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山西应县木塔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应县木塔简介作文《应县木塔简介》要说这应县木塔,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应县这片土地。
远远地,我就瞧见了那高耸入云的木塔,它就像一位古老而庄重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当我真正走到它的跟前,那种震撼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座木塔,叫做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它建于辽清宁二年,也就是公元 1056 年,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
你瞧它那外观,八角形的平面,五层六檐,看起来端庄大气。
但实际上,它内部还有四个暗层,加起来一共有九层呢!从下往上看,那层层叠叠的屋檐,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美丽极了。
木塔的塔身,全部都是用红松木搭建而成的。
我凑近了仔细看,那些木头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每一根木头之间,都通过榫卯结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没有用一颗铁钉,这简直就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我摸着那粗糙的木头表面,心里不禁感叹,古人是怎么做到让这座木塔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呢?走进木塔里面,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里面的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却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沿着狭窄的楼梯往上爬,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那楼梯有的地方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从这里走过。
爬到第二层的时候,我透过窗户往外看,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房屋尽收眼底。
微风拂过,带来了一阵凉爽,也让我更加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再往上爬,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佛像和壁画。
那些佛像,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祥温和,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仿佛在注视着世间的一切。
而那些壁画,虽然因为岁月的侵蚀已经有些褪色,但是依然能够看出当年的精美。
站在木塔的顶层,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和宁静。
向下俯瞰,整个应县的景色一览无余。
街道上的人们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而这座木塔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听当地的老人说,这座木塔曾经经历过多次地震和战火,但是它都顽强地挺了过来。
应县木塔简介作文应县木塔,又名大雁塔,位于山西应县县城西塔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没有柱子的塔。
应县木塔因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誉为“天下奇塔”、“天下第一流塔”。
应县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是砖石结构的方形基座,高3.60米,上立石碑一通,碑上镌刻着“佛国天宫”四个大字。
基座四面辟有门洞,可供行人出入。
塔身为八角形实心结构,通高约35.5米,共13层。
木塔底层用生铁铸造的八角亭子分隔成10个房间。
上层每层有窗38个,均为木格结构。
各层有斗拱、斗拱的位置、层数、数目和形式完全相同。
塔身每层外壁中部均有一个半圆形的门洞,从上往下看,犹如一个巨大的空心楼体,所以又叫“空心宝塔”。
从外观上看就像一座楼阁式塔。
各层以砖石叠涩出檐,斗拱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屋檐出挑很小;每层均以木柱支撑梁架;各层的檐下均有斗拱承托檐口。
由于斗拱与檐口相衔接处用木柱衔接起来,所以塔的外观是一个方体框架结构。
由于各层屋顶均有斗拱承托梁架和瓦顶(其中屋面为单檐歇山顶),所以又叫“出檐宝塔”。
— 1 —应县木塔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高达14米、直径4米的佛宫寺释迦牟尼佛塔,又名大雁塔。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它是仿照唐代佛宫寺东印度公司所建的那座楼阁式塔修建而成的。
这座塔完全用木结构建造而成,共有13层,塔基为须弥座式,高约10米。
塔内有楼梯可通向塔顶。
关于这座塔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唐代有一位名叫慈恩的法师到应县传教布道。
他在石塔下发现一个石函,函内装有一部《大藏经》和一颗舍利。
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 2 —。
应县木塔的奇妙之旅作文范文在中国的山西省,有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叫做应县。
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木塔,它就是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全木结构塔之一。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应县木塔,感受它的魅力。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的名字叫做“应县释迦塔”,高达67.31米,塔身由多层木结构组成,外形优美,气势雄伟。
走近木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设计。
塔身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造型,层层叠叠,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塔顶的金色宝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
