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3.52 KB
- 文档页数:2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要点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残率。
为了有效地防控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特别是养殖户和从事畜牧业的人员。
2.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3.严格实施动物检疫,对疑似患病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确保畜禽产品的安全。
4.加强养殖管理,保证畜禽的饲养条件和环境卫生,防止疫情的发生。
5.采取有效的疫苗接种措施,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6.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畜和感染源,加强个人卫生和消毒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7.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布鲁氏菌的认识和防控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技术要点的掌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畜健康和安全。
- 1 -。
布氏杆菌病的防护常识一、防止人员感染布鲁氏菌病防护措施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特别是羊型布氏杆菌病极易造成人的感染,因此,兽医、饲养员、人工授精员、皮毛收购人员、化验员等在工作中要十分注意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
1、与羊密切接触的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2、工作时间禁止吃零食、吸烟。
3、解剖动物、人工授精、收购皮毛时一定要戴乳胶手套。
4、业务人员严禁带病工作,特别是手上有伤口时必须停止采血和化验工作。
5、工作服必须经常用8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20分钟,再用肥皂或洗衣粉洗涤。
6、工作完毕后,要先用消毒水洗手,然后再用肥皂和清水冲洗。
7、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完毕后必须及时更换及时消毒。
8、对牛、羊流产时的流产物必须做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9、在吃牛、羊肉火锅时一定要煮沸5分钟以上,烧烤时一定要烤透、烤熟再食用,不要喝生乳。
10、在给牛、羊接产时一定要按照上述措施做好自身防护。
11、兽医人员在布病检疫采血时应戴乳胶手套、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工作鞋,工作时禁止吸烟、吃零食、打手机。
二、防止布病在畜群间传播的防控措施1、加强牛、羊布病的检疫工作,发现阳性牛、羊及时淘杀,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2、对检疫后假定健康群的牛、羊及时接种布病疫苗,以增加群体布病抗体水平。
3、对牛、羊的流产物必须做好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4、定期对牛、羊的圈舍运动场、用具等进行消毒,建议每10天一次,并勤更换消毒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消毒药可选用2—3%的火碱、3—5%的来苏、0.2—0.5过氧乙酸。
火碱只用于地面消毒,其它消毒药品可以带畜消毒,非疫病流行期每10天带畜消毒一次,疫病流行期每1—2天消毒一次。
只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按上述要求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布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布病防控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布病?布病的一些别称?布病是有布鲁氏菌侵入人、畜机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出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人兽共患病。
布病还有许多别称,如马耳他热、地中海热、直布罗陀热等,这些都是以发现布病的地名命名的。
由于人得布病后疲乏无力,整天无精打采,有些地方老百姓就给起了一些别名,如懒汉病、蔫巴病、爬床病、千日热等。
另外布病表现的发热,早上轻、下午重,体温像波浪一样忽升忽降,又称为波状热。
二、布病的病原体是什么?英国军医布鲁氏证实了引起布病的病原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细菌,叫布鲁氏菌。
现在把布鲁氏菌分为6个种,19个型。
最常见的是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另外还有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沙漠森林鼠种菌。
布鲁氏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很强,在奶、血等有营养的物质里可以生存1年以上,在水、尿、粪、土壤、皮毛中也可以生存数个月。
对高温、高热比较敏感,在100℃高温蒸汽下经过5分钟,就可以杀死布鲁氏菌。
对一般的化学消毒剂也比较敏感,如酒精、84消毒液、来苏儿等,都可以杀死布鲁氏菌。
三、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布病的传染源是羊、牛、猪等家畜。
首先是家畜患病,然后再传染给人。
在陕西省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羊,其次是牛。
羊、牛患布病主要的表现是流产、死胎、不孕、不育、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关节肿大等。
四、布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给人?1、羊患布病出现流产,人通过直接接触流产羊羔、胎盘、羊水等流产物,细菌可以通过皮肤侵入人体而感染发病。
2、食用未经熟透的羊肉、羊内脏,如羊肝、羊腰子、羊睾丸等,或者喝了生羊奶,也可以感染人。
3、羊的流产物、粪、尿等排泄物,污染环境,人在抵抗力低下,如患感冒时,呼吸道抵抗力降低,也可以通过空气中悬浮的含有细菌的尘埃而感染。
五、哪些人容易得布病,布病在人与人之间会传染吗?与家畜及畜产品经常接触的人,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
家中有羊、有牛的养殖户,羊贩子、屠宰户、兽医等,经常与羊只打交道,如果不注意个人防护,很容易受到感染。
布鲁氏菌感染的预防措施及规范布鲁氏菌感染是由引起布鲁氏菌病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疾病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遵守相关的规范。
首先,重视个人卫生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和合理休息等。
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处理动物产品和前往疫区时,要注意加强卫生措施,如佩戴手套、穿戴口罩等,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其次,加强疫苗接种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因此,根据医生的建议,我们应及时接种相关的布鲁氏菌疫苗。
特别是在高风险职业和疫区,如市场、饲养场和畜牧厂等工作人员,应优先接种疫苗。
此外,加强动物管理和消毒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环节。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查和筛选,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如隔离和消毒等。
动物的定期检疫和正确处理疫情是防止布鲁氏菌感染扩散的关键。
此外,养殖及屠宰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卫生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饮食安全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另一个关键。
为了避免食用感染布鲁氏菌的食品,我们要选择新鲜、无异味和有合格检验的动物产品,如肉类、奶制品和蛋类等。
在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煮熟,以杀灭潜在的细菌和病原体。
此外,避免食用未加工的和未经过检验的动物产品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最后,公众教育和宣传是提高人们对布鲁氏菌感染认识的必要手段。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布鲁氏菌疾病的宣传和教育,向公众传达疾病的相关知识,如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此外,提供及时的病例报告和监测机制也是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感染的关键。
综上所述,预防布鲁氏菌感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遵守相关的规范。
重视个人卫生、加强疫苗接种、加强动物管理和消毒、保障食品安全以及进行公众教育和宣传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布氏杆菌病防控知识及政策问答一、什么是布氏杆菌病?可通过哪些途径感染人?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羊牛猪等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杆菌易感;人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而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牛种布鲁氏杆菌最为严重。
