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490.53 KB
- 文档页数:6
气候变暖中的政治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吉登斯的气候理论为视
角
马姗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今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如何高效率地应对气候变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政治角度对气候变暖进行考量,依赖实际的国家政策,是遏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
针对气候变暖的现状、成因及其危害,我们可以根据吉登斯的气候理论,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寻求应对措施。
国家作为抑制气候变暖的主导者,应建立完善的应对制度和策略,增强气候政策的“经济敛合”和“政治敛合”;个人作为环境恶化的施加者和直接影响对象,则应树立并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马姗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9
【相关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J], 孟蕾
2.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
[J], 钱长松
3.村民自治制度下的新生农民工政治参与——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为分析视角 [J], 张艳
4.植树造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分析及措施探讨 [J], 苏亚
5.吉登斯结构化社会理论中的生活政治 [J], 陈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中国应对策略第一章:气候变化的背景与应对意义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等人类活动引起,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全球各国均需采取行动,实施减排措施,加速转型为低碳经济,改善环境状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国际合作与气候变化议题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联合国框架公约下的气候变化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开发会议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文件,旨在促进全球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是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文件,旨在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第三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迅速增加。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积极参与,并提交了自己的减排目标。
2014年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三五”清洁能源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同时,中国还推广绿色建筑、养殖、农业等低碳技术和实践。
第四章:未来展望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都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尤其是国际机构和发达国家正在提供更多的技术、资金和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将逐渐得到改善。
结论:气候变化的挑战是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及我国化解对策
毛国旭
【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2)006
【摘要】气候治理问题一直是我国环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气候治理中存在着“吉登斯悖论”,在个人层面、国际层面、国内层面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将“政治敛合”、“经济敛合”融入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力度,凸显国家在气候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有效化解“吉登斯悖论”的途径,以期为我国气候治理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毛国旭
【作者单位】[1]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吉登斯悖论"下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研究 [J], 刘秋生;樊震超;陈翔;张同建
2.我国星级饭店行业服务质量悖论的成因及其化解——以湖南华天酒店集团为例[J], 伍蕾;谢如冰;唐榆茜
3.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及我国对策 [J], 何建坤
4.协商民主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 [J], 冉冉;阎甜
5.我国人口城市化悖论的化解及其经济学分析 [J], 张光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陈潭;李松柏
作者机构: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探索
页码: 62-6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吉登斯悖论”;图景构建程式;国际气候政治图景
摘要: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遭遇"吉登斯悖论"。
"吉登斯悖论"语境下的气候政治难题是阻碍国际气候政治进程的关键因子,在"吉登斯悖论"话语框架内构建国际气候政治图景是气候政治的迫切命题。
构建国际气候政治图景是破解"吉登斯悖论"的先导性步骤,其图景构建程式遵循"基准情形+理论命题+推论判定"的逻辑进程。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剧场演绎并呈现"大国标签与集团谈判、双层博弈与非零和互惠、议题互嵌与政治敛合"的政治景象。
我国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作者:江超颖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6期随着经济竞争加剧,生态破坏的形势骤然加剧,气候变化问题已然成为各国关注的环境问题和政治问题。
吉登斯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中强调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该文在对书中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气候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并从吉登斯的启迪中提出相应的对策。
“这是一部有关噩梦、灾变、和梦想的书。
” 吉登斯在他的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以这样一种灰暗却又不乏希望的开篇来开启这部著作的论述。
吉登斯对气候变化的政治的阐释可谓博大精深。
其在本书中提到的一系列理论和思想至今在学术界,尤其是政治学界影响深远。
通过对国内外两个层面的论述对我们产生了启迪和引导,有助于分析我国的气候变化的政策。
一、《气候变化政治》中要义解读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中,吉登斯创造了“赋权型国家”与“保证型国家”的概念。
吉登斯认为要真正有效地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主要必须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这就需要“保障型国家”来执行,光靠公民社会的推动是绝对不够的。
只要气候变化受到关切,国家必须像一名协调员那样行动起来,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推动政策向前走。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无疑是保证型国家,中国政府是保证型政府,而绝非授权型政府。
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对内政外交有绝对的领导力,政局稳定,政策稳定。
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等大政方针,对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既有涵盖,又有指导意义。
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强大调控力,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既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计划和目标的确定,又便于进行宏观调整和监督。
在气候变化政治上,中国不存在党派之争等问题。
总之,中国的保证型国家类型是特别有利于推行气候变化政治的,这是我们的优势。
二、我国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经济敛合。
所谓经济敛合就是将经济政策和气候政策结合起来,为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的改善,进行经济和技术创新以及为其创造条件。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目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三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适应能力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四、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将采取以下适应策略:一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加强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应对,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五、资金与技术支持为顺利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作者:郇庆治来源:《绿色中国·B》2019年第04期中国是一个处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大国,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因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主动担当全球气候安全责任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中国本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减排举措,将低碳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在新常态下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和驱动力,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
在国际气候变化应对与治理层面上,中国不仅是第一批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及其《京都议定书》(1997年)的国家,还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京都议定书》规定,世界各国都有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但依据其现实与历史的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义务分担上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即所谓的“双规制”原则,而中国不属于必须承担约束性减排责任的“附件I”国家(发达国家与经济转型国家)。
依此,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在2010年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举措。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中的第一个国家方案。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与行动,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末,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尽力促成了《哥本哈根协定》,并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將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