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20
浙江调研报告
《浙江调研报告》
一、引言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浙江省的发展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二、经济发展
浙江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
宁波、杭州、温州等地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同时,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科技创新
浙江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杭州、宁波等城市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助力浙江省的科技发展。
四、环境保护
浙江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大气、水污染治理,推动生态修
复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结语
总的来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国相关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环境治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希望未来浙江省能够持续推动各项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杭州市产业结构分析成员:李琴诗张叶琼一、杭州产业结构现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杭州在世人脑海中是风景如画的旅游城市。
在21世纪的今天,杭州呈现出的不仅仅有美丽的旅游名胜,更有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长。
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杭州市GDP 连续17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纵观杭州经济发展轨迹,2011年杭州市GDP比上年增长16.9%,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101370元,突破1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GDP数字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GDP无法反映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目前,杭州多数制造业层次仍比较低,工业技术集约程度不高,还没有真正摆脱粗放型、外延型的增长模式。
所以,杭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即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万美元,确保杭州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实现杭州产业结构的华丽转型。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荷兰经济学家费歇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创。
认为人类经济获得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其生产主要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即广义上的农业。
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
第二产业,其生产活动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加工。
主要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公共事业(煤、电、汽、水)第三产业,是从第一、二产业衍生出来的非物质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房地产、科学、教育、广播电视、公共行政和国防以及其他娱乐、服务等业。
本小组从杭州统计局网站获取资料,以上述分类对杭州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杭州三次产业产值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2011 237 3324 3458 70192011年,杭州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97%,其中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占49%,第三产业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浙江专业调研报告一、引言浙江省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旨在对浙江省的专业领域进行调研,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年的调整和转型。
目前,浙江省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
其中,制造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等行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浙江省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领域,成为全国的互联网产业基地。
三、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快的速度。
根据统计数据,浙江省的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达到了7.6万亿元。
浙江省的经济结构逐渐朝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变。
同时,浙江省也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浙江省的教育水平浙江省在教育方面投入较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浙江省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其中,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声誉。
此外,浙江省也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工业企业提供了一批技术技能人才。
五、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浙江省拥有多个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浙江省的外贸形势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此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浙江省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结论综上所述,浙江省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未来,浙江省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浙江省也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问题的挑战,积极应对,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注:本文纯属虚构,仅用于示例。
)。
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区别和联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等概念。
浙江产业调研报告浙江产业调研报告一、导言浙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浙江省以其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和创新创业的氛围而闻名。
本次报告将对浙江省的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分析。
二、浙江产业概况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以制造业为主力产业。
浙江省拥有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并在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浙江省的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1. 制造业浙江省的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制造业涵盖了纺织、服装、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
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产业以出口为主,广泛影响国际市场。
电子产业则以移动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导,著名的企业有华为、中兴等。
浙江省的化工产业也十分发达,主要集中在杭州和宁波两座城市。
2. 服务业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主要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
浙江省的金融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多家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
浙江省的物流业也十分发达,拥有一批领先的物流企业。
此外,浙江省的旅游业也非常繁荣,具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资源。
三、浙江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浙江省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1. 机遇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临近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另外,浙江省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方面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借助新一代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 挑战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但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挑战。
此外,浙江省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实力,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四、浙江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省产业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建议:1. 创新驱动浙江省应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义乌市产业结构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张旭亮;宁越敏【摘要】2010年义乌市面临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多省及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离不开对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首先,对义乌市三产发展演化及制造业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义乌三产和各行业进行了分析,得出它们的份额分量、偏离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1(025)001【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义乌;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作者】张旭亮;宁越敏【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义乌工商学院,创意发展研究所,浙江,义乌,322000;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金华市下属的县级市。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逐渐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国际化,从一个浙江中部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逐渐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和势力雄厚的全国经济百强县。
义乌发展创造了奇迹,同时也给经典的区域产业发展理论留下不解之谜。
义乌产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有何特殊的发展轨迹?在实施各项城市试点项目时应了解各行业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本文亟需探索的问题。