走进木塔,里面的空间宽敞明亮。
塔内有许多木制的楼梯,通向不同的层级。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站在塔的高处,俯瞰整个应县,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
每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座古老的木塔伴奏。
应县木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座木塔的风采。
无论是国内的游客,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都对这座木塔赞不绝口。
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在应县木塔的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比如古老的寺庙和美丽的公园。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享受宁静的时光。
每当夕阳西下,木塔在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除了美丽的风景,应县木塔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每年,县里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参与。
比如,传统的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等,展现了应县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些活动中,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体验到浓厚的地方风情。
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重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古老的建筑,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宣传和保护工作。
通过修缮和维护,木塔的结构得以保存,历史得以延续。
每年,都会有专家和学者来到这里,进行研究和考察,为木塔的保护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方案。
应县木塔简介作文
应县木塔,坐落在我国山西省应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距今已经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它的建造工艺之精巧,技术之复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木塔总共有七层,高为五百一十六米,整个建筑最大高度为七百九十六米。
它每一层都有许多窗口,站在二楼向下看去,就会看见许多美丽的景色。
它建于辽代统和四年(980年),塔的底层用木材建成一间大门,门上有“开”字型雕刻,门内有两个巨大的木雕狮子。
它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八个门。
底层主要是进出房屋用的;第二层主要是放佛像和佛造像用的;第三层主要是放佛像和一些供奉用的东西;第四层主要是放一些桌椅、文房用品等东西;第五层主要是放木椅、木凳等东西;第六层主要是放木塔等东西;第七层主要是放木塔等东西。
—— 1 —1 —。
古建山西|应县木塔:据说它有三颗宝珠护佑,它的独一无二曾让梁思成“喘不过气来”在华北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谣曾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
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随后,梁思成从日本学者的著作中,了解到应县有一座11世纪的木塔,塔内有精美佛像。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如果寻访不到塔,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
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信中附了一元钱,拜托摄影师帮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
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送摄影师一份礼物。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人的实诚这时显露无遗。
应县“白云斋照相馆”摄影师高培华收到这份信,果然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去,大喜过望的梁思成,立即回赠给高培华几件文具。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
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
梁思成后来在《闲谈》一文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Drewb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文章还写道:'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在应县住了7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
有一次,梁思成正在塔尖顶上专心测量,没注意到头顶云层正迅速合拢。
突然,一个惊雷在塔旁爆响,梁思成大吃一惊,险些从塔上落下。
山西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佛塔。
该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六十五点八六米,五个明层、四个暗层总共九层,相当于现在约二十层楼房的高度,总重量约七千四百三十吨.整个木塔共用了五十四种不同形式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楼阁式佛塔,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栱博物馆”.
应县木塔是中国佛塔的一个典型代表,而中国佛塔则是世界塔型建筑物中的瑰宝。
它塔身高大,每层之间距离也较大,塔身每层有木构的门、窗、枋和斗拱等;塔檐上有檩枋、椽子和飞头等仿木构造。
古建筑专家评价,应县木塔完整保存了辽代中国传统高层木结构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突出成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应县木塔历经苍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当地房毁人亡,但它结构牢固,历经900多年却安然无恙.
