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911.1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电视新闻中字幕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电视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效地传递着各种消息和知识。
在电视新闻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弹幕、字幕等各种形式的文字提示,这些文字提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那么,电视新闻中的字幕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
一、强化视觉效果电视新闻中的字幕作为辅助手段的一种,往往可以通过更加简洁的言语和更加明确的视觉效果,来增强新闻的内容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新闻中的图像和视频凭借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让人类的视觉能力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影响,但是有时候这些画面在传递信息上不够准确,文字提示从视觉上强化了新闻的内容,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闻事件的要点,同时也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可操作性。
二、提升信息阅读效率电视新闻中的字幕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信息阅读效率。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的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长时间观看电视新闻有时候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遗漏掉关键的新闻信息。
此时,我们就可以靠着字幕的帮助来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
同时,字幕也可以让观众更好的记住和理解新闻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三、提高沟通效率除了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电视新闻中的字幕还能够提高沟通效率。
由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和团体非常之多,如果没有字幕的帮助,很多华丽的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和口语会让许多观众观看的时候觉得困难,难以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
通过字幕的辅助,观众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相关人物和团体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和进展情况。
四、便于多语言流动电视新闻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其字幕也能够便于多语言流动。
很多电视新闻不仅在本国国内播出,也会在国际上播出,同时还有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电视新闻字幕的翻译和制作对海外观众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字幕的翻译和制作,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也能够快速准确传递新闻信息,便于各国观众的理解和掌握。
浅析我国古诗词的跨文化传播作者:杨铮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8期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及要素在阐述“跨文化传播”之前,有必要先廓清“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常言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
不同地域的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
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长期形成不同的文化积淀,包括社会风气、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即为“跨文化传播”。
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出于不同动机的交往互动行为不断增多,导致人类各个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日益频繁。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掌握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改善人们的自我认识,促使人们重新审度自己的文化。
同时,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能够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合作与共存。
在新的世界格局与国际传播语境中,我国也愈加重视基于我国立场的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不再被视为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而被看做是一股塑造文化、文学的重要力量,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行为。
传播学研究表明,共通的符号、共通的经验范围与畅通的媒介渠道是跨文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要素。
共通的符号,是指共同的语言符号,这是沟通中传情达意的基础与前提:而共通的“经验氛围”这个概念是1954年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一文中引入的概念,即“stored experience”,它指的是人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
由此概念可以知晓,“经验范围”的实质就是“文化”。
施拉姆指出,只有参与的人在共同享有的经验范围内,传播的行为才能够发生。
浅析《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及影响作者:张梦园李秋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7期摘要:2017年年初,微信微博、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类社交平台被《中国诗词大会》刷屏,引发“诗词热”。
本文从节目制作,参赛选手,节目观众,评委嘉宾,主持人能力五个方面浅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的原因,并探究其影响。
关键词:诗词大会;全民参与;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文学史,几乎都伴随着诗歌的身影。
诗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此,《中国诗词大会》应运而生,这个节目带动全民回忆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从而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好评。
一、节目制作精良,内容精心设计《中国诗词大会》长达一年的制作周期,20多天的录制现场,近3年的前期准备、策划、计议,节目组精心设计各种环节,于细微处体现中国的艺术之美。
