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9章 新闻(一)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19 作文 【考纲解读】 2012《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E,即表达运用。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要点1:符合题意 要点2:符合文体要求 【要点解说】“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
高考作文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所命试题,或者是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等;或者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
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就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的扩大和延伸。
近几年高考多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
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文体一经选定,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即使全文能扣题,评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要点3: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 【要点解说】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
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第五部分 写 作第19单元 写作基础训练1.明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各项具体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通过“例文引路”“例文评析”“重点突破”等实践体验,增强“标准”意识和得分意识,争取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
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读一座城市的性格行走在栖身之城的大街小巷,可曾于俯仰之间读到一座城市的“方圆”性格?[从生活经验出发,于开篇提出质疑,直切命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方圆”,引发读者思考:城市会有怎样的“方圆”性格?凤头巧饰,妙笔生辉。
]纪伯伦曾说:“每一块土地上都深埋着宝藏,但你必须以农民般的信心与坚持去挖掘。
”若乡村是出自上帝之手的简朴素描,城市便是开在人类智慧沃土之上的一朵油彩绚丽之花。
从天时,因地利,更吸取了人类灵魂的温度,因而姹紫嫣红,以不同的性格与姿态于历史长河之畔上演着美丽。
[以纪伯伦的名言引入正题,揭示出城市不同性格形成的原因。
名句的运用新颖而有力。
长短句交替使用,彰显出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
]读罗马,触摸那方正刚强的剽悍与沧桑。
“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恺撒从这片土地出发,带着吞噬太阳的狂热去“收复”注定匍匐于脚下的土地。
行走于古城罗马,地中海灼人的日光与咸涩的海风永不停息地吹刮着双目与鼓膜,废墟如历史静默地伫立,从城市边缘一路绵延至繁华的市中心,以无言昭示着粗犷地呼啸着的往昔,以毁灭与残损宣示着永恒。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附参考答案)(满分:137分时间:90分钟)一、[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2013年高考语文选做题(新闻阅读与实践)资料汇编一.知识清单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但我们写的消息简短,一般是标题、导语和正文。
正文部分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首先要有时间、地点、事件;其次由主到次排列相关信息。
新闻短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我们写的一般是先标题,再概述新闻事实,然后提观点,主体论证。
二.方法总结1.消息写作三步走:标题+导语+主体①拟写标题(①谁干什么②什么怎么样)②拟写导语(时间地点事件及结果①某地某人(某单位)发生了某事②某事发生的怎么样了)③正文部分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先主后次,每一句话都要能回答出“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即一句话新闻。
答题要领:标题+导语+正文1+正文22.新闻短评写作四步走:标题—事实—评论—小结。
①标题要彰显主旨,观点明确。
②概述要简明扼要,提取精要③评论要精到深刻,直击要害:内容可以是析原因、揭本质、谈后果(作用)、提措施(办法)等;形式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正反结合。
④小结要收束呼告、融情于理。
答题要领:标题+概述+评论+小结引述新闻事件要紧扣观点快速“导入”话题,并能为后面的“评论”服务。
评论部分要理由充分,可以四选一,也可以四选二,但一定要学会分解。
如原因可以分内因、外因;作用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危害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最好有2—3条理由。
理由之间有一定逻辑——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等。
各条理由之间能用恰当的过渡词。
如“一方面…一方面”“首先,其次”,“何况”,“退一步说”“更不必说”等加以联结。
总体结构以总——分、总——分——总为宜。
先观点后理由。
三.方法点拨例题一新华社11月22日的报道说,近年来,四川省剑阁县不少行业、机关部门建一个项目,就要立一块碑,诸如“计划生育三结合示范村”“黄羊养殖基地”“培植养猪大户”等等,表示重视和展示领导的政绩和形象。
剑阁县日前根据有关公路法规规定组织路政执法人员依法砸掉了竖立在本县境内干线公路两侧的178块所谓的“政绩碑”、“形象碑”、“功德碑”,受到全县干部群众欢迎。
第五部分 写 作第19单元 写作基础训练1.明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各项具体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通过“例文引路”“例文评析”“重点突破”等实践体验,增强“标准”意识和得分意识,争取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
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读一座城市的性格行走在栖身之城的大街小巷,可曾于俯仰之间读到一座城市的“方圆”性格?[从生活经验出发,于开篇提出质疑,直切命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方圆”,引发读者思考:城市会有怎样的“方圆”性格?凤头巧饰,妙笔生辉。
]纪伯伦曾说:“每一块土地上都深埋着宝藏,但你必须以农民般的信心与坚持去挖掘。
”若乡村是出自上帝之手的简朴素描,城市便是开在人类智慧沃土之上的一朵油彩绚丽之花。
从天时,因地利,更吸取了人类灵魂的温度,因而姹紫嫣红,以不同的性格与姿态于历史长河之畔上演着美丽。
[以纪伯伦的名言引入正题,揭示出城市不同性格形成的原因。
名句的运用新颖而有力。
长短句交替使用,彰显出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
]读罗马,触摸那方正刚强的剽悍与沧桑。
“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恺撒从这片土地出发,带着吞噬太阳的狂热去“收复”注定匍匐于脚下的土地。