义乌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义乌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后义乌就逐步走上了小商品交易的城镇发展道路,1982年正式创建义乌小商品市场,该阶段市场的特点为摊位数量少、成交额低、辐射范围小的区域小商品集散地。
1984年义乌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放宽了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办厂的审批政策,简化了登记手续。
义乌全县掀起了经商办厂的热潮,但经商意识明显胜于办厂,使得该阶段义乌县二、三产业急剧上升,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二产业。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调研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4)2.1 总体概况 (6)2.2 分行业分析 (7)2.2.1 电子信息产业 (8)2.2.2 生物医药产业 (10)2.2.3 新材料产业 (11)2.2.4 现代服务业 (13)三、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15)3.1 优势分析 (17)3.1.1 创新能力强 (19)3.1.2 产业链完整 (20)3.1.3 市场机制灵活 (21)3.1.4 政策支持力度大 (22)3.2 挑战分析 (23)3.2.1 核心技术不足 (24)3.2.2 人才短缺问题 (25)3.2.3 环境压力增大 (26)3.2.4 国际竞争加剧 (28)四、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0)4.1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31)4.2 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32)4.3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33)4.4 推动绿色发展 (34)4.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6)五、结论与展望 (38)5.1 调研结论总结 (39)5.2 发展前景展望 (40)一、内容概要本报告主要围绕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报告首先概述了浙江产业集群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分布、发展特色等。
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指出其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现状分析:通过对浙江各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情况。
问题剖析:结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压力等。
案例分析:选取浙江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和案例分析,提出了推动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
浙江省纺织业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浙江省纺织业概况浙江省纺织业历史十分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就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在古代社会开始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浙江省纺织业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浙江的经济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五”以来,轻工纺织行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2010年更是达到42.7%,是浙江省国民经济中税收、出口、就业的重要贡献者。
但是,浙江省纺织业的现有基本状况呈现出“低小散”“脏乱差”、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纺织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浙江经济的发展,而且纺织行业是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所以理应受到社会重视,政府部门要积极地推动浙江省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浙江省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都维持在25000亿元左右,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省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微26072.6亿元,同比增长5.4%。
《2021-2027年中国纺织业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数据显示:纺织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年浙江省纺织业产值为4494.6亿元,同比增长4%。
在纺织服装产业中,我国由于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和较优化的产业资本结构形成了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出的产品位于全球分工和价值链的底端,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浙江省又是中国纺织业主要省份之一。
其中,2019年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4428.9亿元,同比增长4%;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90亿元,同比下降6.8%。
浙江省纺织业企业本身技术水平较低,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首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早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浙江省舟山市产业结构分析作者:夏鑫嫣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16期摘要: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舟山作为海岛城市,产业结构有其地方特色。
本文主要分析了舟山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产业结构特点,对主要产业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化主要产业对策一、产业结构及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各产业之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的总和。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功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之上。
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越合理,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对周边区域产生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就越明显。
各国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演进的,随着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制约并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尽可能地使产业结构趋向最优配置,其本质在于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城市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演化,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就得以进一步升级和优化,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舟山产业结构的演化及其特点(一)舟山概况舟山市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是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
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市域总面积为2.22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占4%,内海海域面积占96%,2011年常住人口为113.7万人。
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是全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全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拥有两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旅游风景区,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之美称。
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
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
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
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浙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浙江省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开始,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重的总和。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主要受到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不同产业的发展。
例如,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或者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而一些新兴产业则有可能得到发展。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往往会诞生一些新的产业,同时也会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
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传统的制造业可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3.政策导向: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也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政策导向不仅会直接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还会通过税收优惠、产业政策扶持等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
例如,政府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产业进行淘汰和整合,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
以下将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
1.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浙江省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传统的轻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如纺织、服装、玩具、钟表等。
然而,这些传统制造业存在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因此,浙江省制造业正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及全国和福建省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资料,用独创的“加权形式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以及浙江省支柱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等。
通过比较分析,相对于全国和福建省来说,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应确定为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同时,加强这些部门的科技含量,以促进相关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而其他的轻工制造业则可作为辅助的行业来加以规划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1979-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