例如将沙画艺术与诗句连接,使观众不仅能参与互动,更可以享受沙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的重中之重就是内容设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简单的诗词没有意义,太难的诗词却也吸引不了观众,要做到雅俗共赏。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早接受的古典熏陶就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些课本里的诗句引发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共鸣。
那些脍灸人口的名章佳句,是中国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更是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意。
二、参赛者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主旨,十几岁至七十多岁的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盛世奇观。
《中国诗词大会》不炒作,不造作,像清流一般洗涤了当下娱乐至上的电视节目。
这个节目让我们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个阶层的缩影,在一群参赛选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缩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遥远的距离感。
武亦姝如许的“才女型”参赛者成了新晋“网红”,很多参赛者凭着对中国诗词的一腔热情,与艰难的生活不断斗争,他们的故事令无数人动容。
《中国诗词大会》出现过两位出身底层,但热爱诗歌的选手: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这两位参赛选手曾经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他们历经生活的磨难却不失初心,一如既往的热爱诗词。
浅析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浅析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其瑰丽的文字质朴的语言以及通俗易懂的内容受
到历代人士的喜爱和赞赏。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古诗词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广告中,古诗词经常被大量应用,使得广告内容极具诗意,深具文学艺术质量。
那么,到底古诗词背后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通过古诗词对广告文案进行点缀,不仅能气定神闲地装饰文字,而且还
能使文字变得更加灵动。
例如,金百利广告中引用的“穿花蛱蝶,点翠柳”,将优雅和古典的气息融入其中,从而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
此外,古诗词中蕴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给广告带来强大的效果。
比如,中国茅台也使用古诗词对其商品进行宣传。
其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凸显了茅台酒的女性化的形象,从而打动消费者的心。
其次,古诗词还可以丰富广告的情节,以及宣传营销的场景,让广告更加有血
有肉。
有时候,古诗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虚构故事,让观众深深吸引。
例如,迪士尼集团引用复现千古流传的古典故事,赋予其公主们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样,观众便牢牢记住了迪士尼集团的品牌形象,其中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中所展示的浪漫情趣。
总之,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利用它的旋律或图景,使广告的形式变得
更加适宜,同时还能够增强广告的文学质量,给人以强烈的文化印象,提升产品的影响力。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流行歌曲中古诗词文化元素的应用邹飞飞 湖北工业大学摘 要: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开始引入古诗词文化元素。
本文主要从当前古诗词元素广泛应用于流行歌曲中的原因出发,阐述了古诗词文化元素应用于流行歌曲的形式以及其对流行歌曲自身文学性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流行歌曲;古诗词;歌词作者简介:邹飞飞,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97-01引言:当前对古诗词引入流行歌曲的研究主要有刘洁(2013)在《浅论当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中指出两者具有共通性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歌性,二、写实与尚俗,三、娱乐性。
这为古诗词元素引入流行歌曲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伊萌(2014)在《解析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中指出将古诗词引入流行歌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歌曲的品位得以提高,二、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三、帮助创作者摆正心态。
本文则从原因、方式以及对歌曲本身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古诗词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
一、古诗词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中广泛应用的原因(1)古诗词文化元素引入流行歌曲使歌曲能很好地迎合听众口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压力较大,急需排解方式。
古诗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与流行歌曲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体验,演绎出人生的喜怒哀乐,满足听众的精神需求。
(2)古诗词文化元素引入流行歌曲可以让歌曲充满诗意、富有哲理流行歌曲通常被称为俗文化的代表,而古诗词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春白雪”。
将古诗词引入到流行歌曲可以使歌曲充满诗意,从而可以拔高流行歌曲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古诗词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哲理。
将古诗词引入到流行歌曲可以让歌曲充满理性,富有哲理,这样就能增加流行歌曲的思想深度,丰富歌曲的内涵。
12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最近几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一经播出,就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古典诗词热潮,这充分说明了群众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在新闻写作中,有很多情况下,作者无法用一般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绞尽脑汁,煞费苦思也觉得词不达意,总是有言语累赘的难堪,而这时,往往妙用一句古典诗词,就会春风化雨,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能更为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1古典诗词在新闻作品中作用细心的读者就会注意到在很多新闻作品中,古典诗词被巧妙地引用在文章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高贵典雅、赏心悦目的体验如沐春风,这就是古典诗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妙处。
古典诗词在新闻作品充当的角色有很多,经常被运用于新闻标题、作品导语、文章主题以及新闻背景中。
