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杜牧和许浑)
- 格式:ppt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7
杜牧的生平介绍杜牧的生平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
杜佑之孙。
唐代文学家[27]、大和进士。
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的生平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牧的生平介绍篇11、生平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开成四年(839年)回朝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为杜樊川。
2、作品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他的古诗受杜甫影响,多写社会政治题材,如《感怀诗》、《郡斋独酌》等。
他还善于用绝句的形式讽咏史事,寄托怀抱,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
《阿房宫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它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唐代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大和年间任幕僚时,写了《罪言》等重要的论文。
他还注重研究军事,曾为古代兵书《孙子》十三篇重新作注,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对唐代兵制的沿革、唐王朝与藩镇斗争的军事形势及有关战例,作了较为透辟的分析。
著有《樊川文集》。
清人冯浩有《樊川诗集注》。
3、评价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愤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统治者的掠夺骚扰。
后人把他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比他小十岁,很欣赏他的为人和诗篇,曾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8.杜牧诗三首课文剖析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秋半:八月。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
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
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胡骑:回纥的军队。
逐:随着。
一一:全部。
]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