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30°中立位或行患肢皮牵引,两腿间应垫枕头以防患肢内
- 格式:pdf
- 大小:71.33 KB
- 文档页数:2
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健康宣教
---全髋置换术
功能锻炼:
1、术前:卧床休息,注意防止髋内收畸形的发生,因此病人不要侧
卧在健侧。
平卧时,在两大腿之间夹一个枕头,以控制患肢内收。
2、术后:保持髋外展15—30度,穿“丁字”鞋或皮牵引保持足部中
立位;早期(术后1-3天)行患肢肌肉按摩,肌肉收缩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每3个小时活动5分钟;老年患者通常需要在床上活动关节,锻炼股四头肌,增强肌力,才能离开床;每2-3小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形成。
3、一般术后5-7天可在护理人员的陪同指导下扶助行器下地行走,2
周后扶双拐,3月后扶单拐。
出院指导:
1、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股骨骨折、关节过度磨损和关节松动;
2、避免坐矮凳子、下蹲、爬坡,以防止关节脱位;
3、防止下肢过度负重和过度使用关节,控制体重,以免增加关节的
负重,导致关节松动或骨折。
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赵琳等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总结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我院从2009年~2010年间对34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全过程的病情变化观察及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
结果通过对我院34例患者术前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术后康复训练以及出院后指导,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2009年以前的10%降到现在的3%。
结论科学细心的护理、加上病人能及时主动地康复训练,可减少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股骨头、股骨颈以及髋臼表面所有的关节软骨以人造关节替代。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主要针对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的人群,尤其股骨颈骨折是高龄患者常见的髋部损伤。
随着社会老龄化,其发病率日趋增高。
但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效果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体质、病变性质及骨髓与软组织的改变、手术技术等许多因素影响,易引起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心肺功能改变,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
因此为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现将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较成功的护理经验做以下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4例,男11例,女23例;年龄70~79岁21例,80~89岁10例,90~95岁3例,平均76岁。
均并存1~2种以上内科疾病。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4例,全髋关节置换18例,翻修术2例。
2 术前护理2.1 评估手术耐受力高龄患者功能衰退,机体储备能力降低,抵抗力低下,适用力减退,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故骨折手术时,围手术期护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点。
手术前耐受性差,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结合生活能力,对手术耐受力作出评估。
如:在心功能方面,应病情稳定超过6个月,无严重心律失常,可步行上三楼。
高血压患者,BP30s,吹蜡距离>50cm;无咳嗽、咳痰、哮喘、气促;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2 心理护理高龄患者具有认识能力下降,反应性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特点,护理上要做到专心、耐心、热情、负责。
骨牵引保持有效牵引1、保持有效的牵引,颅骨牵引抬高床头15°~30°,下肢牵引抬高床尾15°~30°,以保持有效的反牵引力。
2、确保有效牵引重量,避免砝码接触地面及牵引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不可随意增减。
重量过小,不利于骨折复位或畸形矫正;重量过大,可导致过度牵引,造成骨折不愈合。
3、保持滑车灵活,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防止滑车抵住床尾或床头。
4、患者头部不能抵住床头栏或足板不能接触床尾,以免对抗反牵引力。
5、牵引绳上不能放置物品,以免影响牵引效果。
6、保持有效牵引,不能随意放松牵引。
7、保持牵引钢针两端平衡。
骨牵引注意事项1、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使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为防止患肢外旋,可穿带有横板的防旋鞋。
2、股骨上段骨折行骨牵引时,患肢应尽量外展,患者保持半卧位,有利于骨折对位。
3、胫骨中下段骨折行跟骨牵引时,可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的外角,使踝关节轻度内翻,以利骨折复位。
4、颅骨牵引者不可随意摇头及点头,头颅两侧各放一沙袋固定,侧卧时牵引装置、头颅及脊柱成一直线。
5、牵引针的护理(1)观察针眼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渗液,牵引针口处每天换药一次。
应除去针眼旁边的分泌物和焦痂,以免增加感染。
(2)保持牵引架清洁,每天用乙醇纱擦拭。
(3)发现针眼异常分泌物,报告医生,并取标本送细菌培养。
(4)注意牵引针有无左右偏移,如有偏移,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回,应消毒后调至对称。
若是牵引针反复发生偏移,可用宽胶布粘贴患肢于牵引架上,防止移动。
6、冬季牵引患肢可用袜套保暖。
7、观察患肢的末梢皮温、颜色、感觉、活动是否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肿胀情况,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发症及其护理1、防止褥疮的发生牵引患者卧床时间长、受压部位如枕部、骶尾部、脊柱等骨隆突处部位易发生褥疮,尤其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保持床单干洁、平整、无渣屑,及时更换汗湿或尿湿床单;可让患者卧气垫床,减轻皮肤受压;定时翻身检查,每天用温水床上擦浴1~2次,必要时随时清洗,操作动作轻柔,每周修剪指甲,以免损伤皮肤。