新闻作品中的古典诗词名句,引用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也将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发挥着独特的功能[1]。
古典诗词被引用在新闻标题中是最为常见的形态,将古典诗词作为标题,是浪漫主义手法的写作,生动传神,一下子就能抓住受众注意力,勾起受众阅读的欲望,并能引发幻觉思考,吸引受众产生深度阅读全文的兴趣;被引用在新闻作品的导语中,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受众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全貌,给人耳聪目明的感受,这种引用方法在新闻写作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在新闻制品主体中引用古典诗词,可以起到充实主体美化文章的作用,一句古典诗词的运用,就会使新闻作品具有了丰富且充实的主体内容,也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更彰显作者文采飞扬笔力非凡的深厚文学功底,也给整个新闻作品增色添彩;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新闻背景各不相同,在新闻背景材料中引用古典诗词,用来交代新闻事件独特的发生背景,往往起到映衬对比的作用,深化新闻主题的同时,既彰显新闻事件的独特性,又抒发了作者浓厚的内心感情。
《甄嬛传》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于2011年出品的清装宫斗剧,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网络小说,讲述了少女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
该剧自播出以来,便因剧情的引人入胜、精良的制作、演员的精湛演技、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刻的思想内涵等,好评如潮。
剧中的配乐亦为电视剧增色不少,不仅具有浓郁的古典美,还与剧情紧密结合,对渲染氛围和烘托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剧中共有六首歌曲,其中,四首插曲的歌词均直接引用或改编自古诗词:《金缕衣》歌词源于唐代杜秋娘的同名诗歌,《采莲》改编自乐府诗中的《采莲曲》,《菩萨蛮》歌词源于唐代花间词人温庭筠的词,《惊鸿舞》的歌词出自建安诗人曹植的《洛神赋》。
笔者在此将详细分析剧中两首原创歌曲《红颜劫》和《凤凰于飞》别具匠心的歌词,由此深入探究《甄嬛传》配乐的艺术价值。
《甄嬛传》是一部古香古色的电视剧,不仅因为剧中人物台词的文白夹杂和大量引用古典诗词,更是因为剧中的配乐也具有浓郁的古典美。
剧中共有十首纯音乐配乐,大多是借鉴了古曲,如《杏花天影》便是完整借鉴了南宋词人姜夔所作的曲调与词《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湘妃怨》出自宋代曹勋的《湘妃怨》,《长相思》取自李白的《长相思·其二》……此外,剧中四首插曲的歌词均直接引用或改编自古诗词。
笔者在此将详细分析剧中两首原创歌曲———片头曲《红颜劫》、片尾曲《凤凰于飞》歌词中的古典美。
片头曲《红颜劫》歌词总共只有54个字,却文约而义丰。
歌词为:斩断情丝心犹乱,千头万绪仍纠缠。
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
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
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
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
这首歌词的第一句是采用七言的形式,后四句采用五言的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多用五言和七歌诗交融:淡韵远致的古典美———浅析电视剧《甄嬛传》主题曲《红颜劫》《凤凰于飞》鲁静(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摘要:大型古装清宫剧《甄嬛传》自2011年播出以来,好评如潮。
第7卷第21期Vol.7 No.21151作者简介:刘勇奇,本科,中级记者。
浅析电视新闻中字幕的作用刘勇奇(大同市广播电视台,山西 大同 037008)摘 要:电视字幕作为电视视觉表现元素之一,在电视新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了让字幕在电视新闻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必须明确其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本文从标题字幕、整屏字幕、语音字幕这几个方面,分析了电视新闻中字幕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字幕;作用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151-01电视是典型的声像结合的媒体,声音包括音乐、音响、人声;图像包括画面、字幕。
近几年,我国电视技术发展迅速,电视屏幕文字以其特有的形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传导作用,在承载与传播信息方面,解说词和画面都不能取代它的地位。
在电视新闻日益成熟的今天,电视字幕作为一种补充说明节目内容的手段,其逐步发展得更加精品化。
电视字幕在电视新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字幕应用到某些新闻中,可以有效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另外,字幕在新闻节目中常以标题字幕、片中整屏字幕、语音字幕等形式出现。
一、标题字幕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中,字幕通常以标题的形式呈现,可以点明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发挥出强调、解释及说明新闻内容的作用。
此外,字幕也属于一种构图元素,能起到美化屏幕、凸显视觉效果的作用。
对于报纸新闻而言,要想吸引受众眼球,需要反复斟酌新闻的标题,甚至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但是大部分电视新闻记者都不太重视新闻标题,认为其不重要。
导致在电视新闻里,标题的作用逐渐被弱化。
其实,标题在电视新闻中也极其重要,与平面媒体新闻相同,电视新闻的标题也能表现出一则新闻最为核心的内容。
通过标题,能够直观、醒目地呈现出新闻内容,从而博得受众眼球,并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
标题不仅能说明新闻内容,还可以传递作者的态度,并以此影响舆论。
在大部分的电视新闻里,标题都是最为重要的信息,新闻主体一般也是围绕标题内容具体展开的。
浅析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运用于广告文案由来已久。
简要分析了古典诗词对广告文案意境美的营造和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合理运用,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灵活多变的古典文学元素给广告创作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以便更好地提升现代广告和企业产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标签:古诗词;广告文案;运用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奠定了中国文学牢固的文学基础和文化底蕴,它以独特的魅力与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在现代广告文案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元素,有助于提高广告传播的影响力和企业产品的品牌力。
一、古典诗词的表现内容对广告文案写作意境美的营造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我国古诗词独具的特点是意境美的营造,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境界,具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含蓄深刻的美,能够使人引发联想,舒缓身心,陶冶情操,回味无穷。