从最近两年情况看,我市养羊人员感染发病较多。
二、人得了布氏杆菌病有哪些表现?发热:最常见症状。
多汗:以急性期患者居多。
关节肌肉痛:类似风湿病,疼痛十分剧烈,急、慢性期患者都可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
其他症状体征:乏力、精神不振、头疼、腰疼、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等,严重者可导致不孕不育、流产、丧失劳动能力等。
三、牲畜感染布鲁氏杆菌病主要有哪些症状?感染布病的羊、牛等牲畜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流产、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关节炎、久配不孕、后肢麻痹或跛行等。
四、怀疑自己得了布氏杆菌病后应该怎么办?首先立即到当地正规医院进行诊疗,如需确诊,须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血清学确诊,目前我市可以进行血清学确诊的疾控机构为日照市疾控中心(咨询电话:8816528)和莒县疾控中心(咨询电话:6221537)。
五、得了布氏杆菌病后能否治好?确诊后必须全程、足量、规范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均可治愈。
切不可因症状减轻而终止治疗,一旦转变为慢性,治愈将变得困难。
六、高危人群如何预防布氏杆菌病?从事接犊(羔)助产、兽医、屠宰、皮毛加工等人员是布氏杆菌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1.一旦发现病畜或布病监测阳性者,应当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经调查核实并经实验室诊断确诊的,应按照规定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偿。
2.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布病者应调换岗位,及时规范治疗。
3.在工作中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胶靴等,工作后应对场所和防护品进行消毒处理。
严禁赤手接触家畜流产物、皮毛、肉制品等。
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口卫生防疫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刘瑞华孙立德(吉林省前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38000)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绵羊,山羊,猪,犬等家养动物和人均可感染病,牛染本病.主要是引起动物流产,不育,组织局部病灶,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1流行病学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畜及带菌的羊,牛,猪,其次是犬,最危险的是妊娠动物.发病或带菌的野生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牛,羊布鲁氏菌均可以感染人类,从而增加人类感染的机会.患畜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际间的传播实例很少见到.布鲁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人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及经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2临床症状不同种的布鲁氏菌宿主动物各不相同,各种动物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关节炎,后肢麻痹或跛行等.牛布鲁氏族菌病的潜伏期2星期至6个月.患牛多为隐性感染,最显着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3,4个月.流产前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有的长卧不起,由阴道流出粘液或带血样分泌物等..羊布鲁氏菌病的特征是,公羊引起生殖道病变,繁殖力下降;母羊胎盘炎,非习惯性流产,产期死亡率增高.猪布鲁氏菌病大部分为隐性经过,少数呈典型症状.表现为不孕,睾丸炎,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暂发热或无热,很少发生死亡.犬布鲁氏菌病的大多数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多为隐性感染,尤其是青年犬和未妊娠犬.妊娠后40,50天流产,阴道流出分泌液,淋巴结肿大,出现较长时间的菌血症.公犬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萎缩,前列腺炎及阴囊皮炎等.u,,I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引起动物流产的疾病较养殖技术顾问2011.10.但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分离鉴定,补体结合试验等.4防控措施4.1严把检疫关对疫区内的所有家畜,从布病疫区调运的家畜,进入市场交易的家畜及进出口家畜均应进行布病检疫.掌握畜间布鲁氏杆菌病流行规律和特点,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杜绝传染的输出和输入,避免非疫区受染.4.2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应本着尽量减少病畜数量,限制流动,避免与其他家畜相接触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屠宰或隔离治疗的方法管理传染源.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4.3切断传播途径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污染水源.4.4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密切接触家畜及产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眼镜和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避免接触家畜,防止经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本病.4.5病牛处理对于污染牛群,可通过反复检测并淘汰阳性牛,同群阴性牛作为假定健康牛,在1年之内检疫2次均为阴性,且已正常分娩,可认为是无病牛群.另外,从患病动物培养健康牛群,主要是早期隔离后代,经2次检疫全为阴性即可.本病一般不予治疗,直接淘汰.4.6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S2疫苗和羊型5号弱毒疫苗.猪布鲁氏菌S2疫苗可采取口服(饮水)免疫的方式应用于猪,对猪还可作皮下注射,对羊也可按规定作肌肉注射,免疫期1年.羊型5号弱毒活菌苗可采取皮下注射,又可以用气雾(气溶胶吸入)的方式应用于绵羊,山羊,牛和鹿(免疫剂量为每只动物免疫50亿细菌),使用方便.。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布病是由于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公众了解布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布病的基本知识1.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等。
2. 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牛奶、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等。
3. 布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
二、预防布病的措施1. 饮食安全:饮用生牛奶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感染风险,应选择经过高温处理或消毒的牛奶制品。
2. 动物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动物的管理和饲养条件,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疫苗接种,避免感染动物的分泌物。
3. 个人卫生: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后,及时洗手和消毒,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口腔、鼻腔和眼睛等黏膜部位。
4. 定期体检: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过布鲁氏菌,以便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
三、如何预防布病的传播1. 教育宣传:加强布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加强监测:建立布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和溯源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个人防护:在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4. 畜禽消毒: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感染风险。
5. 合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布病的治疗和监测1. 治疗方法: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链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病情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以评估疗效和判断是否复发。
