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测度-最新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Investigation1调查■atEJIANGECaⅥ洲2011D125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又缺乏国家优惠政策扶持等不利条件下,在国内率先走上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市场化改革之路。
与此同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成为经济调控的着力点。
产业结构演进根据经济体制、产业政策等冈素分析浙江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上世纪50年代初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同当时的农业社会相适应,呈现出“一三二”的排序特征。
但白1958年以后,浙江的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缓慢,第三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至1978年,浙江的三次产业构成为38.1:43.3:18.7。
呈现出“二一三”的结构特征。
这一阶段的结构演变也与经济理论上的产业结构演浙江三次产业的战略演变>>文,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浙江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明显,产业升级滞后于经济快速成长,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变的一般特征大不相同。
在第一产业比值仍接近40%时,第二产业比值竟高达43.3%,而第i产业比值仅为18.7%,只为第二产业的43.2%。
这一结构特征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以商业与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以排斥所致。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9年):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进入了工业化全面启动时期。
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值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79年至1991年和1992年至1999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的变动上。
在前一阶段,第三产业比值迅速上升,从1979年的16.6%升至1992年的33.4%,升幅达到一倍;在此期间,第二产业比值曾一度下降,但基本上是稳定在45%上下,1980年第二产业比值为46.7%,1990年又降至45.4%。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摘要:本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了关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综合评价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经济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比例,以及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它从两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二是从“量和比例的关系”角度静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性,即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便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
本文中所说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过产业的产值比重而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
本文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定产业结构变动。
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多个产业部门,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构成一组多维向量,两时期所构成的两组向量间的空间夹角θ即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式中:θ即为产业结构向量夹角,即为所求Moore值;Qi t表示第t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Qi t-1表示第t-1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
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越大。
依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1991-2011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θ值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1991年与1992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最大,其θ值分别为0.067和0.069,在这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骤然减小到1994年的0.019,直到1999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左右,在2000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值上升到0.041,到2003年又回落到0.025,此后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到2009年产业结构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其θ值达到了0.044,之后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007。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
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
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一、引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
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
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
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
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目标及对策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柴彭颐内容提要本文从改革开发以来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 对今后25年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及劳动力分布态势进行测算, 分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结合浙江农村实际, 借鉴国际上不同类型国家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提出调整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及其对策。
一、80年代以来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自80年代以来, 浙江省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54. 7亿元, 增加到1995年8655亿元, 年递增率为30. 8%, 其中非农产业产值由62. 1亿元增加到7763. 3亿元, 年递增38. 0%, 农业总产值由92. 7亿元, 增加到891. 7亿元, 年递增率为16. 3%。
1984年到1995年期间, 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人数达421. 2万人, 非农产业的人员从530万人增加到951. 2万人。
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 农业产值的比重相对下降, 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60∶35. 4∶4. 6变为1995年的10. 3∶85. 8∶3. 9。
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轻重关系也由原来的“一二三型”逐步演变为“二一三”型。
然而,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系列涉及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具体反映在:(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协调有关资料表明,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本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比例为:低收入国家为1∶2. 4∶1. 9; 中等收入国家为1∶2∶1. 7; 发达国家为1∶2. 4∶2. 3, 以上一二三产业的增长比例关系是世界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实际过程的客观总结,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农村1980—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第二产业为24. 74%, 第三产业为18. 39%, 而第一产业仅为5. 63%,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的比为1∶4. 6∶3. 2, 1995年, 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为25∶65∶10, 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太低, 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过快, 比重过高。
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目标及对策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柴彭颐内容提要 本文从改革开发以来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 对今后25年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及劳动力分布态势进行测算, 分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结合浙江农村实际, 借鉴国际上不同类型国家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提出调整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及其对策。
