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于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整体性,在任何情况下,生物群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组成有序的整体。
如一个湖泊、一片草地。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他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1、非生物成分(abiotic component):生命支持系统
2、生物成分(biotic component):生态系统的主体
功能性组分——功能群:
生产者(producers)
消费者(consumers)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寄生动物、异养微生物分解者(decomposers)
流通者(circulator):昆虫传粉调控者(regulator):顶级生物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转化为化学潜能贮存在被结合的有机物分子键中,成为进入生态系统可利用的基本能源(初级生产)。
这些能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间不断地进行流动转移,服从热力学定律。
特点:1)光能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转化为功、热或食物的潜能,但它一点也不会消灭。
2)能量流动是非循环性的,而且由于部分能量是消散为不能利用的热能,因此没有任何能量(如光)能够百分之百有效地自然转变为潜能。
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A.habitat B.niche C.site D.place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B.蛔虫C.珊瑚虫D.青蛙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B.奥德姆C.苏卡乔夫D.坦斯利5、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B.农田的间作套种C.海洋的网箱养殖D.稻田养鱼或养鸭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B.河口湾C.红树林D.盐湖8、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C.种间D.种内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13、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食草动物 B 杂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 碎食动物14、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无脊椎动物 B 外温性脊椎动物 C 内温性脊椎动物 D 原生动物1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S389)16、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选题1.一片草原,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应属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2.如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大B.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大C.流入兔体内的能量至少占绿色植物总能量的10%D.流入兔体内的能量包括兔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4.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量的大小可用③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5.几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C.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D.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人的干预6.如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全部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A. aB. bC. cD. d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一定是生产者B.动物一定是消费者C.细菌一定是分解者D.因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8.如图为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中,人处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中所有的植物是一个大的种群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群落D.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周围无机环境构成10.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11.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如下表(单位:百万千焦)。
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1.下列选项中,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正确答案)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答案解析:“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只有生产者;“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只有无机环境;“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2.凤尾菇是常见的食用蘑菇,它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正确答案)非生物成分答案解析: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凤尾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
3.在草原上,兔吃草,兔又会被狐狸和鹰捕食,这四种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兔草(正确答案)狐狸鹰答案解析: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兔、狐狸和鹰属于消费者。
4.当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时候,爱好学习的小刚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自己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角色呢生产者消费者(正确答案)分解者非生物因素答案解析:人属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水属于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成分(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阳光、空气、水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肉食动物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等,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
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
7.“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反映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捕食(正确答案)竞争寄生答案解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说的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维持生存获取食物,属于捕食关系。
8.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写出的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是阳光→草→兔→狼草→昆虫→青蛙→蛇(正确答案)蛇→青蛙→昆虫蝗虫→鸟→细菌和真菌答案解析: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成分;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生物生态系统复习题集及答案1. 题目:什么是生态系统?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单位。
它包括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以及无机、有机物等。
2. 题目: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答案: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等。
3. 题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怎样的?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起源,光能被光合有机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最终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4. 题目:什么是食物链?答案: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通常由一个有机体吃另一个有机体的过程组成。
食物链包括先后相连的营养级,按照食物传递的方向可分为顺位食物链和倒位食物链。
5. 题目:什么是食物网?答案: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通过食物网,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灵活地流动,增加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稳定性。
6. 题目:什么是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答案: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是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
7.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它包括了一个物种所占据的地理和生态空间、物种的自然生活史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8. 题目:什么是生态变化?答案:生态变化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发生的可测量和持续的变化,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
9. 题目:什么是生态足迹?答案:生态足迹是反映个体、社会或国家所消耗和占用生态资源的测量指标。
它通过计算所需的生态资源量和可持续提供这些资源的生态系统的面积来评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10.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案: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物种在共存环境中的资源利用策略的模型。
有关生态系统练习题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2.下列有关某草原上“草→田鼠→蛇”这一简单的食物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流入田鼠体内的能量,除用于田鼠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外,其余的以热能形式散失了B.被田鼠摄入体内的能量,不一定传给下一营养级C.该食物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D.一条蛇捕食了一只田鼠,这只田鼠10%~20%的能量被这条蛇同化了解析:选D。
流入田鼠体内的能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一部分的能量可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等。
田鼠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部分能量不会传给下一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是针对营养级来说的,而不是针对个体。
3.(2015·东北师大附中质检)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解析:选A。
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生态学基础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A、产生波动B、逐级降低C、逐级升高D、维持恒定正确答案:C2.对冬小麦完成春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低温B、长日照C、短日照D、高温正确答案:A3.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霸王鞭是不同种类的植物。