外科护理(医学高级):骨折病人的护理(题库版)1、单选第3腰椎骨折脱位可引起()A.脊髓震荡B.脊髓受压C.脊髓断裂D.脊髓挫裂伤E.马尾神经损伤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江南博哥)第1骶椎下缘。
第2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
2、单选骨盆环单处骨折后采取骨盆兜带悬吊牵引时,正确的护理措施是()A.下肢绝对制动B.悬吊的臀部应接触床面C.定时放下兜带平卧休息D.若兜带移位及时自行调整复位E.兜带应上抵髂骨翼,下达股骨大转子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在保证牵引效果的前提下,下肢应适当进行肌肉舒缩、足部旋转屈伸等活动。
悬吊重量以将臀部抬离床面为宜。
不要随意放下或移动兜带,若兜带移位应报告医师处理而非自行调整。
骨盆兜带的宽度应上抵髂骨翼,下达股骨大转子,依靠骨盆挤压合拢的力量,使耻骨联合分离复位。
3、单选股骨干骨折行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的患儿应不大于()A.1岁B.2岁C.3岁D.4岁E.5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股骨干骨折行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的患儿应不大于3岁。
4、单选患儿,3岁,跌倒时以右手撑地,随后大哭,拒绝他人触碰肘部,被立即送往医院,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
除了X线片外,能够做出骨折诊断的依据是()A.肘后空虚感B.上臂成角畸形C.间接暴力致伤D.右手不敢活动E.肘部剧烈疼痛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畸形是骨折局部特有体征,一旦出现即可诊断骨折。
5、单选单处骨折骨盆环完整者一般卧床时间为()A.1~2周B.3~4周C.2个月D.3个月E.6个月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骨盆环单处骨折时无移位,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3~4周或至症状缓解即可。
6、单选7岁女童,玩耍中跌倒后出现右侧肘部肿胀、疼痛和上臂畸形,被诊断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对其家长的健康教育内容中不妥的是()A.抬高右上肢B.3天后复诊C.固定后即开始右手握拳练习D.若患儿因患肢疼痛、肿胀等原因哭闹应及时就诊E.绷带以不能上下移动为宜正确答案:E7、单选男性,45岁,2小时前骑摩托车翻车致颈部受伤,被紧急送入院救治,确诊为C颈髓损伤。
骨科常见疾病术后体位摆放▲长按识别二维码,优惠报名1.锁骨骨折体位:1、仰卧位:患者去枕仰卧于床上,肩胛区垫枕以使两肩后伸。
2、半卧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不低于心脏水平。
3、站立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注意事项: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离床活动时,加用颈腕吊带悬吊患肢。
2.肱骨骨折体位:取舒适体位,平卧位可于患者肢下垫一软垫,使之与躯干平行,以减轻水肿。
注意事项:避免前屈或后伸。
3.尺桡骨骨折体位: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注意事项: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将患肢悬挂于胸前,勿下垂或随步行而甩动,以免造成复位的骨折再移位。
4.颈椎手术体位:手术完成后搬运患者应当慎重,搬运患者时必须保持脊柱水平位,局部不弯曲,不扭转,动作一致,有专人固定患者头颈部,保持患者头颈部置自然中立位,避免颈部扭转、过屈或过伸。
移至病床后,颈部两侧沙袋固定,防止左右移动。
注意保护伤口,不要压迫手术部位,防止引流管牵拉脱出。
术后6小时可轴性翻身,翻身时应保持头、颈、肩、躯干纵轴一致,翻身时颈背部垫软枕,必须使颈部与躯干保持同一水平面。
术后第二天拔出引流管后,可在颈围保护下,在床上取半卧位,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等不适,逐渐过渡到坐位,然后行床边站立,最后可在护士或家属的搀扶下床边活动及在病室内行走。
5.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体位:术后给平卧位,患者保持15-30度中立位,穿“丁”字鞋,两腿间放置梯形枕,以防患肢外展、内收,放置髋关节脱位。
注意事项:无论搬动患者还是护理操作,协助排尿排便,翻身等患者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侧身后仍保持肢体保持外展15-20度,屈髋10-20度,屈膝45度。
由于手术后病人患肢要求保持一定的功能位置和髋关节的一定角度,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仅翻身于健侧,侧身时间一般为60分钟。
翻身方法:病人术后1-3天最好采取两人翻身法,操作者分别站在病人患侧的床边,1先将病人的双手放于胸前,让病人屈曲健侧膝关节,操作者一人双手分别放至病人的肩和腰部,另一人将双手分别放至病人的臀部和患肢膝部,并让病人健侧下肢配合用力,同时将身体抬起移向患侧床沿,然后让病人稍屈曲健侧膝关节,在两膝间放置2-3个枕头,高度以病人双侧的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5厘米,操作者一人双手分别放至病人的肩和腰部,另一人双手分别放置臀部和患肢膝部同时将病人翻向健侧,将患肢置于两膝间的枕头上,保持患肢呈展15-20度、屈髋10-20度、屈膝45度,然后在病人的背部垫一软枕,胸前放一软枕置上肢,注意保持病人的舒适。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作者:时贞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259- 0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替代,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期治疗的有效方法,它有效的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组80例手术,男,45例,女,35例,年龄62—90岁,手术原因: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老年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等,出院随访2-5年,髋关节功能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1 术前护理1.1 术前准备:术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戒烟酒,练习床上大小便及使用拐杖,备血,术前洗澡,备皮,禁食10小时,宣教术后体位及注意事项。
1.2 治疗合并疾病,提高手术耐受力。
患者入院后积极协助医生进行全身检查,及时发现、治疗并发症,提高手术耐受力。