古往今来,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官员缙绅、文人墨客、佛门弟子登临木塔,眺望应县风景,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不少赞美佳句。
塔上现存五十四面珍贵的匾联,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划苍劲凝重、神韵连贯,为难得的珍品.。
应县木塔:文化瑰宝250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有一座举世瞩目的建筑——应县木塔。
这座木塔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应县木塔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 年)。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这座木塔高达 6731 米,底层直径 3027 米,呈平面八角形。
其外观雄浑壮美,内部结构精巧复杂。
从建筑结构上看,应县木塔的设计巧夺天工。
它采用了筒中筒式结构,将内外两圈柱网通过梁枋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
这种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木塔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而且,木塔的斗拱设计更是精妙绝伦。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在应县木塔中,斗拱的种类多达54 种,堪称中国古建筑斗拱的博物馆。
这些斗拱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起到了装饰的效果,使木塔更加美观大气。
在建筑材料方面,应县木塔全部采用了木材。
这些木材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质地坚硬,耐久性强。
为了保证木材的耐久性,古代工匠们还采用了特殊的防腐处理技术。
尽管历经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应县木塔依然屹立不倒,这充分证明了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和建筑材料选择的精准。
应县木塔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
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塔内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佛教文物,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和发展。
同时,木塔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也体现了辽代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
从塔身上精美的壁画、雕刻,到塔内的佛像造型和布局,都展现了辽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座木塔的建造过程也是一个传奇。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造这样一座高大而复杂的木结构建筑,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然而,古代工匠们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杰作。
他们的精神和创造力,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应县木塔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文化史、宗教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6创意2020/08在对古建筑进行考察时,不仅要看其建筑的结构和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建筑带给受众的审美感知,关注受众的情感体验,这成为衡量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建筑应是实用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古建筑作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其具体的文化传承,包含着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内容[1]。
研究古建筑的设计与审美特征,能够让观者对于建筑的审美感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探究潜藏于古建筑内极为多姿多彩的设计美学思想。
今以应县木塔这个隶属于山西的古建筑为范例,对其所蕴含的古建筑设计美学进行研究。
一、古建筑设计原则中国古代,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在设计方法上既追求其形式的独特性,但总的设计原则又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其他设计思想为辅的相互融合。
古建筑的结构多以木构架为主,应县木塔作为木构架的代表,成为了建筑历史文化的载体。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之时,一般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体现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建筑的主体结构,以其结构的工巧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得古建筑能够具备更高的使用价值及观赏价值。