但它们都以肉质化的茎等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互利共生B、趋同适应C、趋异适应D、竞争正确答案:B4.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 )A、系统趋于稳定B、结构趋于简单C、种群数量变化太D、环境变化剧烈正确答案:A5.在环境条件相同时,落叶松幼龄林的净生产力比成熟林( )。
A、高B、不确定C、相等D、低正确答案:A6.西双版纳和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B、常绿胸叶林和落叶细叶林C、热俗开林和针阔叶况交林D、常绿阀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正确答案:C7.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
A、生态型不同B、生活型不同C、年龄相同D、资源不足正确答案:D8.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坦斯利B、达尔文C、林德曼D、奥德姆正确答案:A9.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A、果园B、冻原C、河流D、荒漠正确答案:A10.与异养性演替相比,生物群落的自养性演替的主要特征是( )。
A、生物量逐渐增加B、生物量逐渐减C、生物量或高或低D、生物量基本不变正确答案:A11.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稳定型B、混合型C、增长型D、衰退型正确答案:C12.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是( )A、光照和风B、温度和降水C、光照和温度D、降水和风正确答案:B13.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将种群的自动调节分为内分泌调节、行为调A、土壤调节B、食物调节C、气候调节D、遗传调节正确答案:D14.决定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主要气候因子是( )A、温度和雨量B、风力和雨量C、光照和温度D、风力和温度正确答案:A15.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16.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的( )A、整合性B、整体性C、稳定性D、有序性正确答案:B17.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答案 A解析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学燃料。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还必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 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各营养级部分有机物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o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正确答案:B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C、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D、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A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化能合成细菌C、蕨类植物D、蓝绿藻正确答案:A4、判断以下群落类型属于群落分类单位中的哪个层次分类单位。
典型草原()。
A、群系B、植被型组C、植被型D、植被亚型正确答案:D5、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能量越来越少B、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C、能量越来越多D、能量基本没有变化正确答案:A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瓦尔明B、达尔文C、坦斯利D、奥德姆正确答案:C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土壤顶级B、地形项级C、偏途顶级D、气候项级正确答案:D8、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o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正确答案:C9、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
A^无天敌B、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正确答案:C1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o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群落学一生态学原则D、动态原则正确答案:C11、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
A、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B、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C、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正确答案:A12、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Bs蚯蚓C、昆虫D、鸟类正确答案:B13、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初中一年级课外强化练习题生物题生态系统关系题20题及答案一、生态系统关系题1. 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通过食草或食果等方式摄取植物的营养物质,而植物则依赖动物传播花粉或散播种子。
2. 什么是食物链?答案: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能量及物质的传递关系的一个概念。
在食物链中,每个层次的生物都与上下层次的生物有着进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3. 请简要描述一个典型的食物链。
答案:一个典型的食物链可以是草-蚂蚁-鸟。
草为第一级生产者,蚂蚁以草作为食物,是第一级消费者,而鸟则以蚂蚁为食,属于第二级消费者。
4. 什么是食物网?答案: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食物链组成的网络结构。
它更真实地反映了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同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多种食物关系。
5. 请简要描述一个食物网。
答案: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可以是:草-蚂蚁-鸟、草-兔子-狐狸。
草为第一级生产者,蚂蚁和兔子分别以草为食物,是第一级消费者;而鸟以蚂蚁为食,狐狸以兔子为食,属于第二级消费者。
6. 请解释共生关系是什么意思。
答案: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即双方都能获得益处,也可以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或不受损害。
7. 请简要说明一个共生关系的例子。
答案:一个共生关系的例子是蜜蜂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朵的花蜜和花粉来获得能量和营养,而在采集的过程中,蜜蜂也会帮助花朵传粉,促进花的繁殖。
8. 请解释寄生关系是什么意思。
答案: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物种(寄生者)依赖于另一种物种(宿主)进行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系。
寄生者从宿主身上获取所需的营养,而宿主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9. 请简要说明一个寄生关系的例子。
答案:一个寄生关系的例子是跳蚤和宠物之间的关系。
跳蚤寄生在宠物的皮毛中,通过吸血获取所需的营养,而宠物则会因为跳蚤的叮咬而感到不适。
10. 生态位是什么概念?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或地位,包括其所在的位置、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习题及答案
1.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燃料中的碳
【解析】人体中的碳元素来自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
而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的有机物,故而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
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自由扩散
【解析】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呼吸作用是把碳元素从生物群落中释放到大气中,自由扩散是CO2在大气圈和水圈中交换的方式,蒸腾作用与碳循环无关。
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3.下列那种情况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中( )
A. 燃烧
B. 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
D. 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
【解析】释放碳进入碳循环实质是指能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燃烧、呼吸作用和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因此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的就是光合作用。
【答案】C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 )
A.反复循环的
B.单向运动的
C.逐级递减的
D.逐级递增的
【解析】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再消化再合成,各种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都暂时离开循环。
但是经过地质年代,又可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借助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
有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A
5.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
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
甲与大气中的CO2 之间是双向箭头,表明甲既从大气中吸收CO2 ,也向大气释放CO2 ,能吸收大气中的CO2 固定为糖类的只有自养植物,即生产者,所以甲是生产者,乙与大气中的CO2 之间是单向箭头,甲和丙也有箭头指向乙,说明乙能捕食或分解甲和丙,向大气释放CO2 ,所以乙有可能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
丙与大气中的CO2 之间是单向箭头,还有从甲过来的箭头,说明丙通过食用甲获得碳元素,并向大气是放CO2 ,所以丙是分解者。
故最佳答案为A。
【答案】A
6、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2)A过程是的作用。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进行循环。
(5)根据上图,要减少温室效应,你认为应调整图中的过程
______________(填字母)。
并请你提出保持碳循环相对平衡的对策: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大的题目,要考查学生有关碳循环过程的理解程度。
读图可知,本图少了一个箭头,即从大气中CO2库到绿色植物的箭头,这是大气中的CO2通过自养生物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返复循环;图中的字母A表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这些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图中的字母B和C是相同的;而图中字母D表示的是燃烧释放 CO2的过程,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无机环境主要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中的碳以碳酸盐形式储存,暂时脱离碳循环,水圈和大气圈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
本题的最后一问针对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考查学生能否提出有效的对策的决策能力。
【答案】(1)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2)分解者;分解。
(3)B、C。
(4)CO2或碳酸盐;CO2。
(5)D 对策合理科学即可,参考见下:①减少CO2 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发电采用高效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不含碳的能源和低碳能源代替煤炭——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充分利用各种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天然气、生物能(如沼气利用)等。
②大力开展对CO2的吸收,固定和利用——海洋交换吸收、陆地植树种草、保护森林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