这种意境优美的诗词用于广告文案作品可以增加文案的亮点,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
现代广告文案是以语词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不仅只用精确、理性的描述介绍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文案倾向于注重情感因素的渲染,打动消费者的感情。
因此,广告文案写作可以吸收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营造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赋予产品以人类的情感特征,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利用这种深远的意境增强消费者的印象,间接地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诗歌体广告文案借鉴了古典诗歌的含蓄蕴藉的意境,使广告的产品和服务包含在一定的文化意蕴中。
因此适合表现产品的文化韵味和附加价值,可塑造产品的美好形象,形成受众基于审美意义上的消费产生。
MCI电讯服务的诗歌体广告文案:那晚不经意,看到茶中明月的倒影。
蓦然发觉,是中秋的明月。
/千里之外,/昔日的时光,吸饮着茶中的明月,/那一晚,我回到了家。
文案借一位游子在中秋之日的蓦然感悟,勾起一杯浓茶之思,流泻一时思乡之情。
·文学艺术·浅析《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和意义■叶欣雨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 辽宁营口 115100摘 要:2016年2月,《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该节目一经播出,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热潮,收获颇多好评和赞誉。
霎时间,引起了诸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相关文章席卷而来。
一下子成为热点中心的《中国诗词大会》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俘获大众的心,赢得大片好评?本文旨在分析讨论《中国诗词大会》对大众对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古诗词引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可以算是中央电视台的一项明智之举,它不仅唤醒了大众心中对古诗词的热爱,还让观众们更直接地领略到了中国古诗词的美。
可以说它兼顾了电视节目的作用,还给大众上了一堂很好的传统文化课,可谓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它的影响和意义。
1.《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要想了解它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就要先从它的成功开始分析。
毫无疑问,《中国古诗词》作为当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匹收视黑马,它是成功的。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传媒等新兴渠道的发展,我国电视台开始纷纷效仿国外一些成功的综艺节目,将他们的模式复制过来,加以包装和裁剪呈现给观众,更有甚者,直接转播。
这就使得观众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单调的综艺节目。
如此一来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国本土的原创电视台节目的市场占有率急速下降。
这时大众眼帘的电视台节目大多是各种“真人秀”,“亲子秀”和“才艺秀”等选秀节目。
这些选秀节目刚推出来的时候会让“娱乐至上”的观众受到视觉享受,然而随着后期的播放,观众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对这些逐渐失去原先的兴趣。
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格局,它犹如众多娱乐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将远离市井,高端儒雅的古诗词韵味带给普通大众。
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一直在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也是在落实这个政策。
第35卷
业务研究
作者简介:云淑莹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浅析古诗词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云淑莹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或瑰丽隽永,或大气磅礴的诗词作品,灿若星辰。
诗词,浓
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凝聚了万千诗人的人生情感,是亿万中国人或温暖或悲凉,最为细腻的文字表达,更是前人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电视新闻人,更要有意识地学好、用好古诗词,更加传神、准确地表达思想,让古诗词在新闻稿件中如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关键词】电视新闻古诗词新闻标题【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8)04-0008-03
一、在新闻标题中引用古诗词
新闻标题,尤其是电视新闻标题,要求是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一个新颖、隽永的新闻标题,是电视新闻最起码的要求。
而古诗词作为新闻标题,既能吸引观众,又能准确表达意境,是拟定新闻标题的不错选择。
在实践中,古诗词可以直接入题,也可以经过合理恰当的改造,间接入题。
我们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地应用。
如2018年4月,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快讯:《人民日报》将刊发署名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在题目中直接引用了古诗,这样漂亮的标题,让读者有迫不及待看下去的愿望,它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普通标题难以达到的。
如2016年中秋节,央视《新闻联播》以“但愿人长久”为主题,设立了分标题,在中秋节三天小长假的节目中,多个新闻标题都运用了古诗词,如《但愿人长久中秋团圆
天涯同庆在此
时》《每逢佳节倍思亲
残奥赛场传佳讯》,这些
标题很好地渲染了中秋佳节浓浓的团聚氛围,也突出了为了国家荣誉,舍弃小家团圆的家国情怀。
2018年4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消息《清明时节农事忙》就间接引用了诗句“清明时节
-
-25
数字传媒研究第35卷2018年第4期
雨纷纷”,读来朗朗上口,又给人清新质朴的感觉。
笔者认为,古诗词运用在标题中,对于提炼、表达、强化新闻主题,提高整条新闻的可视性和吸引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新闻导语中引用古诗词
电视新闻导语是用来引出新闻主体的,要求用最简短的语言交代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提纲挈领,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实在是个技术活,短小精悍、新颖别致、意味深长是导语写作的要求,因此,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常写常新。
笔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在导语写作中应用古诗词,会令导语生动形象、精彩凝练,增加整条新闻的吸引力。
