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5.90 KB
- 文档页数:2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已被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二、布病传染源有哪些?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啮齿类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三、患病动物有哪些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生殖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严重病例可引起不育。
患畜常发生腕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
有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尤其是后肢多发。
四、布病有哪些危害?对畜牧业危害。
畜间布病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其直接损失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母畜不孕、流产、产死胎,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心理,不敢或拒绝食用畜产品进而阻碍畜牧产业发展。
对人类健康危害。
畜间布病可以通过动物原性食品、传播媒介、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途径传给人类,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五、如何预防控制布病?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必须要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隔离时间一般为45天。
3、注意个人防护。
饲喂牛羊、接羔、挤奶、清扫圈舍时必须穿工作服,佩戴乳胶手套、口罩等有效防护设备。
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饮用不经过消毒的生奶或奶制品、接触感染物体等。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知识:
1. 饮食安全:使用新鲜、煮沸或消毒处理过的奶制品,尤其是生奶或未经加热处理的奶制品可能携带布鲁氏菌。
同时,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肉类,特别是从受感染的动物获取的肉类。
2. 动物接触:减少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接触产生流产、死胎或早产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通常有更高的布鲁氏菌感染风险。
3. 监管兽医卫生:畜牧业者和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和接触动物时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比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4. 预防接种: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疫苗是存在的,并且对于高度暴露于风险环境的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农民等,建议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5. 安全操作:在进行兽医和农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比如保持工作区域的干净和卫生,避免被体液或血液等污染物接触。
6. 早期治疗:如果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
传播和严重后果。
7.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和相关职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公众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汇报人:日期:•布病概述与危害•布病预防措施•布病治疗方法目录•布病预防与控制策略建议•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未来布病防治工作展望与建议01布病概述与危害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布病定义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水传播。
传播途径布病定义及传播途径布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状。
布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患者可能出现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情况,甚至导致不孕不育、丧失劳动能力等。
临床表现与危害危害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治疗布病患者,有助于控制疫情的传播。
控制疫情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布病的防治工作,可以保护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有效控制布病的传播,有助于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030201防治布病的重要性02布病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布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布病防治宣传册、海报、宣传片等,向公众发放,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防范意识。
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传染源建立养殖档案对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记录养殖品种、数量、免疫接种等信息,便于追溯和管理。
实施检疫和免疫接种对养殖动物实施检疫和免疫接种,确保动物健康,减少传染源。
规范养殖行为加强养殖场(户)的监管,规范养殖行为,防止动物粪便、尿液等污染环境,减少布病传播途径。
隔离治疗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接触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
定期检测对养殖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动物,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隔离治疗。
定期检测与隔离治疗03布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法:布病患者通常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
contents •布病概述•布病防治知识•布病疫苗•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布病防治宣传教育•布病防治案例分析目录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侵袭力,可引起人类急性或慢性感染。
布病的定义布病的传播途径030201对人类的危害对动物的危害布病的危害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避免与感染布病的家畜接触,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制品和水产品等,以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治疗措施及时就医规范治疗辅助治疗定期复查布鲁氏菌病疫苗(Brucellosis vaccine)是一种预防布鲁氏菌病的疫苗,包括全细胞(walled)和无细胞(acellular)两种类型。
全细胞疫苗由布鲁氏菌培养液灭活后制成,含有细菌的所有成分,包括脂多糖(LPS)和蛋白质等。
无细胞疫苗仅由细菌的蛋白质成分制成,不含脂多糖。
布病疫苗的种类布病疫苗的接种对象布鲁氏菌病疫苗通常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如畜牧养殖者、屠宰场工人、兽医等。
对于与动物接触频繁的职业人群,如兽医、畜牧养殖者、屠宰场工人等,建议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以预防感染。
另外,对于有动物接触史的普通人,也可以考虑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布病疫苗的接种程序国家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布病为乙类传染病,须及时上报并积极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定期召开布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国家布病防治计划。
建立国家级布病监测网络,定期发布布病疫情及防治信息。
地方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布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设立地方布病防治专业机构或指定定点医院,负责治疗患者的医疗机构须具备相应诊疗条件。
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布病防治法规,定期开展宣传教育。
企业布病防治责任与义务企业应当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避免接触感企业应当建立布病防治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布病防治1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23布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引导大众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布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简称布病)。
布鲁氏菌病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 3%的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就可将其杀灭。
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的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食品中可生存数周到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二、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马、狗、鼠、家兔、猫等。
目前在我县主要以羊、牛为主要传染源。
三、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
流产胎儿应加生石灰深埋。
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病状消失。
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2、切断传染途径。
病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等畜产品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
保护水源。
3、保护易感人畜。
凡从事动物饲养、动物产品加工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个人卫生及行为。
4、患者可用大剂量广谱抗菌素均可治愈,发病初期效果更佳。
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直到症状彻底消失痊愈,一旦耽误最佳治疗时期或变慢性后就成为终生携带病菌者,很难痊愈。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布病防治的一些知识:
1. 症状:人患布病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炎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风湿、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时,与家畜接触史或食用过病畜肉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2. 传播途径:布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密切接触,或者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
此外,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3. 预防措施:
•加强病畜检疫、屠宰、隔离病畜。
•不吃不干净或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奶,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与家畜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乳胶手套、口罩等。
•对可能被病畜污染的家庭环境、物品、病畜粪便进行消毒处理。
4. 治疗措施:对于布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正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使用抗生素治疗等。
总之,布病是一种传染病,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如果您有任何与家畜接触的经历或在疫情高发区域生活或旅行过,请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检查。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氏菌属的细菌侵犯机体后引发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2、布病的来源?布鲁氏菌的命名来自于一个外国医生的名字,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该菌的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将其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3、布病的致病菌是什么?致病菌为布鲁氏杆菌,分为6个种: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4、布鲁氏杆菌的抵抗力?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对抗生素比较敏感。