一、80年代以来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自80年代以来, 浙江省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54. 7亿元, 增加到1995年8655亿元, 年递增率为30. 8%, 其中非农产业产值由62. 1亿元增加到7763. 3亿元, 年递增38. 0%, 农业总产值由92. 7亿元, 增加到891. 7亿元, 年递增率为16. 3%。
1984年到1995年期间, 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人数达421. 2万人, 非农产业的人员从530万人增加到951. 2万人。
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 农业产值的比重相对下降, 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60∶35. 4∶4. 6变为1995年的10. 3∶85. 8∶3. 9。
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轻重关系也由原来的“一二三型”逐步演变为“二一三”型。
然而,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系列涉及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具体反映在:(一 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协调 有关资料表明,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本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比例为:低收入国家为1∶2. 4∶1. 9;以上一二三产业的增长比例中等收入国家为1∶2∶1. 7; 发达国家为1∶2. 4∶2. 3,关系是世界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实际过程的客观总结,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农村1980—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第二产业为24. 74%, 第三产业为18. 39%, 而第一产业仅为5. 63%,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的比为1∶4. 6∶3. 2, 1995年, 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为25∶65∶10, 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太低, 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过快, 比重过高。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主要受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这几个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多方力量整合后可影响和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演进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凭借其体制优势和地缘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经济强省。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但最近几年来,长三角中浙江以外的发达地区后发优势凸现,浙江省的经济优势减弱,究其根底,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都是由于如今,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银根紧缩、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环境污染成本提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出现造成的,说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增长的“瓶颈”。
因此,需要正确认识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存在,而产业结构则是结构性问题研究的基础。
产业结构高度的不同,规定并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1]。
过去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许多弊端,诸如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等,这些都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浙江尽管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资源瓶颈约束,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线[2]。
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具备如下特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浙江省应该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举措,把推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
大力提升农业;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服务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浙江省产业结构近来的变化趋势及融资需求一.浙江省产业结构近来的变化趋势1.总体情况(1)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在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在上升。
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来看,最近20年内,总体都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从一开始的一、二、三演变为二、一、三,至今为止浙江省产业结构处在二、三、一的水平内。
(2)浙江省产业结构向省外延伸浙江省产业结构向外延伸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浙江企业对外投资日渐增多,在浙江省内一百多家上市公司中,有90%的上市公司对外省有投资行为。
近年来,这些上市公司在外省参股的投资企业数也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浙江省的企业“去本土化”的特征。
另一方面表现为浙江省制造业有向外省转移的特征。
有些企业为了寻求外省的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优势,突破浙江省内的要素制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始让企业转移到外省。
使省内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征,空心化趋势。
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导致了浙江省内的投资的低迷和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明显的对比,使省内的工业增长持续活络和制造业升级缓慢。
但是浙江省产业结构向外延伸,也带来一定良好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向外省转移对浙江省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促进作用。
促进正降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降低资源使用效率。
使原有的资源,土地发挥在更具科技、创新的产业上。
总体来说,浙江省产业结构向外省转移利大于弊。
浙江省产业永远不缺企业加入,在优胜略汰的竞争下,留下来的是更加优秀的企业,这样促使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的向另一个高度发展。
2各产业内部的变化情况(1)第一产业变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业的内部结构来看,粮食作物的比重不断下降,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第一产业的结构来看,农业比重持续下降,渔业稳定上升,林业、牧业均有所上升。
在第一产业的发展上,也越来越适应于市场的趋势。
21世纪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测度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及资源环境消耗。
产业结构理论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到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地方政府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受到学界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城市和产业结构演变互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可以看出,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产业结构演进的“描述”层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演进特征探究,尤其是研究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的论著较少。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运用SSM-Ee-steban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也不多见。
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活跃的前沿省份之一,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的演变态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转优升级是下一步发展“块状经济”转型的关键。
通过构建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指标,运用SSM-Eesteban模型分析法,分别对2001-2013年产业结构水平与特征进行测度,以此探索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态势,既可呈现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未来格局,又能为制定市域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辖11个地级市。
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km2,占全国的1.06%;全省常住人口为5498万人(2013年底),GDP 37 568.5亿元,位居全国第4,在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民营经济带动经济起飞发展,市域经济实力从浙东北向浙西南“层级递减”,表现出鲜明的地带性特征,形成浙东北环杭州湾经济区、温台沿海和浙中城市群3大经济核心区以及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空间格局。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浙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探索“块状经济”发展转型的速度.