如2017年10月4日,《花好月圆千里共婵娟》在导语中这样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新闻联播》为您献上此时此刻全国各地的月色美景,祝您家庭幸福美满,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作为中秋节当天的最后一条消息,这条新闻直接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次强化了当天新闻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018年3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消息《春天的中国》,导语这样写道:“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让我们走进春天的中国,感受春意,不负春光。
”大气磅礴又蕴含深意的导语,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诗词,不仅意蕴深远,文采飞扬,而且具有吸引观众看下去的独特魅力。
三、在新闻背景中引用古诗词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清晰准确地交代背景,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介绍新闻背景的过程中,恰当准确地引用古诗词,对于深化新闻的主题,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2018年2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就应用了古诗词:“习近平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毛主席《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大意是:正因为有无数先烈的壮烈牺牲,我们才更要继承他们的遗志,以改天换地的精神砸烂旧世界换来新世界。
这条新闻,传达的是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年终岁尾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这句诗用在这里,对于提振精神,鼓舞干劲儿无疑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也是成功的。
所以,在交代新闻背景过程中,恰当引用古诗词,对于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可读性,增加文章文采,丰富作品内涵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引起观众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
四、在电视评论中引用古诗词
评论是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是电视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进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思想精髓,里面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们世世代代认同,尊崇并传承的。
因此,在电视评论中,引用古诗词来表达观点,分析形势,更容易与观众形成思想上、观点上的共鸣与共振,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如2018年2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央视评论《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结尾处这样写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我们要勇做
--26
第35卷业务研究
新时代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奋斗中启航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出自《增广贤文》,以此激励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做一个早行者。
记者把这句话用在这里,其中蕴含的说服力、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
2018年4月,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电视评论《坚持改革开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其中“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开放自信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铿锵步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出自于《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
在这里,记者引用这样的古典诗句对于坚定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信念,对于鼓舞各族人民撸起袖子锐意改革的步履,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这种感召力也是强大的。
所以说,在评论中引用古典诗文,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不仅能够启迪人们的心智、升华评论的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还能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诗词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在电视新闻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电视新闻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在电视新闻中恰当使用古诗词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如何能做到恰当使用,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对于新闻工作者也是特别高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多学习古诗词,让古诗词成为我们知识储备中不可或缺,可以拿来即用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在撰写新闻稿件的同时,也要时刻以工匠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工匠精神来激励自己,恰当地使用古诗词,让我们的稿件内涵丰富,意蕴悠长。
责任编辑:孟宪超
(上接第24页)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涉及政治、经济、公众关注的事件等多个领域。
数据新闻改变了图片加文字的报道方式,改变了记者靠脚板跑新闻的生产方式,大数据时代,通过深度挖掘可以寻找更多的线索,借助技术进行呈现,可以大大提高报道的可视化程度,增强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
央视新闻频道“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从中国杭州的保税物流中心到泰国曼谷的乳胶枕工厂,从中国天津的方便面厂到印度尼西亚的油棕林,通过快递员、橡胶工、采购员等等这些人物的命运故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海量的数据,也正是有了真实的人物故事,才更令人信服。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大数据告诉你》《多彩内蒙古》等系列报道,都是数据新闻改变传统播报形式,讲好故事的新尝试、新呈现。
总之,讲好故事的方法很多,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记录。
善于学习,求变求新,媒体才有生命力。
面对网上舆论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多样化、舆论交锋复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主流媒体更要亮出接地气的姿态,努力改变传播语态,把故事讲好,让受众爱听爱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孟宪超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