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1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深刻,富有人文关怀,对社会历史风貌具有强烈的刻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世称杜牧,唐代文学家,又称杜工部,祖籍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其父杜审言,是一位长在皇室的官员。
他活动的时代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杜甫出身贵族,但随着天下动乱,他的家道逐渐衰败。
早年家境贫困,多次奔走于官场求职,却屡次不中,经历了外祖父死亡、母亲病逝等重大变故后,他下定决心离开京城,背靠野山,度日艰难。
他的诗歌主题多与国家疾苦、民生疾苦、人类生存等问题相关,对深刻的社会矛盾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被称为“诗史”。
二、杜甫的代表作品杜甫的作品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反映社会的现实主义诗歌,有很高的意义。
以下是杜甫的几首代表作。
1.《登高》此处登高望远,人生余欢自寂寞。
山色江声殊未变,旧时衣服旧钱貌。
小桥流水人家老,古道西风瘦马高。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登高》写的是杜甫背负终生之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种闲适、自由、理性的心态,有一种跳脱尘世的感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作》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橘洲秋柿,霜菊动江南之篱。
端如枯骨之蛴,流若朝露之泫。
何难题醉,倾盖如故?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次中吴,遥想吴王家。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鱼龙潜跃,鸟兽翔集。
纵观天下兴亡,哀在秦、汉之际;人道恶荒,悲于神、禹之叹。
愿前驱千里,快哉飞升。
愿千里送行,共剖西川鱼腥!《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作》是杜甫旅途中抒发感慨的一篇诗歌。
诗中写出了杜甫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于人生的无奈感,衍射出了杜甫深厚的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洞察。
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王西平、张田所著的《杜牧评传》在介绍杜牧生平思想时,突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抱负,论析了他重兵,知兵,善于用兵,而重兵又恰恰是为了去兵的观点。
吴在庆的《杜牧论稿》也论及杜牧的政治思想,认为杜牧既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以济时救国为己任的爱国者,也是一个同情民生疾苦、爱护百姓的诗人。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杜牧思想的探讨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
葛晓音的《杜牧和他的诗歌》就深入探讨了杜牧的思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葛晓音认为,杜牧与其他晚唐诗人不一样,杜牧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还充满信心,存在着很乐观的幻想,这种理想的依据主要是贞元、元和年间的“中兴”给他的幻觉,同时诗人所经历的文、武、宣三朝暂时稳定的局面也给了杜牧这种希望。
杜牧以为既逢“明主”,就有可能实现恢复贞观之治的理想。
杜牧理想的中心内容是“扫洒”“腥膻”和“凶狠”,收复“燕赵”和“河湟”。
杜牧对政治的信心还与杜牧对皇帝的幻想有关。
出于这种幻想,杜牧对朝廷所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政绩都有强烈的反应。
尽管杜牧对皇帝的颂扬客观上也起到了歌颂升平、粉饰现实的作用,但在晚唐大多数士大夫醉生梦死、悲观颓废的当时,杜牧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较为难能可贵的。
文章还分析了杜牧与李商隐对待甘露事变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杜牧之所以对甘露事变后宦官造成的政治恐怖只字不提,反而称作“重云开朗照,九地雪幽冤”,主要是因为杜牧迫于当时宦官的势焰而畏惧退缩所致。
作者最后总结道,“杜牧作为这一代优秀诗人之一,在暮霭沉沉的晚唐诗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辉。
如果说李商隐诗的感伤色彩反映了唐亡以前人们所普遍感到的没落情绪,那么杜牧的豪壮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夕回光返照阶段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
”董其昌: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18]叶奕苞: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崔郾力荐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
杜牧文学常识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作品以抒发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
本文将从杜牧的生平、文学作品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来介绍杜牧的文学常识。
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牧的生平。
杜牧于唐代贞元元年(785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杜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家族政治遭到牵连而被贬谪到荆南,后来又被调往岭南。
杜牧在岭南生活期间,广泛接触了南方的自然风景,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牧晚年时曾回到长安,但因为国家政局的动荡,他再次被贬谪到远离都城的地方。
杜牧于唐代宪宗大中三年(845年)在乌程县逝世。
杜牧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他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包括抒发自己的情感、描绘自然景色、反映社会风貌等。
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杜牧的作品大多数是五言绝句,这种形式简洁明快,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记住。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情感为主题,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他的《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描写细腻而感人,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美好的秋夜和传统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除了抒发情感,杜牧的诗歌作品还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秋夜的清凉和夜空的宁静。
杜牧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启发和影响,许多文学家都模仿杜牧的风格和写作手法。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分析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相继涌现。
其中,杜牧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对杜牧的生平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分析他的代表性作品。
I.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出生于河南开封府鄭州市陈留县(今河南省卫辉市)。
他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杜牧擅长吟游四方,以才子佳人形象而闻名。
他曾参与过多次重要政治活动,担任过吕王府谏议参军等职位。
II. 杜牧作品分析1.《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杜牧的一首抒发孤独之情的诗作。
通过描绘秋景及传说中的牵牛织女,诗人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寂寞和伤感的氛围。
他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出夜晚的凉爽和宁静,同时表达了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楼》是杜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事业追求不尽、勇往直前的精神态度。
诗中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壮丽景色以及无穷无尽向上攀登的决心,给人以励志和激励。