布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饮用不经过消毒的生奶或奶制品、接触感染物体等。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知识:
1. 饮食安全:使用新鲜、煮沸或消毒处理过的奶制品,尤其是生奶或未经加热处理的奶制品可能携带布鲁氏菌。
同时,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肉类,特别是从受感染的动物获取的肉类。
2. 动物接触:减少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接触产生流产、死胎或早产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通常有更高的布鲁氏菌感染风险。
3. 监管兽医卫生:畜牧业者和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和接触动物时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比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4. 预防接种: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疫苗是存在的,并且对于高度暴露于风险环境的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农民等,建议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5. 安全操作:在进行兽医和农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比如保持工作区域的干净和卫生,避免被体液或血液等污染物接触。
6. 早期治疗:如果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
传播和严重后果。
7.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和相关职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公众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
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
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01 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了布病的羊、牛、猪;鹿、犬、马、骆驼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在我国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的最主要传染源。
02 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无有效防护而被感染。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食管黏膜进入机体。
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或未熟的肉制品或内脏而感染。
(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其中,饲养和皮毛加工人员易经呼吸道感染。
(4)人与人传播的风险:也有相关文献报道,布鲁氏菌病存在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可能性。
03 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大多数细菌都是易感的。
人患布鲁氏菌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与接触病畜等机会多少有关,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04 人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多长时间发病?布病的潜伏期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的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
05 人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1)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患者最常见症状,但热型多样不一,变化多样,多表现为低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等。
(2)多汗: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氏菌属的细菌侵犯机体后引发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2、布病的来源?布鲁氏菌的命名来自于一个外国医生的名字,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该菌的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将其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3、布病的致病菌是什么?致病菌为布鲁氏杆菌,分为6个种: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4、布鲁氏杆菌的抵抗力?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对抗生素比较敏感。
5、布病流行概况如何?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近几年在我省发病呈上升趋势。
2011年湖北省报告布病16例、2012年11例、2013年45例、2014年至5月底52例。
广水市2012年首次报告布病1例、2013年2例、2014年至6月13日报告13例。
6、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羊(山羊和绵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7、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经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8、布病的易感人群是什么?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9、哪些人群容易得布病?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人群,有一定的职业性,患病率取决于与牲畜及其产品的接触机会。
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
10、布病的发病高峰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8月份。
布鲁氏菌的传播方式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这种感染常见于病毒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步兵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机体。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感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易经呼吸道感染。
也有因居住的环境有布鲁氏菌存在而感染。
布病的预防控制 布病的预防控制与一般的传染病一样,主要是针对传播的三个流行环节开展针对性措施。
其中在传染源管理上防止病畜的输入是主导措施,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动物得布病后就要立即采取隔离、杀、灭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职业人群加强卫生学保护,防止感染在本病的控制上也具积极意义。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防护对象: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保管,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以及其他临时或长期接触的各类人员等。
2.主要的装备及其使用:主要防护装备有工作服,口罩,胶鞋或胶靴,围裙,乳胶手套,线手套,套袖,面罩等,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酌情使用,各种防护设备必须合理使用,要妥善保管,认真消毒,否则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可成为传播因素。
工作结束后,应就地脱下保护装备,洗净消毒。
不要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所,更不得将其拿回家中。
工作服,帽子,口罩可采用高压蒸汽,煮沸以及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
橡胶手套,胶靴等可用来苏或戊二醛溶液浸泡,工作结束后可用肥皂,漂白粉,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等消毒液洗手。
认真做好各种传播因素的消毒,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不要用人用过的盆或碗喂养家畜,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
石河子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布鲁氏菌防控小组。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
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
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