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59.62 KB
- 文档页数:2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
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
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一、引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
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
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
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
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以浙
江省为例
徐旦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22(43)17
【摘要】专业结构必须契合产业结构并根据产业结构发展予以动态调整。
通过2016年、2021年浙江省高职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契合度现状分析发现,浙江省专业大类布点响应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变高,整体结构趋于优化,专业布点契合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但也存在低成本专业大类和热门专业大类重复,专业特色和专业聚集度减弱的现象。
为此,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基于产业链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外部供给;高职院校要激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内部动力,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徐旦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5
【相关文献】
1.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高职一体化视阈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以浙江省为例
2.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3.产业结构
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4.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5.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契合度研究——以唐山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20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姜塍林(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
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
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
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
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
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
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
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
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
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
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
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
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
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
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203船舶企业联合建设船舶工业基地,加快建设港航强省。
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设备、精密测试仪器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建立起具有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征、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装备制造体系。
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形成以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协调发展的格局。
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培育高技术产业,以提高浙江工业的科技水平。
主要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重点发展软件、微电子、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
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海洋生物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积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做强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一方面是加快引进,要重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要把中央大型企业引到浙江来。
中央大型企业52个中有10多个进入了世界500强,如中石化排在17位,中石化、中石油等一年有上万亿销售,电信企业实力也很强,我们招商引资要盯住这些中央大企业集团,积极争取他们到浙江来投资。
然后,引导鼓励以大企业为龙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行业协会、质量标准和品牌营销网络等,把广大中小企业链接起来,提升整体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和重点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制造业比较发达,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一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
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支持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稳步发展农村金融业,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
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
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综合能力,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加快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建设,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推进大通关建设和物流信息化,提升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三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技术设施,积极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发展网络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等行业,提升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四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和节能减排等服务业。
五是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
加大优秀企业和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推动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和重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没有现代农业就难以建立现代的工业和服务业。
浙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农业投入由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转变;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的单一生产功能向农民就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转变。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做强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浙江农业产业就种植面积而言已基本趋向稳定,重点要转向产业内部的升级转型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