足够的数据,就能够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剖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依据法例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育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追求合理、简短的运算门路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间,常常使用这样一种思想方式,推理一般包含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百题问答吉林省舒兰市教师进修学校肖万馥1.为什么说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生物科学从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例如,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2.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2)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3.什么是生物科学?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4.生物科学的性质是什么?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5.如何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最能反映汉朝乐府艺术水平的是()。
A.鼓吹乐B.清平乐C.相和歌D.散乐【答案】 C2、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相交于A.头B.足C.手D.背E.胸腹【答案】 A3、属于混声合唱形式的组合是( )A.男高音I、男低音I、男低音ⅡB.男童音、男高音、男低音C.女高音I、女高音Ⅱ、女低音D.男童音、女高音、女低音【答案】 B4、《斗牛士之歌》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片段?()A.《茶花女》B.《卡门》C.《魔笛》D.《唐璜》【答案】 B5、不用钢琴,即可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或看着乐谱即能在意识中再现音乐音响,产生共鸣,此特征描述的是()。
A.情感体验B.即兴创作C.体态律动D.内心听觉【答案】 D6、声部进行不正确的是()。
A.同向进行B.斜向进行C.上行进行D.反向进行【答案】 C7、“胡老师要求学生将本学期听过的演唱会或音乐会门票贴在一张纸上,然后写上简短的观感,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oA.这是老师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应作为评价方式B.这一评价方式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可取C.这是对学生音乐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补充方式D.这是对学生音乐技能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答案】 C8、提出“大音希声”这一音乐美学思想的是()。
A.墨子B.苟子C.庄子D.老子【答案】 D9、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在贝多芬的()交响曲的展开部的末尾,音乐描写“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里站起”。
A.第三B.第五C.第六D.第九【答案】 A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音乐表现”领域的是()A.演唱、演奏B.综合性艺术表演C.识读乐谱D.创作实践【答案】 D11、在大调体系中,哪一级七和弦是大小七和弦( )A.I级B.Ⅱ级C.V级D.Ⅶ级【答案】 C12、“音乐课上,黄老师引导学生分组为《小鸟、小鸟》创编 4 小节二声部节奏型,利用筷子、笔盒、水杯、自制沙铃乐器等物品敲击自编的伴奏节奏,体验其音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