3.《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杜牧写给出征边塞军队的士兵的慰问诗作。
通过诗中写出了历史上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壮丽,表达了对战士们英勇奋斗和胜利的期待。
这首诗豪迈激昂,意境深远。
结论杜牧是唐代备受推崇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杜牧几首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丰富多样的创作风采。
无论是抒发孤独情愫、励志向上,还是歌颂军队英勇奋斗,杜牧都能将心灵与文字完美融合,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共鸣。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及其时代背景分析一、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唐朝盛世,以才华横溢的诗文成就而著称于世。
他的诗作以清丽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二、杜牧的创作风格特点1.借景抒怀:杜牧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2.力图真实:他追求写实主义风格,注重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人物。
3.悲凉忧郁:他笔下的情感多为思乡之情、别离之苦、忧国念家等。
三、杜牧与时代背景1.唐代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2.兴安元年变法:此时,唐朝开始推行兴安元年变法,旨在消除官僚腐败和废除陈规旧制,使国家政治得以改革。
3.安史之乱:杜牧的创作生涯正值安史之乱时期,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杜牧在诗中也抒发了对战争和动荡局势的忧虑与痛惜。
四、重要的诗作鉴赏1.《秋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人们团圆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人思念之情。
2.《江南春》:以细腻别致的文笔描写了江南地区春天的美景和悠闲宁静的生活,展现出一派淡泊清幽的意境。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防禦使轉漳州司馬令兮罷楓枝劒詩五首》:这是杜牧流放至建州(今属福建)时所作,抒发了他被迫离故土、思念家乡和忧心国家命运等情感。
五、影响与评价1.文学影响力:杜牧被后世誉为"小李杜",与另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李商隐齐名,合称为“李杜”。
他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被尊崇为唐詩佳話之一。
2.价值评价:他的诗作以真实、悲凉和细腻见长,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和作者个人情感。
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家园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及其时代背景分析的内容。
通过对杜牧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以及重要诗作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杜牧写山行的背景资料1.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杜牧是晚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清新婉约,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擅长写景,尤以山水诗著称,被誉为”山水诗之祖”。
《山行》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
2. 《山行》的创作背景《山行》是杜牧在晚年创作的,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下面将从时间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来介绍《山行》的创作背景。
2.1 时间背景杜牧创作《山行》的时间是唐代晚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安史之后时期(755年-907年)。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乱之一,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社会秩序严重动荡。
而安史之后时期,国家逐渐恢复了稳定,社会开始逐渐安定下来。
杜牧创作《山行》时,正值这个时期,他的心境也逐渐从动荡转向安定,对山水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思考也得以展开。
2.2 地理背景《山行》的创作背景是杜牧在旅途中所见的山水景色。
杜牧游历过许多地方,他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热爱。
《山行》中的景色描写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巴蜀地区。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山水秀丽,景色壮观。
巴蜀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文化发源地,以其雄奇险峻的山脉和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2.3 文化背景杜牧创作《山行》时正处于唐代盛世,这个时期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众多。
山水诗在唐代非常流行,杜牧的山水诗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
杜牧受到了前人山水诗的影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同时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的《山行》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独特见解。
3. 《山行》的主题和意义《山行》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杜牧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主题包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杜牧生平介绍_杜牧诗歌风格介绍杜牧字牧之,出生在京兆万年,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风格也是独具一格,别有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杜牧生平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牧生平介绍杜牧字牧之,出生在京兆万年,在太和二年的时候,杜牧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江西当团练府的巡官,后来又担任淮南节度府的掌书记,作为监察御史。
后来也做过许多州的刺史,最后官职落定在中书舍人上。
杜牧的仕途不算坦荡,但也不能说境遇惨淡,虽然杜牧一直游离在唐王朝组织之外,但不妨碍他在文学诗词方面的成就,杜牧没有因为自己没被重用,在诗歌中吐露半点不满,相反,杜牧的诗多数以歌颂为主,给人积极乐观的感受。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的七言绝句能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出动态的灵性,思想情感的合理插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杜牧也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
杜牧擅长文赋一篇《阿房宫赋》将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分震撼,让人们在欣赏杜牧绝妙的文学手法同时,怀古伤今,引人深思,为后人传诵。
杜牧同时注重军事,他写过不少军事论文,还曾经为《孙子》注释,供后人更好地理解。
他外甥编著的《樊川文集》收录了杜牧大大小小的诗词歌赋,成为后人对杜牧作品的了解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史料基础。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不同于李白、杜甫,小李杜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不仅如此,杜牧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杜牧的草书气势雄健,和他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一样。
杜牧虽然受晚唐风气影响,但是并没有失去本心,他出淤泥而不染,将繁华的辞藻和个人特色结合,创作出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杜牧诗歌风格介绍杜牧在文学创造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变,或大气或委婉,或吊古或感怀,在大部分立足于怀古的诗句中,也不免有歌颂自然,赞美景物的轻松的诗歌。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简介杜牧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他以其优美、缜密的诗歌而闻名于世。