5、布病流行概况如何?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近几年在我省发病呈上升趋势。
2011年湖北省报告布病16例、2012年11例、2013年45例、2014年至5月底52例。
广水市2012年首次报告布病1例、2013年2例、2014年至6月13日报告13例。
6、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羊(山羊和绵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7、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经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8、布病的易感人群是什么?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9、哪些人群容易得布病?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人群,有一定的职业性,患病率取决于与牲畜及其产品的接触机会。
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
10、布病的发病高峰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8月份。
布病防治知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布病的基本信息•布病防治的重要性•布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布病的监测与评估•布病防治的未来展望•布病防治的案例分析01布病的基本信息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病定义布鲁氏菌病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以牛、羊、猪、犬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人类接触感染后可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特点布病的定义与特点动物传播布鲁氏菌病可经由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人与人传播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较弱,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污染的食物、水等。
布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表现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影响布鲁氏菌病可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布鲁氏菌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动物流产、死亡等。
布病的症状与影响02布病防治的重要性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控制布病疫情需要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包括对患病动物和疑似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对可能接触动物的人员进行防护和监测。
传染源控制布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布病需要长期坚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卫生习惯养成等。
预防和控制布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动物健康布病是一种动物传染病,患病动物会出现发热、流产、睾丸炎等症状,影响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畜牧业经济损失布病的发生和传播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布病导致的流产、死胎、不孕等问题,会使畜牧业遭受严重的损失。
布病对畜牧业的影响保障人民健康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不仅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布病的防治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布病的发生和传播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畜牧业是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2、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人患布病表现为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
牲畜患该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跛足或后肢麻痹,以及睾丸炎等症。
3、人是怎样得上布病的?人主要是通过接触患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其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上的。
我国患病的动物主要有羊、牛、猪、鹿、犬等。
人接触了患病的家畜及其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皮毛、尿、粪便及被其污染的土壤、水、饲草等都有可能发病。
4、哪些人易感染布病?一般来说,凡是接触患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或是生活在疫区与患病家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感染布病。
其中,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等更容易感染布病。
5、怀疑患了布病怎么办?怀疑患了布病应尽快到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6、布病的愈后人患布病后,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
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愈后良好。
但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终生不愈,严重影响劳动能力。
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
7、如何预防布病?(1)首先要做好传染源管理:提倡圈养,羊(牛)棚圈应远离住房,避开水源。
人畜分居,坚决不要在住房内产羔和卧室内养羔。
(2)要对家畜进行检疫,阳性病畜要由畜牧部门统一淘汰扑杀处理。
要对健康畜进行免疫。
(3)切断传播途径:在接羔、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和被狗吃掉引起布病传播。
(4)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不喝生奶,吃生肉及生奶制品。
从事饲养、放牧、畜产品加工、兽医等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挤奶、接羔、剪打羊毛、收购和从事乳肉加工、屠宰、病畜治疗时,均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等,工作后要洗净双手,清洗用具。
简述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养殖管理1. 严格消毒:养殖场、饲养设施、器具等要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防止布鲁氏菌的传播。
2. 畜禽检疫:购买新的畜禽时要进行健康检疫,确保没有携带布鲁氏菌。
3. 合理饲养:注意畜禽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方式,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防止布鲁氏菌的滋生和繁殖。
二、加强人群防护1. 提高健康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普及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2. 加强个人卫生:养殖场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消毒,避免与布鲁氏菌接触。
3. 戴口罩:在与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减少传播风险。
三、加强疫苗接种1. 动物疫苗:对畜禽进行定期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
2. 人类疫苗:对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兽医、养殖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布鲁氏菌疫苗接种,提高个体的抵抗能力。
四、加强病例监测和报告1. 病例监测:对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病例报告:对发现的布鲁氏菌病病例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畅通,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五、合理用药治疗1. 尽早治疗:一旦发现感染布鲁氏菌,要立即就医进行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2.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和不规范使用药物。
六、加强国际合作1. 信息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经验和信息,促进全球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
2. 联防联控:加强国际间的布鲁氏菌病联防联控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治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需要从养殖管理、人群防护、疫苗接种、病例监测和报告、合理用药治疗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培训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一些基本知识:
1.了解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包括
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疼痛等。
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胎盘、流产物、尿液等传播给人类。
2.保持卫生和个人防护:与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后,
要及时洗手,避免摸眼睛、口鼻等易感染的部位。
避免任何与布鲁氏菌有关的动物产品的直接接触,如生乳、肉制品等。
3.保持家畜和宠物的健康: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必须确保家畜和宠物的健康,按照兽医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等常规操作。
同时,也要避免与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
4.加强食品安全措施:避免食用未熟透的肉类或动物产品,特
别是来自有传染病史的地区或未经检疫的产品。
牧民制作和加工乳制品时要遵循卫生规范和正确的卫生措施。
5.早期发现和治疗:一旦出现可能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
医生曾有与受感染动物接触的情况,以便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6.加强宣传和教育:宣传和教育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预
防措施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
以上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的一些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主要是由患了布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的,羊种致病力最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传染。
人得了布病后,布鲁氏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各个部位,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发病时全身困倦、四肢乏力,全身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热,体温可达39-40℃,影响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那么如何预防布魯氏菌病呢:
1、控制传染源: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
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效、最
彻底的方法。
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
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后,方
可使用。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
品。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接触病畜时,应着
防护装备:工作服、口罩、帽子、围裙、乳胶或线手套和胶
鞋等。
工作后要用消毒水或肥皂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东西,饭前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饭店、家庭用的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
切了生肉的刀、案,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洗
碗用的抹布,应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