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布鲁氏菌病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该病也叫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
2、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次之。
传播途径:(一)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在接触病畜、污染物等过程容易经皮肤黏膜感染。
(二)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等。
(三)经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吸入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动物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
人感染后表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低热)、多汗、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4、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与人之间能传染吗?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养殖、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布病一般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
5、布病的病程和愈后如何?动物感染后,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感染后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病程3-12个月者居多。
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
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持续数十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劳动能力。
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
6、怎样预防布病?(一)杜绝传染源的输入。
购买有畜牧兽医部门检疫合格证的动物进行养殖。
(二)加强管理,健康养殖。
定期对圈舍消毒,动物饲养过程中饲喂健康的饲料和饮水。
(三)加强检疫检测。
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布病检测工作,发现阳性动物按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处理。
(四)健康饮食。
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布病防护措施
布病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另外也可以通过接触病畜、人畜共居等途径传播,因此需要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和蜱虫。
2. 防蜱措施:在进入可能存在蜱虫的环境时,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和防蜱鞋袜,并使用防蜱剂进行喷洒,以减少叮咬。
3. 消灭蜱虫: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草地、树林等潮湿的地方,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减少蜱虫数量。
4. 隔离病畜:对于感染布病的动物,应尽快隔离,并配合兽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5.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外出时避免进入野外草地和树林等可能存在蜱虫的地方,尽量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使用防蜱剂进行喷洒。
回家后及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叮咬,并将蜱虫正确取出。
6. 定期体检:对于居住在布病高发地区的人群,可以定期进行布病相关的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布病感染。
7.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蟑螂、老鼠等可能携带布病病原体的害虫。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单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发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映性疾病。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是一种严峻危害广大牧民的疾病。
一旦发病应及时医治,避免转为慢病,而终身不愈。
二、布病患者有哪些要紧临床表现发烧(不规那么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
三、如何预防布病一、我国布病防治的方法在技术方法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方法”,人世抓好“三早”,即早发觉、早医治、早处置。
饲养放牧人员增强个人防护。
其他人员减少到家畜活动场所。
二、在疫区内检疫出的布病畜应如何处置疫区内各类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畜一概不准外出,原那么上一概屠宰做无害化处置。
3、健康家畜如何办?预防布病利用S2菌苗口服法接种。
饲养户可自行购买接种。
4、布病家畜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应如何消毒?被布病家畜流产的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侵透垫草和地面。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服和其他物品,除上述方式外,被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儿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新洁尔灭溶液或二氯异氰脲钠水剂等消毒。
五、为预防布病应如何增强家畜的治理和个人防护?治理好家畜,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饲养家畜要圈养,集体或统一放牧:二是人畜分居,不管是畜仍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居室内饲养。
在产羔羊季节万万不要把幼畜放在人居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三是建产羔室,饲养家畜的单位,其中包括养畜专业户,应成立产羔室,在室内产羔接羔,产羔室内应备有防护服、像胶手套、消毒液、香皂、面盆、毛巾等。
2021年7月预防艾滋病你们了解艾滋病吗?明白艾滋病的危害吗?知识如何预防和操纵它们吗?在这篇简短的健康教育处方中,咱们将向你们传递有关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使你们牢牢把握这些知识和技术,提高自我爱惜能力,你们是预防和操纵艾滋病的主力军,希望你们在尔后的生活中保重自己,增强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健康的建设者。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措施包括:
1.管理并监测病畜。
如果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可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出病畜给予治疗,必要时捕杀。
2.要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水源的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人畜分离。
对于家畜的肉制品一定要加热,煮熟了之后再吃,来自疫区的皮毛要达到灭菌后再应用。
3.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如兽医、畜牧养殖人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现有的疫苗接种有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的保护效果较好。
布病宣传内容一、什么是布病?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
二、布病的传染源有哪些?布病的传染源包括患病或带菌的动物,如羊、牛、猪、狗等,以及带菌的牛、羊的皮毛、乳汁等。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或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此外,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尘埃、气溶胶等,以及接生过程中未做好防护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如何预防布病?1. 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布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如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2. 动物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和治疗,避免带菌动物进入市场。
3. 接生时的防护:接生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4. 免疫接种: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五、发现布病患者怎么办?发现布病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接触过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疑似感染者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观察,以预防疫情扩散。
六、治疗布病的方法有哪些?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等。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足量、足程、联合用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病情。
七、如何提高公众对布病的防范意识?1. 加强对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 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3. 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和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和监测,发现患病动物及时处理。
4. 在接生等高风险作业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5.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五、如何预防布病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2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3防止经粘膜感染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已被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二、布病传染源有哪些?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啮齿类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三、患病动物有哪些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生殖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严重病例可引起不育。
患畜常发生腕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
有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尤其是后肢多发。
四、布病有哪些危害?对畜牧业危害。
畜间布病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其直接损失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母畜不孕、流产、产死胎,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心理,不敢或拒绝食用畜产品进而阻碍畜牧产业发展。
对人类健康危害。
畜间布病可以通过动物原性食品、传播媒介、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途径传给人类,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五、如何预防控制布病?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必须要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隔离时间一般为45天。
3、注意个人防护。
饲喂牛羊、接羔、挤奶、清扫圈舍时必须穿工作服,佩戴乳胶手套、口罩等有效防护设备。
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
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五、如何预防布病?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
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
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
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
(2)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
(3)防止经粘膜感染
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
喝生水。
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
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