杜牧的诗多写自然景色、思想感慨和人生情感,风格平实、含蓄,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本文将从杜牧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全面介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后世常称为杜樊川,出生于唐代的永王杜佑庶子。
他的家族世代无官职,但在文学方面有着较高的声望。
杜牧早年就读于京邑进士院,有幸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江南司主簿。
然而,杜牧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他一直以来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风格,不愿妥协于权势之间。
尽管如此,他仍然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文学宗师"。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尤其擅长于诗。
他所写的诗歌风格平实、清丽,以写景、咏史和抒怀为主题,用字简练,意蕴深远。
在形式上,他喜欢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作品更显丰富多样。
他的诗歌常以凝练的语言、含蓄的意境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深入心灵的触动。
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感受,通过悠远的意境展示了杜牧宁静、深沉的心境。
另外,他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秋夜寄邱员外》、《江南春》等,均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杜牧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他的诗风被后来的文化名人推崇,并促成了杜甫、李商隐等一系列优秀诗人的诗歌风格。
可以说,杜牧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杜牧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独到的思想观点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他的诗歌作品更是经久不衰,感动了无数读者。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杜牧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哲学。
杜牧的诗歌将永远为人们所传诵,也必将激励着后人对文学的追求。
杜牧的生平介绍杜牧的生平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
杜佑之孙。
唐代文学家[27]、大和进士。
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的生平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牧的生平介绍篇11、生平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开成四年(839年)回朝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为杜樊川。
2、作品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他的古诗受杜甫影响,多写社会政治题材,如《感怀诗》、《郡斋独酌》等。
他还善于用绝句的形式讽咏史事,寄托怀抱,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
《阿房宫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它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唐代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大和年间任幕僚时,写了《罪言》等重要的论文。
他还注重研究军事,曾为古代兵书《孙子》十三篇重新作注,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对唐代兵制的沿革、唐王朝与藩镇斗争的军事形势及有关战例,作了较为透辟的分析。
著有《樊川文集》。
清人冯浩有《樊川诗集注》。
3、评价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愤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统治者的掠夺骚扰。
后人把他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比他小十岁,很欣赏他的为人和诗篇,曾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杜牧的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与李白、杜甫、王之涣并称。
他的作品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清新婉约,语言简练优美,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杜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饱读诗书。
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杜牧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文才,他的诗词被当时的文人称赞为“风韵犹存,神采飞扬”。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抨击社会弊端等。
他的诗歌常常以婉约的笔触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作品不仅写景描绘细腻,而且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他的诗作《秋夕》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恢弘的气势,被誉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杜牧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作品,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
他的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诗歌创作,杜牧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曾任散骑侍郎、检校工部侍郎等职务,为政府出谋划策。
他在政治上秉持中庸之道,主张稳定和改革并重。
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和重用。
杜牧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曾多次遭到贬谪和流放。
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追求文学和政治事业的发展。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牧的诗歌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后人广为传颂,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杜牧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他的一生充满了风雨,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文学和政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牧的古诗词大全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的古诗词作品被认为是唐诗辉煌史上的一个高峰。
以下是关于杜牧古诗词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杜牧的生平介绍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尤其以其高超的文学才华而著称。
多次历任官职,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的诗词作品在唐代诗歌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赤壁怀古》、《北征》、《登高》等。
2. 杜牧的代表作品
(1) 《赤壁怀古》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 《北征》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杜牧诗词的特点
杜牧的诗词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情怀、抒情、咏史等不同的文学特点,擅长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形式多样,表面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杜牧的古诗词作品以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人物介绍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