目前,浙江的经济水平已跻身全国各省市先进前列,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喜人。
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支柱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能够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以及需要其提供基础条件的各部门产生强烈的关联作用,诱导新产业崛起,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一、浙江省的产业关联特征和支柱产业确定投入产出法作为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分析基础是:在一定的值域内,某种产品的产出量与相关的投入(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量之间是成线性比例的。
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选取系数大于1的部门,在全部42个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20个。
除了建筑业以及性质比较特殊的废品废料业外,其余的都属于制造业,说明这些制造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是浙江省影响力较为显著的拉动部门。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尚未进入前10位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4,第18位)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3,第19位)对经济总体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部门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全部42个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共有15个。
基础产业则广泛分布于采掘业和能源类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一般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达到了少见的1.04(第14位),这说明金融业对浙江省经济的后向推动作用—2——3—日益突出,进入了基础产业的行列。
在所有按上述方式定义的“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中,有9个产业兼具高影响力系数和高感应度系数的特征(1,1j i γδ>>)。
从整体产业关联性的角度观察问题,可以据此将它们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一类支柱产业(以下称之为“支柱产业Ⅰ”),具体列示如表1。
在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中,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目前还不存在,但浙江经济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依赖性却非常强,表现为感应度系数名列前茅(1.692,第5位)。
由于投入产出分析结构本身的限制,以及影响力与感应度设计和定义方式的原因,在某些特殊场合,它们可能会失效,这时应该避免误用该指标和方法;而在更为一般的场合,它们用于产业关联分析时也会具有某种局限性,这时则应设法适当弥补或改进该指标和方法。
某个总量规模很小的产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系数,并不一定表明它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就真正具有举足轻重的前向牵引作用,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绝对影响力度就应按下述方式衡量:—4— 绝对影响力度=相对影响强度×产出规模据此对指标加以改进,得到“加权形式的影响力系数”和“加权形式的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111n ij ji j n n ij j j i c f c f n γ====∑∑∑ (j =1,2,…,n ) 1*111n ij j j i n nij j i j c f c f n δ====∑∑∑ (i =1,2,…,n ) 其中,j f 为J 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出(或最终使用)。
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计算加权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选出系数大于1的部门。
加权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11个。
加权形式的系数考虑了最终产出(使用)的影响,使得最终产出较大部门的排序更为靠前,最为典型的是建筑业、纺织业和化学工业;加权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16个。
系数大的部门仍然集中于机械设备制造业、原材料、能源等部门,说明这些部门对浙江省经济的后向推动作用较强。
综合观察,建筑业的影响力排名由第7位提升到第1位,感应度由第33位提升到第6位,进入了支柱产业行列,且地位十分显著。
在所考察的42个部门中,有10个部门兼具高影响力系数和高感应度系数的特征(1,1j i γδ**>>)。
从整体产业关联性的角度考察,可以据此将它们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另一类支柱产业(简称“支柱产业Ⅱ”)。
以上,不仅两种方式确定的支柱产业有所不同,而且两者的分析意义也存在区别。
除了相对强度和绝对力度的定义差异外,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基于加权测度所确定的支柱产业侧重于反映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现实状况;而基于简单测度确定的支柱产业,则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预测分析,倘若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尚难确定或有多种可能选择,那么,将各部门的最终产出等量同观也许就不失为一种比较稳健、可取的考量。
根据两类支柱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计算相应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所有部门中占有的影响力或感应度比重,从而综合反映出支柱产业的整体影响力或感应度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用加权影响力和加权感应度作为标准选择—5—出的支柱产业对经济整体的影响力和感应度达到75%左右的绝大比重,这些支柱产业发展决定了当前浙江省经济整体的发展状况和满足最终需求的实际力度。
用简单影响力和简单感应度作为标准选择出的支柱产业对经济整体的影响力和感应度也都超过了60%。
对于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应从上述的支柱产业着手,加强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第一类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惠及民生,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
二、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的横向对比(一)全国支柱产业及其与浙江省的对比浙江省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为了全面分析并找出浙江的支柱产业和经济特色,我们从全国的角度出发,把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与全国平均情况加以对比,以进一步分析浙江的经济特色和支柱产业,旨在为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参照和依据。
1.产业关联度的对比分析—6—在这些部门中,浙江省拥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加权影响力系数4.8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08),化学工业(3.100),纺织业(3.0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54),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期制品业(2.346)。
其中,化学工业和纺织业的优势最大。
这些部门或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制造部门,或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国计民生部门,浙江省应着力加强这些优势。
相对而言,浙江省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15)和建筑业(6.094)。
浙江省特有的优势部门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金属制品业。
浙江省目前比较缺乏的高影响力部门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农林牧渔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
类似地,2007年我国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14个;浙江省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16个,其中的12个部门与全国一致。
在这些部门中,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加权感应度系数是5.910),化学工业(5.169),—7—纺织业(2.639),批发和零售业(1.6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77)。
浙江省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95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729),建筑业(1.67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1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08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30)。
浙江省特有的优势部门为:金属制品业,废品废料,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浙江省目前比较缺乏的高感应度部门为:农林牧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产业关联度的交叉分析和支柱产业对比—8—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各产业进行分类,以社会平均值1为界,得到全国和浙江省的42部门交叉分类情况。
对比浙江省和全国的四类产业部门,可以看出,在A类产业部门(即前述的支柱产业Ⅱ)中,浙江省具有双重比较优势的部门为:化学工业(加权影响力系数和加权感应度系数分别是3.100,5.16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08,1.577);纺织业(3.088,2.639);处于双重比较劣势的部门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1.515,1.045);建筑业(6.094,1.670);具有独特优势的部门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在B类产业部门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是浙江省的优势,但也存着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方面的不足。
在C类产业部门中,既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方面的优势,也存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方面的不足。
3.A类产业部门(支柱产业Ⅱ)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浙江省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A类产业部门(支柱产业Ⅱ)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全国的比较如表8所示。
—10—全国的A类产业部门(支柱产业Ⅱ)9部门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浙江省的分别是39.5%、46.9%。
A类产业部门(支柱产业Ⅱ),无论以浙江为参照还是以全国为参照,浙江省相应产业的增加值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比全国平均水平来得更大,这表明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要大于全国相应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
从部门来看,化学工业,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的增加值贡献率都优于全国相应部门的增加值贡献率,这说明浙江省的支柱产业的集中度更高,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具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