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等,部分指标经过复合计算而得。
以2001w2013年为研究时限,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为分析单元,行政区划以2013年为准,GIS底图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中心1:400万浙江分市、县(区)底图。
可以看出,2001年舟山市的相似度指数较低,其他年份的相似度指数均高于0.9,说明各地级市与全省的产业结构几乎完全趋同;从变化空间分异来看,研究期间除金华与宁波两市相似度指数基本稳定外,其他地市均有变化,这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逐渐完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下产业组织规模与技术水平确定、主导
产业选择等方面会逐渐趋同。
另外,2003年以后,浙江经济增长进入加速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逐步壮大,对经济推动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使主导产业同构而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的发展趋势。
并且,资源与消费结构相似、产业生命周期缩短等也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3)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分析。
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变,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由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
2001年第一产业中除金华市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外,其他地市第一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表明这些地市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2001年比较稳定,而2005-2009年呈下降态势,说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间的不均衡程度越来越小;2005-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2013年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偏离度为正值,表明就业产业发展均衡度逐渐提高。
此外,根据就业产业结构偏差系数分析来看,11个地市的区域就业产业结构整体偏离程度较小,同时大部分地市的偏差系数绝对值较小,可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相对平衡。
但2009年以后偏差系数开始增大,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差距在增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研究时段内浙江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总差距在波动平衡中逐渐变大,局部地区两者比例的调整仍然是今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作,如表2所示。
3.3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动态演进
在增长的绝对量方面,杭州市增长量最多,达6419.46亿元,而舟山市增长量最低,仅为731.61亿元。
同时,浙江省11个地市2001-2013年所有产业共享份额N和国内生产总值总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总偏离为正),其中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金华、台州7个城市增长较为迅猛(产业结构总偏离度大于1000亿元);偏离增长总量,按照大小排列依次为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金华市>温州市>台州市>湖州市>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其中杭州市与宁波市增长量突破了3000亿元达到最高,如表3所示。
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所有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P值为正,表明浙江省地市的农业增长率高于全省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和服务业产业结构合理,使11地市产业的GDP增长率高于整个浙江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总转移分量来看,第一、二、三产业中宁波市与杭州市分别以159.61亿元和134.93亿元、1494.17亿元和1316.06亿元、2251.49亿元和1542.33亿元排在前列,说明宁波市和杭州市农业增长水平相对全省而言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杭州市21世纪以来形成的休闲观光农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与发展进程。
而丽水市第一、三产业的总转移分量仅为38.59亿元、212.81亿元,表明农业和服务业增长水平发展较为缓慢;舟山市第二产业总转移分量为全省
最低,仅为268.35亿元,可见其工业增长水平处于相对较低位置,如表4所示。
产业间的差异性可以从结构、比较优势以及专业化等方面来分析。
第一产业中,杭州、宁波、台州、绍兴等市农业结构合理,产业结构发展较快,尤其是杭州市与宁波市以副省级城市消费市场为依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产品精深加T为补充而全而发展,竞争力较强,但杭州市农业较全省而言缺乏比较优势,宁波市农业则相对全省缺乏专业化,使得产业结构带来的优势被抵消,分别导致了8.12亿元和8.15亿元的损失;同时,绍兴市和台州市凭借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产生了101.19亿元和114.61亿元的经济效益,但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低于全省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农业的相对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第二产业来看,全省11个地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位于前4位,共产生4253.37亿元的效益,占第二产业中总增长效益的64.66%,其中宁波市工业产生的效益得益于工业结构合理,并且工业比较优势和专业化贡献率在全省地市中居于首位。
第三产业中,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受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效应而快速增长,服务业产业结构带来的效益分别占全省总增长量的24.23%、17.65%以及13.33%,其中杭州市主要是依靠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带动,而温州市第三产业专业化优势不明显,导致了15.69亿元的增长流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竞争力矛盾较大的第二、三产业
带动,未来产业的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转整优化,进而形成整体发展优势。
4.结论
借助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指标和SSM-Esteban模型分析法,对浙江省2001-2013年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21世纪以来浙江省形成了农业为辅、工业特色明显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
在研究时段内,浙江各地市三次产业产值增量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幅度浙东北大于浙西南各市,增加值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宁波市、杭州市、台州市、绍兴市、嘉兴市;第二产业产值增量最少的是舟山市,而排在前五位的是宁波市、杭州市、绍兴市、温州市、嘉兴市;第三产业产值增量仍是浙东北各市变化较大,排在前五位的是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其均高于1000亿元。
(2)研究期内,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各地级市与全省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加强,特别是2003年代后,浙江经济增长进入加速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依赖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逐步壮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资源与消费结构相似、产业生命周期缩短等使主导产业同构而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的发展态势。
(3)从增长的绝对量来看,研究期间杭州市增长最多而舟山市最低,11个地市所有产业共享份额N与GDP总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农业增长率高于全省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和服务业产业结构合理;从产业间的差异性来看,全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带动,未来产业比较优势与专业化仍需进一步转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