(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摘要:1.杜牧简介2.杜牧的诗歌创作特点3.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介绍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3.2《山行》3.3《江南春》3.4《泊秦淮》3.5《寄扬州韩绰判官》3.6《赠别二首》3.7《赤壁》3.8《题乌江亭》3.9《夜泊牛渚怀古》3.10《月夜忆舍弟》正文: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著称,擅长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
杜牧的诗歌创作以写景、抒怀为主,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
杜牧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他的诗歌意境优美,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再次,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充满诗意,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杜牧最经典的十首诗: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将晓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山行》:这首诗以山行为主题,通过描绘山间景色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3.《江南春》:这首诗通过对江南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泊秦淮》: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秦淮河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赠别二首》: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通过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诗人的真挚友情。
7.《赤壁》:这首诗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8.《题乌江亭》:这首诗通过对乌江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名将的敬仰之情。
9.《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通过对牛渚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10.《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弟弟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杜牧的简介介绍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天赋异禀,17岁时考中进士,成为了唐代官员,并且担任过颍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刺史。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并不算顺利,但他却是唐朝历史上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中之龙,龙中之诗”,他写下了许多经典力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牧的诗风以豪放为主,尤其擅长写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咏史抒情的,又有咏物挽歌的,还有抒怀议论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承袭了唐代诗歌的传统,注重运用描写性词语,深入描写了山川大地、风景、民俗、人物等内容,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深切感受,并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誉为“七绝之冠”,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诗人。
除此之外,杜牧还是文学批评家,他对于诗词的艺术表现做出了很深刻的阐述,他提出“诗以言志,歌以抒情,文以载道”,这个观点的提出对于后来中国文学的形成及其艺术风格的传承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他还在文化史上作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在宋代的大舜、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中,他的思想借鉴被广泛采纳。
同时,他还多次被选为禁书阅读标准,对于后来宋元时代的文化遗产及四书五经的编辑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牧的一生悲剧纷呈,他曾多次受到打击,甚至被流放到远离中原的淮南,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晚年回到了家乡终老,享年50岁,虽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被后世所推崇。
总之,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巨匠,他的诗歌作品卓尔不群,影响深远,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他的人生经历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仅需要才华和创作力,还需要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艺术的热爱和信仰。
他在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符号,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小杜”。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牧出生于陕西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籍山西太原。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杜审言曾任监察御史。
杜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杜牧的一生经历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夕》、《泊秦淮》、《江南春》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描绘秋天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秋夕》则以抒发离别之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的深厚感情;《泊秦淮》以描写江南水乡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江南春》则以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象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杜牧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中之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杜牧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诗歌创作,杜牧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樊川文集》对后世文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文学评论观点对后世的文学评论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学评论家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文学评论方法和精神风貌。
唐代诗人杜牧的资料介绍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那关于杜牧有哪些资料介绍?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牧的资料简介杜牧唐朝乃至整个古代有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
杜牧,字牧之,所以也可以叫他杜牧之,晚年一直住在樊川的家中,号樊川居士,由于是家里的第十三个孩子,也称“杜十三”。
杜牧读书勤奋,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文才,而且关心国家边防之事,仔细研读并注解了《孙子》这本书,自己也会写一些策论文书。
其中的一篇平虏策论得到了当朝宰相李德裕的认可,被运用到了实际中,还取得了成功。
公元822年至839年,杜牧不断涉足政事,在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到各地任职。
期间,杜牧当过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等职。
公元842年至847年,杜牧处于外放状态,在地方担任刺史。
晚年的杜牧最终回到了长安,住在樊川,一直到去世。
杜牧的诗杜牧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豪迈,一种偏向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
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平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