应县木塔作为如今在中国保存完好的木构塔式建筑,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该塔为稀有的木结构楼阁式塔,整体构架纯用木材,无钉无铆,靠着各种形态各异、功能齐全的斗拱来支撑,而构建木塔的榫卯结构,就是虚实结合在建筑中运用的最佳体现。
卯榫结合,一实一虚,一柔一刚,刚柔相济,不仅极为美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无”思想。
虚实结合的运用使得这座塔整体性极佳,科学合理、设计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堪称“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的评价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木结构建筑史中,至今为止依然存在的典范便是应县木塔,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而言,其相当于一个坐标,拥有极高的价值。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现在木塔周围全都是现代建筑,它独自屹立。
中国古代建筑以取材、造型、结构的鲜明个性,享誉世界。
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峻的木构建筑物,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一位英国朋友告诉我:西方建筑用岩石,而中国建筑用土木。
岩石比土木结实得多,可是经历千百年,遭受雨雪风雹的袭击,雷轰地震的劫难,很多西方的古老建筑毁坏了、倒塌了,而中国的古老建筑却仍然屹立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她曾经长久地伫立在山西雁北原野上,遥望着高耸入云的应县木塔,百思不得其解。
她想了解塔的来历,希望我们帮助她揭开这个奥秘。
我们应当满足她的要求。
塔,起源于印度。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其弟子阿难陀等人将其尸骨活化,意外得到众多“五彩晶莹,击之不破”的“舍利”。
这种神奇现象自然令佛的弟子们顿生崇敬之情。
于是,它们将那些舍利分成八份,瘞埋在释迦摩尼生前主要活动过的八个地方,并聚土为台,作为缅怀和祭拜的标志性纪念建筑。
他们称瘞埋着佛舍利的土石台子为“stūpa”。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
Stūpa这种建筑也随之进入中土。
我们的先人们将stūpa音译为“窣都婆”、“窣堵波”、“私鍮簸”等;意译为“方坟”、“圆冢”、“灵庙”、“高显处”和“功德聚”等。
在东汉时,stūpa的译名多达二十来个。
这么多不同的称谓,自然给佛教活动带来诸多麻烦。
于是,佛经翻译家们就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塔”(或写作“墖”),用来统一stūpa的汉语称谓。
“塔”,这个字造的很有些讲究,它从音义两个方面涵盖了stūpa。
所谓音,是指从其音韵“a”;所谓义,是指偏旁“土”,含封土之下瘞埋“舍利”的意思。
塔这种建筑,最初是由瘞埋佛舍利而创造出来的。
佛舍利有限,而佛塔很多,不可能每座塔下都埋藏着舍利。
按照佛学著作《杂心论》的说法:“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
”可是,一般人谁分得清,大家都统称这类建筑为“塔”。
在我国,塔这种建筑发展到后来,也不专属佛教了。
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创建者是初唐来中国传教的阿拉伯伊斯兰大阿訇阿布·宛葛素。
湖南省零陵永州潇水东岸的回龙塔,是道教徒为“震慑水患”而修建的宝塔。
杭州的雷峰塔是吴越王钱俶因黄妃生子,特意建造的庆贺宝塔。
印度佛塔原本不高,传入中土以后,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将外来佛建筑艺术与本土传统阁楼建造艺术熔于一炉,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楼阁式木构塔。
应县木塔就是典型的多层楼格式木构塔。
应县木塔是崇信佛教的辽道宗命令修建的。
由一个名叫田和尚的人,奉敕化募钱粮,纠集人工,监督修建。
辽清宗二年,公元1056年,木塔竣工。
木塔是宝宫寺,后名佛宫寺的主要建筑,本名“释迦塔”。
从外观上看,塔身八角、五层、六檐,因为底层是重檐,但从内里看,从二层起,每层都有平座夹层,所以实际是九层。
塔的高度,从地面至刹顶(塔尖),67.31米,大约相当26层楼。
整座木塔差不多用了一万立方米木料,是硕大无朋的木构建筑物。
令人赞叹的是,九百多年来,应县木塔经受了无数次大风、暴雨、强地震的考验。
特别是元顺帝年间,强烈的地震连续七日,应州城内殿宇、民房倒塌殆尽,唯独木塔岿然屹立。
20世纪20年代,晋奉军阀战争,木塔被二百多发炮弹和枪弹击中,竟然完好无损,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应县木塔坚固难撼的奥秘,就在于它坚实的基础、科学的造型和绝妙的结构。
它们的设计和施工,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木塔建筑在一个夯土心的、用砖石磊砌的基座上,基座有两层,下层呈方形,上层呈八角形,这样使应力分布比较均匀。
塔身整体成八角形,由底层至顶层,每层面积逐渐收缩,每层的高度逐渐降低,这即增加了稳定性,又造成了曲线美,让人感到整个宝塔,即高峻,又凝重,在雄伟当中不失玲珑。
铸就木塔坚固难撼的关键是它绝妙的结构体系。
从塔的平面图看,在八角形台基座上,最外一圈黑点,是副阶前檐柱(围绕主体而修建的一周外廊,也带屋檐,形成底层重檐),向里,依次为外壁、回廊、内壁和八角塔心室;外壁内的一圈黑点是外槽柱内壁的一圈黑点是内槽柱,内外槽柱转角柱都是双柱。
这是俯视底层的结构,上面各层相应于下层的内外壁,也有内外槽柱。
上层的外槽柱比下层的外槽柱向塔心缩退约半柱径,形成各层外槽柱向内递收的外形轮廓。
上下层的内槽柱都相互对应,在一条直线上。
无论内槽柱还是外槽柱,上层柱子都插在下层柱子头的斗拱上,从纵向看,形成两圈柱子网。
在四个暗层内可以看到,内外槽柱之间,用斜撑、梁和短柱组成四道水平箍,也可以称为平行桁架式圈梁。
两圈柱子网加上四道水平箍,使整个木构框架结合成一体,这跟现代高层建筑所采用的套筒结构相类似,从而使木塔的稳定性很好,增加了抗风抗震能力。
这是应县木塔巍然屹立近千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