行走于古城罗马,地中海灼人的日光与咸涩的海风永不停息地吹刮着双目与鼓膜,废墟如历史静默地伫立,从城市边缘一路绵延至繁华的市中心,以无言昭示着粗犷地呼啸着的往昔,以毁灭与残损宣示着永恒。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十九章新闻阅读第一节分析与鉴赏□河北赵福海【考纲解读】自2007年以来,课改区《考试大纲》中增加了“选考内容”,要求考生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板块中选择,这样,就增加了考生答题的自由空间。
访谈,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实用类文本,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屡有设题,其中2007年高考广东卷涉及一篇,2009年高考山东卷涉及一篇,2010年山东卷涉及一篇,2012年广东卷涉及一篇。
【高考预测】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谈访也越来越多,这样看来访谈的形式应用比较广泛,接受面越来越广,所以在以后的考试中出访谈的可能性仍比较大,所以在备考的时候需要了解访谈形式,理解访谈的特征,熟悉访谈的题型,准确把握试题的解答方式。
【高考真题回放】(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做“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做“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肯呢过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精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作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的,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
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坏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
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
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
这事实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第17、18版,有删改)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
(5分)【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
解答此题,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
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6分)【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
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方法探寻】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新闻访谈也不例外。
充分把握新闻访谈文本的特点,有利于分析文章的内容,准确解答试题。
一.文体特征“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命题特点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问答题,选择题中有单选,也有多项选择。
试题的分值比较高,少则4分,多则6分,甚至8分。
题型的多样化,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重点考查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
三.命题趋势1.对访谈中所涉及的问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察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
2.筛选访谈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概括要点还会是考查的重点,但难度会有所增加,突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出综合分析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提炼后才能得出答案。
3.分析综合类试题将成为设题重点,结合访谈文本的意蕴、作者情感取向、人物观点等综合设题的题型将会增多。
4.评价、探究类试题还会是突出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文本,评价作品,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技法指导:解答访谈类试题,也要按照考点要求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思考方向。
一.理解重要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是各种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见题型。
具体对文中重要语句进行理解时,一定要重点分析该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准确捕捉答案的要点。
例: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3题: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时一定要在理解该句内容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之上,围绕这句话时的情境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
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二.筛选重要信息筛选重要信息,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活动。
对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一定要在明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全面而客观地进行筛选。
例: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2题: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解析】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三.归纳文章中心访谈类文章,一般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中心,而在归纳文章的内容时,也往往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而且在具体分析时,一定要关注那些过渡性语句,抒发自己感想的语句,能够体现观点态度的语句。
例: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题: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解析】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对采访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只需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各层次的中心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四.探究文本内容访谈类阅读文本,在设置探究题时往往会从新闻的社会性、及时性、准确性等角度切入,让考生去思考一些与新闻相关的内容。