1.3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该手术的优点、方法和成功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术后护理2.1 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尿量在每小时60ml以上。
2.2 患肢护理:2.2.1 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穿钉子鞋,两腿之间置一枕头,避免向患侧翻身,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
术后48小时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循。
2.2.2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记录。
一般正常引流液50-250ml/d,引流持续至术后2-3天,如果因流量小于50ml/24h则可拔管。
2.2.3 预防肺栓塞:肺栓塞是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以预防为主,可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补充足够的液体量,术后即可进行肢体的被动足背伸跖屈运动及被动向心性按摩。
2.2.4 预防感染: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术后房间空气消毒每日两次,观察体温,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下肢牵引患者更换床单护理程序及高危环节预防处理流程老年股骨颈骨折牵引术后护理1.牵引术后的护理:(1)注意保持伤肢正确的功能位置,伤肢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
(2)保持牵引的效能,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常,滑轮和牵引架是否松脱,牵引线与大腿是否在同一轴线上,牵引锤是否脱落,足底有无抵着床尾,致使牵引无效。
治疗期间应做到“三不”,即不盘腿、不负重、不侧卧。
(3)防止牵引针孔感染,注意牵引针有否滑动,观察针孔处皮肤有无发红、疼痛、渗出等,每日用75%酒精滴孔两次,并随时保持针孔处皮肤及敷料的清洁干燥。
(4)行皮牵引的应随时注意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定期检查胶布边沿皮肤有无发红或破溃。
(5)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观察伤肢末梢皮肤有无出现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
2.伤肢功能锻炼:骨折早期: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断端不稳定,应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及足趾的伸屈运动,并逐渐活动踝关节膝关节;中期:局部疼痛消失,肿胀基本消退,骨折断端初步稳定,骨痂开始生长,可指导患者做引体向上运动,膝关节伸屈拉牵引锤运动,以及髋、膝、踝关节间的协同运动,折除牵引后,根据医嘱扶双拐做患肢不负重锻炼;后期:局部软组织已恢复正常,骨折部有大量骨痂生长,断端较稳定,可下床用双拐患肢逐渐负重,待骨折进入骨化塑形期,骨折达临床愈合,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由双拐改成单拐或酌情弃拐步行。
但练功时应循序渐进,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应以不加剧疼痛、病人尚能忍受为度,同时要保证病人安全。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1 心理康复指导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训练。
本组病例患者均饱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且希望“刀到病除”,故手术前后较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
骨科特殊体位及护理措施摘要】体位护理贯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整个过程,骨科几种特殊体位及护理措施,提示护理中应针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要结合人体力学要求。
避免剪切应力或旋转应力的产生,达到省力,防止损伤及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骨科体位护理骨科病人多数卧床时间长,常需身体的某部位的固定制动,活动受限;脊柱疾患者潜在继续损伤危险,甚至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因此骨科的体位护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如何为特殊体位病人提供既舒适、安全、省力,又保证其生理与治疗要求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目前待于进一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就这个问题,在积累长期护理工作经验及结合人体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护理措施,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为我科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提供了帮助。
现将此内容介绍如下。
1 脊柱损伤病人的特殊体位和护理措施;适于脊柱骨折、脱位、肿瘤及脊柱手术后的病人。
1.1 颈柱损伤1.1.1 体位:应平卧于硬板床上,保持头颈中立、平直位,防止向任何方向弯曲的原则,应用一薄枕理平后垫于肩、颈、头下,必要时左右各放一砂袋或颈围制动,围颈围者颈下的枕垫应理凹使之悬空,防止患部受压,以平仰卧位,左右侧卧交替,q2h1次。
1.1.2 翻身法:有条件由1个护士配1个助手操作,无条件由1个护士操作即可。
方法是先将患者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膝屈曲并翻向操作者近侧,操作者身体贴于床缘,两脚前后分开,一手插入枕垫下。
手腕、前臂横置于患者枕、肩部,另一手放于患者臀部,以颈部为轴,协同翻转至近侧,尽量让病人向前倾,然后用3个枕垫分别垫于头、肩部的枕垫后,腰骶部及两膝之间,再作局部调整至病人感到舒适。
若有助手,可站操作者对侧,辅以臀部的翻转及协助垫枕。
恢复平卧时,先将患者两腿伸直放平,取出腰骶及膝部枕垫,操作者站在患者背侧,手插入枕下扶住头肩部,缓缓取走支撑在后的枕垫,将病人身体放平。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变或不适应暂停操作,颈柱手术要避免颈部受压,曾有一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由于护理的疏忽,家属不适当的加枕后,病人出现一侧上肢麻木,酸痛,CT示对侧椎板“活页”处塌陷骨折,出现“再关门”现现象,结果行第二次手术,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